人民医院迁建工程(设计)技术标
目录
第一章
方案设计的优化
7
第一节
设计思路
7
第一条
建筑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7
第二条
给排水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69
第三条
电气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108
第四条
暖通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171
第五条
智能化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186
第六条
室内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237
第七条
幕墙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241
第八条
泛光照明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246
第九条
景观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251
第十条
基坑围护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297
第十一条
医疗专项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319
第二节
设计优化图纸
386
第一条
建筑专业优化图纸
386
第二条
结构专业优化图纸
402
第三条
给排水专业优化图纸建议
423
第四条
电气专业优化图纸
428
第五条
暖通专业优化图纸
444
第六条
智能化专业优化图纸
446
第七条
室内专业优化图纸
451
第八条
幕墙专业优化图纸
462
第九条
景观专业优化图
477
第十条
基坑围护专业优化图纸
524
第三节
设计创新
527
第一条
建筑设计创新
527
第二条
结构设计创新
535
第三条
给排水设计创新
542
第四条
电气设计创新
547
第五条
暖通设计创新
549
第六条
智能化设计创新
551
第七条
室内专业设计创新
556
第八条
泛光专业设计创新
559
第九条
基坑围护设计创新
563
第四节
先进技术应用
564
第一条
建筑先进技术应用
564
第二条
结构先进技术应用
566
第三条
给排水先进技术应用
567
第四条
电气先进技术应用
581
第五条
暖通先进技术应用
584
第六条
智能化先进技术应用
585
第七条
室内专业先进技术应用
591
第八条
幕墙专业先进技术应用
599
第九条
泛光先进技术应用
605
第十条
景观先进技术应用
608
第十一条
基坑围护专业先进技术应用
614
第五节
节能环保及其他
616
第一条
建筑专业节能环保及其他
616
第二条
结构专业节能环保及其他
616
第三条
给排水专业节能环保及其他
618
第四条
电气专业节能环保及其他
619
第五条
暖通专业节能环保及其他
620
第六条
智能化专业节能环保及其他
622
第七条
室内专业环保及其他
625
第八条
幕墙专业节能环保及其他
627
第六节
各专业建模模型截图
630
第二章
工程经济的合理性分析、评价
645
第一节
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方法
645
第一条
EPC 总承包模式造价管理简述
645
第二条
各阶段工程造价确定的意义
646
第三条
项目前期策划阶段
647
第四条
项目设计阶段
647
第五条
项目施工阶段
649
第六条
竣工结算阶段
650
第二节
当前 EPC 项目造价控制的改善建议
651
第三节
项目投资概算与设计方案匹配性分析
653
第一条
初步设计批复概算整体情况
653
第二条
土建工程设计概算总体分析
654
第三条
装饰工程设计概算总体分析
661
第四条
安装工程设计概算总体分析
662
第五条
设备购置费用概算总体分析
663
第六条
室外工程及市政配套设计概算总体分析
664
第七条
医疗专项设计概算总体分析
664
第四节
项目投资概算与现场条件匹配性性分析
665
第一条
场地整理及土方费用分析
665
第二条
措施费用分析
665
第三章
设计管理机构的构成和设计力量的配备
667
第一节
设计管理机构的构成
667
第一条
设计控制流程
672
第二条
设计各阶段管理措施
672
第二节
设计力量的配备
679
第一条
设计人力资源投入
679
第二条
设计所需设备、仪器、工器具投入
681
第四章
设计的进度计划控制
683
第一节
设计总体安排
683
第二节
设计各阶段计划进度安排
687
第三节
设计服务进度保障措施
688
第五章
施工图设计质量控制措施
696
第一节
施工图设计管理程序
696
第一条
建筑专业深化建议
696
第二条
结构专业深化建议
702
第三条
暖通专业深化建议
713
第四条
弱电专业深化建议
726
第二节
设计过程管理
731
第一条
施工图设计管理内容
733
第二条
施工图审查原则性内容
734
第三条
施工图审查具体内容
735
第四条
设计文件审核的组织分工
785
第五条
设计文件审核的主要程序
786
第六章
新型技术应用服务措施
789
第一节
建筑工业化
789
第一条
装配式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789
第二条
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
789
第二节
BIM 技术
806
第一条
总体目标
806
第二条
前期准备阶段
807
第三条
设计阶段
841
第四条
施工阶段
855
第五条
运维阶段
871
第三节
绿色建筑
877
第一条
建筑绿色设计
877
第二条
结构绿色设计
880
第三条
给排水绿色设计
883
第四条
电气绿色设计
886
第五条
暖通绿色设计
897
第六条
智能化绿色设计
901
第四节
海绵城市应用
904
第一条
设计依据
904
第二条
工程建设必要性
905
第三条
建设目标及策略
905
第四条
雨水控制与利用、低影响开发
906
方案设计的优化
设计思路
建筑专业设计方案深化建议
1.1.1.1设计依据
规划设计条件及用地红线图、设计任务书。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18版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BG50038-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3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2016
《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DB33/T1147-2018
《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2017年版
《浙江省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13
1.1.1.2建筑设计要求
1、建设规模、层数和高度等以规划建筑设计方案论证通过并经批准为准。
(1)建筑规模:包括传达室等所有配套用房,以方案审核为准。根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和竣工综合测量技术规程(DB/T1152-2018)》要求计算容积率。
(2)建筑高度及层数:地上建筑高度控制在80.0米以内,建筑层数原则上控制在18层以内含,地下室1层。
(3)建筑层高:建筑层高根据综合医院功能需求及相关规范要求设置。
2、建筑间距:地块内建筑物之间及与周边地块建筑的间距必须满足医院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3、建筑后退距离:沿六旗大道侧不小于20米,沿滨海大道侧不小于10米,六旗大道和滨海大道交叉口处建筑加大后退,形成不小于10000m2相对方正的公共开放绿地空间(含水系),具体详见规划红线图。
地下使用空间范围线与规划建筑红线一致,同时地下室的开挖建设要确保周边道路和其它地块的安全。
4、机动车出入口:出入口的设置须满足交通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同时需综合考虑及分析研究该地块及其周边的交通组织及交通流量,确保区块交通的通畅性。滨海大道禁止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可根据需要合理设置消防车,救护车出入口。南侧出入口位置可适当微调。主入口处应设置集散广场。
5、停车泊位数量:机动车位的配置按照2015年《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实施细则(试行)》执行,非机动车位的配置、停车场(库)设置按照浙江省标准(DB33/1021-2013)执行,以方案审核为准。所有停车位(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必须要在报批的图纸上标明具体的位置,其中地上停车场地应结合地块绿化设计,建成室外生态停车场地。
6、绿化:景观设计要结合地形,注重品质及不同植物种类、不同季节的搭配,以优化和美化环境,另应适当配置休憩和文体设施。
1.1.1.3设计理念
突出“以病人为中心”、“形成医研紧密结合的前瞻性模式”的理念,以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多层次医疗保健服务为目的,来精心设计各医疗设施单位及其功能区域的组合,做到医患分道、洁污分流、避免和防止交叉感染,建设“以人为本”的绿色医院。
“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对话的环境友好形医院。”充分体现布局合理、经济实用、节能环保及智能化、数字化特点,建筑要体现现代化标志性综合医院的风格和风貌,考虑与当地历史文化相承及当地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成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建筑。
“创造最短化患者路径应对模块化独立运营门诊、最高效的患者移动竖向动线”总体设计应因地制宜,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又有机联系、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人流、车流、物流流程清晰、组织合理,应洁污分流、医患分道、互不交叉感染。充分考虑方便病人,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内、外环境,并考虑残疾人无障碍设计、全天候交通和足够的停车位。
“全方位针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既要适应现代化医疗模式、医疗管理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更应有创新,在“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下突破常规,对传统医疗模式及流程进行全方位的革新。设计应大胆构思、合理构想,做出不同的比较方案。
采用适宜的新技术、新材料,并在总体规划以及建筑、结构、设备各专业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较高的性价比。
1.1.1.4总体设计
将复杂功能建筑体以集约化、模块化和核心化的策略来进行有效的梳理,其目的就是营造一个流线清晰、功能组合简洁高效的综合建筑体。
通过对功能的梳理,以及整体用地条件的挖掘与思考,我们采用了既常规的布局模式又有所突破与创新的格局:结合用地范围内独具江南风韵蜿蜒的河道,我们将屋顶花园、空中庭院融入总平面中,使之成为整体医院的交通与景观核心。整体布局西侧设置主入口、门急诊区域,沿北侧向东设置医技中心,再向北设置病房区,延六旗大道设置传染病楼。
急诊急救区设置在西南侧,设置独立对外出入口,可以最便捷高效地收治危重病人,同时与医技部分和手术中心形成快速直接的路径关系,并且与病房楼也相对较近。
医技区块与门诊区块、病房区块相邻,又可通过中央通廊直达其他各区域,以最短路径连接,充分体现高效结合。
研究中心和行政培训设置在北侧,紧邻医疗主体,传染病、后勤与倒班宿舍设置于西侧。在东北角,结合城市开放公园,我们设置了预留用地,近期可以与公园形成一体化景观空间。
1.1.1.5场地消防设计
本项目地面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环形消防车道将所有塔楼的消防登高面串联起来。场地内所有消防车道宽4-7米,转弯半径为12米。高层塔楼周边至少1/4直接落地,且在此范围内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的要求。同时沿各高层建筑的一条长边设置登高场地,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m和10m。对于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建筑,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20m和10m。,并确保其离建筑登高面水平距离不小于5m但不大于10m。消防登高场地的场地坡度不大于3%,消防车道的坡度不大于8%,满足消防规范要求。
单体消防间距:高层之间防火间距≥13米,高层和多层之间的防火间距≥9米,其它多层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6米,满足消防间距的要求。
1.1.1.6单体消防设计
本项目整个建筑设有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另外还设有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灯。消防控制室设置在地下一层,可以经由下沉庭院直通室外。
防火及防烟分区
防火分区的划分遵循以下原则(均按设置自动灭火系统):高层一防火分区面积≤3000平方米;
高层手术室、高层门诊大厅≤4000平方米;
地下机动车停车库(普通停车位)一机动车停车库每个防火分区≤4,000平方米;
地下机动车停车库(机械停车位)一机动车停车库每个防火分区≤2,600平方米;
地下非机动车库一每个防火分区均≤1,000平方米;地下设备用房一每个防火分区均≤2,000平方米;
地下医疗用房、配套服务用房分区及其分区一每个防火分区均≤2,000平方米;
每500平方米设置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跨越防火分区;
地上、地下部分超过20米长的暗走道均设置机械排烟设备。疏散距离地下车库每个防火分区均确保有两个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建筑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防火分区,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平方米的防火分区,第二安全出口可利用相邻防火分区防火墙上的甲级防火门。
地上建筑部分,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m。
高层医疗建筑附带的多层裙房位于二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大于43.75m(35x1.25),袋形走道二侧或尽端的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大于25m(20x1.25)。
高层医疗建筑位于二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大于30m(24x1.25),袋形走道二侧或尽端的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大于15m(12x1.25)
高层医疗建筑其他功能分区位于二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大于37.5m(30x1.25),袋形走道二侧或尽端的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大于18.75m(15x1.25)
地上其他功能的防火分区疏散距离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表5.5.17控制。
地下室车库疏散距离≤60m,地面至地下一层设置汽车疏散出口4个,均为双车道,宽度为≥7m。
1.1.1.7无障碍设计
依照《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在下列部位设置无障碍设施:
1、建筑入口处室内外高差不大于15mm,并应以斜面过渡。
2、设置无障碍电梯轿厢。轿厢深度≥1.5m,按无障碍规范设置扶手,选层按钮。
3、汽车库按≥2%的总停车数设置无障碍停车位。
4、基地内道路、公共绿地设置无障碍设施,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相连接,具体做法详景观设计。
1.1.1.8主要材料
1、建筑外墙
编号/名
称
装修做法
适用部位
▲外墙
30mm厚石材板上下侧面开槽, (颜色材质另定) 横向、竖向龙骨详幕墙设计
(1)
防水透气膜一道
干挂石材
40mm厚憎水岩棉板保温层(A级燃烧性能)
外墙
(外保
5mm厚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抹平 素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
石材外墙
温 )
基层墙体(剪力墙或B07砂加气砌块)(每层
Rw+Ctr≥
楼板处上下各设置100mm高岩棉封堵,构造节
48dB
点详幕墙设计)
▲外墙 (2)
干挂铝板 外墙
(外保 温 )
Rw+Ctr≥ 48dB
3mm厚铝板(颜色材质另定) 横向、竖向龙骨详幕墙设计
防水透气膜一道
40mm厚憎水岩棉板保温层(A级燃烧性能)
5mm厚干粉类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抹平
素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
基层墙体(剪力墙或B07砂加气砌块)(每层
楼板处上下各设置100mm高岩棉封堵,构造节
点详幕墙设计)
铝板外墙
▲外墙
(3)
玻璃外墙
窗
(外保
温 )
Rw+Ctr≥
48dB
超白钢化中空玻璃(6mm无色钢化透明玻璃 +1.14PVB+6mm(双Low_E)+12mmAr+6mm无色 钢化透明玻璃),传热系数1.95W/m2.K,玻璃 太阳得热系数0.30,气密性为4级,可见光
透射比0.48
断热铝合金型材详幕墙设计
每层楼板处上下各设置100mm高岩棉封堵,构
造节点详幕墙设计
玻璃外墙
▲外墙 (4)
涂料墙面 (外保 温 )
外墙涂料(颜色材质另定)
专用柔性耐水腻子
5mm厚抗裂砂浆(压入耐碱玻纤网格布)
40mm厚憎水岩棉板保温层(A级燃烧性能), φ10塑料锚栓固定,每平米不少于5个 5mm厚干粉类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抹平
素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
基层墙体(剪力墙或B07砂加气砌块)
出屋面管 井、机房、 楼梯间
2、屋面做法
编号/名
称
装修做法
适用部位
▲屋面 (1)
防滑地砖 屋面
(保温上 人 )
la.室外架空木地板(详景观设计)
1b.10mm厚防滑地砖铺面,干水泥擦缝(详景
观设计)
2.20厚1:2.5水泥砂浆结合层(详景观设计) 3.40mm厚C25细石砼保护层随浇随抹平,内
配06钢筋双向@200,每≤6米留分仓缝15mm 宽,缝内嵌聚氨酯密封材料
I级防水 上人屋面 采光庭院 露台屋面
4.干铺200g/m²聚酯无纺布一层
5.80mm X1.25厚挤塑聚苯板(B1级燃烧性能)
6.1.5mm厚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IⅡ型,侧墙至屋面完成面≥300mm
7.1.5mm厚单组份聚氨酯类I型防水涂料(用
量<2.3kg/m²),侧墙至屋面完成面≥300mm
8.混凝土表面抛丸处理
9.现浇钢筋砼屋面板2%结构找坡,随捣随抹, 表面压实抹光
▲屋面
(2)
细石砼屋
面
(保温不 上人)
40mm厚C25细石砼保护层随浇随抹平,内配 06钢筋双向@200,每≤6米留分仓缝15mm宽,
缝内嵌聚氨酯密封材料
la.20厚1:2水泥砂浆(用于排水沟替换1 做法)
干铺200g/m²聚酯无纺布一层
80mm X1.25厚挤塑聚苯板(B1级燃烧性能)
1.5mm厚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IⅡ 型,侧墙至屋面完成面以上泛水高度300mm
1.5 mm厚单组份聚氨酯类I型防水涂料(用
I级防水
楼梯间屋面
电梯机房屋
面
la用于屋面
雨水沟,C20
细石混凝土
1%找坡,分
水线处最小
深度长
量<2.3kg/m²),侧墙至屋面完成面≥300mm
混凝土表面抛丸处理
现浇钢筋砼屋面板2%结构找坡,随捣随抹,
表面压实抹光
100mm
▲屋面
(3)
种植屋面
(保温上 人 )
轻质混合种植土300mm(500mm)厚(详景观 设计)
200g/m²聚酯无纺布过滤层(详景观设计)
20mm高成品塑料板排水层,凸点向上(详景
观设计)
40mm厚C25细石砼保护层随浇随抹平,内配 06钢筋双向@200,每≤6米留分仓缝15mm宽,
缝内嵌聚氨酯密封材料
干铺200g/m²聚酯无纺布一层
65mm X1.25厚挤塑聚苯板(B1级燃烧性能)
(下沉庭院取消6做法)
4.0mm厚耐根穿刺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
材Ⅱ型,侧墙至屋面完成面(种植土)≥300mm,
侧墙与顶板交接处需增设防水加强层
1.5 mm厚单组份聚氨酯类I型防水涂料(用
I级防水 下沉庭院覆
土500
裙房种植屋 面覆土500 主楼种植屋 面覆土300
量<2.3kg/m²),侧墙至屋面完成面(种植土)
≥300mm
混凝土表面抛丸处理
现浇钢筋砼屋面板2%结构找坡,随捣随抹,
表面压实抹光
▲屋面
(4)
雨棚屋面
(不保温
不上人)
外墙涂料(一底两面)
10mm厚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表面压光
最薄处30mm厚C20细石混凝土找坡层随捣随
抹压光,2%坡向出水口
干铺200g/m²聚酯无纺布一层
1.5mm厚单组份聚氨酯类I型防水涂料(用量
<2.3kg/m²),侧墙至屋面完成面≥300mm 混凝土表面抛丸处理
现浇钢筋砼屋面板,随捣随抹,表面压实抹光
I级防水
雨棚
出地面管井
出屋面管井
3、地下室底板、侧墙、顶板做法
编号/名
称
装修做法
适用部位
▲防水
(1)
地下室顶
板防水
轻质混合种植土1000~1500mm厚
200g/m²聚酯无纺布过滤层
100mm厚陶粒蓄水层
100mm厚碎石滤水层
70mm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内配6钢筋
双向@200,每≤6米留分仓缝15宽,缝内嵌聚 氨酯密封材料
干铺200g/m²聚酯无纺布一层
4.0mm厚耐根穿刺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 材Ⅱ型,侧墙至室外地坪(种植土)≥500mm,
侧墙与顶板交接处需增设防水加强层
2.0mm厚单组份聚氨酯类Ⅱ型防水涂料(用量
<3.0kg/m²),侧墙至室外地面以上500mm 混凝土顶板表面抛丸处理
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地下室顶板,随捣随抹,表 面压实抹光
一级防水
室外种植顶
板
变配电间顶
板(上一层
有用水房
间 )
室外道路、
铺地
注:无覆土
的地下室顶
板无1~4条
做法,直接
为室外道
路、铺地做
法(另详景
观设计)
▲防水
(2)
地下室侧
墙防水
素土分层夯实,压实系数≥0.94
50mm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B1级燃烧性能)
1.5mm厚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Ⅱ 型,侧墙至室外地坪≥500mm
2.0mm厚单组份聚氨酯类Ⅱ型防水涂料(用量 <3.0kg/m²),侧墙至室外地坪≥500mm
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外墙清补找平
一级防水
▲防水
(3)
地下室底
板防水
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底板,随捣随抹,表
面压实抹光
1.2mm厚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一道
3.100mm厚C15砼垫层随捣随抹,表面压实抹
光
素土夯实,压实系数≥0.94
一级防水
4、砌体材料
±0.000以上外墙为200mm厚A5.0蒸压轻质砂加气混凝土(AAC)砌块(B07),砂加气专用粘结剂砌筑。
±0.000以上内墙卫生间为100/200厚MU10烧结页岩多孔砖,M5.0(顶层M7.5)混合砂浆砌筑;其他墙面为100/200mm厚A3.5蒸压轻质
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抗渗等级P8。
地下室内墙为200厚MU10页岩多孔砖,M7.5水泥砂浆砌筑。
建筑砂浆必须使用预拌砂浆,不得使用海砂,砂浆强度详结构设计说明。
非透明幕墙内衬墙待幕墙深化完成后采用200厚MU10烧结页岩多孔砖,M7.5混合砂浆砌筑。
1.1.1.9建筑相关设计
1、平面工艺流程
为了给病人提供一个相对温馨、轻松的医疗环境,设计中运用了在公共建筑中常用的“共享空间”的手法,将门诊大厅设计成四层通高的共享空间,通过局部玻璃幕墙将外部景观引入建筑内部,可使行走在医疗主街上的人们和候诊空间的病人享受到阳光、绿化,同时可解决建筑内部的采光和通风,亦可增加内部空间的可识别性,在提供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主街的使用效率。主街附近还设立鲜花礼品店、便利店等设施,并且将银行营业部、商店、休息区、儿童娱乐设施、问讯、健康咨询、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引入医院公共空间之中。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医院冷峻、严肃的形象。
方案还在医疗综合楼多处设置绿化庭院,将自然景观引入其中。使各功能区都可以享受到自然的采光通风,降低了建筑能耗的同时,
又有效的控制了医院的运行成本。
建筑内围绕医疗功能简洁明了,易于识别且流线最短,就近布置垂直交通快速分散人流。急诊与放射科联系方便,靠近入口便于患者到达,夜间可独立对外运营;手术室与中心供应、ICU、病理科就近贴临布置,联系紧密并可资源共享;本方案设计有完整而独立的物流系统:外来物品经西侧的物流通道到达地下一层配送至各功能区;专用的物品梯、污梯满足大容量物品的运送,轨道小车物流满足快速便捷的小物品运输,手术室与中心供应联系紧密,采用专用污梯及物品梯联系,由此实现高效便捷而隐蔽的物流运输。
医院就诊及管理实行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我们通过建设数字化医院建立良好的患者服务体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为医院创造盈利和信誉;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医院的核心竟争力,实现高效、舒适、节能及安全的目标。
医院按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对于就诊者而言,构成医疗环境的诸多要素(如通风、采光等)与尽快康复、减少治疗的痛苦以及降低失眠干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楼平面以公共电梯为核心,结合东西室外景观创造形态不一的室内节点及休闲场所。板式建筑布局结合屋顶绿化及候诊区的开敞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贴近自然,降低能耗。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智能化能源控制系
统有效节约建筑能耗。
医院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百姓群众对医疗的需求也必将日益扩张。因此在用地北侧大量的地面停车区域机动灵活的成为预留发展用地,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变化需要。
医院内布置有书店、茶吧、游戏区等,使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参与健康人的日常活动内容,避免在感觉上与世隔绝,以缓解人们进入医院后的紧张情绪,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等候、交流、参与一系列诊疗活动。通过重视智能化建设,简化医疗流程,真正做到“看病不难”、“看病不烦”,给医患均带来便利。无障碍出入口、车位、病房等各类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及灯具的防眩光设计从细节实现医院的人性化设计。
本案门诊、医技、住院三者合理分布,结合科研教学楼和感染病区,形成一个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医疗院区。
门诊主通道靠中间布置,环境舒适,通道内就近设有电梯、楼梯等垂直交通。员工通道则位于东西两侧,与患者通道平行,有独立的污梯和员工梯,患者和医生只有在诊疗空间内才会有面对面的接触。病房层员工区和病房区分区明确,通道相互独立并分设有公共电梯和员工电梯。医患通道的相互独立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公共空间舒适整洁的环境。
医疗综合楼建筑地面17层,地下1层,裙房4层。地下一层:
地下一层主要设置垃圾房、核医学、结合露天内院设置的商业等后勤服务用房、配电房、冷冻机房、锅炉房、消防水池、生活消防水机房、及地下车库,污物暂存包括垃圾暂存和处理用房和停尸房,并与病房污梯结合布置。本层部分区域设置机械停车空间,层高为5.6米。
一层:病人由门诊大厅进入,门诊大厅结合服务中心设计,紧贴其两侧设置中西药房与医疗街。门诊大厅两侧各设有2台医梯共计4台医梯。门诊大厅内设三台自动扶梯,可满足就诊人群的需要。一层平面门诊大厅北侧布置有急诊急救中心,分为急诊、急救两个相对独立区块,急救中心通过专用入口直接到达,设置120绿色通道,突出急救功能,医护区就近统一设置。门诊大厅南侧设有儿科门诊和中西医药房,电梯可直达各个楼层。层高为5.8米。医技布置于医疗街北侧,主要为影像中心,设有DR、CI、MRI、DSA以及一些小型机房,医护用房位于医技区块西侧,设有内部通道与病房单元相连。东北侧设有行政办公等。
二层:二层平面布置有检验科、内镜、B超、功能检查、体检、急诊病区及眼科门诊、五官科门诊、外科门诊、内科门诊、口腔科门诊、科研教育等,各区围绕中心医疗街布置,并设置了医护通道,功能分区明确。
三层:三层平面布置门诊手术、中心手术、病理科、ICU、妇产科门诊、内科门诊、外科门诊、皮肤科门诊、科研教育等。门诊手术室采用常规三通道布置,分别设有患者通道、污物通道、医生通道,并设有专用物品梯及污梯,直通中心供应。手术室入口设置在医疗主通道上,靠近病房楼交通枢纽。
四层:四层平面布置中心供应、手术机房、血透室、耗材库、中医门诊、康复门诊、预留门诊、行政办公、报告厅等。
五层:五层平面布置总务科、配剂中心、药库、行政
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投标方案(911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