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货物类投标方案 系统集成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DOCX   366页   下载117   2024-09-27   浏览160   收藏32   点赞29   评分-   135609字   99积分
还在等文档吃灰吗!快上传文档躺赚收益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2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3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4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5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6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7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8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9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0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1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2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3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4页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5页
剩余351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 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2 第一节 建设背景 12 第二节 建设目标 14 第三节 指导思想 19 第四节 遵循标准 19 第五节 系统覆盖范围 21 第六节 建设依据 21 第七节 建设原则 22 第八节 建设内容 24 第二章 医共体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25 第一节 建设现状 25 第二节 存在问题 26 第三节 发展趋势分析 28 第三章 医共体总体规划 30 第一节 业务架构 30 第二节 总体架构设计 31 第三节 医疗业务系统架构 32 第四节 数据架构设计 34 第五节 技术架构设计 35 第六节 系统利旧设计 35 第一条 医院的信息系统 35 第二条 医院机房 35 第三条 基层卫生信息化系统 35 第七节 网络设计 37 第八节 数据中心设计 38 第四章 医共体支撑平台 39 第一节 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 39 第一条 基础应用支撑 39 第二条 统一业务服务 54 第三条 数据交换总线 69 第四条 用户及权限管理 73 第五条 数据接口 82 第二节 数据资源中心 91 第一条 数据资源建设原则 92 第二条 数据资源规划 93 第三条 基础数据库 94 第四条 医疗资源库 96 第五条 电子病历资源库 97 第六条 健康档案资源库 108 第七条 医疗卫生管理资源库 118 第八条 运营数据库 125 第三节 数据管理 127 第一条 数据标准管理 127 第二条 数据目录管理 127 第三条 数据加工处理 128 第四条 数据质量管理 128 第五条 数据监控管理 128 第六条 数据安全管理 129 第四节 平台标准 129 第一条 平台基本数据集标准 129 第二条 平台功能规范 130 第三条 平台业务规范 130 第四条 平台管理规范 130 第五节 业务共享服务 131 第一条 统一患者信息服务 131 第二条 统一医疗流程服务 132 第三条 统一医疗质量管理 133 第四条 统一平台管理服务 135 第五章 医共体应用系统 137 第一节 医共体应用系统 137 第一条 0A系统 137 第二条 医疗卫生资源管理HRP 138 第三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39 第四条 财务管理系统 145 第五条 统一预约就诊服务 147 第六条 村卫生站信息 150 第七条 慢病管理 152 第八条 疫情管理系统 153 第二节 医共体健康门户 153 第一条 微信公众号 154 第二条 预约疫苗接种 156 第三条 智慧导诊 156 第四条 线上问诊 156 第五条 移动支付 157 第六条 健康档案查询 157 第七条 检验检查报告查询 157 第八条 健康评估 157 第九条 健康教育 158 第十条 满意度调查 159 第三节 医共体内业务协同 159 第一条 远程会诊中心 160 第二条 双向转诊信息系统 167 第三条 影像诊断中心 169 第四条 超声诊断 171 第五条 区域检验中心 172 第六条 心电诊断中心 177 第七条 病理诊断 181 第八条 电子处方流转系统 183 第九条 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184 第四节 医共体监管体系 189 第一条 运营监管 189 第二条 医疗资源管理 191 第三条 医疗费用结算 193 第四条 药物监管 195 第五条 疾病监管 199 第六条 基本公卫业务监管 200 第七条 绩效考核系统 207 第五节 医共体决策系统 208 第一条 门诊综合分析 209 第二条 医疗服务信息查询 209 第三条 药物使用分析 209 第四条 门诊医生费用分析 210 第五条 医院性质费用分析 210 第六条 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查询 210 第七条 医疗资源分析 211 第八条 医疗费用分析 213 第九条 就医人群分析 214 第十条 质量评价分析 215 第十一条 领导决策移动端 216 第六章 医共体协调、调度和指挥系统 217 第一节 协调、调度和指挥管理模块 217 第二节 调度值守子系统 217 第三节 项目及任务管理系统 218 第四节 调度管理系统 218 第五节 地理位置标识系统 219 第六节 综合展示系统 219 第七节 调度权限管理系统 220 第八节 资源展示系统 220 第九节 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 220 第十节 AI资源匹配分析系统 221 第十一节 大数据态势感知系统 221 第十二节 应急管理系统 221 第一条 指挥调度管理系统 221 第二条 预案管理系统 222 第三条 启动管理系统 223 第四条 应急救援管理系统 223 第五条 模拟演练系统 224 第六条 善后管理系统 225 第十三节 数据库资源接口系统 225 第十四节 基础支撑系统 225 第一条 应急通信系统 226 第二条 图像接入系统 226 第三条 视频会议系统 227 第四条 大屏幕显示系统 227 第五条 服务器及存储系统 228 第六条 计算机网络系统 228 第七条 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229 第七章 标准体系 230 第一节 卫生行政及管理标准 230 第二节 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230 第三节 卫生数据编码规范 232 第四节 数据标准制定和完善 233 第八章 基础设施规划 233 第一节 概述 233 第一条 组网技术方案 234 第二条 本级卫生信息网络中心 235 第三条 IP地址和域名 236 第二节 网络规划 236 第一条 总体网络架构设计 236 第二条 冗余构架设计 238 第三条 详细网络设计 242 第三节 数据中心设计 246 第一条 数据中心处理区 248 第二条 容灾备份区 250 第三条 SAN存储区 250 第四条 系统管理区 251 第五条 外网服务区 251 第九章 安全体系 252 第一节 技术安全体系设计 254 第一条 边界防御系统(防火墙) 254 第二条 入侵防御系统(IPS) 255 第三条 APT攻击检测系统 256 第四条 漏洞扫描系统 257 第五条 WEB应用防护系统 257 第六条 数据库审计系统 258 第七条 堡垒机 259 第八条 防病毒系统 260 第九条 抗DDoS攻击系统 262 第十条 流量安全监控系统 263 第十一条 网络管理平台 265 第二节 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266 第一条 安全管理制度 266 第二条 安全管理机构 268 第三条 安全管理人员 269 第四条 安全建设管理 269 第五条 安全运维管理 269 第三节 医共体信息平台安全设计 270 第一条 系统安全 270 第二条 数据安全 271 第三条 应用安全 272 第十章 运维体系 273 第一节 运维管理制度建设 275 第二节 运维技术服务平台 275 第三节 运行维护管理流程 276 第四节 运维项目管理流程 278 第五节 运维知识库系统 279 第六节 运行维护队伍建设 279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与管理方案 280 第一节 项目人员配置 280 第一条 项目组织 280 第二条 项目管理人员安排和任务分工 283 第二节 实施策略 284 第一条 项目实施建议 285 第二条 项目管理机构与环境准备 287 第三条 需求调研与基础数据准备 289 第四条 系统上线前准备工作 290 第五条 实施路线 292 第三节 项目管理和进度控制 293 第一条 项目管理 293 第二条 项目监督与控制 309 第三条 项目配置管理 313 第四条 进度控制 320 第十二章 项目质量保障方案 320 第一节 质量管理 320 第一条 质量目标策划 322 第二条 质量目标监控 323 第三条 质量控制措施 325 第四条 质量数据分析 329 第五条 产品质量保证 331 第二节 测试管理 334 第一条 测试策略 334 第二条 软件单元测试 335 第三条 集成测试 336 第四条 系统测试 338 第五条 功能及数据测试 339 第六条 测试过程管理 342 第七条 用户接收测试 343 第三节 系统安装试运行 344 第一条 操作员培训 344 第二条 系统状态检查 344 第三条 试运行跟踪 345 第四节 软件客户化开发方法 346 第五节 各阶段成果物交付 351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 355 第一节 投资概算总表 355 项目概述 建设背景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纷纷加快探索特色医改之路,不断增进群众健康福祉。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与资源总量供给不足相比,更为突出的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基层缺人才、缺技术、缺服务的问题,成为制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突出短板。县域内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直接服务人口最多的机构,其服务能力的提升是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是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和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 发(2017〕32号),明确要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经过近两年的改革实践,全国已组建3000余个县域医疗共同体。其中,山西、浙江、安徽等省份高位推动,全省统一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他省份也开展了积极探索。实践表明,县域医共体建设既有利于密切县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也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为广大居民提供连续性、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共体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尤其基层人才、技术、服务紧缺的短板日益凸显。医共体建设能够有效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资源,重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三级医疗机构功能优势,让更多患者就近、就廉享受高质量诊疗服务,推进医改进程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9〕18号,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文件精神,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建设目标 以建立临床业务共享的一体化和人、财、物的一体化为目标。充份响应国家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打破横向和纵向行政区域壁垒,横向整合县级医疗资源,纵向畅通医疗资源下沉,真正使医共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 结合医共体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实现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信息、资源和业务的互联互通,为医疗资源在医共体内共享提供可靠条件,形成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等县镇村三级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分工协作,使得医共体模式在信息化方面得到完美应用。 1、两大服务体系 1)统一指挥调度服务体系 医共体信息化系统,为医共体提供从资源申请、资源审批、资源调度、资源展示、调度展示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应用等信息的支持。最终实现医共体的高效运作,实现合理放入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 2)保证基础医疗服务体系 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继续保持原有医疗信息化系统服务功能,包括: ●提供包括HIS、LIS、PACS、EMR等等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功能; ●提供医疗健康信息能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顺畅流转,医共体间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医疗服务; ●满足分级诊疗制度的需求,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在公共卫生方面,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血液管理等提供全过程的信息共享、业务数据统计 分析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实现移动分时段预约挂号、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先诊疗后付费等一系列“互联网+医疗”等医疗服务功能。 医共体信息系统建设还包括建设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实现县域内资源集约配置。 图:医共体信息化系统示意图 2、设立四大中心 牵头医院建立开放共享的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临床检验、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从而实现县域内资源集约配置。 3、实行六个统一 信息化统一:推进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信息系统融合,实现数据共享及医保结算一体化。 财务管理统一:医共体内部财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各成员单位财务单独设账。 药械招采支付统一:医共体内采购账户、用药目录、采购配送、采购价格、支付货款统一。 质量控制统一:医共体建立医疗质控管理体系,组建质控机构,承担成员单位医疗质控,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规范基层机构的医疗技术操作,逐步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服务同质化。 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统一:医共体行政、业务、后勤、物流配送等常设部门统一设置、运行和管理。 人员统一:医共体内所有卫技人员由医共体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满足业务需求。 4、强基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通过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群众医疗健康信息能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顺畅流转,优质医疗资源从城市大医院向县域、基层贯通,医共体成员单位间、医共体间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的推进,将助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助推医疗机构间业务协作体系建设,打造连续服务闭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在公共卫生方面,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血液管理等,提供全过程的信息共享、业务数据统计分析,从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效率。 5、形成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进一步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着力构建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6、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化统一管理 县域医共体内部统一管理。落实县域医共体在日常运行、人员管理、内设科室和岗位设置、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 7、落实分级诊疗政策 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8、落实“互联网+医疗”政策,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 结合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建立快捷、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形式和全程、实时、互动的健康管理模式,推广移动分时段预约挂号、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先诊疗后付费等一系列“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9、提高监管决策水平 通过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整合医疗、医保和医药信息,实现对业务收入、医疗质量、病种结构、药品、耗材使用和医疗费用等的常态监管和动态分析,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医共体的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财政投入、人事安排、薪酬水平确定和考核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优化调整医疗资源结构布局、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为重点,不断完善医共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医共体建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现发展方式由“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服务模式“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逐步建立县、乡、村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模式。 遵循标准 遵循参照下列医疗卫生信息标准规范。 [1]《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WS/T303-2009).2009 年。 [2]《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WS/T304-2009).2009年。 [3]《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WS/T305-2009).2009年。 [4]《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WS/T306-2009).2009年。 [5]《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2009年。 [6]《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卫办综发[2011]39号).2011年。 [7]《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卫办医政发(2011)137号).2011年。 [8]《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WS363.1-17-2011).2011年。 [9]《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WS364.1-17-2011).2011年。 [10]《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WS445-2014).2014年。 [11]《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WS/T500-2016).2016年。 [12]《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WS/T447- 2014).2014年。 [13]《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20年。 [14]《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指标体系》.2017年。 [15]《医院信息平台基本交互规范》.2015年。 [16]《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WS/T517-2016).2016年。 [17]《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2017年。 [18]《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2018年。 系统覆盖范围 博罗县医共体是由博罗县人民医院牵头,整合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9间乡镇卫生院、3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43间村卫生站,组建成总医院,共同构成县域医共 体。 建设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2、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4、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5、国务院《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 指导意见》 7、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 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 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 见》(国办发(2017)32号) 10、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 (附件:《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 导方案》) (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 11、《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卫办发 [2009]130号) 12、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 建设原则 先进性:所采用的设备产品和软件不仅成熟而且能代表当今业内先进技术水平。 开放性:集成后的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系统,应提供标准的数据通信接口协议,网络接口,系统和应用软件接口,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兼容性好,应用软件可移植性强,可维护性好,系统生命周期长。 标准化和模块化:集成系统的总体结构须是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满足通用性和可替换性,既可使不同厂商的设备综合在同一个系统中,得到高度的信息共享,又可使系统在日后能进行方便的扩充。 安全性: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要求实现严格的网络等级操作权限和不同对象的查询范围。 可靠性:要采用各种措施建造一个高可靠性系统。可采用冗余设计,可用性群集,共享数据群集等保证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重要的实时性要求高的联动应在现场或控制层面实现集成,实时性要求不是特别高的信息在管理层实现共享集成。 可管理性:集成系统的可管理性,表现在支持网络监视和控制两方面能力,能监视控制到网络主要设备,网络管理标准化。 经济性:系统设计要从系统目标和用户需求出发,经过充分论证,选择合理的方案和适合的软硬件产品。 前瞻性和可扩展性:对未来的系统的集成有预留设计,以便前期工程和后继先进技术的衔接,保持系统的先进性。 高效率:提高系统实时响应与控制能力、服务器响应数据库请求的能力和网络的吞吐能力,满足通信的传输速率和带宽要求,是 系统高效率的体现。 建设内容 1、建设医共体互操作性数据中心与业务中心,搭建医共体业务互通高速网络; 2、建设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规范并实现医共体内电子病历 、 居民健康档案等数据集的集中存储,功能包括注册管理、索引服务eMPI、集成配置管理、主数据(MDM)管理、数据标准化管理、数据安全与监控服务、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统一门户、用户及权限管理、360全景病历、统一电子病历调阅、统一电子病历检索等服务; 3、建设医共体应用系统,包括医疗卫生资源管理HRP、人力资源管理、0A系统、统一药品管理、统一设备管理、统一物资管理、统一支付管理、村卫生站信息、慢病管理、综合统计分析系统、疫情防控管理系统、领导决策移动端; 4、建设数据交换总线,支持医共体内外信息系统互通共享,与医共体内医疗机构、与省基卫平台、省妇幼信息平台、医联 体平台等实现数据交换; 5、建设医共体内业务协同系统,包括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影像诊断、超声诊断、区域检验中心、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中心、胸痛中心、处方流转等; 6、建设医共体质量监管系统,包括绩效考核、用药监管、疾病监管、医院感染监管、运营监管、基本公卫业务监管; 7、建设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会议、远程教学等。 8、建设医共体健康门户,实现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智慧导诊、预约疫苗接种、线上问诊、移动支付、健康档案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健康评估、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等; 9、建设医共体标准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体系; 10、建设医共体协调、调度指挥系统平台 医共体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建设现状 现阶段各地的医共体主要以松散型的组织为主,侧重于在医共体内医疗资源共享、业务帮扶。 县域医共体在管理上涉及到所有权、法人治理、人员编制、财政补助机制等问题,大部分地区短期难有实质性突破,所以当前各地建立的医共体以松散型居多,松散型的模式在不改变现有组织结构的情况下去运行,医保的支付方式也以单体医院为主,医共体并没有整体性控费的压力。在医共体内多采用大医院帮扶小医院的办法,通过建立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利用远程医疗技术手段实现医疗下沉,安排专家医生、专科医生定点帮扶下乡坐诊,以及建立双向转诊通道,实现上下联动和急慢分治。 这种模式在信息化解决方案上主要强调的是“数据集成与共享、业务协同与互操作”,一般思路是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来对接县级医院、乡镇医院的内部系统,实现居民电子病历共享与调阅。县级医院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向基层医院提供临床会诊、影像会诊、心 电会诊等服务;对于需要上转的患者,通过双向转诊系统实现对号 源、住院、检验、检查的预约,支持上转。对于病情稳定处于康复期的患者,通过转诊系统转回基层。不改变原有县级医院内部的信息化环境,一般不会对乡、村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更换,除非这些系统已不能满足基层单位基础运营与临床诊疗的管理要求。 存在问题 当前,对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县域医共体建设要求和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县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点强面弱、建强用弱等局面有待进一步改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改革支撑待加强。医共体模式下,牵头医院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原来独立法人式的各自管理,到统一集中管理,体制机制的变化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体制下的分散性系统和碎片化数据难以支撑医共体一体化管理和连续性服务要求,须进一步提高信息互联共享水平,整合优化信息资源,提供实时、动态、连续、综合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适应新的改革要求。 (2)信息标准不一致。在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情况下,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探素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各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建设标准不一致,使得医院运营管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信息等各项数据难以整合。各 医疗卫生单位内使用的软件和系统所采用的标准不一致,对医共体 信息化一体化管理和业务协同造成不小的困扰。 (3)共享瓶颈难突破。医共体的信息共享不仅是一家医疗机构或者一个医共体内部的共享,更是要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传统的单一机构的管理系统不能适应跨区域、跨部门、多层次的需求。提升医共体及县域统筹信息化整体共享水平,实现更广泛的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及有效使用,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高质量医疗服务诉求,提升医共体信息共享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4)业务服务需整合。目前,牵头医院的业务工作侧重于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兼顾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随着医共体体制机制的变化,原有的服务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架构将无法适应医共体管理和服务的均衡发展,有必要在医共体中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升级重构,进行业务服务完善融合和信息化整合协同,提升整体的服务和管理能力。 (5)业务以及资源协调和指挥。为了保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效运作,其医疗资源以及病方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调度,逐步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状态,形成医共体内部区域性的专业医疗服务体系,形成更为高效的应急管理服务体系。 发展趋势分析 县域内的医共体将逐步向医疗集团模式发展,实现人财物管理一体化,建立紧密整合型医疗体系。 上述模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下沉,帮扶能力弱的基层医院,这种模式自主性能力较差,很难形成一个有力的运行整体,所以在运营时仍然是各自为战,碎片化的、割裂的医疗服务仍然存在,没有建立有效的院间衔接与联合机制。这种状态并不符合分级诊疗改革的目标(目标是建立整合型医疗体系),并不能够降低个人医疗卫生支出,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降低整体政府医疗卫生支出。 随着国家一系列医改政策的出台,将会推动松散的联合体转变为“统一法人框架下,人财物高度统一”的医疗集团。医疗集团在管理模式上,所有的乡镇医院、村卫生室都将是其组成部分,是其委派到乡村的代理机构。相应的,医保的支付方式改革也将给予支持,它将实现以医疗集团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356页(2024年修订版).docx
下载提示

1.本文档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

2.支付并下载文件,享受无限制查看;

3.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左侧添加客服微信获取帮助;

5.本文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复制编辑使用。


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