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202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项目
第一章 项目实施方案
9
第一节 项目背景分析
9
一、 农作物种植结构分析
9
二、 作业任务量及难度分析
21
三、 项目防控作用及意义
31
第二节 服务原则目标
45
一、 明确服务原则
45
二、 制定防治目标
57
三、 符合相关标准
73
第三节 备货周期安排
84
一、 无人机调配计划
84
二、 农药助剂安排
96
三、 作业时间节点
106
第四节 作业前物资准备
117
一、 无人机准备
117
二、 农药准备
126
三、 辅助物资配备
140
第五节 配套设施准备
153
一、 作业指挥调度中心
153
二、 农药集中配制点
168
三、 起降及维护站点
183
四、 警示及隔离措施
194
第六节 安全管理制度
206
一、 飞行安全规程
206
二、 禁飞范围明确
224
三、 安全巡查人员
240
四、 人员设备环境安全管理
252
第七节 无人机出入库管理
263
一、 出入库登记制度
263
二、 设备状态检查
273
三、 设备归还验收
284
四、 专人设备管理
297
第八节 农药使用管理
306
一、 农药使用登记
306
二、 农药流程管理
315
三、 废弃包装物处理
328
四、 专业人员管理
343
第九节 组织机构人员安排
353
一、 项目组织架构
353
二、 作业人员配备
365
三、 岗位职责分工
379
第十节 作业任务分配
396
一、 作业区域划分
396
二、 任务亩次分配
410
三、 每日作业计划
420
第十一节 项目管理制度
430
一、 项目进度管理
430
二、 质量检查监督
442
三、 项目报告制度
453
四、 责任追究制度
464
第十二节 人员管理制度
480
一、 人员上岗要求
481
二、 考勤考核奖惩
491
三、 安全培训上岗
506
四、 人员档案管理
520
第十三节 设备维护方案
532
一、 飞行前检查流程
532
二、 飞行后保养机制
541
三、 设备故障处理
556
四、 专人设备维护
567
第十四节 无人机维护规范
577
一、 电池保养规范
577
二、 部件检查标准
585
三、 定期校准制度
593
四、 维护记录追溯
603
第十五节 质量保障措施
616
一、 质量监督小组
616
二、 飞行参数监测
626
三、 指标检测方法
639
四、 质量反馈机制
648
第十六节 质量标准响应
658
一、 施药液量标准
658
二、 雾滴密度要求
669
三、 质量达标评估
678
四、 不合格补救措施
688
第二章 技术方案
700
第一节 制定作业流程
700
一、 明确全流程步骤
700
二、 确定各阶段责任人
707
三、 制定时间计划表
715
四、 匹配作业节奏
724
第二节 飞防操作规范
734
一、 飞行参数设定
734
二、 作业前检查
743
三、 作业中监控
754
四、 作业后处理
764
第三节 无人机施药规范
771
一、 使用标准配方
771
二、 农药剂型要求
778
三、 桶混作业规范
785
四、 添加航空助剂
794
第四节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807
一、 识别主要病虫害
807
二、 制定防治药剂
818
三、 调整防治策略
828
四、 提升防治效果
835
第五节 施药安全控制
843
一、 规划施药区域
843
二、 控制气象影响
853
三、 人员防护要求
862
四、 应急处理机制
873
第六节 夜间作业管理
881
一、 明确适用场景
881
二、 配备作业设备
891
三、 制定安全制度
903
四、 人员资质要求
911
第七节 作业质量提升
919
一、 精准定位飞行
919
二、 校准设备参数
933
三、 采集分析数据
941
四、 建立反馈机制
949
第三章 环境保护服务方案
960
第一节 农药污染分析
960
一、 农药对土壤污染途径
960
二、 农药残留土壤潜在影响
970
三、 土壤作物与农药关系
986
第二节 土壤防治措施
997
一、 减少农药残留施药控制
997
二、 推广环境友好型农药
1008
三、 建立农药使用台账制度
1018
四、 配合土壤质量检测
1027
第三节 生态环境污染分析
1035
一、 农药雾滴飘移生物影响
1035
二、 生态敏感点污染风险
1043
三、 农药对动植物群落影响
1051
第四节 生态环境防治对策
1061
一、 制定作业操作规范
1062
二、 作业前环境监测
1070
三、 使用航空专用助剂
1078
四、 建立包装废弃物回收机制
1091
五、 开展环保宣传培训
1101
第四章 应急及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1112
第一节 飞行状态不稳处理
1112
一、 飞行前设备检查机制
1112
二、 飞行突发状况应对措施
1118
三、 地面监测人员职责
1127
四、 飞行数据记录与分析
1138
第二节 无人机炸机处理
1144
一、 炸机应急响应流程
1144
二、 炸机后设备处理流程
1151
三、 炸机事故分析机制
1159
四、 备用设备更换保障
1169
第三节 无人机起火应急预案
1178
一、 灭火器材配备情况
1178
二、 起火后应急处理流程
1188
三、 操作人员消防培训
1200
四、 火灾后后续处理措施
1212
第四节 无人机坠落应急预案
1219
一、 坠落后现场处置流程
1219
二、 定位追踪设备配备
1231
三、 应急联动机制建立
1239
四、 坠机后后续处理流程
1247
第五节 农药中毒应急预案
1254
一、 应急物资配备情况
1254
二、 人员中毒应急培训
1263
三、 中毒后送医流程
1273
四、 与卫生部门联动机制
1284
第五章 售后服务方案
1292
第一节 售后服务承诺
1292
一、 全天候技术支持承诺
1292
二、 免费设备巡检维护服务
1304
第二节 售后服务流程
1316
一、 客户问题登记分类
1316
二、 远程诊断初步处理
1322
三、 现场服务派遣执行
1332
四、 服务结果反馈归档
1347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背景分析
农作物种植结构分析
分析种植作物种类
识别主要作物
玉米种类判断
通过实地考察扶余市长春岭镇的农田,与当地农户深入交流,识别出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对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特点和适应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如有些品种耐旱性强,适合在干旱少雨的区域种植;有些品种抗倒伏能力佳,更适应风力较大的环境。同时,记录玉米品种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和分布情况,了解哪些品种是传统种植品种,哪些是近年来新引进的品种。还对比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和病虫害抗性,为后续的病虫害防控和种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部分玉米品种的相关信息:
玉米品种
生长特点
适应环境
产量情况
病虫害抗性
品种A
生长周期短,株型紧凑
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地区
较高
抗玉米大斑病
品种B
根系发达,耐旱性强
干旱少雨地区
中等
抗玉米螟
其他作物排查
对除玉米外的其他农作物进行全面排查。确定其他作物的种类和种植区域,了解到部分区域还种植有大豆、高粱等作物。深入了解其他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需求,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差异较大,对光照、水分、肥料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评估其他作物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虽然种植面积可能不如玉米,但在丰富农产品种类、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排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规划和病虫害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其他作物排查
作物特性分析
分析每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习性、光照需求等。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差异明显,有的作物喜阳,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长;有的作物则具有一定的耐阴性。研究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了解哪些作物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价格更高。考虑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选择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可以降低种植风险。探讨作物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某些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通过对作物特性的分析,为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和病虫害防控提供参考。
作物分布研究
研究不同作物在扶余市长春岭镇的地理分布规律,发现作物的分布与土壤、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分析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如土壤的肥力、酸碱度,气候的温度、降水等。确定作物分布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某些病虫害在特定的作物分布区域更容易发生。为后续的病虫害防控提供依据,根据作物分布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效果。
统计次要作物
次要作物普查
对种植面积相对较小的次要作物进行普查。记录次要作物的种类和种植地点,了解到有部分区域种植有花生、绿豆等次要作物。深入了解次要作物的种植目的和用途,有些是用于食用,有些是用于加工。分析次要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评估其生长的适宜性和健康程度。通过普查,为进一步了解次要作物的种植情况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次要作物普查
数据收集整理
收集次要作物的相关数据,如种植面积、产量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建立次要作物的数据库,方便后续查询和研究。对比不同年份次要作物的种植情况,了解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趋势。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次要作物的种植规划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部分次要作物的相关数据:
次要作物
种植面积(亩)
产量(公斤)
2024年种植面积(亩)
2024年产量(公斤)
花生
100
5000
80
4000
绿豆
80
3000
60
2500
生长情况评估
评估次要作物的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速度、健康状况等。分析影响次要作物生长的因素,如施肥、灌溉等,合理的施肥和灌溉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提出促进次要作物生长的建议和措施,如调整施肥方案、优化灌溉方式等。同时,关注次要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
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当前的种植情况和市场需求,预测次要作物的发展趋势。分析次要作物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潜力,判断其是否具有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的可能性。探讨次要作物的种植调整策略,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品种和种植面积。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确定特色作物
特色作物筛选
从当地种植的作物中筛选出具有特色的作物。考虑作物的独特品质、口感、营养价值等因素,如某些作物可能具有特殊的风味或富含某种营养成分。了解特色作物的种植历史和文化背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评估特色作物的市场竞争力,分析其在市场上的销售前景和价格优势。通过筛选,为特色作物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特色作物筛选
种植优势分析
分析特色作物在扶余市长春岭镇的种植优势。考虑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判断特色作物是否适合在当地生长。研究特色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借鉴成功的种植案例,提高种植效率和质量。探讨特色作物与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确保其种植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分析,为特色作物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市场前景研究
研究特色作物的市场前景,包括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等。分析特色作物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了解其主要的销售对象和销售方式。了解消费者对特色作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为特色作物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建议,如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等。以下是特色作物市场前景的部分分析:
特色作物
市场需求情况
价格走势
销售渠道
消费者认知度
作物C
逐渐增加
稳定上升
超市、电商平台
较高
作物D
保持稳定
波动较小
农贸市场、批发商
中等
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特色作物的产业发展规划,包括种植规模、加工利用等方面。提出促进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给予种植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加强特色作物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其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特色作物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玉米病虫害鉴定
统计各作物种植面积
主要作物面积统计
玉米面积测量
采用专业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扶余市长春岭镇玉米的种植面积。结合卫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划分不同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进行详细统计,了解不同区域玉米种植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对比不同年份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种植面积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例如,可能由于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因素导致种植面积的增减。通过准确测量和分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测量方法选择
根据作物种植的特点和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考虑测量的精度、效率和成本等因素,不同的测量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不同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对于大面积且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可以采用卫星影像测量法;对于小面积且地形复杂的区域,可能需要采用实地测量法。以下是几种测量方法的对比:
测量方法
精度
效率
成本
适用范围
卫星影像测量法
较高
高
较高
大面积、地形平坦区域
实地测量法
高
低
较低
小面积、地形复杂区域
无人机测量法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面积区域
数据记录整理
详细记录测量得到的各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清晰的数据库,按照作物种类、种植区域等进行分类。标注数据的来源和测量时间,方便后续的数据查询和分析。例如,明确数据是通过哪种测量方法得到的,以及测量的具体日期。通过规范的数据记录和整理,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管理效率。
面积变化分析
分析各作物种植面积在不同年份的变化趋势。探讨影响种植面积变化的因素,如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评估种植面积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对粮食产量、农产品供应等方面的影响。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根据面积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稳定性。
特色作物面积评估
次要作物面积估算
估算方法确定
由于次要作物种植面积相对较小,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经验估算等方法。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和历史数据,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对估算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检查估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参考以往类似区域的种植数据,对估算结果进行修正。通过科学合理的估算方法,为了解次要作物种植面积提供可靠依据。
抽样区域确定
确定抽样调查的区域,确保具有代表性。考虑不同地形、土壤条件和种植模式的影响,选择涵盖各种情况的区域进行抽样。合理划分抽样区域的大小和数量,既要保证抽样的准确性,又要考虑调查的效率。提高抽样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和合理的区域划分,减少误差,获取更准确的估算数据。
估算结果修正
根据实际情况对估算结果进行修正。考虑未被抽样到的区域和特殊种植情况,如一些零散种植的区域或采用特殊种植技术的地块。与相关部门和农户进行沟通,获取更准确的信息,了解实际种植情况和可能存在的误差因素。确保估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次要作物的种植面积,为农业统计和决策提供可靠数据。
数据更新维护
定期更新次要作物种植面积的估算数据。随着种植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估算方法和参数。建立数据更新的机制和流程,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例如,每年对次要作物种植面积进行重新估算和更新。以下是数据更新维护的相关信息:
更新时间
估算方法调整情况
数据更新责任人
数据准确性评估
每年年初
根据上一年种植情况调整参数
农业统计部门
通过对比验证
特色作物面积评估
评估指标设定
设定评估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的指标,如品质、产量、市场价值等。根据特色作物的特点和发展目标,确定指标的权重。确保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评估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特色作物的种植效益和发展潜力。为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提供依据,根据评估结果,合理规划特色作物的种植规模。
现状分析研究
对特色作物的种植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种植面积、产量、品质、销售情况等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种植技术有待提高、销售渠道单一等。为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发展规划。
发展潜力预测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预测特色作物的发展潜力。考虑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判断特色作物是否具有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的可能性。估算特色作物未来可能的种植面积增长情况,为特色作物的产业规划提供方向。以下是特色作物发展潜力预测的部分分析:
特色作物
市场需求趋势
技术创新影响
政策支持力度
未来种植面积增长预测
作物E
持续增长
有新技术应用可能
较大
10%-15%
作物F
稳定发展
技术改进空间小
中等
5%-10%
调整策略制定
根据评估和预测结果,制定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策略。包括扩大种植、优化布局、提高品质等方面。明确调整的目标和步骤,确保调整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制定逐年扩大种植面积的计划,同时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作物品质。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策略,促进特色作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病虫害发生情况
常见病虫害识别
玉米病虫害鉴定
通过实地观察扶余市长春岭镇的玉米农田,结合专业检测,鉴定出当地玉米常见的病虫害种类。识别玉米大斑病、玉米螟等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和特征,如玉米大斑病在叶片上会出现大型的病斑,玉米螟会蛀食玉米茎杆和果穗。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为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下是部分玉米病虫害的相关信息:
病虫害名称
症状特征
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
玉米大斑病
叶片出现大型病斑,呈长梭形
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生
气流传播
玉米螟
茎杆和果穗被蛀食
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危害
成虫飞行传播
其他作物病虫害排查
对除玉米外的其他农作物进行病虫害排查。确定其他作物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情况,如大豆可能会受到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的侵害。分析病虫害对其他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可能会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下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病虫害特征记录
详细记录每种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危害部位、发病症状等。拍摄病虫害的照片和视频,建立病虫害数据库,方便后续的识别和防治。标注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分布情况。以下是部分病虫害特征的记录:
病虫害名称
形态特征
危害部位
发病症状
发生时间
发生地点
病虫害G
成虫体小,呈黑色
叶片
叶片出现黄斑
7月中旬
长春岭镇东部区域
病虫害H
幼虫呈绿色,有毛
茎杆
茎杆被咬断
8月上旬
长春岭镇西部区域
发生规律总结
总结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包括发生季节、高发期等。分析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如气候、土壤、种植密度等。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准备。例如,在高温高湿的季节,要加强对玉米大斑病的监测和防治。通过总结发生规律,为提前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提供依据。
病虫害发生频率统计
数据收集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收集病虫害发生频率的数据,如实地调查、农户访谈等。建立长期的监测点,定期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严格的数据审核和验证,保证数据能够真实反映病虫害的发生频率。
频率计算方式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确定病虫害发生频率的计算方式。考虑病虫害的发生次数、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因素。制定统一的计算标准和方法,保证频率计算的科学性和可比性。以下是病虫害发生频率计算方式的相关信息:
计算指标
计算方法
数据来源
发生频率
发生次数/调查次数
实地调查数据
发生面积频率
发生面积/总面积
卫星影像数据
不同作物对比
对比不同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分析不同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找出易受病虫害侵害的作物和关键时期。为针对性防治提供参考,根据对比结果,制定不同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以下是部分作物病虫害发生频率的对比:
作物名称
病虫害发生频率
抗性评价
关键防治时期
作物I
较高
弱
生长前期
作物J
较低
强
开花期
变化趋势分析
分析病虫害发生频率在不同年份的变化趋势。探讨影响变化的因素,如气候变化、农业措施等。预测未来病虫害发生频率的可能变化,为制定长期防治策略提供依据。例如,如果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可能会增加某些病虫害的发生频率。通过趋势分析,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病虫害影响程度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病虫害影响程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产量损失、品质下降等。根据不同作物和病虫害的特点,确定指标的权重。确保评估指标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使评估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为准确评估病虫害的影响提供标准,以下是部分评估指标的相关信息:
评估指标
指标含义
权重
数据获取方式
产量损失率
病虫害导致的产量减少比例
0.6
实地测量和统计
品质下降程度
作物品质因病虫害降低的程度
0.4
实验室检测
调查评估方法
采用科学的调查评估方法,如抽样调查、实验对比等。对受病虫害影响的作物进行实地测量和分析。收集相关的数据和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减少误差。
不同区域差异
分析不同区域病虫害影响程度的差异。考虑地形、气候、种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找出病虫害高发区域和防控重点。为分区防治提供依据,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下是不同区域病虫害影响程度的对比:
区域名称
病虫害影响程度
主要影响因素
防控重点
区域A
严重
高温高湿、种植密度大
加强监测和防治
区域B
较轻
气候干燥、种植结构合理
定期巡查
防控措施建议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建议。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高病虫害防控的效果和效率,如在病虫害高发期前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作业任务量及难度分析
计算飞防面积任务量
明确最低任务要求
最低面积标准
依据本项目要求,飞防面积不少于17.3万亩次,此为任务量计算的基础标准。为更清晰呈现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特制定以下表格:
阶段
面积要求(万亩次)
第一阶段
5
第二阶段
6
第三阶段
6.3
考虑面积分布
需考虑扶余市长春岭镇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飞防路线与作业区域,以确保完成最低面积要求。不同区域的种植面积和分布特点如下表所示:
区域
种植面积(万亩)
分布特点
区域A
5
集中连片
区域B
6
分散分布
区域C
6.3
与其他作物混种
结合种植结构
结合当地农作物种植结构,确定不同作物的飞防面积比例,精准安排作业任务。以下是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和飞防面积比例:
作物
种植面积(万亩)
飞防面积比例
玉米
10
80%
大豆
5
60%
其他
2.3
40%
预估实际作业面积
考虑作物生长情况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预估可能需要额外飞防的面积。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所需额外飞防面积如下表:
农作物生长阶段
生长阶段
额外飞防面积(万亩次)
幼苗期
1
生长期
2
成熟期
1.3
分析潜在需求
分析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的潜在发生趋势,适当增加预估的飞防面积,以满足实际防控需求。潜在病虫害发生趋势及对应的额外飞防面积如下表:
病虫害类型
潜在发生趋势
额外飞防面积(万亩次)
玉米大斑病
有加重趋势
2
玉米螟
可能局部爆发
1.5
其他
有零星发生
0.8
参考历史数据
参考以往该地区的飞防作业数据,对实际作业面积进行更准确的预估。历史飞防作业数据及对本次作业面积的预估影响如下表:
年份
实际飞防面积(万亩次)
对本次预估的影响
2023年
15
适当增加预估面积
2024年
16
增加预估面积幅度减小
综合参考
-
综合考虑后增加2万亩次预估面积
分配各无人机作业面积
依据无人机性能
根据60台及以上载药量50公斤及以上多旋翼无人机的性能,合理分配每架无人机的作业面积。不同性能无人机的作业面积分配如下表:
无人机型号
数量(台)
载药量(公斤)
作业面积(万亩次)
型号A
20
50
2
型号B
20
60
2.5
型号C
20
70
3
结合人员配置
结合20名具备飞行植保培训证或操作证的作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优化无人机作业面积的分配。不同操作能力人员对应的无人机作业面积分配如下表:
人员操作能力等级
人数(人)
对应无人机型号
作业面积(万亩次)
高级
5
型号C
3
中级
10
型号B
2.5
初级
5
型号A
2
考虑作业效率
考虑无人机的作业效率和作业时间限制,确保各无人机的作业面积分配合理,以提高整体作业效率。不同作业效率情况下的无人机作业面积调整如下表:
作业效率情况
无人机型号
原作业面积(万亩次)
调整后作业面积(万亩次)
高效
型号C
3
3.5
中效
型号B
2.5
2.3
低效
型号A
2
1.8
评估作业实施难度
地形地貌因素
复杂地形挑战
扶余市长春岭镇的地形地貌可能存在复杂情况,如丘陵、沟壑等,这会增加无人机飞行的难度和风险。不同地形对无人机飞行的影响如下表:
地形类型
对飞行的影响
丘陵
气流不稳定,增加飞行难度和能耗
沟壑
易遮挡信号,增加碰撞风险
影响飞行稳定性
复杂地形可能导致气流不稳定,影响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对作业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不同地形下气流对飞行稳定性的影响如下表:
地形
气流特点
对飞行稳定性的影响
丘陵
气流紊乱
飞行姿态易失控
沟壑
气流变化大
飞行高度难控制
增加作业规划难度
需要对地形进行详细勘察,合理规划飞行路线,以避开障碍物,确保作业安全。不同地形下的飞行路线规划要点如下表:
地形类型
飞行路线规划要点
丘陵
沿等高线飞行,避开山顶
沟壑
远离沟壁,保持安全距离
农作物生长情况
不同生长阶段要求
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飞防作业的要求不同,如生长高度、密度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飞行参数。不同生长阶段的飞行参数要求如下表:
生长阶段
生长高度(米)
生长密度
飞行速度(m/s)
飞行高度(米)
幼苗期
0.2-0.5
稀疏
3-5
3-4
生长期
0.5-1.5
中等
5-6
4-5
成熟期
1.5-2
茂密
6-8
5-7
增加作业难度
高大茂密的农作物可能会影响农药的喷洒效果,需要采用特殊的作业方式和技术,增加了作业难度。不同生长情况对作业难度的影响如下表:
生长情况
对农药喷洒效果的影响
应对作业方式
高
扶余市202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项目.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