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建设项目EPC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编制依据及原则
13
第一节
编制依据
13
第二节
编制原则
16
第二章
工程概况
18
第一节
项目背景
18
第二节
本管段施工内容
22
第三节
设计概况
24
第一条
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
24
第二条
总体布置方案
27
第三条
道路路基路面设计
35
第四条
慢行系统设计
37
第五条
交通设施设计
40
第六条
桥梁工程设计
42
第七条
排水工程设计
54
第八条
照明工程设计
62
第九条
景观设计
63
第四节
合同工期
65
第五节
主要技术标准
66
第一条
道路设计标准
66
第二条
桥梁工程
76
第三条
排水工程
78
第四条
照明工程
80
第六节
沿线自然条件
82
第一条
地形、地貌
82
第二条
气象
83
第三条
水的类型及分布
85
第四条
地震区划
86
第五条
地质构造
87
第六条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89
第七条
周边交通情况
91
第七节
施工条件
92
第一条
交通运输条件
92
第二条
供水、供电、通信情况
95
第三条
用地及征地拆迁情况
96
第四条
物资情况
97
第五条
机械设备情况
99
第六条
劳务调查情况
100
第七条
风俗民情
101
第八条
生活卫生情况
103
第八节
主要工程数量
105
第三章
工程特点、重难点分析及施工对策
124
第一节
工程特点
124
第二节
工程重难点
125
第三节
施工对策
126
第四节
其他重难点
132
第一条
安全预防重难点
132
第二条
成本控制重难点
132
第三条
协调沟通重难点
134
第四章
管理目标
134
第一节
安全管理目标
134
第二节
质量管理目标
135
第三节
工期目标
136
第四节
创优规划
136
第五节
环保、水保目标
136
第六节
文明施工目标
137
第七节
职业健康管理目标
137
第八节
节能减排管理目标
138
第五章
项目组织机构和项目主要管理人员
138
第一节
项目组建情况
138
第二节
项目组织机构
139
第三节
项目主要人员
144
第六章
施工部署
147
第一节
施工总体布置
147
第一条
运输道路、便桥
149
第二条
给水干管路
150
第三条
供电干线及变压器的设置
151
第四条
水稳站、梁场设置
151
第五条
试验室设置
151
第二节
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
152
第三节
施工队伍部署及任务划分
152
第一条
资源要素调查、分析
152
第二条
分包模式
155
第三条
劳务分包
155
第四节
主要工程施工方案比选
162
第一条
梁场建设方案比选
162
第二条
水稳站建设方案
165
第三条
土方平衡方案
184
第七章
施工进度安排
198
第一节
施工安排的原则
198
第二节
总体施工顺序
201
第三节
工期安排
204
第四节
关键线路分析
243
第五节
工期进度计划图
243
第一条
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244
第二条
施工计划网络图
244
第三条
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
245
第八章
施工准备
245
第一节
临时工程
245
第一条
项目驻地建设方案
245
第二条
钢筋加工厂建设方案
249
第三条
梁场建设方案
249
第四条
围挡建设方案
258
第五条
水稳站建设方案
258
第六条
栈桥及钻孔平台建设方案
260
第七条
路基土方平衡
261
第二节
施工用电
263
第三节
施工用水
263
第四节
施工通讯
263
第五节
工程试验
264
第六节
物资供应
265
第七节
工程测量
265
第八节
技术准备
267
第一条
内外业技术准备工作
267
第二条
技术人员准备
269
第三条
技术制度准备
269
第四条
技术交底准备
271
第九章
资源配置
271
第一节
协作队伍承包模式
271
第二节
劳动力组织安排及保证措施
276
第一条
劳动力组织安排
276
第二条
特殊时期劳动力保证措施
283
第三节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配备
285
第一条
机械、试验设备仪器调配原则
285
第二条
机械、试验设备仪器调配计划
286
第三条
机械设备供应的应急预案
287
第四节
主要施工材料配备
287
第五节
资金使用计划
289
第十章
主要工程施工方案
289
第一节
施工准备
289
第二节
土方工程施工
291
第一条
开挖施工
291
第二条
填筑施工
293
第三条
土方外运
299
第三节
道路工程施工
299
第一条
工程概况
299
第二条
地基处理
305
第三条
路基挖方施工
312
第四条
路基填方施工
313
第五条
石灰土施工
320
第六条
路基防护
327
第七条
路面结构施工
329
第四节
桥涵工程施工
349
第一条
桥梁工程施工
350
第二条
箱涵工程施工
367
第三条
圆管涵施工
374
第五节
排水工程施工
378
第一条
沟槽开挖
378
第二条
管道基础
380
第三条
管道安装
380
第四条
接口施工
381
第五条
闭水试验
382
第六条
沟槽回填
382
第七条
标志施工
383
第八条
标线施工
389
第九条
交通监控施工
393
第六节
照明工程施工
408
第一条
布灯方案
408
第二条
工艺流程及框图
412
第七节
景观绿化施工
419
第一条
工程概况
419
第二条
施工工艺流程
422
第三条
主要施工方法
423
第四条
注意事项
436
第十一章
关键过程、特殊过程的界定和管理措施
439
第一节
关键工序
439
第二节
特殊工序
439
第三节
管理措施
440
第十二章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及相关措施
443
第一节
钢筋加工
443
第二节
预应力施工
446
第三节
混凝土浇筑
448
第四节
道路控制
451
第五节
主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55
第十三章
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识别及相关措施
458
第一节
重大危险源识别
458
第二节
控制措施
464
第一条
一般规定
464
第二条
现场安全设施
466
第十四章
安全保证措施
468
第一节
安全目标
468
第二节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468
第三节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469
第四节
安全管理制度
471
第五节
安全保证措施
473
第一条
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安全技术方案的编制审批
473
第二条
综合安全保证措施
473
第三条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476
第四条
桥梁施工安全措施
478
第五条
道路施工安全措施
484
第六条
管线保护措施
489
第七条
交通导行施工安全措施
497
第十五章
质量保证措施
499
第一节
质量管理目标
499
第二节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501
第一条
质量管理机构
501
第二条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框图
502
第三节
质量管理制度
504
第四节
主要质量保证措施
504
第一条
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504
第二条
钻孔桩基础质量保证措施
509
第三条
桥梁墩台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510
第四条
箱梁上部构造质量保证措施
511
第五条
道路质量保证措施
514
第六条
排水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521
第七条
箱涵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524
第五节
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526
第一条
路基压实度不够
526
第二条
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
528
第三条
水稳碎石压实度不符合要求
528
第四条
基层厚度不均匀
530
第十六章
工期保证措施
530
第一节
工期管理目标
530
第二节
工期管理组织机构
531
第三节
工期保证体系框图
532
第四节
主要工期保证措施
533
第一条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535
第二条
优化机械设备配备
537
第三条
合理安排季节性施工
539
第四条
保证工期经济措施
539
第十七章
文明施工及环境、水与职业健康保护措施
541
第一节
文明施工目标
541
第二节
环保、水保目标
542
第三节
职业健康管理目标
542
第四节
文明施工及环境、水与职业健康保护管理组织机构
543
第五节
文明施工及环境、水与职业健康保护保证体系
544
第六节
文明施工及环境、水与职业健康保护措施
544
第一条
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545
第二条
环境保护措施
546
第三条
竣工环境恢复措施
546
第四条
防止大气、噪声、水污染的措施
546
第五条
水土保持措施
548
第十八章
节能减排措施
548
第一节
节能减排目标
549
第二节
节能管理组织机构
549
第三节
节能减排管理体系
550
第四节
主要节能减排措施
550
第一条
节水管理措施
550
第二条
节电管理措施
551
第三条
节油管理措施
552
第十九章
季节性施工保障措施
552
第一节
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552
第二节
夏季施工技术措施
554
第三节
冬季施工保证措施
554
第二十章
应急预案
557
第一节
应急救援预案的目标和任务
557
第二节
风险源分析与预警
557
第一条
安全危险源分析
557
第二条
预警行为
558
第三节
应急领导小组
559
第四节
指挥中心地点
559
第五节
联系电话
560
第六节
领导小组职责
561
第七节
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职责分工
563
第八节
各类应急救援预案
565
第一条
洪水应急预案
565
第二条
基坑变形及坍塌应急预案
568
第三条
桩基钻机、吊机倾覆应急预案
568
第四条
人员落水及物体打击应急预案
570
第五条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571
第六条
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573
第九节
应急物资
577
编制依据及原则
编制依据
1.1.1国家及相关部委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国家颁布的现行设计规范、市政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其它有关文件资料。相关规范主要有: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J21-2011;《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
《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SHCF40-01-2002;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建筑机械安全技术规范》(JGJ33-200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1.1.2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
1.1.3XX工程施工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设计变更和答疑。
1.1.4施工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气候、水文、原材料等
方面的资料及其它施工技术调查资料。
1.1.5XX集团有限公司现有的装备能力、技术素质、资金储备、劳力资源、物资储备等综合实力。
1.1.6我集团公司及国内类似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经验、施工技术。
1.1.7XX集团有限公司技术资料管理的有关规程、规定及文件。
1.1.8XX集团有限公司依据GB/T19001--2000质量标准体系
、
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施工技术管理办法》,《项目施工管控约束性条款》等。
编制原则
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以施工图设计和现场踏勘为基础,针对工程特点、难点、重点,结合我单位的施工特长、经验、技术、设备能力,本着“安全为先,质量为本”的安全质量原则,以“确保安全,提高质量,均衡生产,文明施工,降低成本,如期高效”的项目管理思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1)响应和遵守招标文件中的要求,满足业主工期要求。
(2)质量合格,安全无事故,文明施工、环保水保全面达标。
(3)按照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
六大要素的“六位一体”管理要求,在本项目建设中全面实施标准化
管理。
(4)充分考虑本工程的特点、重点及施工难点。以确保现况道路及河道畅通、安全为原则,尽量减少对现况交通和通航的干扰,保证交通和通航线路的安全通畅,切实维护建设单位及地方群众的利益;
(5)根据工程特点,组织专业化作业队伍,运用先进、成熟的施工工艺,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施工。
(6)综合应用信息化系统,实现过程信息化管理,提升项目现代化管理水平。
(7)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避免人为误差,提高作业精准度。
(8)采用先进实用、配套完善、匹配合理的工装装备,充分发挥设备的系统生产能力。
(9)按照南京市文明工地标准做好文明施工。
工程概况
项目背景
2015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以来,南京市围绕建设“国家级新区”的要求,按照“规划先行、改革先行、立法先行、生态先行”四个先行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举措,全面启动江北新区的开发建设。江北新区作为南京市国家级新区、长江经
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节点,是南京主城功能在江北地区的延伸和拓展,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
本工程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中心区。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规划范围东至长江,南至七里河,西至沿山大道,北至定向河路、浦东路,总面积16.27平方公里。
图2.1-1江北新区中心区规划效果图
江北新区中心区从“生态宜居、绿色交通、集约利用,混合开发”的规划理念出发,规划呈现“一轴、两带、四区、多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一轴”是由一条连接老山与长江的特色公共轴与连接浦口老火车站的滨江历史文化轴组成,贯穿各功能组团。“两带”一是以“青龙”绿带及沿线城市公园形成的城市景观和公共活动带;二是以滨江大道绿带形成的滨江景观和公共活动带。“四区”包括南部滨江
中央商务社交区、中部文化设施集中区、北部国际健康服务社区、东
部浦口老火车站历史文化休闲区。“多组团”为分布在四区周边,多
个规划居住组团。
江北新区中心区的总体定位为:是融合商务商业,文化休闲,健康医疗和生态宜居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是引领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活力积聚区和多功能示范区。
江北国际健康城是国内首个融医疗、教育、研究、康复、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园区,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医、教、研、养、护、居”六位一体得高端共生城综合体。这里将聚焦建设高端综合医院、尖端专科医院、国际名医诊所、智慧医疗社区/家庭医生的四级医疗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分医疗、养老、教学科研三大区域。
图2.1-3健康城功能定位
在项目全过程中时刻响应本地区健康医疗产业的特征,密切结合“健康”这一主题,同时秉持“低碳、生态、海绵、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新城,以生态为保障,形成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方式、居住环境、能源利用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能、节水、节地,创新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使“生态”、“低碳”、“海绵”、“智慧”理念渗透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
为保证地区定位的实现和功能发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必需先行。
目前,健康城地区控制性详规已相对稳定,为后续市政工程基础设施设计施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决策依据。2017年1月,浦辉路和迎江路已经开工建设。同时,本项目涵盖内容众多,涉及道路、桥梁、排水、照明监控、景观绿化、海绵城市及智慧城市等市政工程各个方面,项目综合性、复杂性程度高,各专业交叉融合,协调难度大。在此大背景下,为切实推进健康城总体规划的落实,实现区域功能的发挥、保证活力积聚区和多功能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的实现,统筹各方资源,沿承前期工作成果,XX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本院开展健康城范围内道路工程市政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本管段施工内容
(1)施工范围
施工范围共涉及24条道路,红线宽度分为40M、35M、18M、9M四类,总长约17KM,总投资约10亿元,具体内容如下:
次干路:七里河大街,红线宽度35M,长度0.4KM;石佛大街,红线宽度40M,长度0.6KM;珍珠河南路,红线宽度18M,长度0.7KM;浦八路,红线宽度18M,长度2.2KM;康七街,红线宽度18M,长度1KM;康六街,红线宽度18M,长度0.8KM;康五街,红线宽度18M,长度0.9KM;康四街,红线宽度18M,长度0.9KM;康三街南段,红线宽度18M,长度1.5KM;康二街北段,红线宽度9M,长度0.3KM;康二街南段,红线宽度18M,长度1.4KM;康一街,红线宽度18M,长度0.3KM;观山北路,红线宽度18M,长度0.2KM;青一路,红线宽度9M,长度0.1KM;青一路,红线宽度18M,长度0.3KM;浦七路,红线宽度18M,长度0.4KM;浦六路西段,红线宽度18M,长度0.6KM;浦六路东段,红线宽度18M,长度1KM;浦五路西段,红线宽度18M,长度0.4KM;浦五路东段,红线宽度18M,长度0.6KM;浦四路,红线宽度18M,长度0.3KM;浦三路,红线宽度18M,长度0.7KM;浦二路,红线宽度18M,长度0.7KM;浦一路,红线宽度18M,长度0.4KM;(具体详见范围示意图)
(2)建设地点:南京市江北新区核心区
(3)建设期:28个月,其中浦六路东段(定山大街-广西梗大街)、康三街南段(浦珠路-浦六路东段)在2017年11月底前完成;缺陷责任期:24个月。
(4)主要工程数量
XX市政道路建设项目EPC一标段工程,占地3.14平方公里,施工沿线9.9公里建设范围。设计范围共计24条市政道路建设任务。
主要工程数量:大型土石方工程:挖运一般土方85万方,挖淤泥35万方,灰土回填65万方,素土回填53万方;道路工程:路床整形42万平方,水泥稳定碎石10万方,Φ500深层水泥搅拌桩33万米。桥梁工程:钻孔桩21000米,预制安装空心板梁726片,商品混凝土8万方。排水工程:雨污水管道4.5万米。
设计概况
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
2.3.1.1设计理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环保世纪,环境、能源、交通、发展等问题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城市交通发展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本设计采用先进的“绿色交通”设计理念,将道路融入到环境之中,充分利用道路路幅及两侧绿化宽度的优势,针对不同路段不同节点综合设计,形成以山水相连的“青龙”绿带,提升XX景观。
2.3.1.2设计思路
本次设计道路的主要特色体现在系统性、生态性、景观性、快捷性和安全性方面。
(1)系统性
系统性主要是指本项目所设计各条道路根据等级和定位不同,相互之间以及与规划或现状道路之间应采用不同平面交叉方式,形成网络状交通系统,确保交通流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生态性
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方法进行本次道路设计,主要特点是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本项目道路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以自然地势、水系、河流等生态环境作为XX市政道路的主要景观。
道路绿化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不同灌木和乔木,配合沿线丰富的植物,形成错落有致、种类多样的植物群落,体现生态性。
(3)景观性
道路作为展现外部空间景观最集中、最重要的载体,是外部空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作为江北新区重点打造工程,应充分体现其地域性和景观性,形成特征不同的若干景观区域,如平原区域、缓山坡、水体湿地区域,提升新城品质。道路绿化分段选择不同的树
种,形成富于变化的种植带,创造良好的道路景观。同时,结合道路沿线的环境场景,道路沿线绿化带的布置应区别对待,条件较差的区域近期采用绿化带进行屏蔽(如旧村、旧工业厂房),环境景观较好的区域(如湖泊湿地)则需要敞开,以使获得最好的视觉感受。
(4)快捷性与安全性
从交通的角度出发,应在保证道路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道路设计车速。
总体布置方案
2.3.2.1平纵总体布置
本次片区内实施道路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根据其功能定位主要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道路平面设计线以规划道路中心线为依据,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对应设计车速的平面线形要求布置;道路的竖向设计结合周边场地标高及竖向规划需求。
图2.3.2-1XX市政道路鸟瞰图
图2.3.2-2浦辉路与七里河大街交叉口
(1)道路横断面设计
①主干路(50m断面)
5.5m(人行道)+4.5m(非机动车道)+2.0m(侧分带)+11.75m(机动车道)+2.5m(中分带)+11.75m(机动车道)+2.0m(侧分带)+4.5m(非机动车道)+5.5m(人行道)=50m。
图2.3.2-3路基标准断面图(50m)
②次干路
a.40m断面
4.5m(人行道)+4.5m(非机动车道)+2m(侧分带)+7.5m(机动车道)+3m(中分带)+7.5m(机动车道)+2m(侧分带)+4.5m(非机动车道)+4.5m(人行道)=40m。
图2.3.2-4路基标准断面图(40m)
b.35m断面
3m(人行道)+4.5m(非机动车道)+2m(侧分带)+16m(机动车道)+2m(侧分带)+4.5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35m。
图2.3.2-5路基标准断面图(35m)
③支路
3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7m(机动车道)+2.5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18m。
图2.3.2-6路基标准断面图(18m)
b.16m断面
2.0m(人行道)+12m(机非混行车道)+2.0m(人行道)=16m。
图2.3.2-7路基标准断面图(16m)
c.9m断面
3m(人行道)+6m(行车道)。单向车道(2.5+3.5m)
图2.3.2-8路基标准断面图(9m)
道路路基路面设计
路面结构设计标准
a.路面形式:沥青路面b.标准轴载:BZZ-100
c.设计使用年限:10-15年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
a.主干路基次干路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总厚度为67cm,具体路面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
4cmAC-13C(SBS改性沥青)
8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lcm沥青同步碎石下封层34cm4.5%水泥稳定碎石20cm12%石灰土
b.支路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总厚度为65cm,具体路面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
4cmAC-13C(SBS改性沥青)
8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lcm沥青同步碎石下封层32cm4.5%水泥稳定碎石20cm12%石灰土
c.人行道路面结构
总厚度为50cm,具体路面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
5cm彩色透水混凝土10cm素色透水混凝土20cm透水级配碎石
15cm碎石垫层
慢行系统设计
根据相关规划及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均应设专用人行道和非
机动车道。结合整个路网的设计宗旨,本着打造“生态新城”的目标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慢行系统的设计对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将起到“亮点”的作用。
①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作为道路横断面的组成部分,也是与人联系最直接的部分,是设计理念的重要、直观的体现点。设计中,一方面使用新型的铺装材料,使城市在功能上更接近于自然,另一方面注重人行道与周边新城景观的统一。细化人行道及两侧附属设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②非机动车道设计
随着城市空气污染和汽车拥堵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而骑自行车越来越成为人们愿意出行重要方式。因此,必须加强非机动车道的设计,以方便骑行人出行。为此,本项目在路线纵坡上尽量减小道路纵坡,控制坡长。同时,非机动车道采用红色彩色沥青,使骑行人在骑行运动中赏心悦目。
③无障碍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残疾人对城市道路的要求,道路沿线路段、各交叉口范围均考虑设置城市无障碍坡道及盲道系统,并于各个交叉口人行横道端部及港湾式公汽停靠站台设置盲人语音提
示系统,为残疾人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城市环境。
在道路范围内设置无障碍设施,具体范围包括人行道、人行横道、渠化岛等。各种路口必须设置缘石坡道,根据路口型式选用单面坡道、三面坡道,缘石坡道坡面应平整并不光滑,其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小于10mm。
④路缘石设计
路缘石均采用花岗岩,中央隔离带立缘石外露32cm,侧分带和路侧立缘石外露均为20cm。
(6)公交站台设计
本项目设计路段公交停靠站,采用港湾式公交站台。公交车站总长80米,其中减速段长20m,停靠段长35m,加速段25m。港湾式停靠车道宽3.0米,停靠车道路面同所在道路路面结构。对应停靠长度范围设乘客候车站台。候车站台宽度应大于等于2.0m,采用人行道面层铺装。
在所有公交停靠站候车站台上设置候车亭,以使乘客候车时能遮阳避雨。候车蓬设计应轻巧、简洁、美观,为城市景观添彩。
交通设施设计
(1)交通及监控设施设计
本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合理组织、诱导和管控交通
流,充分发挥XX道路网的交通功能,规范行车行为,保障道路服务水平,以实现车辆安全、有序、高效行驶,充分发挥道路网整体效益。
通过对招标项目的理解,确立进一步贯彻“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总体设计理念,根据道路线形、交通流量、流向和交通组成适当确定交通标志和标线及其他交通设施的设置位置;统盘考虑,整体布局,做到连贯性、一致性。给道路使用者提供全面的资讯,满足各种道路交通信息的需求,确保行驶的安全、快捷、畅通。
(2)交通标志、标线设计
交通语言系统是将交通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交通标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中来,而交通标志、标线就属于这个范畴。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交通语言是一种具有复杂的组合规则的特定的符号体系,是交通法规和交通组织与管理措施的有形的表现,也是交通系统向交通参与者提供交通系统相关信息的媒介。
桥梁工程设计
2.3.6.1桥梁设计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城市支路。
(2)设计荷载城—A级,并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中公路-I级进行结构验算。
(3)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第
10.0.5条选用;
(4)抗震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抗震设防类别:乙类;
(5)抗震设防措施等级:8度;
(6)平曲线、桥面纵坡与横坡:桥面纵坡与横坡按道路线型要求设置。
(7)桥梁设计基准期:100年。
(8)桥梁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主、次干路:100年,支路:50年。
(9)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10)耐久性设计环境类别:I类环境
2.3.6.2桥梁横断面
图2.3.6-110+13+10m桥梁立面
图2.3.6-210+10+10m桥梁立面
图2.3.6-316m桥梁立面
图2.3.6-4箱涵横断面图
图2.3.6-53×6m箱涵断面
图2.3.6-63×8m箱涵横断面
桥墩横断图
1:200
桥台横断图
1:200
图2.3.6-718m宽支路桥梁横断面
桥梁横断面:
0.3m(人行护栏)+3.0m(人行道)+12m(混行车道)+3.5m(非机动车道)+3.0m(人行道)+0.3m(人行护栏)=18.6m。
桥墩横断图
1:200
桥台横断图
1:200
图2.3.6-835m宽次干路桥梁横断面
桥梁横断面:
0.3m(人行护栏)+4.0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2.0m(分隔带)+16m(车行道)+2.0m(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
+4.0m(人行道)+0.3m(人行护栏)=35.6m。
桥数横断图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EPC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方案(335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