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制品供货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项目需求
10
第一节 项目背景
11
一、丧葬文化概述
11
二、主要葬俗方式
26
三、常见寿制品说明
31
第二节 项目需求
39
一、项目概况
40
二、总体要求
43
三、
商务要求
43
四、质量要求
44
五、样品要求
45
六、包装运输要求
46
七、售后服务要求
47
第二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48
第一节 项目理念
48
一、服务理念
48
二、质量理念
48
三、管理理念
49
四、生产理念
50
五、安全理念
51
第二节 项目承诺
51
一、项目人员承诺
51
二、项目管理承诺
53
三、货物质量承诺
54
四、货物运输承诺
55
五、项目进度承诺
57
第三节 项目保障
58
一、人员保障
59
二、组织保障
59
三、技术保障
59
四、经济保障
60
五、合同保障
61
六、信息管理
61
七、仓储保障
61
八、运输保障
61
九、应急保障
62
十、沟通保障
62
第三章 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
63
第一节 组织机构建立
63
一、建立
要求
63
二、建立重点
64
三、建立步骤
66
第二节 组织机构说明
67
一、部门图示
67
二、部门职责
68
三、部门管理
76
第三节 项目人员配备
79
一、人员配备原则
79
二、人员表格汇总
80
三、人员岗位职责
83
第四节 项目人员管理
104
一、人员调动制度
104
二、人员奖惩制度
106
三、人员考勤制度
110
四、人员工作纪律
113
第四章 主要寿制品生产方案
117
第一节 寿衣生产计划
117
一、生产材料准备
117
二、生产材料检验
124
三、生产材料整理
131
四、样衣试制要求
133
五、寿衣生产标准
133
六、寿衣生产阶段
136
七、寿衣生产工艺
136
第二节 寿衣生产方案
139
一、排料
140
二、划线
146
三、裁剪
147
四、缝制
159
五、锁眼钉扣
180
六、熨烫整理
183
七、成衣检验
192
八、生产关键步骤管理
193
第三节 寿被生产方案
196
一、质量标准
196
二、
清花
工艺
197
三、梳棉工艺
198
四、寿被生产线
213
第四节 其他寿制品生产方案
213
一、寿鞋
213
二、花圈
215
三、蜡烛
216
四、骨灰盒
222
第五节 生产质量保障措施
233
一、质量管理体系
233
二、质量检查体系
233
三、质量
保证体系
234
四、质量保障措施
235
第五章 项目管理制度
239
第一节 生产车间管理制度
239
第二节 生产设备管理制度
242
一、设备使用制度
242
二、设备保养制度
245
三、设备维修制度
248
第三节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50
一
、防护用品使用制度
250
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51
三、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254
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255
五、安全生产行为规范
256
六、危险源监控整改制度
257
第四节 工伤事故处理制度
258
第五节 文明生产管理制度
263
一、文明生产内容
263
二、文明生产奖惩
265
第六节 项目仓库管理制度
267
一、货物保管制度
267
二、货物出库管理
268
三、货物盘点制度
269
四、仓库安全管理
271
五、仓库卫生管理
275
第六章 货物包装运输方案
277
第一节 货物包装方案
277
一、包装原则
277
二、包装要求
277
三、包装措施
279
第二节 货物装卸方案
280
一、装卸准备
281
二、装卸实施
287
三、装卸管理
290
第三节 货物运输计划
292
一、货物运输宗旨
292
二、运输系统原则
293
三、货物运输流程
295
四、运输风险控制
296
五、运输注意事项
297
六、运输保障措施
298
第四节 货物运输管理
298
一、运输车辆管理
299
二、运输驾驶员管理
310
第七章 项目验收方案
315
第一节 验收计划
315
一、验收人员
315
二、验收方法
315
三、验收凭证
317
第二节 验收方案
317
一、验收措施
317
二、验收结论
318
第八章 售后服务方案
320
第一节 售后服务计划
320
一、售后服务组织
320
二、售后服务理念
322
三、售后响应时间
323
四、售后服务原则
323
第二节 售后服务实施
324
一、售后服务流程
324
二、质保期内服务
327
三、质保期外服务
328
四、本地化服务说明
328
第九章 项目应急预案
330
第一节 应急总预案
330
一、应急组织
330
二、应急原则
331
三、应急保障
332
四、应急响应
333
五、应急演练
335
第二节 货物质量问题应急预案
336
一、编制目的
336
二、工作原则
336
三、适用范围
336
四、应急措施
337
第三节 运输过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39
一、运输车辆突发起火应急预案
339
二、运输过程交通事故应急处理
343
三、运输过程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352
四、运输过程其他事件应急措施
353
第四节 生产车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355
一、机械伤害应急措施
355
二、意外触电应急措施
358
三、车间起火应急措施
362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背景和项目需求”,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整体服务设想”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主要寿制品生产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管理制度”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货物包装运输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验收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七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售后服务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八章。
九、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应急预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九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项目需求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丧葬文化概述
(一)定义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二)丧葬流程
1.停尸: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
,
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穿戴好内外新衣
;
否则,就是
“
光着身子走了
“,
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
“
挺丧
“,停尸的具体做法说明如下:
(1)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
“
带子
“
,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2)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比如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
;
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
“
换届
“
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种被称为
“
反饰
“
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
(3)
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
“
寿衣
“
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
“
买水
“
。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
“
阳水
“
变成
“
阴水
“
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
,包括
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
“
买水
“
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
“
罪孽
“
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
,
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
有的地方还会
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
“
引魂
“
。
(4)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2.报丧: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
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具体说明如下:
(1)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的地区,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
“
报丧炮
”,
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
“
孝布
”
。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并且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旧时有些广东地区的人常常骂那些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是
“
报死
”
,因为根据当地的报丧的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
“
焦头信
”(
信封的一角被烧焦
)
,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
“
送无常
”,“
无常
”
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
“
无常
”
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2)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3.吊唁: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具体说明如下:
(1)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
(2)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 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3)举行开吊仪式,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嚎哭迎接。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拜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猪头、鹅两样为一幅,到时一副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小辈按顺序拜祭。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而宁波一带的吊唁礼仪则别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别有一番风趣。灵前摆上由火腿制成的琵琶琴,用熟猪头作头,熟猪肺和猪肝作身,制成的姜太公,饰着彩带的白鲞,用熟猪肚制成的白象,煮熟的鸡制作成的凤凰,悲悲切切的灵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艺博览,是家眷对亡灵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愿。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4)自改革开放以来,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注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4.入敛仪式: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具体说明如下:
(1)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2)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3)“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绣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5.送葬: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具体说明如下:
(1)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按照迷信的讲究,凡下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湾以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日为鬼节,该月阴间得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
(2)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然而,此仪式所涉及的内容、牵扯的面极广,稍一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必须慎重。
6.哭丧:择日仪式之后便要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具体说明如下:
(1)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
“
唱哭
”
,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的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2)
哭丧时
“
唱
”
出的歌叫哭丧歌,壮族习惯是请民间歌师二人来唱哭丧歌。两位歌师扮成舅甥,一问一答,唱歌彻夜,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许多民族并有哭丧歌舞仪式。彝族人称此为
“
跳脚
”
,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边跳边唱孝歌,据说这样可以为死者踩平通往阴间的荆棘之路。景颇人称此为
“
布滚戈
”
,要请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达旦。除此之外,还要安排两个身着长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绕竹幡作刺击状,以示驱邪。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
;
《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门客的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有趣的是,挽歌习俗流行起来之后,唱挽歌的场合就不限于出殡送葬了
。
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
(3)
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
:
一是
“
散哭
”;
二是
“
套头
”;
三为
“
经
”
。散哭的特点是
“
随心翻
”
,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
,
主要有
“
抱娘恩
”
、
“
十二个寻娘
”
、
“
十二月花名
”
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
“
经
”
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
“
着衣经
”
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
“
涨
”
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
“
梳头歌
”
。不管怎么样,入殓的时候会唱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
“
哭丧歌
”
,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殡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
“
开大门
”
。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
“
出材经
”
,回来后唱
“
床祀经
”,
唱
“
亭子经
”
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
“
灵台经
”,
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
7.下葬: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
,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具体说明如下:
(1)
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
“
八仙
”
,挖好棺材洞穴叫做
“
打穴
”
。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
“
太岁头上动土
”
,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2)
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
“
八仙
”
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
“
添土
”
。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
“
衣饭碗
”
。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民间的习俗认为
寿制品供货投标方案(364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