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货物类投标方案 其他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DOCX   365页   下载688   2024-09-26   浏览66   收藏77   点赞353   评分-   150775字   99积分
还在等文档吃灰吗!快上传文档躺赚收益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2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3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4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5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6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7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8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9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0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1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2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3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4页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5页
剩余350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煤炭质量抽检 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14 第一节 项目背景 14 一、煤质检测意义 14 二、煤炭质量基本指标 14 三、我国煤质状况及其分布 19 四、煤炭质量检测技术发展 20 五、煤质检测中相关误差的原因 21 六、煤炭质量检测技术前景展望 22 七、智能化发展的优势和要解决的问题 24 八、煤炭质量检测分析技术控制措施 24 九、煤炭质量检测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26 第二节 需求分析 27 一、项目基本情况 27 二、需求清单 27 三、服务要求 28 第二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31 第一节 服务思想 及范围 31 一、 服务思想 31 二、服务范围 31 第二节 服务思路与策略 31 一、管理理念 31 二、管理策划 32 三、管理模式 32 四、管理机制设想 33 第三节 服务目标 35 一、质量目标 35 二、安全目标 35 第四节 工作思路 36 一、总则 36 二、 公司 的“五心”服务标准 38 三、实验室设备维护保养 39 第 五 节 项目整体实施方案 43 一、组织确保方法 43 二、技术确保方法 43 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方法 44 四、 煤炭质量抽检 基础做法 45 五、项目进度计划 46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48 第一节 项目管理概述 48 一、项目管理模式 48 二、项目管理原则 52 三、信息反馈系统 53 四、项目激励系统 54 第二节 项目组织机构 55 一、建立项目组织机构的步骤 55 二、项目组织架构 56 三、 项目部门职责 57 第三节 项目人员配备 60 一、人员配备原则 60 二、人员配备图表 62 三、人员配备要求 63 四、人员岗位职责 66 五、人员管理条例 75 第四章 拟投入设施设备 83 第 一 节 物资配备 方案 83 第二节 车辆配备及管理 90 一、车辆配备 90 二、车辆管理制度 90 三、车辆日常运行维护 96 四 、车辆日常检查制度 102 五、车辆各项记录表 107 第五章 煤炭质量抽检实施方案 109 第一节 项目总体规划 109 一、工作目标 109 二、工作原则 110 三、抽检对象 110 第二节 项目实施计划 112 一、抽样方案编制 112 二、抽样工具要求 113 三、抽样方法选择 113 四 、抽样具体步骤 113 五 、检测人员安排 115 六 、检测报告要求 116 第三节 样品采集方案 118 一、采样原则 118 二、采样流程 118 三、采样要求 119 四、采样目的 123 五、采样方法 123 六、 采样方案的设计程序 125 第四节 样品保存方案 127 一、保存原则 127 二、保存容器 128 三、保存方法 128 四、注意事项 129 第五节 样品制备方案 129 一、制备原则 129 二、制备目的 131 三、制备要求 131 四、制备 操作 132 第六节 样品运送方案 142 一、整体方案 142 二 、 运送 路线 142 三 、 运送 方式 143 第 七 节 具体检验方案 144 一、煤炭工业抽检方案 144 二、煤炭元素抽检方案 150 三、煤炭中有害元素抽检方案 157 第八节 检测报告 166 第六章 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168 第 一 节 煤炭质量抽检 质量保障体系 168 一、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168 二、质量保证体系 169 三、质量管理评审 173 第二节 煤炭检测质量保障方案 174 一、检测过程质量保证 174 二、仪器设备 175 三、实验室人员 178 四、环境设施的维护 180 五、煤炭检测方法 180 第 三 节 技术支持保障 181 一、技术支持原则 181 二、远程技术支持 182 三、现场技术支持 183 第 四 节 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185 一、监督检查机制 185 二、建立约束机制 187 三、科学的管理机制 189 四、完美的服务流程 189 五、优秀的员工队伍 190 六、尊重采购方 191 七、服务效率意识 192 八、激励运作机制 195 九、利用数据统计工具,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 199 十、其他保障措施 199 第五节 售后服务 保障 200 一、 本地化服务 200 二、 服务保障体系 201 三、服务人员及电话名单 203 第 六 节 项目服务承诺 203 一、项目规范实施承诺 203 二 、项目人员承诺 205 第七章 人员培训方案 212 第一节 培训总体方案 212 一、培训目的 212 二、培训对象 213 三、培训原则 213 四、 培训方法 215 第二节 培训具体内容 215 一 、 煤炭质量 检测相关培训 215 二 、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 222 三 、仪器和试剂知识培训 228 第三节 培训成果考核 245 一、考核目的 245 二、考核依据 245 三、考核原则 246 四、考核方法 246 第四节 培训管理制度 247 一、培训计划 247 二、培训实施 248 三、培训考勤制度 250 四、培训档案管理 250 第八章 安全检测方案 255 第一节 安全检测方案 255 一、安全管理指导思想 255 二、安全目标 255 三、安全 检测 组织机构 255 第二节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256 第 三 节 安全 检测 管理措施 258 一、安全 检测 技术措施 258 二 、 员工安全管理规定 259 三 、疫情防护安全管理 261 四 、 工作服及工号牌管理 265 五 、 员工手册安全及消防守则 266 第 四 节 车辆 安全 运输管理 268 一、安全运输责任制 268 二、安全运输操作规程 269 三、安全运输监督检查制度 270 四、消除安全运输事故隐患制度 271 五、驾驶员安全管理制度 272 六、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273 七、车辆技术管理制度 274 八、《安全驾驶保证书》 277 第九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279 第一节 管理制度建立 279 一、管理制度原则 279 二、项目管理要求 281 第二节 项目会议制度 284 一、项目内部会议 284 二、项目外部会议 285 三、会议注意事项 285 第三节 项目行政管理制度 286 一、办公室工作制度 286 二、办公用品使用制度 287 三、项目公章管理制度 290 第四节 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291 一、档案范围 292 二、档案管理要点 292 三、档案收集整理 294 四、档案保管维护 295 五、档案鉴定利用 295 第五节 安全防范管理制度 296 第 六 节 煤炭质量 抽样检测制度 297 一、抽样程序管理 297 二 、检测注意事项 298 第 七 节 实验室管理制度 298 第 八 节 化学试剂管理制度 300 一、化学试剂的分类 301 二、化学试剂的管理 301 三、化学试剂的使用 302 四、废弃试剂的处理 303 第 九 节 检测仪器管理制度 304 第 十 节 检测责任追究制度 305 一、目的 305 二、范围 305 三、内容 305 第十章 应急预案 310 第一节 应急总预案 310 一、应急机构设置 310 二、应急准备 312 三、应急救援基本流程图 320 四、应急预案 原则 322 五、潜在事故应急培训与演练 324 六、现场应急常用现场急救常识培训 325 七、现场的应急处理设备和设施管理 329 第二节 火灾应急预案 333 一、预防措施 333 二、应急措施 336 第三节 实验室应急预案 341 一、 总则 341 二、 组织机构与职责 342 三、 安全事故预防机制 344 四、 安全事故报告及应急响应 345 五、 部分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346 六、 安全事故调查与善后处置 354 第 四 节 样品运输车辆突发意外应急预案 355 一、 车辆起火应急预案 355 二、 车辆故障应急预案 356 三 、 抢劫事故应急处置 357 四 、 应急保障措施 357 五 、 善后处置 358 第五节 疫情应急预案 358 一、防控原则 358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359 三、健全制度、防控有力 359 四、传染病预防措施 362 五、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363 六、后勤保障和物资准备 364 七、评估总结 364 八、培训与演练 364 九、落实责任 364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 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整体服务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拟投入设施设备 ”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煤炭质量抽检实施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服务质量保障 ”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人员培训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七 章。 八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安全检测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八 章。 九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详情可见本文第 九 章。 十、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应急预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十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三)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煤质检测意义 煤炭具有结构复杂、性质复杂、成分多变等特点,需要通过复杂的检测判断煤炭所具有的质量。由于煤炭具有的复杂特性,造成煤质检测工作容易遭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由此造成煤炭检测结果失去准确性。通过对煤质进行检测,更加准确的了解和分析煤炭的成分及性质,使煤炭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不断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另外,在对煤质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煤炭结构组织,同时对煤质的变化规律加以掌握。比如,对煤质进行检测分析时,选择物理及化学方式对其成分、结构及性质进行研究,同时可以对其灰分、水分、可磨性、挥发性等不同指标做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  二、煤炭质量基本指标 (一)水分(M) 水分的存在对煤的利用极其不利,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而且当煤作为燃料时,煤中水分会成为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另外,精煤的水分对炼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水分每增加2%,发热量降低100kcal/kg(大卡/千克);冶炼精煤中水分每增加1%,结焦时间延长5一10min. (二)灰分(A) 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称为灰分,灰分分外在灰分和内在灰分。外在灰分是来自顶板和夹研中的岩石碎块,它与采煤方法的合理与否有很大关系。外在灰分通过分选大部分能去掉。内在灰分是成煤的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无机物,内在灰分越高,煤的可选性越差。灰是有害物质.动力煤中灰分增加,发热量降低、排渣量增加,煤容易结渣;一般灰分每增加2%,发热量降低100kcal/kg左右。冶炼精煤中灰分增加,高炉利用系数降低,焦炭强度下降,石灰石用量增加;灰分每增加1%,焦炭强度下降2%,高炉生产能就下降3%,石灰石用量增加4%. (三)挥发分(V) 煤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所排出的气体和液体状态的产物称为挥发分。挥发分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氢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它是鉴别煤炭类别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讲,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炭挥发分降低。褐煤、气煤挥发分较高,瘦煤、无烟煤挥发分较低。 (四)固定碳含量(FC) 固定碳含量是指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残留物,它是确定煤炭用途的重要指标。从100减去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差值即煤的固定碳含量。根据使用的计算挥发分的基准,可以计算出干基、干燥无灰基等不同基准的固定碳含量。 (五)全硫(St) 硫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包括有机硫、无机硫。1%以下才可用于燃料。部分地区要求在0.6和0.8以下,现在常说的环保煤、绿色能源均指硫份较低的煤。常用指标有:空气干燥基全硫(St,ad)、干燥基全硫(St.d)及收到基全硫(St,ar)。 (六)发热量(Q) 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的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分为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煤的高位发热量减去水的汽化热即是低位发热量。发热量国际单位为百万焦耳/千克(MJ/kg),常用单位大卡千克,换算关系为:1MJ/kg=239.14kcal/kg、1J=0.239gcal、1cal=4.l8J。如发热量5500kcaL/kg,5500kcal/kg=5500÷239.14=23MJ/kg.为便于比较,我们在衡量煤炭时消耗时,要把实际使用的不同发热量的煤炭换算成标准煤,标准煤的发热量为29.27MJ/kg(7000kcal/kg)。国内贸易常用发热量标准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它反映煤炭的应用效果,但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如水分等,因此Qnet,ar不能反映煤的真实品质。国际贸易通用发热量标准为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ad),它能较为准确地反映煤的真实品质,不受水分等外界因素影响。在同等水分、灰分等情况下,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比收到基低位发热量高1.25MJ/kg(300kcal/kg)左右. (七)胶质层最大厚度(Y) 烟煤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所形成的胶质层最大厚度是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中利用探针测出的胶质体上、下层面差的最大值。它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标准之一。动力煤胶质层厚度大,容易结焦;冶炼精煤对胶质层厚度有明确要求. (八)粘结指数(G) 在规定条件下以烟煤在加热后粘结专用无烟煤的能力,它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冶炼精煤的重要指标。粘结指数越高,结焦性越强. (九)煤灰熔融性温度(灰熔点) 在规定条件下得到的随加热温度而变化的煤灰熔融性变形温度(DT)、软化温度(ST)、半球温度(HT)、流动温度(FT),常用软化温度(ST)来表示。灰熔融性温度越高,煤灰不容易结渣。因锅炉设计不同,对灰熔融性温度要求也不一样。煤灰熔融性温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煤作为燃料和气化原料时的性能,煤灰熔融性温度低,煤灰容易结渣,增加了排渣的难度,尤其是固态排渣的锅炉和移动床的气化炉,煤灰熔融性温度要求较高。 (十)哈氏可磨指数(HGI) 哈氏可磨指数是反映煤的可磨性的重要指标。煤的可磨性是指一定量的煤在消耗相同的能量下,磨碎成粉的难易程度。可磨指数越大,煤越容易磨碎成粉。在发电煤粉锅炉和高炉喷吹用煤,可磨指数是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十一)吉氏流动度(ddpm) 煤的流动度是表征煤在干馏时形成的胶质体的黏度,是煤的塑性指标之一。流动度是研究煤的流变性和热分解力学的有效手段,又能表征煤的塑性,可以指导配煤和焦炭强度预测。吉氏流动度是以固定力矩在煤受热形成的胶质体中转动的最大转速表示的流动度指标,用每分钟转动的角度来表示。 (十二)坩埚膨胀序数(CSN) 坩埚膨胀序数是在规定条件下以煤在坩埚中加热所得焦块膨胀程序的序号表征煤的膨胀性和塑性指标.坩埚膨胀序数的大小取决于煤灰熔融性、胶质体生成期间析气情况和胶质体的不透气性。 (十三)焦渣特征(CRC) 煤炭热分解以后剩余物质的形状。根据不同形状分为8个序号,其序号即为焦渣特征代号。 1──粉状。全部是粉末,没有相互粘着的颗粒. 2──粘着。用手指轻碰即为粉末或基本上是粉末,其中较大的团块轻轻一碰即成粉末。 3──弱粘性。用手指轻压即成块。 4──不熔融粘结。用手指用力压才裂成小块,焦渣上表面无光泽,下表面稍有银白色光泽. 5──不膨胀熔融粘结。焦渣形成扁平的块,煤粒的界限不易分清.焦渣上表面有明显的银白色金属光泽,下表面银白色光泽更明显。 6──微膨胀熔融粘结。用手指压不碎,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焦渣表面具有较小的膨胀泡. 7──膨胀熔融粘结。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明显膨胀,但高度不超过15mm。 8──强膨胀熔融粘结。焦渣的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焦渣高度大于15mm。 三、我国煤质状况及其分布 煤炭是中国的基本能源之一,它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煤炭是一种固态可燃有机岩,是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它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其性质各不相同。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东往西、从南往北,煤种逐渐年轻化,从变质程度较高的无烟煤、贫瘦煤、气肥煤到长焰煤和褐煤,各种煤的性质及其用途各不相同,而煤炭的主要用途是发电、化工、冶金、建材以及民用。  我国煤炭的主要品种按其加工方法和质量规格可分为:原煤、精煤、粒级煤、洗选煤、低质煤五大类。在能源转型和环保压力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商品煤质量提升,既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也影响着生活环境质量,并左右着煤炭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加强煤炭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对于煤炭行业发展极为重要。煤质分析中最主要的就是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工业分析主要是对灰分、水分、挥发分及固定碳进行分析,依据工业分析,对于煤的性质及特点可以很好地了解,并确定其使用价值,因此,煤质检测对提高煤炭质量的意义深远而广泛。 四、煤炭质量检测技术发展 (一)传统的人工煤质化验分析国内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煤质化验工作均采用人工与仪器仪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需要采制化人员较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且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不高。 2.除了检测仪器和人员操作差异之外,难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化验结果的影响。 3.传统的煤炭质量检测方法,其时效性无法满足配煤系统所需的实时、快速检测需求,不利于化验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二)在线煤质检测检验煤质在线检测技术主要采用微波法和基于有放射源的核辐射法。煤中水分检测主要采用微波法;煤中灰分检测主要应用核辐射测量方法;煤中其他组分和发热量,根据各组分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热量与灰分,水分的关系,利用经验公式或构建分析模型,推算各组分含量和发热量。煤质在线检测技术与传统煤质化学分析方法相比,能够实现煤质分析的实时、快速,解决传统的采、制、化方法的工序复杂、结果滞后等问题,对生产指导更及时更客观。由于射线对人体有辐射伤害,存在放射源的管理和潜在的核辐射污染安全问题,同时运行成本较高,限制了推广应用。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升,煤质在线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更新。 (三)自动化、机械化煤质检测仪器的使用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采制样自动化设备程度逐步提高,检测流程和指标更换加标准化,自动化化验设备可实现送样、换样、弃样的自动化处理。采样、制样、化验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减少了人工干预,且全自动设备相比传统设备稳定性好,操作更简便,检测灵敏度提高、效率更高、检测的内容也较全面且检测过程中数据实现了可追溯性。在煤炭贸易中,使用机械化采制样,不仅能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工作效率,并使煤炭按质计价中的煤质分析结果更具公正、公平和科学性。 五、煤质检测中相关误差的原因 (一)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重点是指在实际测量的阶段,因检验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影响,使得结果出现了明显的误差,这对于检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系统误差重点源于2个方面:首先是方法误差,对于任何检测而言,均不会有绝对完美的检验方法,实际的方法在操作时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煤质检测工作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相同的问题也会受到重点关注。其次是仪器误差,测量仪器均涉及适用的测量范围,若是超出了相应的范围,其准确性也就无从保证。加之仪器校准、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使得仪器测量精准性亟待验证,所以需要注重这一误差来源。系统误差从产生原因上分析,属于一种无法规避的问题。但是可以适当地优化检测技术,尽可能地缩小误差,提升检测的准确性。  (二)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是一种检验过程中可能会随机出现的误差,而且对于检验的工作人员来说,偶然误差往往很难发现。因为操作环境的温度、湿度、检测煤炭种类等都会造成偶然误差的出现,甚至在相同的检验环境下,同一批检测批次的煤炭都会出现检验结果的差异,那么未来降低误差的产生,就需要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操作的各个步骤都严格根据操作准则来完成,最大可能降低误差的产生,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煤炭质量检测技术前景展望 在国家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及商品煤质量提升的同时,大宗矿物散货智能化检验技术具有无人为干扰、高效、准确的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外采制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智能管控技术与采制化技术的深度整合,采制化设备也高度集成。 (一)全智能机器人采制样系统的发展 以先进的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作为执行载体,能够完成样品识别感知、制备、转运、称量、封装、写码、存储等流程,输出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多批次各级样品,实现自动感知、自判断、自适应、自执行的完全智能制样系统。可以取代传统的人工制样,实现商品煤、固体矿物质量管控和质量提升。使采、制样过程一体化处理、流程简洁明确,与国标要求吻合一致,能有效解决传统制样过程中的沾堵漏煤、混样及水分损失问题,很好的保证所采样品的代表性。 (二)智能测试系统的应用 通过工业机械手及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煤炭化验全过程智能化升级,全智能测试系统可以将煤炭、焦炭的全水分、灰分、挥发分、硫分、发热量、碳氢等结算用常规检测项目所有设备智能化集成,针对所要求的工作环境及设备运行参数要求和测试效率,选择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需要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中的规定,以合规的实验条件和精确的指标测试,可实现煤炭检测全过程智能化无人值守。 (三)煤炭智能检测实验室的建设 基于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及工业物联网等多项智联交互技术的采、制、化数字化车间及智能成套系统。能够实现采、制、化设备集成优化及智能控制、数据信息自动采集与分析、在线监督管理,并完成数据生产、数据加工、数据的使用,能够提供全面质量及数量控制手段,形成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三化融合的煤炭质量数量数字化车间和煤质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 智能检测实验室可以应用于煤矿、电厂、钢厂、第三方检测等领域,以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和信息化服务,将传统的检验检测过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程无人值守智能化过程,所有环节智能化连续运行,无需人工操作、实现不同工作的并联优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七、智能化发展的优势和要解决的问题 (一)智能化发展的优势显而易见: 1.采制化全程完全符合并高于标准要求,确保数据准确性。 2.通过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对现场各种自动化设备进行统一联网和管理。 3.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全过程质量管控和质量提升。 4.实现全智能控制运行,推动企业智能化建设。 (二)由于煤炭行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弱,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基于物料物理特性的工艺设备的创新,进一步优化智能采制化系统、设备。 2.智能检测系统建设最好同时设计、施工、一体化运行。 3.智能检测系统设计五花八门,需制定智能化检测相关标准,指导规范煤炭检测智能化发展。 八、煤炭质量检测分析技术控制措施 (一)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素质  要注重培养操作人员对自身质量和责任的攸关意识,要让操作人员意识到自己所从事地工作在煤质检测中具有的重要性,培养操作人员保持认真、积极的工作状态,实现煤质检测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关操作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煤质检测的标准和方法,能够熟练操作检测仪器与设备,了解仪器及设备在实际使用时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熟悉相关数据的分析和计算的方法,要对煤质检测的新设备和新技术进行及时培训。  (二)优化采样流程  如果煤质化验出现较大程度的差异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煤炭样品数量。若煤样标本重量较小,可搅拌达到均匀状,然后再进行缩分加以处理,由此获取适合的样本。对于颗粒的高度超过25mm的煤炭样本,需要先破碎再缩分。为有效避免该操作对煤质化验的结果造成影响,在完成缩分及破碎之后,一定要将使用过的设备及仪器彻底地进行清洁。如果煤炭样本的重量较大,难以保证搅拌的均匀度,可以在不同位置进行煤炭采样,然后将采集的煤炭样本汇总进行检测化验。  (三)完善原始数据记录  在对煤炭质量进行具体检测时,要对检测全过程进行详细精准的监测,并要对每一环节的检测数据进行真实记录,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复检提供真实全面的数据依据。然后要结合检测结果编写规范性的检测报告,对检测结果进行精准体现。要强化数据记录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保障数据录入的准确性,还要安排相关人员对其录入的数据进行反复核检,保障数据精准性,一旦发现不准确的数据,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改;事后要开展总结会议,对出现错误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总结,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促进原始数据录入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和完善煤质检测的设备管理  只有加强设备管理,才可以很好地消除系统误。第一步是提升检测使用的设备管理方式,选好设备,科学检测。维护设备时,严格按照国标进行,每隔三个月对热容量做一次标定,年检管理也要做好,在检查设备完好性能时,要充分考虑设备能否超负荷进行运转。认真记录好每一次设备的使用和检查工作,保障煤质的检测工作能正常启动,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第二步,为了提升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并能用于计量器材的测量,首先要把计量管理水平提高,才能进一步提升煤炭质量。第三步,为了更好地制定计量管理方案,细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案,部分检测室具备条件了则可以申请一下计量认证,它可以划分各个等级对计量器进行管理,同时重视检查计量器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管理效果。  九、煤炭质量检测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地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积极地关注煤质化验工作。在新时期,煤矿企业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建设,就要加强自动化测试仪的使用,提高煤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有效弥补手工检测的缺点,改善煤质检测,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非标机械自动化
煤炭质量抽检投标方案(365页)(2024年修订版).docx
下载提示

1.本文档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

2.支付并下载文件,享受无限制查看;

3.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左侧添加客服微信获取帮助;

5.本文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复制编辑使用。


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