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服务类投标方案 监测服务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DOCX   567页   下载229   2024-07-12   浏览115   收藏0   点赞0   评分-   237729字   119积分
还在等文档吃灰吗!快上传文档躺赚收益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2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3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4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5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6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7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8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9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0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1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2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3页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4页
剩余55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12 第一节 项目背景 12 一、水资源及水环境质量状况 12 二、长江流域水质监测现状及展望 22 三、水环境监测发展历程现状及管理 30 四、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的现状与进展 37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44 一、项目概况及预算 44 二、具体情况 44 三、工作原则 50 四、其他要求 51 第二章 项目整体监测服务方案 57 第一节 水环境监测布点原则及目的 57 一、水环境监测布点原则 57 二、 水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58 第二节 水环境监测的基本程序 59 一、 现场调查 59 二、 方案设计 59 三、 采集样品 60 四、 运送保存 60 五、 分析测试 60 六、 数据处理 60 七、 综合评价 60 八、 监督控制 60 九、 反馈处置 61 第三节 地 表 水质监测 服务 62 一、 基础资料的收集 62 二、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63 三、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66 四、 监测断面的设置方法 67 五、 采样点位的确定 71 六、 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73 七、 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73 第四节 地下水 水质 监测 服务 74 一、 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74 二、 采样点的设置 75 三、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76 第五节 水污染源监测 服务 76 一、 污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 76 二、 污水采样方法 78 三、 污水样品的保存、运输和记录 80 第三章 项目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 81 第一节 组织机构的建立 81 一、 项目组织 建立要求 81 二、 项目组织 建立步骤 82 三 、 项目组织 组织优势 83 四 、 项目服务 组织架构 84 第二节 项目人员配备及管理 85 一、人员 配备原则 85 二、人员管理措施 86 三 、人员配备计划 88 四、人员岗位职责 91 第四章 拟项目投入的监测仪器设备 107 第一节 常用仪器设备 107 一、玻璃器皿 107 二、 石英器皿 113 三、 塑料类器皿 113 四、 常用瓷制器皿 115 五、 常用器具 117 六、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设备 118 第二节 容器的洗涤、干燥及保存 131 一、容器的洗涤 131 二、 玻璃仪器干燥 134 三、 玻璃仪器的保存 136 第三节 量器的校验及使用 137 一、量器的校验 137 二、量器的选择 137 三、量器的使用 139 第四节 仪器 设备管理 146 一、目的 146 二、设备设施的配备 146 三、设备设施维护 147 四、设备管理 148 五、设备控制 151 六、故障处理 153 第五章 项目人员培训方案 154 第一节 总体培训方案 154 一 、 培养目标 154 二 、培训计划 154 三 、培训流程 156 四、培训 方法 160 第二节 培训考核与考勤 161 一、培训考核 161 二、培训考勤 163 第三节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知识培训 166 一、水质指标 166 二、 水质标准 181 第四节 溶液的配制技术培训 185 一、化学试剂 185 二、实验室用水 189 三、溶液的配制及浓度 192 第五节 误差与数据处理培训 199 一、误差概念及定义 199 二、 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207 第六章 断面水质监测方案 218 第一节 监测实施内容及计划 218 一、 监测对象和范围 218 二、 监测项目 219 三、 采样时间和监测频次 220 四、 数据整理与上报 222 第二节 重点流域水质监测方案 226 一、 月报范围及监测断面布设 226 二、 监测项目、监测频次与时间 226 三、 数据、资料上报要求 227 第三节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方案 228 一、 监测目的 228 二、 监测范围 228 三、 采样点位布设 228 四、 监测时间及频次 229 五、 监测指标 229 六、 分析方法 229 七、 评价标准及方法 230 第七章 断面水质监测技术方案 231 第一节 水样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231 一、 采样前的准备 231 二、采集水样 242 三、 水样的现场测定 251 四、 水样的保存和运输 252 第二节 水和废水监测技术 259 一、悬浮物的测定 259 二、 浊度的测定 261 三、 色度的测定 264 四、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268 五、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286 六、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298 七、溶解氧的测定 303 八、氨氮的测定 314 九、总氮的测定 322 十、总磷的测定 332 十一、酸度的测定 338 十二、碱度的测定 341 十三、氟化物的测定 347 十四、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 353 十五、氯化物的测定 360 十六、总铬的测定 365 十七、挥发酚的测定 373 十八、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383 十九、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393 二十、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396 二十一、苯系物的测定 400 第八章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410 第 一 节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 410 一、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410 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说明 412 第 二 节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计划 414 一、点位 建设计划 414 二、站房建设 计划 418 三、仪器设备技术 配备计划 423 四、系统的验收 439 第三节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日常运行及维护 445 一、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日常运行管理 445 二、系统维护与保养 448 第九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460 第一节 管理制度的建立 460 一、项目管理策划 460 二、项目管理原则 460 三、管理制度优化 462 第二节 水质污染源监测日常维护制度 464 一、运行机构的职责 464 二、运行与日常维护 465 三、系统的检修 467 第三节 断面水质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管理 469 一、在线 管理 责任 469 二、断面水质 污染源 在线监测设施管理要求 471 三、标准物质 使用 及更换制度 473 四、自动监测 数据 分析记录与统计制度 474 五、在线设备故障预防与处置制度 475 六、在线 设备 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 477 第四节 水环境监测工作制度 480 一、 环境监测工作制度 480 二、监测 安全管理制度 483 三、 仪器使用管理制度 484 四、监测站5S管理制度 485 五、 废液、固体废物管理 制度 486 六、 化学品使用、保管和样品采集管理制度 487 七、 剧毒品、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488 第五节 保密教育与培训 制度 489 一、 保密教育培训要求 489 二、 保密培训对象 489 三、 涉密人员保密教育 489 四、 违纪教育 491 五、 涉密人员管理 491 六、 涉密人员离职/离岗管理 494 七、 涉密人员考核与奖惩 495 第六节 档案管理制度 496 一、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 496 二、员工档案建立与管理 497 三 、档案保管制度 498 四、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499 五、档案安全保密制度 499 六、档案立卷归档制度 501 七 、档案利用制度 502 八、水质监测档案管理制度 503 第十章 项目服务质量控制及保障 505 第 一 节 质量保证体系综述 505 一、质量方针 505 二、质量目标 505 三、思想保证体系 505 四、组织保证体系 506 第 二 节 质量控制组织架构及职责 506 一、质量领导小组 506 二、岗位职责 506 第三节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数据质量控制 507 一、数据质量控制内容 507 二、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509 三、检查与考核 513 四、水质自动监测站 质量保证措施 516 第 四 节 水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18 一、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519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534 三、水和废水监测质控样判别要求 536 第十一章 应急预案 540 第一节 项目应急总预案 540 一、总体目标 540 二、工作原则 540 三、应急程序 541 四、应急机构 544 五、应急要求 550 六、保障措施 551 第二节 水 环境监测应急预案 555 一、监测 适用范围 556 二 、 应急监测 储备 556 三、 应急 技术要求 557 四、 应急监测步骤 557 五 、采取相关措施 559 六 、相关注意事项 560 第 三 节 异常高温及防止人员中暑应急预案 560 一、总则 560 二、概况 560 三、现场测试工作组职责 562 四、危急事件的预防 562 五、应急预案的启动 563 第 四 节 新冠病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565 一、 工作原则 565 二、 成立领导小组 565 三、 应急物资准备 566 四、 应急处理程序制定 566 五、 预防预警行动 566 六、 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响应程序 567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水资源及水环境质量状况 (一)中国水资源量及其分布 据我国水利部门20世纪80年代水资源评价的工作结果显示,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³,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7115m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m³,两者重复量为7279m³,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2220m³,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48,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其次,我国的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数量相差悬殊,占全国面积1/3的长江以南地区拥有全国4/5的水量,而面积广大的北方地区只拥有不足1/5的水量,其中西北内陆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由此可见,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配置很不适应。据水资源评价工作结果,全国各流域的水资源总量统计见表和图。 全国各流域的水资源总量统计表 流域片 多年平均值 2000年 降水量 地表水 资源量 地下水 资源量 重复量 水资源总量 降水量 地表水 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重复量 水资源总 量 黑龙江流域片 辽河流域片 4476 1901 1166 487 431 194 245 105 1352 577 5416 1123 578 306 1395 流域片 多年(1956〜1979年)平均值 2000年 降水量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 资源量 重复量 水资源总量 降水量 地表水 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重复量 水资源总量 海河流域片 1781 288 265 132 421 1559 125 222 78 270 黄河流域片 3691 661 406 324 744 3043 456 352 242 566 淮河流域片 2830 741 393 173 961 3062 877 499 143 1233 长江流域片 19360 9513 2464 2364 9613 19561 9924 2516 2408 10032 珠江流域片 8967 4685 1115 1092 4708 8549 4401 1110 1082 4429 浙闽台诸河片 4216 2557 613 578 2592 3724 2117 547 535 2129 西南诸河片 9346 5853 1544 1544 5853 9518 6122 1691 1689 6123 内陆诸河片 5113 1064 820 722 1200 5660 1416 988 880 1523 全国 61889 27115 8288 7279 28124 60092 26561 8503 7363 27700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统计见 下图表。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统计 (二) 水环境质量状况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废污水不断排入江河湖泊,使水中原有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严重的甚至破坏已有的生态平衡,致使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体被污染后失去了使用价值,使我国原本就较贫乏的水资源进一步形成污染性短缺,加剧了缺水的危机。 1. 水污染的分类 水污染分为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3类。 ( 1 ) 生物污染 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后,往往会带入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某些原来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的病原细菌,如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等都可以通过人畜粪便的污染而进入水体,随水流动而传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发现。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进行传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一大课题。 ( 2 ) 物理污染 1) 悬浮物质污染。悬浮物质是指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泡沫塑料等。它们是由生活污水、垃圾和采矿、 采 石、建筑、食品加工、造纸等产生的废物泄入水中或农田的水土流失所引起的。悬浮物质影响水体外观,妨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 氧气的融入 ,对水生生物不利。 2) 热污染。来自各种工业过程的冷却水,若不采取措施,而是直接排入水体,可能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等现象,从而危及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 3) 放射性污染。由于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放射性矿藏的开采,核试验和核电站的建立以及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使放射性废水、废物显著增加,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 3 ) 化学污染 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性污染根据具体污染杂质可分为6类。 1) 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响渔业。 2) 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碑等元素。 3) 有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 侄 、芳香 烟 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 4) 需氧污染物质。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故称之为需氧污染物质。 5) 植物营养物质。其主要是生活与工业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以及农田排水中残余的氮和磷。 6) 油类污染物质。其主要指石油对水体的污染,尤其海洋采油和油轮事故污染最甚。 2. 水污染与水环境现状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污废水的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大量排放的污废水进入到天然的水体,使天然水体的水质发生恶化,妨碍了天然水体的正常功能,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了不良影响,进而使水环境受到持续的污染。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已知的常见疾病中大约80%与水污染和饮水不卫生有关,全世界有10亿人由于饮用水被污染而受到疾病传染蔓延的威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进行的饮用水监测也显示,中国的水质量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全国26个省、自治区的180个县市,有43.4%的人在喝着不安全的水。据2003年公布的中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战略问题研究显示,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区域评价,按分布面积统计,有63%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17%需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12%不适宜饮用但可作工农业供水水源,约8%的地下水不能直接利用,需要经过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水环境恶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忧。 据报道,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I〜皿类、IV〜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5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十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见图。 以珠江水系为例,珠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33个国控断面中,I〜m类、IV〜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4.8%、12.2%和3.0%。干流水质良好,15个国控断面中,I〜ID类和N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6.7%和13.3% ,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珠江广州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氨氮。珠江支流水质总体为优,14个国控断面中,I〜ID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2.9%和7.1% ,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深圳河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5日生化需氧量。 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I〜ID类、IV〜V类和劣V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42.3%、50.0%和7.7% ,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总氮不参与水质评价)。中营养状态、轻度富营养状态和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46.2%、46.1%和7.7%。具体见表。 三湖是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三湖中,太湖湖体水质总体为 Ⅳ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湖体总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滇池湖体水质总体为劣V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湖体总体为中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好转为中度富营养;巢湖湖体水质总体为V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与上年相比,湖体水质由 Ⅳ类 变为V类,水质有所下降,湖体总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除“三湖”外监测的其他9个大型淡水湖泊, 达赉湖 为劣V类水质,洪泽湖、南四湖和白洋淀为v类水质,博斯腾湖、洞庭湖、镜泊湖和鄱阳湖为 Ⅳ 类水质,洱海为in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 监测的5个城市内湖中,东湖(武汉)、玄武湖(南京)和昆明湖(北京)为n类水质 , 西湖(杭州)和大明湖(济南)为m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5日生化需氧量。 千岛湖(浙江)为I类水质,丹江口水库(湖北、河南)、(山东)和大伙房水库(辽宁)为H类水质,于桥水库(天津)、崂山水库(山东)和董铺水库(安徽)为ig 众 in类水质,松花湖(吉林)为 Ⅳ类 水质。 全国共200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Qh共计4727个监测点。优良一良好一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0% , 较差一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0% , 具体见图1-4。其中,4282个29M%监测点有连续监测数据,与上年相比,17.4%的监测点水质好转,67.4%的监测点水质保持稳i类别比例定,15.2%的监测点水质变差。 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2.1亿t , 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t , 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t , 具体见表。 全国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COD (万 t) 氨氮(万 t) 排放总量 工业源 生活源 农业源 集中式 排放总量 工业源 生活源 农业源 集中式 2499. 9 355. 5 938. 2 1186. 1 20. 1 260. 4 28. 2 147. 6 82. 6 2.0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一般,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四大海区中,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渤海和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差。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胶州湾和辽东湾水质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总体来说,较之往年的统计数据,水污染问题因为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我国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需要长期、持续地对水环境进行密切的监测、严格的控制及积极的治理,才能有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长江流域水质监测现状及展望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整个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物质和资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类通过各种方式提取淡水资源用于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污废水随之又排入受纳水体中,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手段不仅改变了水的自然循环过程,还增加了其社会资源属性,使其逐步成为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开始执行的标准体系基本是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系列问题,给水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经过60多年的发展,水资源保护经历了开发为主、综合利用、保护修复的不同阶段,人们在对水资源保护科学问题认知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围绕水资源污染与保护的博弈,仍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 2019年是国家机构改革的过渡年,也是水利部门职能变化后确定新发展方向的关键一年。随着水利部编制水功能区划、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等职能划归生态环境部,这对水文部门一直以来以水功能区为主要监测对象并进行站网布设的水质监测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各流域机构负责水环境管理与保护的有关职能部门转隶生态环境部,在人才建设及资产配备方面也对水利部门进行水质监测能力再提升工作提出了发展要求。 (一)长江流域水质监测发展历程 水利部门开展的“水质监测”,其全称应为“水资源质量监测”,通常也理解为“水体环境质量监测”。一直以来,水利部门的水质监测一般设立在水文部门,水质作为反映水资源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水位、流量、泥沙等均是水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映水资源属性的关键因子。早在1956年,长江流域水文部门便依托流域控制水文站开始天然水化学成分的测验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流域水质监测工作的专业机构。20世纪70年代,长江委水文局在所属的5个水文总站设立了水质分析室,建立了专门的水质监测机构和监测队伍,开始了持续稳定的流域水质监测工作。1977年,为进一步做好以流域为中心的水质监测工作,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初步构建了长江流域水监测站网,拟定在已设置的156个监测站开展监测工作。1984年,水电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会议,制定了《长江干流水质监测网工作条例》,明确了长江干流水质监测网络由干流沿江城市及支流入江处的有关环境保护、水利、航政等部门的监测站、水文站组成,属于全国环境监测网的二级网,牵头单位为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在监测站网发展的40多年里,水质监测站点范围不断扩大,功能类型逐步增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从1959年长江流域开展水化学分析的90个水质站,到目前覆盖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各类水域超过4500个监测断面,依托流域水文站网,大部分监测任务均由水文部门承担,基本覆盖了全流域地表水体,为全面掌握长江干支流污染状况和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现代水质监测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水质监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的水利史是人类围绕水资源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发展史,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过去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欠账严重,导致现阶段环境问题突出,其中水环境作为当前环境治理的难点,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水利部作为国务院下设的专门涉水行政机构,对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更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水行政等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工作,发现被监测水体的水量、水质等情况发生变化可能危及用水安全的,应当加强跟踪监测和调查,及时将监测、调查情况和处理建议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最新印发的水利部内设机构职责中也明确水利部水文司“负责水文水资源(含水位、流量、水质等要素)监测工作”。由此看出,水质监测是法律赋予水利部门开展水资源监测的职责,也是水利部履行水资源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河湖生态保护职责的客观需求,在支撑水利部职能转变和水利行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对于水质监测的具体范畴,水利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澄清: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INTERNATIONALGLOSSARYOFHYDROLOGY”(国际水文学名词术语,第三版,2012年)中有关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并满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简单地说,水应该满足水量和水质两个要求才可称为资源,因此水利部门开展水质监测的对象是水资源,其职能方向是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其他部门重点关注“水污染防治”等管理目标不同,水利部门更专注于水的“自然属性”,工作中对“水”的研究也往往更加专业和深入,水质监测的成果也更能体现水的真实存在状态,即更能突出水的资源利用价值,“以水定需,量水而行”这一科学论断正是出于水资源价值的考量。与环保部门开展水质监测具体工作相比,两部门在实际监测过程中采用的分析标准基本一致,而在评价过程中出于不同的职能目标,采用的评价方法略有差别,但在对水资源总体评价结果方面差异不明显。 (三)水质监测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 当前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调整,水质监测的职能分工更加明确,水利部门开展水质监测的本质更加清晰。但在水质监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涉水问题上存在的“九龙治水”管理问题;在应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标准不完善问题;在治水保水过程中出现的技术短板问题;以及面对社会快速发展需求时的管理思想转变问题等。这些问题伴随着中国水环境经历了从惑到求的转变,却也一步步在污染威胁下摸索前进,不断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2020年12月26日,我国审议通过了首部流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这将给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指明了可持续的发展方向。针对长江流域水质监测现状与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是决定水体质量、环境、生态的重要因素,是水文监测的天然对象。机构改革后,水利部“三定”明确规定水质是水文水资源要素之一,水质监测属于水文水资源监测的一部分,“水质”的水文水资源属性得到强化,水利部行使水质监测职责也更加清晰,故在加强水质监测方面,不能有丝毫含糊,更不能推卸责任。 2.转变观念,坚定信心 2019年12月,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指出,全国江河要做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四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2020年12月,鄂竟平部长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中说明,水文的发展目标需要随着社会的新需求而不断修正与改变,即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大局面前,水文要从过去服务防洪
断面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5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
下载提示

1.本文档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

2.支付并下载文件,享受无限制查看;

3.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左侧添加客服微信获取帮助;

5.本文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复制编辑使用。


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