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警务服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
15
第一节
项目背景
15
一、移动警务建设
15
二、移动警务概念
23
三、移动警务应用推荐
31
四、移动警务行业分析
36
第二节
需求分析
39
一、服务目标
39
二、服务内容细则
39
三、
服务期及地点
46
四、验收标准、规范
46
五
、售后服务要求
47
六
、其他要求
48
第三节
现有移动警务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49
一、不能高水平、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49
二、过往公网应用平台的限制
50
三、移动警务设备的使用复杂化
50
第四节
移动警务功能需求
50
一、移动警务实战层需求
51
二、查控比对需求
51
三、移动警务指挥层需求
51
四、移动警务决策层需求
52
五、移动警务拓展需求
52
第五节
系统建设必要性
53
一、客观形势的需要
53
二、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
53
第二章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55
第一节
项目管理基本目标
55
一、多目标性
55
二、优先性
55
三、层次性
56
四、确定过程
56
五、范围管理
57
第
二
节
项目管理方法
59
第
三节
项目组织机构
61
一、项目组织机构的建立
61
二、项目组织机构图
62
第
四
节
项目人员配备
63
一、
项目人员基本情况表
63
二、管理人员汇总表
63
三、
拟派项目负责人履历表
64
四、
拟派
工程师
配置计划表
65
五、其
他项目人员履历表
65
第五节
项目人员岗位职责
66
一、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66
二、项目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67
三、项目质量组岗位职责
67
四、组长岗位职责
68
五、软件设计人员岗位职责
69
六、软件实现人员岗位职责
69
七、软件测试人员岗位职责
69
八、软件培训人员岗位职责
70
第三章
人员管理方案
71
第一节
人员管理原则
71
第二节
项目人员管理
77
一、目的
78
二、范围
78
三、项目支持
78
四、问题、风险处理及工作贡献
78
五、行为规范
79
第三节 人员管理方法
80
一、分权管理
81
二、漫步管理
81
三、结果管理
81
四、目标管理
81
五、精心整理
82
六、参与管理
82
七、系统管理
82
第
四
节
人员
培训目的
83
第
五
节
人员
培训计划
83
一、培训流程
83
二、培训方式、方法
84
三、培训前准备
85
第
六
节
人员
培训内容
86
一、理论培训
86
二、现场培训安排
86
第四章
项目管理制度
88
第一节
人员管理制度
88
一
、考勤管理制度
88
二
、奖惩制度
90
三
、考核制度
96
第二节
项目保密管理制度
100
一、人员保密管理要求
100
二、保密岗位与职责
103
三、服务人员保密教育
106
第三节
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107
一、总则
107
二、阶段成果
108
三、岗位设置
111
四、项目立项
114
五、项目计划与监控
114
六、需求分析
115
七、总体设计
115
八、详细设计
115
九、软件实现
116
十、软件测试
117
十一、用户培训
117
十二、系统上线
117
十三、系统验收
117
十四、产品维护
118
十五、源码和文档
118
十六、质量检查
118
十七、文档规范
119
十八、软件变更
119
十九、周报制度
120
第五章
项目服务方案
121
第一节
总体设计
121
一、总体思想
121
二、设计原则
121
三、总体结构与设计
122
四、
技术路线
124
五、界面设计要求
137
第二节
体系和结构分析
139
一、网络平台体系结构描述
139
二、系统定位与设计思路
140
三、安全接入平台需求
142
第三节
公安信息移动接入及应用系统
144
一、业务需求
144
二、应用需求
144
三、安全需求
145
四、应用级安全风险
145
五、
扩展需求
146
第四节
安全平台总体设计
147
一、
设计目标
147
三、
设计原则
148
三、安全平台
体系架构
150
四、
安全体系
153
第五节
安全平台技术方案
156
一、
网络拓扑
156
二、
外网接入区
157
三、
安全接入区
158
四、移动VPN安全接入网关
161
五、
身份认证服务器
164
六、
终端安全管理服务器
165
七、
移动应用管理服务器
166
八、
平台安全功能介绍
173
九、
通信安全
177
第六节
安全平台技术特点
179
一、
规范性
179
二、
高性能
179
三、
易操作性
179
四、
可扩展性
180
五、
集中管理性
180
六、
高安全性
180
七、平台监控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182
八、
系统其他安全性
183
九、
广泛适配性
184
第七节
省级
安全平台级联实现
184
一、关键技术
184
二、性能设计
186
三、
应用程序优化
191
四、
算法与程序逻辑优化
193
第八节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194
一、
建库模式
194
二、
数据存储与管理
195
三、
应用信息收集
196
四、数据的预处理
197
五、
数据整合处理ETL
198
第九节
服务方案目标与任务
200
一、建设目标
200
二、主要功能设计
202
三、
管理服务
209
四、后台权限管理
213
第十节
人口信息查询服务
217
一、
全国人口信息查询服务
217
二、
省厅人口信息查询服务
218
三、驾驶员信息查询服务
219
四、
全国驾驶员信息查询服务
219
五、
省厅驾驶员信息查询服务
219
六、机动车信息查询服务
220
七、
全国机动车信息查询服务
220
八、
省厅机动车信息查询服务
221
九、
全国机动车被盗抢信息查询服务
221
十、
省厅机动车被盗抢信息查询服务
222
第十一节
第三方软件平台
服务方案
227
一、
A
ndroid操作系统
227
二、视频服务器
228
三、
Tomcat服务器
228
第十二节
我方提供的终端设备
229
一、
一体式移动警务终端
229
二、
数据分析单元
231
第十三节
移动
终端供货服务计划
232
一、供货能力
232
二、货物响应程度
233
三、供货质量保障措施
234
第六章
移动警务测试服务方案
238
第一节
系统测试方案
238
一、
系统测试
238
二、
黑盒测试
238
三、
白盒测试
239
四、
接口测试
239
五、
强度测试
239
六、
压力测试
240
七、
可靠性测试
240
八、
文档测试
240
九、
测试范围与测试任务
240
第二节
项目测试流程
241
一、
测试对象
241
二、
测试任务
242
三、设计测试
243
四、实施测试
243
五、
测试工作流程
244
第三节
测试策略
245
一、数据和数据库完整性测试
245
三、
集成测试
247
四、
功能测试
248
五、
用户界面测试
249
六、
强度测试
250
八、
配置测试
251
九、
文档测试
252
第七章
项目服务承诺
254
第一节
服务质量保证
254
一、项目质量控制目标
254
二、项目质量控制原则
254
三、项目实施质量保障
255
四、组织实施产品质量确认
255
五、项目安装实施小组
257
六、系统试运行方案
257
第
二
节
服务质量体系建立
258
一、管理体系一般工作程序
258
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阶段
259
三、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阶段
261
四、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阶段
264
第
三
节
服务质量控制措施
268
一、人员保障
268
二、设备保障
268
三、机制保障
269
第八章
售后服务方案
271
第一节 售后服务体系
271
一、系统的应用维护与管理
271
二、服务体系和本地技术支持机构
271
三、服务内容和技术支持方式
271
四、
建立项目协调机制
272
五、
故障解决方案
274
六、
保修期后维修服务
275
第二节 软件产品售后运维流程
276
一、问题受理流程
276
二、问题分类
277
三、处理原则
278
四、需求的定义与处理
279
五
、
其他
问题的处理
280
第三节 软件产品售后服务流程
280
一、问题受理流程
281
二、问题分类和处理原则
281
第四节 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
284
一、
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内容
284
二、
售后服务流程及售后服务质量监督
288
第五节 本地化服务
290
一、
售后服务机构及技术服务人员的配置
290
二、
维修响应时间
292
三、
紧急抢修处理方案
292
四、
保修承诺
293
五、
软件升级服务承诺
293
第六节 售后服务承诺和具体措施
293
一、服务质量评估
293
二、质保期外服务承诺
293
三、售后服务的标准及要求
295
四、售后服务部门职能
295
第九章
应急预案
297
第一节 软件系统应急预案
297
一、总则
297
二、应急工作小组机构及职责
298
三、应急处理程序
299
四、保障措施
301
五、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01
六、
通用应急预案
302
七、分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303
八、附则
304
第二节 数据安全的应急预案
305
一、目的
305
二、日常数据备份规划
305
三、备份数据有效性校验
306
四、数据恢复方法
306
第三节 信息系统安全应急预案
307
一、总则
307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08
三、工作原则
308
四、事件分类和风险程度分析
309
五、预防预警
314
六、处置流程
315
七、保障措施
320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人员管理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管理制度
”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服务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移动警务测试服务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服务承诺
”详情可见本文第七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售后服务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八章。
九、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应急预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九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
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
二
)
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
以下内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修改
)
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移动警务建设
目前,全国公安单位依照公安部移动警务建设要求,重新设计和构建了基于4G/5G无线网络环境下的新一代公安移动警务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通过近几年时间的、建设工作,各省级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移动警务建设要求,遵循“统一平台接入、统一集中管控、统一标准规范”的原则,完成了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共享通道安全保障体系、应用支撑系统和移动应用在内的多项建设内容,形成了新一代移动警务体系,有力支撑了公安机关警务实战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移动警务对公安机关业务的支撑效果。
除属地公安单位外,承担特定社会行业安全治理接受垂直管理的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作为维护国家公共安全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依托移动信息化建设成果完成执法办案治安防控、巡逻盘查、处突维稳、瞥卫安保、服务民众等诸多工作职责。但是,从整体上看,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在新一代移动警务建设方案及配套标准制定工作中参与力度相对不足,新一代移动警务建设方案及配套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公安和业务瞥种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新一代移动警务主要建设思路没有充分体现在各个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在客观上制约了移动警务技术对相关警种工作效能的提升。因此,有必要针对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参考新一代移动警务建设规范,对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的移动警务建设进行探讨和分析,梳理移动警务及相关系统建设工作思路,并给出能够付诸实践,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设意见。
(一)
现状分析
1.
对移动警务需求较大
移动警务作为涵盖了多种技术类型的业务综合体,在长期的警务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实战作用。对于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而言,也依然具有十分巨大的实战支撑价值,建设符合规范、高效先进的移动警务相关系统服务于实际工作是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较为实际的需求。
2.
缺乏项层统筹规划
公安行业移动警务建设方案要求和技术规范对行业公安和相关业务瞥种的影响不足,移动瞥务相关总体建设方案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该实际情况,没有针对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的建设要求作出明确要求,在顶层设计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客观上造成了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移动警务建设水平不一致的局面。
3.
支撑体系基础单薄
新一代移动警务提出了构建移动警务支撑体系建设要求,主要包括应用运行支撑系统和应用管理支撑系统两个方面的内容。随着公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构建完整、高效的应用支撑体系,满足各类移动应用系统对跨平台、跨区域、跨网络的资源共享需求,支持跨警单位的业务协同,是应用支撑体系的重要建设目标。同时,应用支撑体系的能力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移动瞥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资源获取、迭代升级、部署运维、安全监测等移动应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现有较为落后的“应用堆叠”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移动警务资源集约化共享和使用的需求。
4.
应用建设水平滞后
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应用系统目前尚未能够做到完整覆盖本警种的全方位需求,应用建设的观念尚停留在只关注应用建设本身的阶段上,应用系统条块林立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将应用支撑能力充分服务于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去,导致移动应用持续发展和繁荣的能力不足。总体上看,移动应用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方向
1.
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应当把握全国公安移动警务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和思想,立足本警种岗位职责和业务场景,紧贴本警种特定需求和技术路线,对本警种移动警务体系规划作出顶层设计,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应用建设、安全保障等内容进行细化约定。
2.
完善基础设施
完成构建移动警务体系所需的基础设施层建设,主要包括无线网络专线链路计算主机、存储警务终端、配套密码设施等,为移动瞥务整体架构中支撑层和应用层的构建夯实基础。
3.
构建应用服务支撑层
移动应用系统建设成果的丰富需要应用服务支撑系统的能力支持。推进移动警务应用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按照统一标准构建支撑能力,提高数据资源对应用系统建设的支撑力度,提高资源和服务的开放程度,对接包括大数据平台在内的其他能力和资源平台,从整体。上促进移动瞥务应用对业务逻辑处理和问题解决的专注度,将移动瞥务应用从非核心业务逻辑的处理范畴内解放出来,提升移动应用的专业程度,是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移动警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必然趋势。
4.
提升资源共享能力
新时期公安移动警务业务系统已经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孤岛式系统,需要完成支撑资源共享和多系统业务协同。同样的,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移动瞥务相关系统也应当具备(或预留)与其他移动警务系统进行资源共享的能力。通过构筑移动警务体系,可更加充分地享受到其他单位移动警务的建设红利,更好地促进本警种移动警务建设工作。
5.
持续推进移动应用建设
移动应用系统的建设水平与移动警务支撑体系能力密不可分,不可分离,应当将应用的开发建设和移动警务应用支撑服务能力规划统筹安排。移动瞥务应用系统必须依托支撑服务体系所具备的开发支撑、资源共享、认证授权、服务管理、安全监测等诸多方面能力来构筑上层应用功能,并达到移动警务应用快速开发部署、长期优化升级、切合实际需求的目的,最终实现移动警务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6.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贯穿移动警务体系架构中的各个层次,应当遵循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移动警务安全保障建设要求,在安全计算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区域边界安全、应用开发和运行安全、数据和内容安全、密码技术使用、安全集中管控等若干方面,落实安全建设内容,为移动警务平台运行提供安全可信的环境,对平台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常态化、机制化管理。
(三)总体架构
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包括移动瞥务终端、无线接入网络、APN/VPDN专线线路、密码设施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基础软件、中间件等内容,是整个移动警务体系的基础建设内容。
2.
应用支撑
应用支撑的建设内容不包括实际业务功能,为移动警务应用提供开发部署管理监测等能力支撑。应用支撑主要包括应用发布管理、移动资源服务总线移动应用开发支撑统一认证/统一授权、应用监测、实名认证等系统。
3.
移动应用
移动应用包括满足各类应用场景业务需求而建设的移动应用系统,根据应用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基础服务/应用和专业应用。
4.
标准规范
包括全国公安新一代移动警务总体方案以及配套标准、管理规定接口规范等内容,用来规范和指导各类移动瞥务相关系统的设计和建设。
5.
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包括终端安全、安全管控网络安全、密码技术、数据安全等方面。
6.
运维管理
运维管理包括资产管理、用户管理、终端管理、网络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及其他配套管理制度或规范。
(四)平台组成
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移动警务平台主要包括:
1.
联网服务子平台。联网服务子平台主要包括接入控制区、终端安全管控区、应用服务区、以及隔离交换区,实现无线接入认证、网络安全防护、网络接入控制、终端安全管控、平台运维管理、应用系统部署等功能。针对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的自身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规划与行业专网或专用系统的连接区域,并部署相应的系统及设施。
2.
移动安全接人子平台。移动安全接人子平台实现警员向公安信息网服务子平台接人过程中的链路加密、接人认证、访问控制和网络隔离功能,主要部署的系统包括认证网关、网络隔离设备、应用访问代理设备,并配套部署基于密码技术和数字证书技术的相关网元。
3.
公安信息网服务子平台。公安信息网服务子平台承载主要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核心系统节点应用访问代理控制系统、PKI基础设施集中管控系统,是移动警务平台的核心区域。移动警务重要业务系统,均部署在该区域,可根据资源共享、业务联动的需求,在公安信息网服务子平台完成和其他平台相关系统的对接。
(五)应用系统规划
移动警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是突出展示移动警务体系建设成果的前沿,是充分发挥移动警务技术无线化、移动化、便捷化优势的直接着力点,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应重点规划推进以下方向移动警务应用系统:
1.
公网集群通信系统
相较于专网通信,公共互联网具备区域覆盖完整的显著优势。随着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警务平台对通信应用系统承载和支撑能力的也得到了全面提升,结合移动警务终端技术较为成熟的客观现实,客观上完全具备建设移动警务公网集群对讲系统的条件。移动瞥务公网集群对讲系统基于公共无线网络,采用集群通信语音呼叫模式,能够让现有移动警务终端和后台系统组建成为集群通信系统,可提供包括语音组呼、语音单呼、视频通话、短报文、位置信息、图片信息在内的一体化调度指挥能力,为警务调度指挥业务输出融合通信指挥能力。
公网集群通信系统无需大规模组网,部署简便,可满足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建立快速、灵活调度指挥能力的需求。
2.
证照查验服务
使用移动瞥务终端开展基于身份证件的查验是移动警务核心业务内容,也是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移动警务核心能力诉求。利用NFC核验、OCR识别等技术,实现对包括身份证、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在内的证件信息识读
和关键信息核验,并提供开发能力SDK,满足第三方应用对证件的识读需求。建设完整、高效、快速、准确的证照查验服务,对于完善行业公安和业务瞥种移动瞥务应用体系丰富基础服务能力、提高移动瞥务实战效能均具有显著意义。
3.移动办公系统
将现有有线网PC端的办公系统进行移动化改造,并增加定制化移动业务内容,实现办公业务全流程的移动化、无线化,是移动警务对办公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移动化的公文流转、文件签批、消息通知、即时通信、工作安排、OA办公等系统/功能是促进办公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应当作为重要的应用规划并加以强化。
4.警情推送和调度指挥
将移动警务终端设计为警员的移动“工作台”,实现警务大数据、情报系统的分析研判结果、情报信息直接精准推送至指定瞥员终端,同时利用视频、音频、GIS技术,推进可视化调度指挥,构建扁平化、移动化的高效指挥能力。
5.密码安全服务能力
密码技术是移动警务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能力影显的核心基础。基于国产商用密码算法的密码技术体系,可应用在行业公安和业务警种移动警务体系体中的多个层次,为通道加密传输、内容加密、报文签名验签、密钥管理,密钥分发、证书管理等功能,在保证信息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的同时,全面提升业务安全。
二、移动警务概念
(一)
产品功能
警务人员可以利用移动警务产品对常住人员信息、暂住人员信息、重点人口信息、在逃人员信息、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等进行
迅速的查询
,随时随地获得公安业务信息的支持并实现实时比对。也可以现场采集信息及时回传公安内部信息中心,特别是照片和相关图片的传输应用。在交警应用方面实现现场车辆查询检索比对报警、罚单打印以及现场实现银行交款。不但可以解决通缉、协查、堵截、搜查、处罚等一线公安工作中对嫌疑人人工照片识别问题,而且通过GIS系统为一线提供区域向导图,使民警可以
迅速地
对区域内的警情
作出判断
、减少出警时间、减少因对地形不熟悉而造成的伤害和伤亡、减少群众的损失。
(二)
移动警务系统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执法工作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执法工作量日益增加。公众对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反应、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加快执法速度、构建和谐执法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建设良好执法环境必须加强警务工作的及时性,同时加大对破坏人民和谐生活的不法行为的处理力度。
执法具有:移动性、突发性、紧急性。公安、交通、城管、商务、环保、文化、质监、安监、药监、农业、城管、工商、司法、等执法部门,都需要在第一现场进行执法工作。但受制于时间、空间、设备等的限制,执法人员无法现场调用稽查对象的历史资料,无法及时将新的执法信息提交上报,并在突发事件处理上无法
及时
得到上级的指示,和无法及时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援。
1.执法现场查询
执法工作具有
“
移动性、突发性、紧急性”特点,而现在的执法系统无法实时查询相关案件执法对象的信息、许可证信息、历史违法违规
(
章
)
等信息。从而不能使执法者迅速根据掌握的历史信息对具体情况
作出
相应的处理,不能随时随地获得公安业务信息的支持来解决通缉、协查、堵截、搜查等一线执法工作中的查询问题。
2
.
执法信息现场采集
执法人员在现场
执法
时,需要进行现场取证、信息核查、记录日志,无法当场录入传输:图像、视频、文字等形式记录案件信息。达不到及时传输,沟通的需求。
3
.
执法机关办公需求
领导外出需要公文审批,案件查询,新案件处理批示等一系列的移动操作。
4
.
现场执法人员与内部领导之间的及时请求与批示
现场执法人员对突发事件,及交通等需要及时处理的案件,要及时得到上报并及时得到相关部门的批示或是增援。
只需要把移动云设备和iserver服务器部署在执法部门现有IT网络中。原有系统无缝延升实现移动操作。
具体为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如下几点:
(1)
移动执法依据、执法人员信息查询
通过移动手持设备,执法人员在执法现场,可根据必要程度向执法对象提供现场法规说明、案例展示。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寻;执法单位职能管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业人员信息及从业资格证查询。
(2)
外出勤务管理
执法人员工作具有移动性,可实现各执法点执法人员的移动终端考勤。指挥中心可随时查看执法车辆/人员所在的位置和状态。紧急情况下,可以就近调度距离
救援
地点最近的人员或车辆前往协助
(3)
现场执法
现场手机、平板电脑现场取证,并将有关执法结果现场录入,并传输至相应执法管理系统,执法单据打印。处罚对象对处罚决定提出质疑,可以提交相关部门得到新的处罚指示。
(4)
公众服务
公众用户
(
个人、
企业
)
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实时查询相关
法规
、处罚条例,公众意见实时反馈等功能
①
扩大了执法范围,加强了执法力度。
②
提高了执法部门的执法效率,节省了人力和办公管理资源,优化了整个执法过程。
③
加快了突发事件的处理响应速度,增强了公众与执法单位的信息交流。
④
应用全覆盖:支持所有B/s和
C/S架构
的应用程序发布。
⑤
部署快,成本低
。
无需二次开发,现有办公、执法系统无缝发布应用至手机、平板电脑上就可以移动操作,不改变原有的办公习惯。
⑥
应用终端网络全覆盖
支持苹果IOS,Android,LeOS
,
OPhoneOS,Windowsmobile等各种手机、平板电脑操作系统网络全覆盖;完全支持GPRS、GSM、EDGE、CDMA、WCDMA、TD-SCDMA、WIFI等多种无线网络环境
。
(三)
移动警务安全问题
由于移动警务要经过开放的无线公网接入公安的内部网以及信息在空中无线传播,这就有可能发生信息泄密或引入黑客攻击的问题,因此移动警务的使用和推广的首要问题就是移动警务的接入安全问题。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重的今天,移动警务系统的安全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只有为移动警务提供一个极为安全的解决方案,移动警务的应用才能成为可能。
(四)
移动警务客户价值
其实“移动警务”这个词对于大多数参与到电子政务和涉及警务信息化建设的金盾工程和“科技强警”工程的人们来说,并非一件新鲜事。随着公安系统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早在几年前公安领域的移动警务系统便已经成为这一领域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各具特色的“警务通”系统也相继推出。
以往推出的系统,大多基于即使现在也略显昂贵的智能手机以及PDA、笔记本电脑等计算设备,但是另一个困难也
凸显
出来:以往实施
移动警务服务投标方案(321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