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8
第一节 项目背景
8
一、地质灾害概述
8
二、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防治
12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62
一、项目名称
62
二、项目需求
63
第二章
整体服务方案
65
第一节 工作目标
65
一、质量目标
65
二、安全目标
65
三
、总体目标
66
第二节 工作思路
66
一、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及原则
66
二、
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的工作任务
68
三
、地质灾害点的治理
69
四
、地质灾害点的防治措施
70
第三节 项目管理模式
72
一、有效的管理原则
72
二、五项管理步骤
74
三、建立和实施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
77
四、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77
五、加强项目设备的管理
78
六、实行时效工作制
78
七、全天候服务
78
八、建立人性化的服务标识系统
78
九、加强员工培训
78
第三章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81
第一节 项目管理机构
81
一、项目组织结构分类
81
二、组织机构设置及岗位职责
85
三、组织机构的管理
90
四、管理队伍的选聘
92
第二节 项目人员配置
94
一、人员配置的定义
94
二、人员配置原则
94
三、具体人员配备
96
第三节 人员的管理
98
一、服务团队的组织及管理
98
二、人员素质要求
100
三、信息反馈制度
105
四、员工激励制度
106
五、员工管理方法
107
六、人员缺失后增补措施
115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物资管理方案
118
第一节 拟投入主要设备概况
118
一、滑坡检测
118
二、泥石流监测
118
三、防治工程监测
118
第二节 项目设备管理
119
一、设备管理及维护
119
二、设备维护
120
三、设备例行保养
121
四、设备一、二级保养
122
五、设备报修、急修
123
第五章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
125
第一节 监测内容及要求
125
一、
监测目的
125
二、
监测原则
125
三、
监测项目
126
四
、监测布点
127
五
、在线监测需要达到的效果
128
第二节
项目
监测实现
129
一、
网络监测平台实现方法
129
二、地下水位监测
130
三、地表水位监测
132
四、区域雨量监测
134
五、
区域内气象环境监测
135
六、各个土层的内部位移监测
135
七、各个土层的表面位移监测
138
八、建筑物的沉降监测
142
九、重要区域的现场安全视频监测
145
十、居民区在线听见预警提示
147
十一、数据采集
148
第三节 系统设计
150
一、在线系统设计
150
二、视频监控系统
153
三
、数据采集终端软件
155
四、信息发布平台
155
五、
巡检管理系统
157
六、供电系统
158
七、
防雷系统
158
八、
浪涌保护器设置
167
第四节 协调
统一调阅
与观测率
168
一、协调统一调阅
168
二、
观测频率
168
三、
作业规范
171
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178
第一节 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178
一、滑坡灾害防治原则
178
二、滑坡灾害防治技术
178
第二节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219
一、
泥石流灾害防治理念
219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
221
第三节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241
一、地面塌陷塌灾害防治理念
241
二、地面塌陷灾害防治技术
241
第四节 崩塌、危岩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267
一、主动防治技术措施
268
二、被动防护技术
292
三、主动
—
被动联合防治
297
第七章 地质灾害防治服务方案
301
第一节 日常防治工作技术服务
301
一、技术指导
301
二、工作内容
301
三、
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
301
第二节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巡查
305
一、
应急调查
抢险工作
305
二、巡查工作
307
第三节 地质灾害两卡发放
307
一、发放对象
307
二、发放时间
308
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
308
四、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
310
第八章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培训方案
312
第一节 培训计划
312
一、培训需求与目标
312
二、培训策略
313
三、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宣传
314
第二节 培训实施
314
一、培训环节、培训内容及学时分配
315
二
、知识与技能要求
315
三
、培训实施与考核
316
第九章 后期服务方案
318
第一节 服务原则
318
一、以业务为中心的可行性原则
318
二、重在措施的可靠性原则
318
三、安全性及保密性原则
319
第二节 服务承诺
319
一、服务期服务承诺
319
二、技术支持承诺
320
三、服务及时性的承诺
321
第三节 后期服务机构
321
一、项目组织结构
321
二、后期服务人员安排
322
三、岗位职责
322
第四节 后期服务管理方案
323
一、后期服务实施方案
323
二、后期服务管理制度
324
第五节 后期服务保障
325
一、后期服务承诺
325
二、后期服务保障
327
第十章 应急预案
329
第一节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329
一、总则
329
二、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330
三、
地质灾害分级
330
四、
应急救援专家组
331
五、
灾情预警
332
六、
应急响应
332
七、
信息发布
334
八、
后期处置
334
九、
保障措施
336
第二节 高温中暑应急处置方案
341
一、高温中暑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41
二、高温中暑的救治原则
342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343
四、高温中暑的预防与预警
344
五、
信息报告程序
345
六
、
应急处置
346
七、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347
八、
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评审
348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地质灾害概述
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1)
狭义地质灾害: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这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广义地质灾害: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地裂缝
2.地质灾害隐患
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二、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防治
(一)滑坡及其防治
1.滑坡的基本概念
(1)滑坡的含义
斜坡上的岩土体,受降雨、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体在向下滑动时始终与下伏滑床保持接触,其水平移动分量一般大于垂直移动分量。
(2)滑坡的概念
滑坡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动面3-滑坡周界4-滑坡床5-滑坡壁6-滑坡台地7-滑坡台坎8-滑坡舌9-后缘张裂缝10-鼓涨裂缝11-扇形张裂缝11-滑坡洼地
(3)滑坡发育阶段及其特征
①
初始变形(蠕滑变形、弱变形)阶段
②
强变形阶段
③
滑动阶段
④
停滑阶段
2.滑坡成因
影响因素:
(1)地质环境条件
①地形地貌
②岩土体类型
③地质构造及岩土结构面
④地下水作用
(2)诱发因素
①
降雨
②
水流冲刷岸坡掏蚀坡脚
③
人为工程活动破坏坡体平衡
④
地震动的作用
3.滑坡类型
(1)按主要因素划分
(2)按其他因素划分
4.滑坡预测预报
(1)
滑坡前的异常现象
①
水复活,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
②
在滑坡体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
③
滑坡体前缘坡脚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
④
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⑤
滑坡体四周岩(土)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⑥
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⑦
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2)滑坡位移监测
①简易监测
1)设桩检测
2)贴片检测
3)设尺监测
4)刻槽监测
②精密监测
③其他检测
1)地下水动态监测。
2)建筑物变形监测。
3)深部位移监测。
(3)现代化监测
5.滑坡防治
(1)
砍头——后缘削方减载
;
(2)
压脚——前缘堆载压脚
;
(3)
挡腿——中前部支挡
(
抗滑桩、抗滑挡墙
);
(4)
束腰——锚索
(
杆
)
主动加固
;
(5)
排水——截排地表水和地下水
。
(二)崩塌及其防治
崩塌示意图
1.崩塌的基本概念
(1)崩塌:
岩土体在重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脱离母体,突然从陡峻斜坡上向下倾倒、崩落和翻滚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斜坡变形现象。
(2)特点
急剧、突然,运动快速、猛烈,脱离母体的岩土体的运动,不沿固定的面或带,其垂直位移显著大于水平位移。
危岩
落石
2.崩塌产生的基本条件
3.崩塌的类型
(1)土质崩塌
(
2)岩质崩塌
(
3)岸崩(崖崩)
4.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5.防治
(1)
拦截
(2)支挡
(3)护面
(4)
镶补
(5)
清除、刷坡
(6)
遮挡
(7)
排水
(三)泥石流及其防治
1.泥石流的基本概念
(1)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其固体物质的含量有时超过水量,是介于挟砂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石、水、气混合流或颗粒剪切流。
(2)特点: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严重地影响着山区场地的安全。
泥石流示意图
2.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3.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1)
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2)
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
(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害)
4.典型泥石流分区:
泥石流流域分区
(
1)形成区
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地形坡度多为30-60°,沟床纵坡降可达30°以上
(
2)流通区
该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的地段,多系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纵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所以泥石流物质进入本区后具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冲刷下来的土石携走。
(
3)堆积区
一般位于出山口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坡度通常小于5
°
。由于地形豁然开阔平坦,泥石流动能急剧降低,最终停积下来,形成扇形、锥形或带形堆积滩。由于泥石流流域具体地形地貌条件不同,在有些泥石流流域,上述三个区段不可能明显分开,甚至缺乏某个区段。此外,泥石流流域形态对流域内径流过程有明显影响,进而影响各种松散固体物质参与泥石流的形成和泥石流规模。
5.泥石流类型
(1)
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划分
(2)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划分
(3)按流体性质划分
沟谷型泥石流
6.泥石流监测
7.泥石流活动预报
8.
泥石流防治
(1)
泥石流预防
①
泥石流预防应从工程建设选址为首要出发点,新建工程场址不宜选在泥石沟的形成区(汇水区除外)流通区和堆积区。
②
若工程正在泥石流沟内建设,首先应对已建工程搬迁和泥石流进行工程防治的技术、经济对比论证,优选可行方案,然后,组织实施优选方案(搬迁或者进行工程防治),避让或治理泥石流灾害。
③
对采矿弃渣、工程建设弃土,要规划选择可靠的堆放场地,不能在山坡、沟谷中随意乱堆乱放;对大规模的弃渣、弃土,在沟谷中要修建尾矿坝、淤泥坝、梯田等,截蓄弃渣、弃土。
④
避免人为因素诱发老滑坡复活和新的崩塌、滑坡产生。
⑤
提高山区新建水库工程质量,对泥石流沟内水库,要经常进行检查、维护、防止坝下的坝肩渗漏,杜绝溃坝;雨季,在保证水库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确定蓄水高度,合理调蓄,防止溃坝触发泥石流灾害。
(2)泥石流的防治工程
(四)地面塌陷及其防治
1.地面塌陷的基本概念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2.地面塌陷成因
3.地面塌陷成因
(1)按地面塌陷成因划分
(2)按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划分
(3)按塌陷坑数量划分
塌陷坑大于100个者为巨型塌陷;50-100个者为大型塌陷;10-50个者为中型塌陷;小于10个者为小型塌陷。
4
.
岩溶塌陷
(1)
形成演化过程
①岩溶塌陷形成的初期(地面已有明显的圈状裂隙)
②岩溶塌陷形成的中期
③岩溶塌陷形成中晚期
(2)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
①
潜蚀效应
②
真空吸蚀效应
③
压强差效应
④
垂直渗压效应
⑤
浮力效应
⑥
自重效
5.岩溶塌陷综合治理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一、项目名称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
二、项目需求
(一)
服务内容及范围
中标人作为采购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主要包括
XX区
日常防治工作技术服务、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巡查
以及其他
一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要求常驻一名专业工程师进行全面技术服务,汛期增派一名高级工程师入驻,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实地调查、风险研判等工作的技术力量。采购人只提供办公场地,不提供其他设备设施,野外工作由中标人自备车辆等设备装备。
1.
日常防治工作技术服务
不定期对
XX
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主要针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对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按采购人要求,日常派驻技术员一名常驻工作,在地质灾害黄色预警等级及其以上期间增派1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局值班;协助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
XX
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协助编制
XX
区年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图,对群测群防监测成果进行指导、检查和验收;协助开展其它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事宜。
2.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巡查
(1)
发生新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后,立即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抢险技术业务指导,并及时提交相应的调查报告,提出应急排险措施或下一步防治建议。
(2)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的汛前、汛中和汛后巡查,并分别提交
XX
区
的
排查巡查报告。
3.其他
技术服务
在应急调查的基础上,对于工程治理规模小的,委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险治理设计方案。
(二)
服务要求
中标人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必须满足省自然资源厅的相关规定、规范的要求
,
满足采购人的相关要求
,
投入足够的技术力量
,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第二章
整体服务方案
第一节 工作目标
一、质量目标
1.
地质灾害
防治
相关
人员上岗率达100%;
2.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区域责任分工到人,明确职责,新员工到岗培训合格率100%;
3.地质灾害防治
相关人员
服务热情、周到、耐心、细心;
4.不发生精神松懈、行为散漫、无精打采、消极怠工、推诿扯皮;
5.不执行工作指令的行为或者工作状态;
6.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人员所在部门负责人满意度95%以上;
7
.服务对象满意度达到率达90%以上。
二、安全目标
1.不发生人身未遂及以上事故;
2.不发生因防治
相关
设备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
3.不发生有现场消防管理服务人员责任的火灾事故,以及因现场消防管理服务人员巡查、处置不到位而引起的火灾事故扩大;
4.不发生因未执行采购人定期工作或
地质灾害
防治监测不到位发生的
地质灾害
事件;
5.不发生
地质灾害
防治服务人员习惯性违章和公司范围的违章记分(或严格控制在考核指标内)事件;
6.不发生
地质灾害
防治服务人员负同等及以上责任的轻微及以上交通事故;
7.不发生与
地质灾害
防治服务人员有关的突发事件、安全事故和各类报表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事件;
8.
地质灾害
防治服务人员按规定要求使用安全防护劳保用品;
9.遵守甲方保密规定,不发生泄密及内网外联事件;
10.不发生工作期间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负主要责任的治安、刑事案件;
11.不发生应急突发处置不当事件
12.不发生损害招标人社会形象的行为。
三
、总体目标
1.先检后
整
、后再防、以防为主、综合治理;
2.从根本上
隐患
;
3.确保该项目质量;
第二节 工作思路
一、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防治突发性、群发性、多发性致灾隐患点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保持
区域
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地质灾害防治坚持“以人为本”,对重点威胁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防治。
2.坚持预防为主。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建立群测群防网络进行监测。对危害性大,威胁人口较少的地质灾害以避让为主,对危害性大,危害严重且无法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则应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
3.坚持属地管理。各镇(街)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短期内没有治理安排的情况下应加强监测责任落实,与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签订安全责任合同,确保本行政区域人身与财产安全,减少损失。
4.坚持统筹规划。根据
XX区
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和危险性等级,防治工作应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的办法分期分批分阶段实施治理。
5.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于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实行谁引发谁治理,对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政府实施治理,实行谁受益谁出资。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项目,实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6.坚持群专结合。对不宜治理或暂时得不到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由技术人员与群众共同建立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工作。
7.坚持防治最优化。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在充分论证多种治理方案的基础上,选择出最合理的治理方案,做到投资少,见效快,达到治理效果最佳原则。
二、
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的工作任务
(一)开展重点治理,落实整体搬迁。目前,对掌握的易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点,各镇(街)要采取强有力措施,组织群众,投劳投力
有计划地开展
工程治理,对治理费用高,危及人员多,经济损失小的重点地质灾害点,原则上对危险区内居民要进行整体搬迁。对暂时来不及治理和搬迁条件不成熟的地质灾害点,要加强监测和预报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完善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报。目前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应纳入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提高成功预报率。要把监测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单位、村、组、监测人以及受威胁的
民众
。对重点地质灾害点,应编制
“
防、抢、撤
”
预案,使人民群众处险不惊,安全撤离。在重点防范期内,要加强监测力度,一旦发现险情,及时报告,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对出现险情、灾情后隐瞒不报的单位和个人,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考核机制。落实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责任人和监测人,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确保汛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加强值班值守,确保通讯畅通。在汛期来临之前,要确定值班人员名单,制定值班制度,保证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做到人不离机,值班有记录,出现险情按照灾情速办程序及时上报,确保准确无误。
(五)设立公告警示,提高安全意识。各镇(街)在汛期来临以前,将本行政区域内调查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点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牌,让危险区内的居民了解灾点的位置、灾情的大小,从而使危险区内的居民引起高度警惕,最大
限度地减轻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及时发放两卡,做好应急处置。在汛期来临以前,各镇(街)要将两卡发至危险区内受威胁的群众,使地质灾害威胁区内的群众熟悉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以防止处理突发性地质灾害时造成混乱,使救灾工作处于被动不利局面。
三
、地质灾害点的治理
按照
“
统筹规划、重点突出、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
”
的原则,结合
当地
的实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采用工程治理和整体移民搬迁的途径解决
四
、地质灾害点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镇(街)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主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抢险队、治安保卫队、医疗救护队,全面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工作。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等紧急情况时,各相关部门要按照《
XX地区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与职责,积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二)加大执法力度,遏制人为灾害。
当地
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造成的。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切实避免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地质环境,督促矿山企业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落实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的提取与使用工作。各级部门应引导矿山各企业坚持
“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
的方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三)强化日常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在册群测群防点的管理,对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并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基本信息及其
“
两卡一预案
”
数据。各镇(街)对辖区内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明显警示标志,落实监测责任人,编制隐患点避险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方案到点、措施到位。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各镇(街)在易发区内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广播电视、宣传画板、地灾知识培训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向群众宣传防治地质灾害有关知识和措施,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积极地参与到防治工作之中,形成群测群防的合力,有效提高全民减灾防灾的能力。
(五)加强宣传培训,增强防灾意识。以《
XX
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要把宣传培训的重点放在有地质灾害的行政村中,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普及防灾基础知识,将防灾知识宣传培训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灾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意识。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六)做好应急处置,确保群众安全。进一步完善应急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队伍和专家作用,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做好灾情、险情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应急值守,及时掌握灾情、险情,及时报送信息。做好应急处置,接到险情和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积极主动做好灾情、险情调查评估工作,协助地方划定危险区,撤离人员,避免群众和抢险救灾人员二次伤亡。加强宣传演练,使隐患的周边群众熟悉撤离信号,路线和避险场所。汛期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信息汇总和省、市、县精神的传达。值班电话:
第三节 项目管理模式
做好本项目的各项服务工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所以就需要良好的管理。为了更好地服务本项目,我公司结合以往的服务经验对本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刻的思考。
一、有效的管理原则
管理重在追求或取得成果。检验管理的一个原则是:是否达到了目标,是否完成了任务。当然,这个原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管理者应该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
“
行得通
”
的事情上。
(一)把握整体
管理者之所以成为管理者,是因为他们眼观全局,着眼于整体,把整体发展视为己任。管理者应该理解自己的任务,不应从自己的职位出发,而应着眼于如何运用源于职位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为整体效力。
(二)专注要点
1.
专注要点的关键在于专注少数真正重要的东西。许多管理者热衷于寻找所谓的
“
秘方
”
,其实这是一种冒险行为。
2.
倘若真的有什么
“
秘方
”
,那就是专注要点应该是最重要的。
3.
要具备专注要点的能力、技巧和纪律性,是效率高的典型表现。
(三)利用优点
利用优点是指利用现有的优点,而不是那些需要重新建立和开发的优点。但现实中,很多管理者总是致力于与之相反的方面,即开发新的优点,而不是发挥现有的优点。如果这样,即使管理方法很有技巧,看上去也很科学,但造成的管理失误却是无法弥补的。
(四)相互信任
怎样在自己的部门或组织内部创造和谐、完美的工作氛围呢?有些管理者一板一眼地按照教科书上说的来做,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其实,只要管理者能够赢得周围其他人的信任,那么他所管理的部门或组织的工作气氛就会是和谐的。
(五)正面思维
正面思维的关键在于运用正确的或创造性的方式思考。
正面思维的原则能让管理者把注意力放在机会上。事实上,发现和抓住机会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这并不是说管理者可以忽视存在的问题。有效率的管理者能够清楚地看到问题和困难,并不加以回避,而是先去寻找可能的办法和机会。
二、五项管理步骤
(一)制定目标
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是实现目标的一半。作为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在工作过程中去找到并制定合理的目标。中层管理者,要为部门以及下属指定任务。目标关键在于它的内容,而不是在于它的形式。设定目标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设定个人的目标。设定个人一年的目标,一个季度的目标,甚至一个月的目标。因为只有把目标分解到个人,才有希望实现的目标。
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标:
第一个原则是制定尽量少的目标。目标太多的话,肯定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制定少数的目标,逼迫你确定那个目标是重要的。
第二个原则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要注意目标的现实性,如果目标跳起来也够不着的话,那么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破罐子破摔”作为上司要通过制定目标来引导和管理团队。
第三个原则是把目标尽量地量化。如果一个目标不可以量化的话,那么你就很难实现它。
第四个原则是目标和措施、资源要相匹配。
第五个原则是局面越是困难,就越需要短期目标。当十次、二十次、几十次实现短期目标的时候,你会发现突然之间,你的大目标实现了。所以局面越是危险,越是困难,我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投标方案(348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