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服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
15
第一节
项目
背景
15
一、文物修复的价值
15
二、文物修复的历史意义
21
三、文物修复行业的现状
23
四、文物修复师职业
26
五、文物修复的理念
30
第二节
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原则
32
第三节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现状
35
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进程
35
二、环境质量监测与调控
38
第四节
需求分析
43
一
、
项目概况
43
二、
项目
目标
45
三、项目要求
45
四、
成果要求
46
五、
方案设计
47
六、
专家咨询论证会
48
第二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49
第一节 古陶瓷文物保护和修复方案
49
一、古陶瓷修复的道德准则
49
二、陶瓷检查定义
51
三、古陶瓷修复内容
57
第二节
铜器文物保护修复难点及解决对策
60
一、
当前铜器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60
二、
铜器文物修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62
第三节
纸质文物保护理念及修复方法
64
一、纸质文物的范畴及对其进行保护的意义
64
二、纸质文物受损的基本类型和成因
64
三、纸质文物的保护方法
65
四、纸质文物受损后的修复策略
67
第四节
文物修复的技术服务
68
一、青铜器修复技巧
68
二、
书画
73
三、
瓷器
79
四、纺织品
82
五、
漆器
86
第三章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91
第一
节
项目组织机构
91
一、项目组织机构的建立
91
二、项目组织机构图
91
三、人员岗位职责
92
四、团队组织及管理
96
第二节
项目人员配备
97
一、
项目人员基本情况表
97
二、管理人员汇总表
97
三、
拟派项目负责人履历表
98
四、
拟派
文物修复人员
配置计划表
99
五、其
他
项目
人员履历表
99
第
三
节
项目人员管理原则
100
一、目标与远景
100
二、保持良好的沟通
101
三、将工作委派给合适的人
101
四、差异化管理员工
101
五、团队领导很重要
101
六、注重技能培训
102
七、借助一个好的工作APP
102
第
四
节
人员管理方法
102
一、分权管理
102
二、漫步管理
103
三、结果管理
103
四、目标管理
103
五、精心整理
103
六、参与管理
104
七、系统管理
104
第四章
人员培训方案
105
第一节
文物修复人员培训方案
105
一、
培训人员的定位
105
二、
培训需求分析及指定培训计划
105
三、
培训内容
107
四、
培训考勤与考核
107
五、
培训档案管理
110
第二节
文物修复培训知识
111
一、酸化
111
二、温湿度的影响
112
三、光照
112
四、生物腐蚀
112
五、
脱酸方法
113
第五章
拟投入设施设备
116
第一节
拟投入设施设备
116
一、全数字照度计
116
二、温湿度记录仪(含软件)
116
三、VOC检测仪
117
四、便携式甲醛检测仪
117
五、馆藏文物保存微环境调控系统
118
六、文物柜架
120
七、双柱抽屉式钢木壁画架
124
八、便携式温湿度、二氧化碳检测仪
127
九、铝合金保存箱
128
十、全数字紫外辐照温度计
131
十一、双柱抽屉式钢木壁画架
132
十二、恒温恒湿贮藏柜
135
十三、多功能文物储藏柜
138
第二节
拟投入的安防设备
142
一、展柜
142
二、摄像头
143
三、消防设备
144
四、安防监控系统
146
第六章
项目管理制度
152
第一节
公司管理大纲
152
一、
公司
管理制度
152
二、员工守则
153
第
二
节
保密制度
153
第
三
节
财务管理制度
155
一、财务部门职责范围
155
二、会计岗位职责
156
三、出纳员岗位职责
156
第
四
节
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157
一、
客户沟通
157
二、
客户投诉处理
157
第
五
节
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163
一、库房管理制度
163
二、档案保管制度
163
三、档案收集制度
164
四、档案整理制度
165
五、档案修改补充制度
166
六、档案借阅制度
167
七、档案保密制度
167
八、档案统计工作制度
168
九、档案鉴定销毁制度
168
十、档案利用制度
169
十一、档案整理编目制度
169
第
六
节
档案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170
第
七
节
文物暂存
库房防盗系统管理措施
171
第
八
节
本项目消防档案管理
172
第
九
节
本项目设备技术档案管理
174
第十节 修复材料、试剂使用管理制度
176
一、管理与使用
176
二、安全管理
176
第十一节
文物修复室、实验室管理制度
178
一、
纪律管理
178
二、
卫生管理
178
三、
安全管理
178
第十二节
科研基地科学仪器使用管理制度
180
一、仪器使用及维护
180
二、仪器对外使用及借用
180
三、仪器安全
181
四、仪器操作
182
第十三节 展厅修复室管理制度
182
第七章
保密管理方案
185
第
一
节
保密管理人员
管理
185
第二节
保密教育与培训
191
一、
保密教育培训要求
191
二、
保密培训对象
192
三、
涉密人员保密教育
192
四、
违纪教育
194
五、
涉密人员管理
194
六、
涉密人员离职/离岗管理
196
七、
涉密人员考核与奖惩
198
第三节
涉密载体管理
198
一、
管理要求
198
二、
涉密载体的制作
199
三、
涉密载体的收发与传递
200
四、
涉密载体的借阅管理
201
五、
涉密载体的复印
202
六、
涉密载体的保存管理
202
七、
涉密载体的清查、清退管理
202
八、
涉密载体的销毁管理
203
九、
涉密档案保密管理
204
十、
涉密宣传报告管理
204
十一、
处罚
206
第四节
涉密信息设备管理
206
一、
说明
206
二、
职责
206
三、
管理要求
207
四、
涉密计算机保密使用管理
208
五、
移动储存介质保密使用管理
209
六、
涉密信息设备的维护管理
209
七、
涉密信息设备的使用管理
210
八、
涉密计算机的安全管理
211
九、
处罚
213
第五节
保密室保密管理
213
一、
保密室审定
213
二、
保密室的管理
213
三、
保密室安全防护管理
215
四、
保密室视频监控管理
216
五、
监督与检查
217
第六节
涉密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18
一、
要求
218
二、
职责分工
218
三、
涉密项目管理
219
四、
其他有关规定
221
第七节
保密监督检查
221
一、
保密检查要求
221
二、
分工
222
三、
保密检查周期
222
四、
保密检查内容
224
五、
保密检查管理
225
六、
督促整改
226
七、
奖罚
226
第八节
保密工作考核与奖惩
227
一、
说明
227
二、
考核内容
228
三、
奖励
229
四、
处罚
230
第九节
泄密事件报告与查处
232
一、
说明
232
二、
职责
233
三、
泄密事件的报告
233
四、
泄密事件的查处
234
第十节
保密风险评估与管理
236
一、
说明
236
二、
风险评估流程
236
三、
风险评估管理
236
四、
保密风险识别
237
五、
保密风险评估
239
六、
风险预警及防控措施
239
七、
风险应对
241
第十一节
保密管理持续改进机制
241
一、
职责
241
二、
措施和方法
242
三、
预防措施和要求
244
第十二节
公司档案管理
244
一、总则
244
二、档案的管理部门
245
三、档案的分类管理
246
四、档案的移交管理
248
五、档案的归档管理
248
六、档案的立卷管理
249
七、档案的保管要求
251
八、档案的借阅管理
253
九、档案的销毁管理
254
第八章
文物修复方案
255
第一节
古瓷器日常保护方法
255
第二节
瓷器修补方式
258
一
、
清洗、粘合
258
二
、
补缺
259
第三节
丝绸文物常规保护方法
261
一、
污垢类型选用不同的清洗方法
261
二、明代丝绸服饰的斜平台清洗操作
265
三、古丝绸文物的修复
266
第四节
丝织文物防止老化的保护方法
267
一、影响丝绸老化的因素
268
二、古丝绸的保护
269
三、紫外线防护
273
第五节
青铜文物修复步骤
275
第六节
鎏金青铜器修复保护
286
第七节
青铜文物修复保养
296
一、
焊接
296
二、
补配
296
三、
整形
297
四、
文物腐蚀机理
297
五、
去锈与保护
298
六、
除锈方法
299
第九章
质量保障措施
305
第
一
节 服务机制设想
305
一、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305
二、
激励机制
305
三、
公开服务制
305
四、
首问责任制
305
五、
全天候服务
305
六、
回访工作制
306
七、
应急预案制
306
八、
监督机制
306
九、
自我约束机制
306
第二节 服务质量保障承诺
307
一、
人员保障
307
二、
设备保障
308
三、
机制保障
308
第三节
文物安全保护方案
309
一、指导思想
309
二、组织机构
310
三、工作措施
310
四、工作要求
311
第十章
应急预案
312
第一节 应急处理人员配置
312
第
二
节
文物修复场所
火灾应急预案
313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313
二、应急处置程序
313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整体服务
设想
”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人员培训”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拟投入设施设备”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
管理制度”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保密管理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七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文物修复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八章。
九、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质量保障措施
”详情可见本文第九章。
十、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应急预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十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修改)
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
背景
一、文物修复的价值
文物是人类历史生活发展历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研究、艺术、科学考古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所有被称为文物的文化遗产唯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能再生产,只能最大限度地将其长久地保存下去。随着时间地境迁,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纺织品和纸张的腐朽、染尘、虫蛀和霉变,古建筑群木质构件的腐朽,石质类文物的风化,彩绘陶器、壁画的褪色剥落,金属类文物的有害锈蚀、金银器的蜕变;大批古文化遗产、文物遗址、古墓遗址、革命文物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出土的珍贵文物都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损坏。
为了尽快挽救已经腐朽、破坏的文物,尽可能地将其受到保护。使它们再次获得重生,文物修复与保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职业,作为一名文物修复技术员,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耐性和顽强的毅力。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标准以及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中国的文物修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对于文物修复技术员的培养一般是师傅带徒弟,再者是参加由国家举办的文物修复培训班。但是,由于文物修复得不到重视,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的文物修复技术员少之甚少,这严重地影响着文物修复的完善与保护。文物修复是负责对出现破损的古籍、字画装裱、壁画、古木家具、文物遗址、命文物遗址、出土文物、流散文物等进行修复还原的职业,对文物的修复要遵循“复旧如初”的准则,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需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力作为支撑,否则会失掉文物的古风古韵。修复一件文物,有的文物修复时间需要半个月,有的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完成。一件文物最终的定级,与修复时是否充分保留、展示其历史文化信息,有着很大关系。由于文物修复场所处于博物馆中,与文物库房相伴,多数文物修复人员不会主动邀请亲朋好友前往工作单位“做客”,所以在一般人看来,文物修复从业人员颇为神秘。
文物修复包括:古籍、字画装裱、壁画、古木家具、文物遗址、革命文物遗址、出土文物、流散文物、非物质文化遗址修复,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和可移动文物修复的还原。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建筑遗址修复、古墓遗址修复和革命文物遗址修复、古代壁画修复等,可移动文物修复包括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修复和社会流散文物修复,字画装裱、古籍修复;尤其是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精品的修复要求更高。他不仅要求器物的完整的原貌,而且还需要器物原始年代独有的特殊风格的完美性。大致的分为三类:即研究、展览和商业修复。三种修复虽存在同一个目的、方法上还存在着差异,但在保持文物的原貌上仍是相同的。
修复文物一般须经清洗、加固、粘接、补配、绘图、粘补等十多道程序,作色作旧是最关键性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项非常细心的重要步骤,不仅要求修复员巧夺天工的技能,更要对色彩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剖析能力。
文物修复不仅要掌握每个朝代的历史文化演变、绘画、文字功底等重要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美学、材料、材质的广泛常识。除了专业精巧技术才能,还需要具备超强的耐性、恪尽职守的责任心和顽强的毅力。
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重要精细且耗时耗力的工作,要做到精雕细刻,决不能百密一疏,更不能有细微丝毫的闪失。文物也具有生命,其主要是对不完美的事物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对待,用世上最贵重的材质来弥补这种不完整的残缺,精心修复,面对残缺不去试图掩盖,欲盖弥彰,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这份不完整的残缺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文物修复技术员也犹如一个主刀医生,只不过从事的手术职业不同。同样,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就像一个手术病人一样,手术成功,等于主刀医生赋予了病人第二次生命。
文物是当时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反映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战争,残破的文物固然具有悠久的历史感。但修复后的文物更能完好的表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文物的修复也是以当时的文化背景为理论依据。而不是盲目的修补,修补的意义是为了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直观的欣赏了解当时的文化。
文物修复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文物也是一件有考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艺术品,残缺的文物固然有残缺美,但领悟残缺美需要一定的文化涵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而一件相对完整的器物则相对要好理解得多。如同当年的马踏飞燕残缺是完全感受不到那种凌空腾跃的通灵之感。修复后会当凌绝顶的想法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在你的脑海里:马的灵性立刻活灵活现。因此,对研究、展览修复的文物要求则更高,不仅需把破损的器物恢复原貌、还要在颜色上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使文物的色调、纹饰的还原和质感体现出完好无缺的视觉、以达到完整逼真的效果。
但是,就目前文物修复而言,文物修复的目的是对古迹文物和流散文物因自然力作所造成的破坏进行完整的恢复原貌。由于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和文物修复技术以及文物修复材料的匮乏,文物修复很难达到自身的要求和完善。要达到文物修复自身的要求和技术完善。首先必须考虑对文物修复人才的技术培训,掌握文物修复的最新技术,在文物修复技术上要求精益求精。在人才技术培训和文物修复材料需要持续更新。将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才的修复技巧和优质的修复材料相结合起来。来达到对破损文物进行完整、完美的修复,达到恢复原貌起着关键性作用。
其次,文物修复材料以及修复工具极为重要。修复工具与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修复后的质量。因此,在修复古陶瓷、古瓷时选购的修复工具以及修复材料时,必须选购优质的修复材料与修复工具,这样才不会造成在进行文物修复进程中多次返工现象。
对于古陶瓷、古瓷、古木家具的修复离不开环氧树脂、固化剂、石膏粉、调料板、调料瓷板、橡皮泥、砂纸、刻刀、锉刀、颜料、调色板、清漆、香蕉水、镊子、药棉、酒杯、喷笔、笔、502黏合剂等。字画的装裱离不开覆背纸、排笔、棕刷、丝带、浆糊、标尺、头(地)轴等、而对于古籍的修复离不开真丝线、纸浆补孔机、配纸、纸浆等。配纸不需要高档的配纸,一般普通的适合纸张就可以。每件文物的修复所具备工具和材料不同,修复过程也固有不同。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就是传承历史文化与文明。文物作为文明沿袭的具象载体,各种形式的文物遗产,值得我们致以最大的敬意,这种敬意就体现在保护上,同时也应该看到,文物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所隐藏的意志和精神。所以保护不是目的,利用好文物,让文物活起来,把其内在的精神传下去,才有意义。也可以说,让文物活起来重在传承其文化精髓。
让文物传承文化精髓,首先要对历史文化保持敬畏。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只有始终对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
走进
百姓、走进当代,才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也因为对历史文化保持敬畏,近年来我国注重用文物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相继推出丝绸之路文物展、中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展、神秘的三星堆文物展等一系列文物展,这些展览正作为“外交使者”“国家名片”,日益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活起来”的文物正走向世界。
让文物传承文化精髓,要开阔视野延伸领域。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扩大文物资源向公众开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开发文博创意产品,等等,都有许多工作可做,并且由此可以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展览日趋活跃,展藏比例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各地博物馆盘活馆藏文物资源,用主题展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比如,开展文物和展览精品的数字产品试点和智慧博物馆试点,让公众足不出户轻松游历主要博物馆,让文物蕴含的价值融入人们生活。
让文物传承文化精髓,还要在文物合理利用上澄清模糊认识。有些地方把文物合理利用,理解为用文物换取经济价值。认为文物闲置着是一种浪费,把文物利用直接变成了商业开发,对文物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把文保单位变成了别墅、餐馆乃至洗脚城,以出让古建筑换取经济收入,且以思想解放来大加赞赏,把文物合理利用变成了违法滥用,给文物保护与利用蒙了阴影,让人心痛。其实,城市人文元素总是与文物保护传承相伴的。一个城市让文物活起来,可激发广大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也可丰富城市精神、激发正能量、增强软实力。而如果历史的记忆被破坏殆尽,那么城市的文脉也将断绝,一个失去了历史记忆的城市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荒漠。
文物保护不是单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诚如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保护文物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这是文物保护的精髓,也是为了让文脉活起来,荫及子孙。因而,有远见的决策者,应该视文物为珍宝,加大投入来保护文物不受侵害,同时,还要利用好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留下文化
印记
,把其内在的精神传下去。如此,才能更好地书写社会进步与保护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二、文物修复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明的艺术文明。
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有宫殿、寺庙、石窟、遗址等,馆藏文物方面有金属器物,陶器,瓷器、漆器、木器、石器、玉器、纺织品、纸质文物等。
凡此种种,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和结晶,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得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但是,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如,金属文物锈蚀、陶器、瓷器破碎,石雕残崩,木器和竹器干裂、皱缩,出土的纺织品、纸张文物腐朽,所有这些历史文物都要进行抢救和修复才能长期地保存下去。
文物修复技术以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文物的修复与复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文物的类别不同,它的修复方法也不同,修复人员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结合科学的保护措施灵活运用。据资料记载文物的修复、仿古业始于春秋时期,在《吕氏春秋
·
审已篇》,《韩非子说林》均记载有赝鼎的故事,至唐代已出现临墓前人字画等伪作之事,到北宋时期已极为盛行,尤以仿造青铜器繁多,多以商、周真器作模式,器型、纹饰仿得相当逼真。元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仿制处于低潮,做工也比宋代低劣。但出现了民间专业仿古作坊,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苏州)的王吉等民间作坊仿制古铜器颇有名气。明代仿制也不如宋代,民间作坊主要在江南,仿器多按宋代编者的《考古图》仿制,并仿制一些汉代规矩铜镜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器,制工粗糙。但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仿古炉,又称宣德炉,它的式样颇多,非常精美,独具一格,并且以嘉兴张鸣岐等人仿制的古代铜炉知名一时。到清代更是百花齐放,几乎所有古代文物都有仿制,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仿古高手,如北京的范寿轩、赵允中、王尽臣、李玉彬、李坟堂、胡迁贞、潘承霖、王海等,济南的胡麻子、胡世昌,并逐渐形成了四大派别,古董商称其为:北京派、苏州派、潍坊派、西安派。
北京派:由清宫造办处的“歪嘴于”(称为清宫艺人八怪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出宫在清宫附近从事古器修复为生,并收有七个弟子,如张文普、贡茂林、张书林、王德山等他们在抗战时期各自教出的部分徒弟,解放以后并进入了博物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文物修复人员。
苏州派:苏州自明、清就已成了仿古作业的基地,清末民国年间、以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等仿古的铜器名匠名扬海内外,为今南派代表,现在文物修复界以南京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等为“南派”之源。
潍坊派:主在形成于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清末民国颇具规模。
西安派驻:西安是仿古作伪的地区,在具器物上伪刻铭纹便始于西安,主要仿造度量衡器,有苏亿年、苏兆年兄弟和嶷眼张等著名工匠。
三、文物修复行业的现状
近年来,
XX公司
曾考察过国内的一些博物院(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对目前文物修复行业的现状有所了解。一些国家级文博单位的文物修复工作开展得非常好,但地市级文博单位还存在不少问题。
1.
修复基本常识没有普及
通过考察发现,国内很多历史遗迹,特别是建筑物的修复基本都进行了翻新。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修复原则是“以旧补旧”,即在文物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貌,在有必要修复施工的地方,先用碳十四等设备探查文物的年代及其主要成分,再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修复。
例如
呼和浩特市郊有一座建于北元时代的藏传佛教寺庙,考察时笔者就召庙的修复年代和修复施工单位等问题,询问了很多喇嘛,他们都不清楚,也未见到寺院住持。原来通往寺庙的路是泥石路,现在全部用水泥抹平,台阶也翻新为水泥的。由于施工粗糙,台阶也有一定的损坏。建筑主体基本都用油漆翻新,最让人痛心的是寺庙外墙的壁画,是找画师在原画上重新描绘,为了防雨又在壁画上加涂了一层清漆。清漆经过四季的温度变化,早已起翘开裂,开裂翻起的清漆下可看到保留在墙体上的斑驳陆离的古画。
类似的问题在很多文物单位都存在。例如呼和浩特市某召庙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后来翻新重建时抢救性地将原召庙墙上剩余的壁画全部揭取下来。
这些形状不一的壁画(墙壁黏土层)被裁割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而不是在原画基础上增加填补,理由是没有足够大的地方存放整面壁画,如此裁割便于保存。令人遗憾的是,壁画画面的修复人员基本以内蒙古杰出画家为主,基本都用新颜料直接在旧画上描画,有些画国画的画师修复的壁画色泽偏淡雅,有些画油画的画师翻新的壁画厚重感较强。除了原画的轮廓,给人的第一直觉就是这些壁画是一幅现代的绘画作品。
2.
修复工艺技术没有普及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物大国,古人的智慧到现在都是应该学习借鉴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从事传统文物修复的民间工匠或已离世,或后继无人,甚至很多工艺已经断代。目前我们采用的修复技术也是在对古代工艺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摸索进行的。而有些修复工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也不了解现代的修复理论,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让农民工修复故宫古建筑的情况。
如何做一份详细的调查计划,收集记录民间传统工艺流程,对民间艺人给予尊重和经济上的资助,也是当前急需要做的工作。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修复技术相辅相成,才是最完美的修复法则。
3.
文物修复行业尚存体制缺陷
用人制度僵化。文物修复单位为事业编制,在编人员专业背景以考古为主,还有一些以各种关系进入体制内的非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不具备文物专业素养且数量庞大,减少了文博专业毕业生的就职机会。外行从事文物保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上的惰性心理。比如:个人修复专业素养不够,怕修坏了无法担责;把古建修复工程包出去收回扣,至于是不是按照科学方法修复的不过问,这种情况在二、三线城市尤为突出。
4.
经费使用不合理
有些文博单位,人员福利方面的支出占单位年总经费的20%强,剩下的经费又用于各种修修补补,对于真正应该修复的文物无限期放置,造成一些文物还没来得及修复就已经完全毁坏,甚至无法修复的局面。
缺乏对文物遗存的动态调查和记录。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古建、古墓都有被盗、被破坏的问题。比如草原上的岩画,点多面广,很多地处荒野高山,无法派人时刻看护,致使一些岩画被切割盗取。老百姓文物知识匮乏,在基本建设中损毁文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文物修复工作者作出一份完整的档案记录,包括田野调查、文物受损情况、修复工程报告等内容,为修复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近两年来,在
文物修复服务投标方案(314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