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项目建设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述
9
第一节
建设背景
9
第二节
现状分析
9
第一条
园区经济向生态型转变
9
第二条
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
10
第三条
园区管理向城市化转变
11
第三节
项目目标
12
第一条
智慧化提升园区吸引力
12
第二条
智慧化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13
第三条
智慧化助力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4
第四条
智慧化顺应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趋势
15
第四节
项目内容
16
第五节
建设原则
17
第六节
现状分析
18
第一条
信息化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够完善
18
第二条
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严重滞后
20
第三条
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缺乏有效抓手
21
第四条
园区综合管理缺乏智能化手段
22
第五条
节能环保新技术应用匮乏
23
第七节
总体需求分析
23
第一条
智慧大屏
23
第二条
空间租赁
24
第三条
园区运营管理
24
第四条
园区安全
24
第五条
园区企业服务
25
第六条
园区公共服务
25
第七条
智慧商业
25
第二章
总体架构及技术解决方案
26
第一节
总体架构设计
26
第一条
总体架构设计
26
第二条
功能架构设计
27
第二节
物理架构
27
第三节
系统技术拓扑图
30
第一条
平台数据库设计
32
第二条
园区数据中台
36
第四节
平台功能设计
36
第一条
智慧大屏
36
第二条
空间租赁
41
第三条
园区运营管理
56
第四条
园区安全
63
第五条
园区企业服务
71
第六条
园区公共服务
74
第七条
智慧商业
76
第五节
数据中台设计
79
第一条
架构设计方法与思路
79
第二条
系统技术架构
80
第三条
数据仓模型设计
91
第四条
模型设计方法
93
第五条
模型总体设计
96
第六条
ETL 设计
102
第七条
接口设计
109
第六节
外部系统接口对接(补充)
112
第一条
财务系统接口
112
第二条
智控体系接口
112
第三条
环境监测
112
第四条
能耗体系接口
112
第五条
门禁系统接口
113
第六条
访客系统接口
113
第七条
视频巡视系统接口
113
第八条
智慧停车系统接口
113
第七节
运行环境要求
113
第一条
网络和硬件设备平台
113
第二条
系统性能设计
114
第三条
相关的软件平台
115
第八节
运维应急预案
120
第一条
不良信息和网络病毒事件应急预案
120
第二条
计算机软件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121
第三条
黑客攻击事件应急预案
121
第四条
机房设备硬件故障应急预案
122
第九节
安全控制防范
122
第一条
系统安全方面
122
第二条
网络安全方面
122
第三条
数据传输方面
123
第四条
信息安全层面
123
第五条
系统行为日志
124
第三章
项目难点及风险
124
第四章
项目实施计划
126
第一节
项目里程碑计划
126
第五章
项目实施方案
127
第一节
系统实施方法
127
第一条
需求调研工作方案
128
第二条
实施工作方案
129
第三条
上线试运行工作方案
131
第六章
人力资源安排
134
第一节
实施人员一览表
134
第七章
配置管理计划
136
第一节
组织机构和职责
136
第一条
成员和职责
136
第二条
配置管理组
137
第二节
配置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
137
第一条
配置管理工具
137
第三节
配置管理库
137
第一条
配置库结构
137
第二条
配置库权限
138
第三条
基线配置项
138
第四条
其他配置项
139
第四节
文件命名与版本控制
140
第一条
文件命名规范
140
第二条
版本标识
140
第五节
变更管理
142
第一条
变更原因
142
第二条
变更流程
143
第三条
变更实施
143
第八章
质量保证计划
144
第一节
需求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144
第一条
需求调研方案规划
149
第二条
编制需求调研模版
161
第三条
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161
第四条
需求评审会议
162
第五条
需求变更管理
164
第二节
设计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165
第一条
概要设计
165
第二条
详细设计
166
第三条
数据库设计
166
第四条
用户界面设计
167
第五条
系统设计评审
167
第三节
开发实施的质量保证体系
168
第一条
组建开发团队
169
第二条
制定编码规范
171
第三条
程序开发
172
第四条
程序测试
172
第五条
程序管理
172
第四节
测试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172
第一条
组建项目测试团队
173
第二条
制定项目测试方案
174
第三条
项目单元测试
174
第四条
项目集成测试
175
第五条
项目性能测试
175
第六条
部署环境准备
177
第七条
项目联调测试
177
第八条
测试总结报告
178
第九条
准备
179
第十条
组织培训
180
第十一条
试运行检验
181
第十二条
改进和完善
181
第十三条
软件版本生成
182
第十四条
试运行总结
182
第五节
项目验收的质量保证体系
182
第一条
准备
182
第二条
成立验收组织
183
第三条
制定验收计划
183
第四条
实施验收
184
第五条
填写验收意见
184
第六条
宣布验收结果
184
第六节
运维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185
第一条
发起
186
第二条
评审
186
第三条
实施
186
第四条
验收
187
第七节
风险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187
第一条
软件项目风险分类
188
第二条
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95
第三条
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198
第四条
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207
第八节
沟通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208
第一条
工作汇报制度
208
第二条
工作会议制度
209
第九节
培训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212
第一条
培训流程
212
第二条
培训方式
213
第三条
培训安排
213
第四条
培训目的
215
第五条
培训内容
217
第六条
意见反馈
221
第七条
效果跟踪
221
项目概述
建设背景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业的新形势下,聚集式发展产业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园区是承载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在已建园区继续转型升级的同时,大量新建园区不断涌现,园区之间的竟争非常激烈。在园区探素的探素新型工业话、城镇化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争夺高度产业发展要素、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民生体保障体系、打造园区独特品牌中具有关键意义;随着信息化走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智慧,信息化如何支撑园区发展战略、信息化如何应对园区核心业务的需求、如何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等方面成为园区面临的共同课题。
现状分析
园区经济向生态型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形成了企业聚集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的园区在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仅仅解决了产业“进区入园”,即只关注了产业的地理集中或产业集聚问题
,
而没有解决产业的链式发展和集群化竟争。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统一化
、
土地、环保政策趋紧,单纯依靠规模效益的粗放型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园区迫切需要改变园区内产业间、产业内部关联度低、配套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现行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尽量减少生产端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与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再循环。显然,在两型社会的要求下,建设“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型园区,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今后我国各类园区发展的大趋势。
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
在激烈的园区竟争背景下,园区的产业同质化竟争也日趋严重。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我国多数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在竟争的压力下,为了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园区内的企业日益增加研发投入,转变以往单纯生产制造的发展方式,向高新型企业演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保持竟争领先优势。显然,在园区“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推动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尽快占据科技制高点,促使园区从“制造”转向“创造”转变,是我国园区企业发展的趋势。
园区管理向城市化转变
高水平的产业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聚集。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内的人员日益增多,社会功能需求日益复杂,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环境,单纯以工厂为主导的园区很难成就高水平的产业集群。之前我国园区以发展经济为主,社会服务职能相对缺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园区必须摈弃单纯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转以城市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园区。
在新的形势下,被征地农民的安置、社区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与完善成为园区未来在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方向,管理机构必须将园区的发展纳入到城市/区域的整体空间规划中,承接更多城市功能的转移,并拓展新产生的城市职能。因此,在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园区管理机构将更加注重满足社会功能需求,园区管理方式也将向城市化转变。
项目目标
智慧园区建立一体化、多功能、方便、快捷的智慧管理平台,帮助企业更好的利用园区,在企业一般人员直至管理层间通过平台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沟通。工业园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在特定区域、集聚一部分同类型的企业,有着相同发展目标的企业群体,并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的特定地理区域,种类包括特色园区、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商务园区、生态园区、综合园区、产业园区等。
园区的管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一般而言园区规模都比较大,领导者管理半径与管理纵深相应变大,做出准确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从而园区需要在战略、流程、资源三个层面进行很好的配合。可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区域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达到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效果。
智慧化提升园区吸引力
随着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国内各类成熟园区已经开始转型升级,新兴园区正借助后发优势力争实现弯道超车,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园区招商与服务对象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技术含量高、更注重绿色环保、雇佣人员素质较高,所以可以为园区以及地方政府带来更加优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同时,也对园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需求。
智慧园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提升园区内部的管理能力,增强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园区建设,促进节能环保,可以改善园区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为园区内的企业服务,通过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的政府服务、智慧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创新、发展环境,消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并适时的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支持。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把园区管理机构、园区企业、园区居民等园区内各方的优势资源加以整合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推广,为园区打造一个整体的优质品牌,可以显著提升园区对优质企业、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智慧化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积累,我国园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以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统一了内外资税率
、
明确了基准地价,规范了地方政策,这使得园区的政策、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同时国家严厉的土地、环境政策使得园区空间拓展、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依靠规模效益的粗放型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大。
而信息化在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人员负担等方面,具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先进的智能工具,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物质能量开发利用水平,开发新资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社会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使许多悲观难题迎刃而解,因此信息化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级阶段,而且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智慧园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新形势下园区迫切需要通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园区建设来破解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智慧化助力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十二五”时期,各类园区之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和产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产业。园区要在争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项目、企业的竟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园区生产、经营、管理、生活的各个方面,围绕“管理”、“引导”和“服务”三大工作核心,以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及生产要素,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的有效聚集和有效流动,营造园区创新环境,加速创新进程,帮助园区实现“关键产业培育壮大”、“创造现代智能园区环境”、“提供高效便捷公共服务”三大任务,扩大园区影响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
智慧化顺应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趋势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由单纯科学技术领域向生产、管理、生活领域全面渗透。
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使得之前因体制、技术原因而不能实现的资源共享、协同等变成技术可行,同时信息化认识水平的提升要求园区管理机构采用信息技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提供了破解“条块结合”难题、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的契机。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智慧园区的基础设施、业务系统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创新带来影响,既要避免系统建成就过时导致的资源浪费,也要避免超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应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及管理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避免或减轻信息技术革命对智慧园区建设进程造成的冲击。
项目内容
1)智慧大屏主要包括:基础模块、大屏控制(功能)、供电管理、智能供水、智能照明、智能电梯、智能空调、环境监测、视频监控、智能门禁、智能停车场、空间管理等相关数据。
2)空间租赁,主要包括:空间管理、客户管理、合同管理、账单管理、业财务对账等五大业务需求;
3)园区运营管理主要用于管控园区内楼宇物联网设备能耗,包括工单体系,环境监测,包括工单管理、环境监测、能耗管理等。
4)园区安全管理主要用于管控园区的外来访客人员、人员通行、车辆进出以及视频安防,包括门禁管理、访客管理、视频巡检、智慧停车等。
5)园区企业服务主要为园区工作台,智能共享会议室管理,包括门园区工作台(移动端)、园区工作台(PC端)、智能会议室等。
6)园区企业服务主要为园区工作台,智能共享会议室管理,包括门园区工作台(移动端)、园区工作台(PC端)、智能会议室等。
7)空间管理主要用于管控园区活动发布、商品推荐及相关优惠活动,包括园区运营管理等。
8)智慧园区安全体系、运维体系建设。
建设原则
1)规范性原则。系统设计和开发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系统建设中采用的技术、协议、方法和工具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硬件设备购置和软件系统开发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或具有标准接口,支持用户应用的扩展和相关软硬件升级。整个项目的过程管理需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2)先进性原则。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应符合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要具有适当的超前性和良好的扩展性;所提供的技术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设计和使用实用、可靠、具有先进水平的分析模型和应用模型。在项目管理上也要贯彻前主流的理念,使用先进流行的管理模式。
3)实用性原则。从数据交换应用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数据交换实际应用要求。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各主要子系统的设计将充分考虑到各业务部门实际工作的需要,以满足各类用户应用需求。
做到易于使用、便于管理、数据更新简便、系统升级容易、部署实施方便等。力求系统结构简洁、清晰、实用。系统界面操作友好,桌面设置方便,容易学习和使用。
4)可靠性原则。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对系统负荷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系统应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完善的设备和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遇到意外情况,能够迅速的恢复运行,保证数据不损坏丢失。
5)安全性原则。系统保证信息的安全。系统要有完整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防止非法访问、越级访问和非法操作,同时提供安全日志的功能。保证系统数据处理的一致性,确保系统不被非授权用户侵入,数据不被篡改不会丢失。系统提供完备的日志管理功能,可以跟踪系统操作,为即时故障查找原因提供支持,并可以分析各类用户的操作习惯,帮助整个系统平台的功能完善与提升。
现状分析
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园区提升产业效能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多年的园区发展中,信息化建设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信息化水平与园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与园区的发展要求与定位也不相适应。
信息化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够完善
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一直聚焦于交通运输、供水、供电、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正逐渐受到园区管理机构、入驻企业的重视,但由于园区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时间短,信息化配套设施及服务还不够完善。
首先体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据赛迪信息调研发现,园区多处于城市边缘位置,移动通信服务没有伴随园区的扩张而覆盖新开发区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移动通讯覆盖面窄、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网络承载能力低,互联网总体接入带宽偏小的问题,光纤入户比例低,无法充分满足企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在无线接入建设方面,无线接入点少,覆盖面窄,而且接入带宽小,大多局限于政府、企业办公区域,没有与移动通信网络及与固定通信网络一起形成全覆盖、无间隙的信息网络。
其次,信息化配套设施、服务效能偏低。园区基本建立了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主机托管、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但还没有建立共享共用的容灾备份中心,呼叫中心,将各种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整合并虚拟化,进而提供高效、集约的云服务的情况就更少了。已有的数据中心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在增值服务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难题的重要手段
,
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还存在着服务种类少,使用效率低的情况。
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严重滞后
目前各类园区和园区内各个部门都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个部门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一些纵向信息网络自成体系,业务系统封闭运行,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等,形成了许许多多“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特别是在一些“金”字工程单位,上、下信息交流畅通,但与其他委、办、局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共享困难。
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许多园区更加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表现为数据资源较为分散,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虽然园区网络和业务系统发展速度很快,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没有提到应有高度,缺少园区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与中心,普遍存在信息资源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周期长、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园区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数据库和主题专用数据库开发滞后,社会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更加不足;商业性的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尚未起步;另一方面,公共基础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维护、储存、利用和发布的规范和标准尚未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
的激励机制。
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缺乏有效抓手
“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必然成为“两化”融合的主体,推进“两化”融合最终也要落在企业身上。在园区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以重大项目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这打开了园区两化融合的工作局面。另一方面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但是,园区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大型两化融合项目使得园区大型、骨干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扶持,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少的资源;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虽然投入运行,但是发挥作用有限,很多企业仍然不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大,而有些企业在信息化投入的积极性高与时效性低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还存在信息化投入的盲目性,未能形成有利的企业信息化氛围。同时,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人才引入、使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信息化培训教育工作滞后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园区综合管理缺乏智能化手段
目前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的内容主要局限在城市事件的管理上,对于城市的组成部件、运行状态的信息采集、管理功能偏少,仅有的部件管理也集中在地上设施,而供气、供水、供热、弱电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的信息采集功能匮乏。同时城市事件的管理范围仅仅局限在城市交通、治安监控等几个方面,而没有覆盖到城市经济管理、空间管理、住宅管理、建筑管理等领域。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缺乏智能化手段,以人工巡查为主,部件、事件发生变化无法实现与城市管理机构的及时自动通信,城市管理缺乏智能性、主动性,城市综合管理中的问题上传、处理分配、结果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缺乏自动化处理手段,同时城市综合管理的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程度较低,应急预案启动后仍然依靠人工按照流程进行通知,无法第一时间知会各个相关部门,造成应急反应时间延长。城市管理智能化技术及智能化手段的缺乏,使得城市设施静态管理、动态运行监控、智能化运行维护、自动应急指挥处置等全方位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严重低下。
节能环保新技术应用匮乏
在节能减排方面,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尤其是改造重点用能行业的广度和深度不高。对于园区多数型企业,信息技术主要被应
用于管理环节,例如集中建设的0A、ERP等信息系统,而利用信息技
术对生产全程实现数字化监控,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工具、工艺、流程中,实现对生产管理全流程的“泛在感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的例子明显偏少;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路灯根据天气状况自动开启关闭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应用少见。新技术应用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总体需求分析
智慧大屏
智慧大屏展示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模块、大屏控制(功能)、供电管理、智能照明、智能电梯、智能空调、环境监测、视频监控、智能门禁、智能停车场、空间管理等相关数据。
空间租赁
空间租赁,主要包括:空间管理、客户管理、合同管理、账单管理、业财务对账等五大业务需求。
空间管理主要用于管控园区内楼宇内的空间利用,包括空间创建、空间管理、空间查看和空间看板等。
客户管理主要包括:客户基本信息查询、检索、客户的入驻信息、合同对账信息等。
合同管理主要包括:合同信息管理,包括合同登记、合同变更
、
合同终止、合同状态查询等。
账单管理主要包括:园区端:账单的生成和下发,状态修改和催缴;企业端:账单的查看、缴费。
园区运营管理
园区运营管理主要用于管控园区内楼宇物联网设备能耗,包括工单体系,环境监测,包括工单管理、环境监测、能耗管理等。
园区安全
园区安全管理主要用于管控园区的外来访客人员、人员通行、车辆进出以及视频安防,包括门禁管理、访客管理、视频巡检、智慧停车等。
园区企业服务
园区企业服务主要为园区工作台,智能共享会议室管理,包括门园区工作台(移动端)、园区工作台(PC端)、智能会议室等。
园区公共服务
园区安全管理主要用于管控园区广告投放、园区公共活动,包括
门视联网、活动预订。
智慧商业
空间管理主要用于管控园区活动发布、商品推荐及相关优惠活动
,
包括园区运营管理等。
总体架构及技术解决方案
总体架构设计
总体架构设计
集群部署
集群监控
远程过程调用安全管理分布协同服务资源管理
飞天系统
基础设施
以阿里云为基础的系统架构图
功能架构设计
(应用架构)
物理架构
(物理架构图)
觅模网
2.2.1.1VPC网络
1)主数据专有网络
主网络之一,企业信息、服务人员信息、标准数据字典等数据内容流转网络。
2)敏感数据专有网络
主网络之一,企业交易信息、工商国税信息、银行业务信息等数据内容流转网络。
3)业务应用专有网络
主网络之一,用于系统应用部署发布环境,处于数据层之上的网络环境。
4)前置机专有网络
隔离网络,用于与第三方业务系统对接时候的系统隔离,数据通过消息队列进行交换。
2.2.1.2弹性伸缩
1)集群处理业务
高并发响应业务场景应用,利用SLB进行负载均衡,对后端实时业务进行合理分配、限流,缓解服务器处理不均衡。后端接入ESS弹性计算,动态分配ECS服务器资源。
2)大数据计算业务
在线实时监控平台场景应用,解决实时数据流下面的数据分析。
2.2.1.3分布式部署
1)智慧园区
对业务各个子系统进行分布式部署,进行有效的安全隔离,保证系统稳定。
2
智慧园区项目建设投标方案(222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