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供血试剂耗材采购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17
第一节
项目背景介绍
17
一、我国采供血行业介绍
17
二、采供血行业现状
18
第二节 需求分析
33
一、项目概况
33
二、技术要求
33
第三节
项目
重难点
分析
36
一、本项目重点和难点分析
36
二、承接本项目的能力
37
第二章
整体服务设想
40
第一节 基本管理模式
40
一
、管理原则
40
二
、管理
程序
41
三
、加强员工培训
45
四
、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46
第二节 项目服务设想
47
一、服务理念
47
二、服务优势
47
三、供货组织程序
48
四、供货计划及运输
49
第三节
供货方案
50
一、备货
50
二、供货
50
三、质保
50
四、其他
51
第
四
节
项目
运输方案
51
一、
运输
安全控制
51
二、运输安全保障
53
三、技术安全措施
53
四、应急处理
措施
54
五、
项目
应急预案
55
第
五
节
售后服务方案
56
一、售后服务承诺
56
二、售后服务方案
57
第六节
供货和质量控制方案
59
一、供货方案
59
二、供货质量控制方案
60
第
七
节
项目实施承诺
64
一、供货质量承诺
64
二、项目实施进度承诺
65
三、项目规范实施承诺
66
四、项目完成承诺
67
五、售后服务承诺书
69
第
八
节
应急保障措施
72
一、项目供货
72
二、运输方案
72
三
、
疫情防控期间
防护方案
73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75
第一节 项目组织机构设置
75
一、机构设置原则
75
二、项目组织机构
77
三、项目组织机构图
79
第二节 人员配置计划
80
一
、人员配置原则
80
二
、人员配置方法
82
三、拟配置人员情况
82
四、项目人员履历表
83
第三节 岗位职责
85
一、采购部职责
85
二
、
综合管理人员
岗位职责
87
三、财务部工作职责
88
四、质检人员岗位职责
89
五、运输人员岗位职责
90
六、售后人员岗位职责
94
第
四
节
人员的管理
95
一、人员管理方案
95
二、团队建设方案
99
三、人员缺失增补措施
109
第
五
节
人员培训
112
一、岗前培训计划
112
二、阶段性培训计划
115
三、考核制度
118
第四章
项目产品介绍
123
第一节
产品介绍
123
一、产品概述
123
二、成分
123
第二节
产品技术要求
124
一、主要原材料
124
二、工艺
127
三、半成品检定
128
第三节
生产工艺规范
129
一、工艺流程
129
二、生产工艺过程及工艺条件
130
三、质量标准
136
四、质量控制
146
第四节 产品检验方案
149
一、检验方法
149
二、检验规则
151
三、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153
第五章 采供血试剂耗材供货方案
155
第一节 供货响应
155
一、响应程序
155
二、响应原则
155
三、响应时间
156
四、供货阶段
157
第二节 供货组织方案
159
一、组建产品供应项目部
159
二、供应计划周期
160
三、供货流程
160
四、供货质量标准
161
五、技术支持
161
第三节 供货流程
161
一、组织结构保障
161
二、具体实施步骤
162
三、制定详细实施方案
162
四、
产品
到货验收
162
五、验收工作
163
六、培训工作
163
第四节 供货计划进度表
163
第五节 产品采购方案
164
一、采购原则
164
二、采购流程
165
三、采购计划
167
四、采购信息
169
五、采购实施
171
六、采购周期控制
172
第六节 供货服务保证措施
173
一、供货前的准备措施
174
二、供货质量保证措施
174
三、交货进度保证措施
176
四、供货保证能力及措施
177
五
、
产品
运输保证措施
179
六、产品验收保证措施
180
七、产品、工具、材料措施
182
八
、劳动力安排保证措施
182
第六章
项目产品包装运输方案
184
第一节 采供血试剂耗材包装方案
184
一、采供血试剂耗材包装主要用材料
184
二、产品包装设计
185
三、产品包装设计作业
185
四、采供血试剂耗材包装规范
189
五、包装检测规范
190
第二节 运输方案
191
一、设计原则
191
二、组织方案
192
三、安全目标
194
四、配送服务计划
195
五、运输服务流程
202
六、运输管理承诺
203
七
、
运输
注意事项
206
第
三
节
运输组织机构
207
一、运输组织机构
207
二、人员岗位职责
208
三、运输人员配备
212
第
四
节
运输流程
219
一、包装质量及装运
219
二、运输路线
221
三、接收
221
四、装卸及搬运
222
五、配送服务流程
230
六、配送时限
231
第
五
节
运输保障措施
231
一、运输安全理念
231
二、运输路线保障
232
三
、运输车辆配备
233
四
、安全运输保障
237
五、运输前的保护措施
248
六、配送运输安全保障控制
250
第
七
章
采供血试剂耗材
验收方案
252
第一节
产品验收流程
252
一、成立验收小组
252
二、过程跟踪
252
三、验收程序
252
四、结果验收
253
五、结果处理
254
六、资料保存
254
七
、
产品
验收单
255
第二节 采供血试剂耗材验收单
256
第八章
售后服务方案
257
第一节
售后服务体系
257
一、总则
257
二、
快速及时响应
258
三、
响应支撑体系
259
四、
相应流程和内容
259
五、
紧急预案
260
第二节
售后服务方案
261
一、总则
261
二、退换货服务管理
261
三、客户投诉管理
262
四、客户意见调查管理
262
五、投诉处理方案
263
六、售后服务保障体系
265
第三节
售后服务人员管理
271
一、总则和目的
271
二、服务质量管理
271
三、整个售后人员的管理
273
第九章
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275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和承诺
275
一、质量方针
275
二、质量目标
275
三、质量承诺
275
四、质量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275
第二节 采供血试剂耗材质量保证体系
276
一、
质量创优
目
标
276
二、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目标的实现
276
第
三
节
进货质量控制
280
一、
采购产品质量控制
280
二、
供方的质量控制
280
三、
与采购有关人员的控制
281
四、
产品质量管理
282
五
、
产品的检验(测)试验
284
六
、仓储管理
285
第
四
节
产品检验质量控制
287
一、采购验收方法
287
二、检验方式的选择
288
三、检验的程序
288
四、检验实施要点
289
五、检验结果处理
290
第
五
节
运输质量控制
291
一、运行安全控制
291
二、运输保障控制
292
三、技术安全措施
292
第十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294
第一节
采购管理制度
294
一、目的
294
二、原则
294
三
、采购方式
294
四
、询价、比价、议价
295
五
、请购与采购
296
六
、采购及报账流程图
296
七
、验收与入库
297
八
、付款与核算
297
第二节
检验管理制度
298
一、
目的
299
二、
适用范围
299
三、
定义
299
四、检验
要求
299
五、检验
依据
300
六、检验
管理
300
七、检验
时间节点
301
八、
不合格
产品
的处理
302
第三节
车辆运输管理
302
一、安全运输责任制
303
二、安全运输操作规程
303
三、安全运输监督检查制度
304
四、消除安全运输事故隐患制度
305
五、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306
六、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307
七、驾驶员安全管理制度
308
八、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309
九、车辆技术管理制度
310
十、《安全驾驶保证书》
313
第四节
售后管理制度
314
一、售后服务基本原则
315
二、出差补助及工资
315
三、奖罚制度
316
四、考核制度
316
第五节
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317
一、采购方
沟通
318
二、采购方
投诉处理
318
第六节
质量保障制度
322
一、产品质量保证制度
323
二、产品质量保障承诺
325
三、质量保证措施
325
第七节
档案管理制度
328
一、采购档案管理制度
328
二、
车辆档案管理
330
三、其他档案管理制度
331
四、
档案记录各项表格
334
第十一章
应急预案
338
第一节 综合预案
338
一、
总则
338
二
、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339
三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41
四
、应急
产品
、设施和器材及应急药品清单
346
五
、
预警及信息报告
347
六
、
应急响应
351
七
、
处置措施
354
八
、
信息公开
355
九
、
后期处置
355
十、
保障措施
356
十
一
、紧急救护法
357
十
二
、
应急预案管理
386
第二节
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387
一、宗旨
388
二、制定预案的目的
388
三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388
四
、处置程序
388
五
、
处置
措施
390
六、消防安全教育及培训
393
七、疏散基本常识
393
八、灭火的基本原则
394
九、应急物资
396
十、注意事项
396
十一、责任追究
397
第
三
节
货物储存、供货应急预案
397
一、工作目标及原则
397
二、
应急供货措施流程
398
三
、应急保障
399
四
、处置措施
400
五
、处置程序
400
六
、培训与演练
401
第
四
节
产品质量问题处理预案
402
一、目的
403
二、工作原则
403
三、适用范围
403
四、质量事件处置工作制度
403
五、现场应急处理
404
六、后期处理
404
七、日常应对措施
405
八、采购单位损失补偿方案
405
第
五
节
货物
运输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406
一、货物运输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406
二、运输中车辆突发事件处理
措施
410
三
、交通事故应急
措施
414
四
、具体方案
415
第六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416
一、
总则
416
二、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417
三、
危害程度分析
418
四、
事件分级
418
五、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420
六、
预防与预警
422
七、
应急响应
426
八、
信息报告与披露
431
九、
后期处置
433
十、
应急保障
434
十一、
培训和演练
435
第
七
节
其他
应急处理方案
435
一、交货数量发生变化处理方法
435
二、技术人员不能按时到岗的处理方法
436
三、货物交货初验时发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436
四
、
采购方
投诉应急预案
436
五
、售后服务工作的应急预案
438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 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整体实施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管理机构与人员配备”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产品介绍
”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供货
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
五
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采供血试剂耗材
包装运输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
六
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采供血试剂验收
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
七
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售后服务
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
八
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服务质量保障
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
九
章。
九、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详情可见本文第十章。
十、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应急响应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十
一
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实施条例》
(三)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介绍
一、我国采供血行业介绍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保障血液安全列为世界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要求各成员保障临床用血的“充足、安全和有效”,即各成员要保障本国本地区的血液安全。因此,保障本国本地区的血液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输血行业的核心任务。近十多年来,我国为充分保障血液安全,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2005年,又颁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并于2006年修订颁布《血站管理办法》(以上三部法规在行业内简称“一法两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一法两规”颁布实施的基础上,经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输血全行业的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的输血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基本保障了我国的血液安全。从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的输血行业具有以下特征:在纵向维度方面,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绩;在横向维度方面,区域发展尚不均衡。从整体现状的视角来看,我国的输血行业具有以下特征: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输血行业的输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输血传播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更是下降到极低水平;临床输血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血液供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在GDP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近年来血液供应能力增长的速度略低于血液需求增长速度。基于分析结果可知,进一步增强血液供应能力是我国输血行业未来需重点关注的方向。
二、采供血行业现状
1998~2016年是我国输血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系列法规、标准颁布实施,我国的输血行业进入法制、规范和科学管理的新阶段;我国的输血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临床用血100%来自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无偿献血量不断上升、输血传染疾病风险大幅下降、临床合理用血水平逐步提高等方面。
(一)输血法规体系
1998~2015年,我国输血行业在法规体系建设方面的特点是,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的颁布实施为基础,完成了一系列法规、标准的颁布实施和修订再版,使我国的输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1997年12月2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是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制定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共有24条,阐述了我国为献血立法的目的;确定了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和无偿献血的主体;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献血工作应承担的领导职责以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红十字会应当承担的宣传、动员和组织等方面的职责;明确了血站的性质、设置要求;严格规定了血站的执业行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要求和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本法的要求,以及上述各单位、部门和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做出了打击非法采供血和组织他人卖血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格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是我国为献血立法的首部法律,其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输血行业进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颁布实施后的较短时间内,我国即实现了自愿无偿献血100%全覆盖,并且使无偿献血量大幅提升,较好地满足了临床用血需求的快速增长。
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颁布实施的基础上,我国又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标准。2001年,批准发布《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和WS/T203《输血医学常用术语》3项标准;2005年和2006年,分别颁布实施“一法两规”,即《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005年,发布《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1年,修订发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2011年和2012年,分别修订再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3年,发布《血站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等等。
1998~2015年一系列输血行业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输血法规体系的建设工作,基本完善了我国的输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的输血法规体系对我国输血行业的快速、规范、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二)血液供应与需求
1.血液供应
1998~2015年,我国的血液供应量稳步增长,相关的表征指标有采血量、人口献血率、献血人次,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如下。
1998~2010年,我国的采血量从4950000U快速增长到19795000U,增幅达299.90%左右;2011~2015年,采血量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从20822300U增长至22200000U,增幅为6.62%(见图1)。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2013年发布的血液安全报告显示,在向WHO上报数据的177个国家中,2011年有1.078亿人次献血(献全血0.964亿人次、机采0.114亿人次),全球有10个国家的采血量占全球总采血量的60%,依次为美国、中国、印度、德国、日本、巴西、意大利、法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中国排名第二。
图1
:
1998~2015年我国采血量变化情况
1998~2010年,我国人口献血率从0.04‰快速增长到8.40‰;2011~2015年,人口献血率呈稳步增长态势,从2011年的9.20‰到2015年基本实现10.00‰,增幅为0.8个千分点(见图2)。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全血捐献率反映一个国家的血液一般供应情况。2008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口献血率为36.4‰(13.3‰~64.6‰),中等收入国家为11.6‰(1.65‰~36.2‰),低收入国家为2.8‰(0.4‰~8.2‰)。”
图2
:
1998~2015年我国人口献血率变化情况
1998~2010年,我国的献血人次从32.8万人次增加到1180万人次;2011~2015年,献血人次呈稳步增长态势,从1232万人次增长至1320万人次,增幅为7.14%(见图3)。
图3
:
1998~2015年我国献血人次变化情况
1998~2015年,我国输血行业的发展模式是机构精简、管理集中、效率提升。具体表现在:采血量、人口献血率、献血人次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采供血机构数量在逐渐减少。采供血机构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县级中心血库等基层采供血机构逐渐关停和调整,部分中心血库改为市级中心血站的分站,由中心血站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现象在2003年以后表现得特别明显。
2003~2010年,我国的采供血机构数量从584家减少到459家,降幅达21.40%(见图4)。在采供血机构数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采血量、人口献血率、献血人次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输血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较高,同时重视业务工作。其中,输血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可由固定无偿献血者的运行效率指标来表征,对业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可由行业的技术人员占比及业务岗位设置情况等指标来表征。以上指标在2011年较好地反映出这一特点。
图4
:
2003~2010年我国采供血机构数量变化情况
2011年,全国有357家省、市级采供血机构组成的固定献血者队伍,经计算得到我国固定无偿献血者的运行效率指标值(有效运行人数/总献血者人数),其中全血献血者的运行效率指标值为61.46%,RhD(-)献血者为50.59%,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为56.16%,均超过50%(见图5)。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我国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有效运行率较高,这也间接说明我国输血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较高。
图5
:
2011年全国357家采供血机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构成情况
2.血液需求
1998~2015年,我国输血行业效率的提升较好地满足了临床用血需求的增长。2010年,我国的实际人均用血量已增加到2.8ml,2015年则达到3.20ml。期间,表征血液需求的间接指标医疗机构诊疗数量、医疗机构床位数、医疗从业人员数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较大幅度增长。
1999~2015年,我国的医疗机构诊疗数量从1999年的20.82亿人次增长至2015年的55.66亿人次,增幅达167.34%(见图
6
)。
图
6:
1999~2015年我国医疗机构诊疗数量变化情况
1998~2013年,我国的医疗机构床位数从314.31万张增长到618.20万张,增幅达96.68%(见图
7
)。
图
7:
1998~2013年我国医疗机构床位数变化情况
综合而言,1998~2015年,我国的医疗机构诊疗量与医疗机构床位数、医疗从业人员数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但增长幅度有所差别,其中更能表征血液需求的医疗机构诊疗量的增长幅度最大,说明1998~2015年我国的潜在血液需求有较大增长。
(三)输血传播疾病控制
1998~2015年,我国的输血传播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关于输血传播疾病在我国的控制情况,可分别从血站核酸检测、病原体检测项目、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血站核酸检测
为进一步增强我国临床输血的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血站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根据通知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于2010年启动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此后,血站核酸检测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从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全国共计进行献血者核酸检测6073230人份。2013年,《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发布,该方案按照东、中、西部地区,提出年度工作目标,2013年实现全国血站核酸检测覆盖率达到32.0%。经过多年的努力,2015年,我国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的全覆盖。血站核酸检测的全覆盖,极大地降低了我国的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
2.病原体检测项目
在病原体检测项目方面,目前我国仅开展了针对HIV、HBV、HCV以及梅毒的4项基本检测,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一定差距。例如,美国开展了16项病原体检测项目,日本开展了14项。实际上,在我国的部分地区,T淋巴细胞病毒(HTLV)就存在较高的流行率,如福建的厦门地区、宁德地区等;此外,还发现戊型肝炎(HE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细小病毒(B19)等也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因此,目前非常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病原体检测项目或在部分某种输血传播疾病高发区域增加相应的病原体检测项目。
3.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
1998~2015年,我国的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处在较低的水平,从2010年开始试点到2015年全面覆盖的血站核酸检测已将我国的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控制到极低的水平。
关于2010年以前我国的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情况,有部分文献报道情况如下:经数学模型分析推测,2001~2004年深圳市无偿献血传播的HCV 残余风险为1.7/10万,到2002~2007年已降为8.8/100万。基于昆明、乌鲁木齐、洛阳、绵阳和广西五家血液中心2008~2010年检测的献血者血样统计,使用抗HIV-1和抗HIV-2抗体进行两轮ELISA检测后,HIV残余风险度是5.4/100万。对黄石地区1995~2000年献血者抗HIV常规筛查后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为8.5/100万。对深圳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无偿献血人群常规ELISA筛查和常规加核酸筛查后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分别为4.8/100万和2.4/100万。
(四)临床输血
1998~2015年,我国的医疗机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科室严格执行输血申请、输血专业人员检查输血指征掌握情况、拒绝明显不合理用血申请并对特殊申请进行评估等措施,努力提高了临床输血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临床输血水平,2012年
卫健委
印发《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制度建设、人员培训、临床用血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北京、山西、河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等地相继成立省级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建立临床输血评价、公示制度。各级医疗机构也将临床合理用血工作作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探索建立了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输血指征管理制度、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和公示等制度,大力推进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住院量和手术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临床用血量不增反降,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输血的科学性、有效性,对未来临床输血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五)总结
基于公开文献发表的数据及资料可知,1998~2015年,我国的输血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如下。
1.输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
围绕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的实施,我国相继颁布《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血站基本标准》《血站设置规划指导原则》《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规范和技术标准,使我国的输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基本完善的输血法规体系对推动我国输血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血液供应能力不断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实施后,我国在几年之内就实现了从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并且使无偿献血的血液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采供血服务体系。例如,截至2013年,我国就有采供血机构452个,其中设在省会城市的血液中心有32个,设在地级市的中心血站有321个,设在县级的中心血库有58个,设有分站41个;设立固定采血点1005个。在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无偿献血者队伍也不断扩大,社会公众的献血热情持续增长。在2010~201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中,就有23549人获得金奖,24692人获得银奖,87076人获得铜奖,总获奖人数达到135317人。我国无偿献血者已由1998年的32.8万人次提高到2015年的1320万人次。血液供应能力的不断增强对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临床输血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临床输血安全是输血行业的生命线。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临床输血安全保障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认真落实相关法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临床用血安全检查工作;各血站也相继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体系化。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的临床输血安全保障能力,从2010年开始进行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开展卓有成效。2015年,我国即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临床输血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降低了输血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有效地控制了输血传播疾病。此外,为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质量、降低检测成本,宁夏、海南、湖北等地区从2013年开始积极推进血站集中化检测工作。
4.临床输血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高度重视临床合理用血工作,在推广普及临床成分输
采供血试剂耗材采购投标方案(439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