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
站
综合管养服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18
第一节 中国高铁发展背景
18
一、中国高铁发展背景
18
二、中国高铁的现状
19
三、中国高铁的未来展望
21
四、高铁技术
22
五、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趋势
23
六、我国高铁未来
23
第二节 高铁与高铁经济概述
24
一、高铁的定义
24
二、高铁特点
24
三、高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5
第三节 高铁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0
一、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
30
二、对传统运输行业带来的冲击
30
三、城市基础设施脱节
31
四、
资源的流失
31
第四节 项目需求分析
32
一、项目概况
32
二、管养特点
32
三、管养
范围
34
四、管养内容
34
第二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及策划
36
第一节 项目概况
36
一、概况与功能
36
二、机构设置要求
36
三、人员配备要求
37
四、
设备配备要求
38
五、管养
技术方案要求
38
第二节 管养
作业规范
39
一、
基本规范
39
二、
文明服务
40
三、
档案资料管理
40
四、
安全管理
41
五、
文明作业
42
六、
环境保护
42
七、
质量控制
42
八、应急保障
46
九、
道路
管养
作业规范
47
十、
排水设施
管养
作业规范
50
十一、
路灯
管养
作业规范
51
十二、
设施设备保洁
52
十三、
绿化
管养
规范
53
十四、物业环境维护规范
56
十五、
物业
项目
维修规范
59
十六、
物业安保服务管理规范
60
第三节 综合管养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62
一、市政排水设施管养重难点分析
62
二、市政排水设施管养重难点解决措施
66
三、高铁站绿化管养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67
第三章 项目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
71
第一节 管理人员的配备
71
一、人员配备的含义及配备原则
71
二、管理人员的需要量及其选聘标准
72
三、管理人员的来源
75
四、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
78
五、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81
六、管理人员考评的程序与方法
83
七、本项目人员配备
85
第二节 物业人员的培训
92
一、目的、宗旨与原则
92
二、培训分类
94
三、培训组织程序
97
四、培训评估标准
103
五、培训评估程序
105
六、培训考勤规定
107
七、培训档案管理
107
八、培训费用
108
第四章 物资装备计划
109
第一节 物资装备的基本原则
109
一、总则
109
二、机械设备的组织
109
第二节 项目拟投入的管养机械设备情况
110
一、大型机械及专用机械
110
二、中小机械
110
三、易耗物料
111
四、机械安置
111
第三节 机械设备的管理
113
一、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
113
二、管养设备的保养、维修措施
114
三、机械设备的停用管理
134
四、机械设备的报废批准
134
第五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136
第一节 人员管理制度
136
一、招聘管理制度
136
二、薪资制度
146
三、考勤管理制度
149
四、培训制度
153
五、考核制度
157
六、人事档案管理
161
七
、宿舍管理制度
161
八
、作息管理制度
162
九
、员工激励机制
163
十
、治安保卫管理制度
165
十
一
、停车场门卫管理制度
166
十
二
、车辆管理员交接班制度
167
第二节 行政管理制度
167
一、文档管理制度
167
二、保密管理制度
173
三、印章管理制度
173
四、会议管理制度
176
第三节 财务管理制度
182
一、财务工作管理制度
182
二、借款借支管理制度
184
三、费用报销管理制度
185
四、薪酬发放管理制度
187
第六章 物业管理方案
189
第一节
物业管理指标
189
一、
总体目标
189
二、
分项指标
189
三、具体管理措施
189
第二节
物业整体策划
191
一、组织架构设置与岗位编制
191
二、人员培训及配备
192
三、层层选拔的管理团队
193
四、人员培训要求
194
五、岗位安排
195
六、环卫保洁工作检查标准
196
七、高铁站问询服务礼仪规范
197
第三节
管理模式
、
机制和监管机制
199
一、物业管理模式
199
二、物业管理机制
200
三、完善的质量监管机制
201
第四节 安保
服务内容
203
一、
巡逻工作检查标准
203
二、
组长工作检查标准
204
三、
监控员岗位职责
205
四
、治安保卫工作制度
205
五、安保
巡回检查制度
206
六、安保
人员交接班检查制度
207
第五节 停车场管理
207
一、停车场管理措施
208
二、收费管理
209
三、突发情况处置
210
四、有关保障
211
五、特别规定
212
六、车管员要求
212
七、车辆管理负责人职责
213
八、车辆管理员的职责及纪律
214
九、停车场管理规定
215
第六节 电梯、公共设备维保工作
218
一、公用设备检查标准
218
二、电梯日常巡查内容
219
三、日常维护保养标准
219
四、电梯周保养和维护
222
五、半月、月、季度、年维保范围内容
223
第七章
市政
管养实施方案
228
第一节
公共设施设备维护
维修管养
228
一、目的
228
二、适用范围
228
三、人员安排
228
四
、公共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周期
230
五、日常维修保养计划与标准
232
六、定期维修保养计划与标准
234
七、市政设施管养维修及其基本任务
238
第二节 道路管养措施
239
一、
综合巡查
239
二、原水泥混凝土板块的修复处理
241
三、
水泥混凝土路面保养
措施
243
四、路基保养
244
五、路面保养
247
六、路面裂缝及坑槽维修
249
七、
人行道、侧平石
管养措施
253
八、沥青路面管养的基本要求
254
第三节 管道清淤措施
254
一、管道清淤管养准备
254
二、管养安全目标
255
三、管养人员及机械进场计划
255
四、管养工艺
257
五、
工序流程解释
258
六、管养
步骤
260
七、
下水道
排水管养措施
261
第四节 路灯管养实施方案
263
一
、
组织管理机构
263
二、
管理班子配备
264
三、
管理班子配备表
265
四、管理班子配备情况
267
五
、员工培训和考核
274
六、灯维护流程图
276
七
、
路灯维修
276
八
、
设施设备
277
九
、
路灯管养的标准与规范
278
十
、
路灯管理质量标准及要求
279
十
一
、管养主要内容
280
十
二
、路灯管理制度
281
十
三
、巡查修检内容
283
十
四
、巡查检修灯的种类及周期
287
十
五
、巡查车的使用管理规章
288
第八章 环卫保洁管养实施方案
289
第一节 环卫保洁措施
289
一、总体目标
289
二、人员管理及配备
289
三、XX高铁站项目部组织架构
293
四、措施得当的服务方案
295
五、环境美化管理思路
295
六、24小时保洁的实施
296
七、计划保洁实施
297
八、工作计划
298
九、环卫保洁管理措施
308
十、重大活动、节假日保洁预案等
314
十一、环卫人员安全管理
316
十二
、环卫保洁质量标准
318
十
三
、环卫绿化服务标准
323
十
四
、保洁绿化工作现场管理
324
第二节 培训管理体系
325
一、管理人员培训管理
325
二、培训系统构成图
325
三、培训计划
326
四、各级制度建设
327
第三节 质量监督与控制
329
一、积极主动的应对投诉
329
二、重视及时回访
330
三、员工基本素质标准规定
332
四、日巡视检查规定
333
五
、保洁绿化质量管理
336
第四节 公厕管理及保洁保障措施
337
一、清卫保洁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337
二、保洁期内的保洁措施
341
三、旅游高峰及节假日期间、灾情等特殊时期保洁的具体保证措施
349
四、清卫保洁的实施方案
352
第九章 绿化管养实施方案
357
第一节 行道树及景观树管养方案
357
一、
管养
事项
357
二、
管养
方法
357
三、行道树、景观树的
管养
技术要点
360
第二节 乔灌木管养措施
366
一、修剪
366
二、浇水与排水
368
三、土壤管理
369
四、施肥
370
五、中耕除草
371
六、补植与改植
372
七、防风、防寒及防意外
372
八、防日灼
373
第三节 地被植物的管养措施
373
一、修剪平整
373
二、防止水土流失
374
三、施肥
374
四、防止斑秃
375
五、病虫害防治
375
六、更新复苏
375
七、配置调整
375
八、管养
376
第四节 草坪的管养措施
379
一、灌溉
379
二、施肥
380
三、保护
381
四、覆土
381
五、修剪
381
六、除杂草
384
七、打孔、叉土通气
385
八、病虫害的防治
386
九、更新复壮和加土滚压
391
十、管养
391
十一、草坪养护月历
395
第五节 花坛、花带及草花
管养
措施
400
一、草花
400
二、宿根花卉
401
三、花坛及其他花卉植物
402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及其他技术措施
404
一、病虫害治理措施
404
二、病虫害防治
404
三、全年病虫害防治
406
四、低温危害与防寒
410
五、车站树木养护管理的其它措施
411
第十章 文明作业管理体系及措施
412
第一节 文明作业技术
412
一、文明作业技术组织措施
413
二、
环境保护技术组织措施
414
第二节 管养过程中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416
一、
配电箱、盘安装
416
二、
二次回路接线
419
三、
低压电器的固定要求
420
四、
钢管敷设
420
五、管内穿绝缘导线
423
六、电缆敷设
427
七、灯具安装
429
八、接地装置
430
第十一章 质量保障方案
432
第一节 文明作业保证措施
432
一、文明管养措施
432
二、文明管养管理体系和保证措施
434
三、环境保护措施
439
四、文明管养措施
440
五、文明管养管理措施
445
六、文明管养实施方案
448
第二节 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451
一、质量管理方法
451
二、质量控制体系
452
三、确保质量所采取的检测试验手段及措施
452
四、
技术保证措施
453
五、原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456
六、管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57
七、碎石基层质量的保障措施
461
八、管道项目管养质量保障措施
466
九、质量保证措施
472
十、安全保证措施
473
十一、防护安全管理措施
474
十一、
确保安全
管养
的技术组织措施
475
十二、交通疏导措施
476
第三节 安全管理系统和保证措施
476
一、指导思想
477
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477
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78
四、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480
五、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设置
483
六、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86
七、安全作业管养措施
496
八、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498
九、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500
十、管养用电安全措施
509
十一、防火安全措施
511
十二、防雷安全措施
512
十三、高空作业安全措施
513
十四、交通安全措施
514
十五、各类安全措施
515
十六、材料管理
516
十七、现场安全文明管养
517
十八、后续服务保障和承诺
519
十九、对易燃、易爆物品的保管及使用措施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520
二十、劳动卫生措施
521
第十二章 应急预案
522
第一节 应急总措施
522
一、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522
二、适用范围
522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522
四、抢险任务和目标要求
523
五、各部门工作职责
524
第二节 应急及防护措施
530
一、高温季应急及防护措施
530
二、旱季应急及防护措施
531
三、雨季应急及防护措施
531
四、大风天气应急及防护措施
532
五、冬季应急及防护措施
533
六、事故灾害应急及防护措施
534
七、应急援救措施
535
八、发生恐怖袭击时的应急处置
538
九、发现可疑物品的应急响应措施
539
十、地铁车站遭遇爆炸、纵火恐怖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
542
十一、机动车交通事故应急方案
542
十二、高铁交通事故应急方案
543
第三节 其他应急预案
544
一、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544
二、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545
三、物体打击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548
四、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549
五、触电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552
六、火灾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556
七、防倒塌预案
561
八、保洁工作应急措施
563
第十三章 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565
第一节 疫情防控体系
565
一、成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565
二、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565
三、防控工作小组职责
566
第二节 疫情防控方案
566
一、建立疫情防控工作制度
566
二、传达疫情防控工作要求
567
第三节 监督疫情防控实施
567
一、建立信息报告制度
567
二、重大事项及应急处置报告制度
568
三、加强监管,确保顺利复工
569
第十四章 档案资料管理方案
571
第一节 档案管理人员及职责
571
一、人员配备
571
二、岗位职责
571
三、档案资料管理的要点
574
第二节 档案管理流程
576
一、目的
576
二、适用范围
576
三、术语和定义
576
四、职责
577
五、工作程序
578
六、相关记录
584
第三节 档案管理制度
592
一、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
592
二、档案保管制度
593
三、档案复制制度
594
四、档案借阅制度
595
五、归档制度
595
六、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596
七、文书材料归档制度
597
八、档案保密制度
600
九、档案鉴定销毁制度
601
十、档案利用制度
602
十一、档案统计制度
603
十二、管养工作运行记录制度(每月的台帐)
604
十三、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管理制度
606
十四、管养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607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铁发展背景
一、中国高铁发展背景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
中国内陆面积宽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与联系的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而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耗能少,在大流量长距离的客货运输有着绝对优势,也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兴建高速铁路的建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二、中国高铁的现状
高速铁路是现代铁路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了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高铁正飞速发展。中国高铁“四纵四横”在中国地图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
①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
②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
③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700公里的北京经沈阳、大连到哈尔滨的客运专线;
④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全长约1600公里的杭州经宁波、福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
2.“四横”则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1400公里的四条横向铁路客运专线:
①徐州经郑州到兰州的客运专线;
②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880公里的杭州经南昌到长沙的客运专线;
③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770公里的青岛经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专线;
④连接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2 078公里的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到成都的客运专线。
3.中国目前高铁运营里程已达一万多公里,居世界前列。根据2011年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高铁总里程在2020年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在2020年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4.我国铁路系统瞄准世界铁路先进水平,运用后发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用短短几年时间,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走在世界最前列。
5.高速铁路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
一是提供大容量的交通,欧洲高速铁路每天30万人以上的运量,可以有效减少地面交通拥堵;
二是环境友好,并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有助于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有利于区域开发、优化国土结构和推进城市化发展。欧洲高速铁路土地占用仅为高速公路的1/3,能源效率一般是飞机的9倍,汽车的4倍。
6.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和投入运营,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提高通道内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运力保证;有利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提供质量更高、更丰富的客运服务,满足旅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可以发挥节约土地、能源以及安全性好等比较优势,降低全社会的运输成本,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铁路现代化进程,带动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将进一步加快我国铁路客运高速化的进程。
三、中国高铁的未来展望
中国中长期铁路规划中,到2020年中国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全长将达到16000公里。仅行驶旅客列车的客运专线时速可以达到300公里或以上,而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混行的客运专线的时速则为200~250公里。客货列车混行的客运专线主要建筑于原先没有铁路的地区,远期若建设了平行的货运铁路,则此类客运专线的时速会被提升至300公里。
从2040年起至2070年,再用30年的时间、最迟到2100年前全部建成。实现东部加密、西部连通成网(即连通西部主要交通枢纽),连接全国主要交通节点城市和旅游景点,使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可通达任何沿海省区。国内客运主要依靠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简称为“八纵”。
对于高铁的安全性和费用高昂性,中国高铁的发展应当与社会各个系统相适应,如果过度超前发展不仅自身会受到限制,还会引起其他系统的紊乱,如铁路系统会引起民航系统和其他交通系统的紊乱、高铁发展引发铁路法的滞后、社会保障保险跟不上等等,任何一个系统的发展一定要考虑整体系统的协调状况。高铁发展过快和价格过高会排斥低收入阶层,使之成为贵族高铁,或许会引发社会矛盾。
四、高铁技术
目前中国所掌握的高铁技术有车体设计和空气动力学;高速道岔(250公里,部分进口);板式轨道;列控系统(部分芯片进口);逆变器,变流器,电动机(部分零件进口)。没有掌握的主要是轴承和车轮。
中国铁路在高速动车组、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造技术和既有线提速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尤其在动车组技术方面,成功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技术平台,实现了国产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批量化生产,在高速铁路的固定设施、系统集成、运营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相比于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动车组技术的现实,配套轴承的国产化应用仍是空白,这于正力求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是一处短板。
作为高铁基础零部件的高速列车轴承领域,瑞典SKF、德国FAG、日本NTN等国际巨头正牢牢占据着中国市场。国务院提出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15个都与轴承相关,这是关键点。高铁车轮也高度依赖进口,目前都尚未国产化。
五、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联系和交往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能耗少,既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长以上距离的客货运输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又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最适合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骨干运输方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铁路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从根本上解决铁路供需矛盾,国家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以及“十一五”铁路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年我国铁路网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
六、我国高铁未来
未来几年,中国高铁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期。届时,我国高速铁路网将初具规模。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
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高速铁路的发展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 高铁与高铁经济概述
一、高铁的定义
关于高铁的定义,1985年欧洲铁路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列车运行最高时速度达到300公里及以上的客运专线或最高时度达到250公里及以上的客货混运线,称之为高速铁路。国际铁路联盟
(UIC)
的定义是:指与列车及车站的服务相配套的、由新一代的列车提供的时速在200一300公里的铁路快速运营服务,在要求高速的同时,还要求列车具有高质量和高舒适度。
二、高铁特点
1.速度快:高速铁路目前的试验速度可以超过五百公里每小时,最高运行速度也已经达到三百公里每小时,在未来高铁技术发展中速度还将越来越快。
2.客运量大:一条高速公路一年的客运量不会超过一千万,但是一条高速铁路一年的客运量可以达到上亿人人次,以日本的新干线铁路为例,它一年的客运量达到1.5亿人次。
3.全天候:高速铁路的运行是计算机控制的,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很小,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点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无法比拟的。
4.安全性高:高速铁路的安全性高于其他交通工具,稳定性也高于公路和航空交通工具。
5.能耗低:据研究数据表明,以普通铁路没人功力消耗能源为1单位,飞机消耗能源9.8,小汽车消耗能源8.8,公共汽车1.5,而高速铁路的能源消耗仅为1.3.
6.污染小:高速铁路没有噪音、粉尘、废弃等污染,高速铁路产生的噪音比公路小10分贝左右。
7.占地少:与高速公路相比,高速铁路占地只有高速公路的一半。
8.舒适度:高速铁路的乘坐舒适度高于其他任何交通运输方式。
9.高效益:在此谨以日本的新干线铁路为例,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铁路总投资3800亿日元,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创利2000亿日元以上。
三、高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高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强。高铁在城市经济的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高铁自身的效应和特点,它对资金、技术、人力的调动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1.高铁对城市影响的概述
“高铁经济”是指依靠高速铁路的综合优势,促使资本、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及消费群体、消费资料等消费要素,在高速铁路沿线站点实现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高铁经济带来了很多的效应,例如同城效应、虹吸效应。同城效应,就是高铁在地域上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之间出现了都市圈,从而在空间上缩短了个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仿佛就是在一个城市里一般,因此称作同城效应。虹吸效应,高铁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了资源,其中包括资金、人才、技术,在高铁的虹吸下这些资源都完成了空间和地域上的转移。
高铁运输方式的出现,直接导致商品、要素流动成本变化,并进一步导致城市经济比较优势的变化,使得城市之间的资金,人才的流向发生的了很大的变化,另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的当地的产业结构,对产业和要素资源的空间布局有重大影响,很多产业被迫转型或者外迁,其次就是高速铁路带来的都市经济圈之间的联系加强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种种负面的效应叠加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高铁对城市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高铁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重要资源,这对拉升城市GDP有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座城市的交通便利与发达程度。高铁直接带来的就是交通的发展,一线高房价的压力之下,人们会会选择周边的城市,那么高铁的出现就给周边的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和房价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升值空间,从而使得高铁沿线的城市房地产产业迅速发展。
一个城市旅游产业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但是另外还必须有发达的交通系统,试想,即使再吸引人的旅游景点,它没有让人可以很方便到达的交通方式达到目的地,那么这个旅游景点的客流量肯定是很低的数据,高铁的建设对沿线旅游城市的带来了优越的发展契机。高铁突破了传统运输工具的种种局限,瞬间给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在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上面去了很大的作用,又来带来了城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一体化进程。高铁在城市区位优势上无疑又是一个重要的砝码,高铁沿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工厂,那些依托高铁建设的工厂大多数是加工制造业,这些产业给环境必然会造成影响,工厂排放的废水、废弃影响了城市的环境,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荷。传统的交通运输产业在高铁出现之后面临了很严峻的考验,因为高铁自身的特 点使其在交通运输中具有很强势的竞争力,传统的运输方式在高铁时代中必将受到打击。
2.高铁自身的虹吸效应高铁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1)城市
高铁站综合管养服务投标方案(607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