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服务类投标方案 规划设计

设计方案80页.docx

DOCX   79页   下载212   2024-06-21   浏览91   收藏0   点赞0   评分-   40399字   9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1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2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3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4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5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6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7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8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9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10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11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12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13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14页
设计方案80页.docx 第15页
剩余6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一、对招标项目设计的理解和总体设计思路 1.1对招标项目的理解 1.1.1项目地理位置 项目地理位置图 雷州市,位于 雷州半岛 中部。雷州半岛,历史悠久 , 文化灿烂 。 因古雷州府辖地而得名,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令人震撼。雷州半岛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呼应,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40~70公里,全境面积850.79km²。 雷州半岛属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地势比较平缓,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省西南端,年平均气温22.5℃,夏季潮湿多雨 , 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干燥。1月平均气温14℃,7月平均气温28℃,6月份最热。年平均降水量1417~1804毫米,5~9月为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12~2月为冬季,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风,年平均登陆台风2~3个。半岛东侧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西侧沿海为规则全日潮。 雷州市,建市前称海康县,是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雷州市东濒雷州湾、南隔琼州海峡与国际旅游岛海南相望、西濒北部湾、北接湛江城区。雷州市境内交通有粤海铁路、国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贯通全境。 本项目起点位于土塘村,终点位于官塘村,全长约16.7公里。采用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8.5m。 1.1.2项目建设背景 雷州市位于东经109°42′12″~110°23′34″,北纬20°26′08″~21°11′06″,北回归线以南,地处雷州半岛,濒临南海。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其中官山湖片区和沈塘片区于雷州中心城区北部,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 雷州市是湛江市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 域发展新格局的一带,是广东省振兴粤西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辐射区。 同时,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位 于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是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广东省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和“―带一路”战略支点。 本项目 土塘村位于杨家镇北部山坑地区,辖有土塘圩、调龙、陈高、那平、那引、后洋、尾洋、新埠、旧村、新村园、赤塘11个自然村,4655人,耕地3151亩,种植主要作物有甘蔗和桉树土塘村上榜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土塘村附近有西厅渡、茂德公鼓城、雷州市博物馆、雷祖祠、雷州西湖等旅游景点,有湛江剑麻纤维、覃斗芒果、流沙南珠、糯米甜糟 、 雷州山羊等特产。 官塘村 位于官渡镇 , 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 坡头区 ,地处坡头区北部,东与 吴川市 相连,南与赤坎区调顺岛隔海相望,西与遂溪县隔河毗邻,北靠 廉江市 ,镇人民政府距坡头区1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95.0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官渡镇户籍人口为64128人。 1.1.3项目建设必要性 1、有利千落实乡镇总体规划、乡镇发展战略的要求 雷州市城市总规确定了“北融、南联、西接、东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构建”一主三副三轴”的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主”为城市共中建设区;三副”为 杨家 镇、 官渡镇 镇、乌石镇等广东省重点发展中心镇;“三轴”为中部城镇发展主轴,西部沿海城镇发展副轴,东部副城镇发展副轴。 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有导向作用,土地开发利用,必须以道路的修建为基础,本工程的建设是土地资源使用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需要。 2、有利千综合产业发展带战略的推动,响应”三农”国家战啼 促进农村公路和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等有机融合,改善重要经济节点交通运输条件。服务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组合开发农村公路与衣村产业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产业项目,进一步改善经济节点运输条件。推动农村公路由“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依托农村公路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将农村公路与衣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等项目组合开发,完善农村公路绿道、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慢性交通体系。从而推进交旅融合发展。 3、有利于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拟建工程投入运营后,将改善附城镇的交通条件,加速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交通的便利和对外联系的加强,将带动影响区内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新型产业项目的落地和镇区基础资源的整合;亦将提高项目建设区域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随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通讯等事业的发展 , 最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1.1.4投标人所承担的工程设计内容及研究范围 ( 1 ) 设计内容 设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编制及工程施工期间的设计服务、竣工验收服务等。 ( 2 ) 研究范围 本次建设道路位于土塘村,终点位于官塘村,全长约16.7公里 。 采用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为40km/h,路 基宽度8.5m。 1.1.5项目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1.1.5.1历史沿革 雷州市户籍人口170万 ( 2010年 ) ,雷州市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 。 辖街道办有 ( 雷城、西湖、新城 ) 等,18个乡镇,市区常住人口32万 ( 2010年 ) 。全市耕地面积16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 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北部湾的城镇群经济圈,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雷城 ( 古雷州府治 ) 是广东七大、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 ( 公元前111年 ) 至清未,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 、 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 ( 前111年 ) 至民国二年 ( 1913年 ) ,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 、 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 、 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唐贞观八年 ( 634年 ) 改东合州为雷州。辖境相当今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全境等地区。北宋太祖开宝四年 ( 971年 ) 改雷州为雷州军 ( 军,古时行政区划 ) 。元至元十七年 ( 1280年 ) 为雷州路治。明洪武元年 ( 1368年 ) 为雷州府治。清承袭明代的体制,仍为雷州府。民国二年 ( 1913年 ) 实行省直管县,废府治 ( 即雷州不作为行政区划名 ) ,存雷州首县海康。 雷州市直接继承原海康县建制。据《今县释名》:"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西汉设徐闻县 ( 县治在今雷州城 ) ,隋开皇九年 ( 589 ) 改置海康县,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 ( 州、军 ) 、县四级,另有道 , 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 ( 1369年 ) ,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 后几经变迁,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4月26日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 1.1.5.2行政区划 1996年,雷州市面积3691平方千米,人口121.9万人。辖20个镇:雷城镇、乌石镇、龙门镇、北和镇、白沙镇、东里镇、企水镇、纪家镇、沈塘镇、松竹镇、英利镇、杨家镇、附城镇、南兴镇、客路镇、调风镇、流沙镇、唐家镇、覃斗镇、雷高镇。市政府驻雷城 镇。 2002年,雷州市辖雷城、沈塘、东里、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覃斗、松竹、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客路、附城、白沙、流沙20个镇,共有442个村委会、26个居委会。 2005年末,雷州市辖雷城1个街道和沈塘、东里、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松竹、覃斗、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 、 纪家、白沙、客路、附城18个镇。 2006年9月,雷州市根据湛江市政府的批复,将雷城街道正式分设为雷城、西湖、新城等3个街道。新设立的3个街道办按主要街道 、 河流和道路等明显界线划分:东部的旧城区为原雷城街道,管辖范围东至环城路,西至群众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沟,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西湖街道管辖范围东至霞海路、西至207国道 、 南至西湖大道、北至西四路,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新城街道管辖东至207国道、西至火车站、南至雷南大道、北至工业大道,区域面积5.4平方千米。3个街道按区域范围各自下辖8个社区。 2009年末,雷州市面积3024.9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18个镇,53个社区、418个行政村。市政府驻雷城街道。辖雷城、新城、西湖3个街道和沈塘、东里、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松竹、覃斗、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白沙、客路、附城18个镇。 1.1.5.3地理环境 雷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地理坐标:东经109°42′12″~110°23′34″,北纬20°26′08″~21°′11′06″。 雷州市位于北纬20°26′-21°11′,北回归线以南,纬度较低 , 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日照年平均2003.6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108~117卡/CM2,年平均气温22℃,最高气温38.5℃ ( 出现于1977年6月8日 ) ,最低气温0℃ ( 出现于1975年12月2日和29日 ) ,最热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28.4℃,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15.5℃。年温差明显,为12.9℃左右。年积温约8382.3℃。无霜期达364天。雨量充沛。干湿明显,年平均降雨日135天,平均年降雨量为1711.6毫米。降雨年际变化大,相对出现干湿季。雨季为6~9月,以南风为主;旱季为11月至次年3月,以北风为主。市内区域降雨不均匀。东部、中部、北部为多雨区。而西部 、 南部为少雨区。内陆为多雨区。沿海为少雨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风速3.6米/秒。 县内地形平缓,海拔低,地型分布以台地为主,低丘为辅,河海冲积小平原相间。地势南高北低。在南部,按东西走向兀立着仕礼岭、石茆岭、鹰峰岭、大牛岭、嘉山岭等,其中石茆岭高达259米 , 是海康制高点;北部地区坡度较为平缓,均在5°以下,海拔高度在32~47米。县东西两面临海,海岸线蜿蜒曲折,连绵406公里,滩涂面积近150万亩。 雷州市内水网交织,河渠纵横。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南渡河、土贡河、英利河、雷高河、通明河、调风河等,支流如叶脉分布。 雷州市海域宽广,港湾众多,有通明港、芙蓉港、北家港、河北港、双溪港、后郎港、雷州港、三吉港、烟楼港、月岭港、流沙港、那沃港、三教港、乌丸港、龙斗港、海康港、芙楼港、企水港等大小18个港口。其中乌石、企水、流沙三大渔港是广东的重点渔港之一。有两大天然渔场,即雷州湾渔场、北部湾渔场,总面积1990平方海里。 1.1.5.4经济发展 2013年,雷州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200.99亿元,比增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91亿元,比增6.4%;第二产业增加值30.88亿元,比增6.8%;第三产业增加值83.19亿元,比增1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4亿元,比增0.3%;全市工业总产值114.98亿元 , 比增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1亿元,增长1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6亿元,比增22.1%;农林牧渔业预计完成总产值135.39亿元,比增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79亿元,比增15% ; 接待游客216.71万人次,增长9.5%;旅游综合收入14.57亿元,增长31%。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43.2:15.4:41.4。雷州市地处亚热带,土地肥沃,以盛产水稻、糖蔗、花生、芒果、菠萝、香蕉、西瓜、蔬菜等农作物闻名于世。全市建立起粮食、甘蔗、水产、珍珠、畜牧、水果、蚕桑和北运菜、林业等8大基地,使"三高"农业不断发展 。 2011年雷州市有农作物212万亩,其中粮食92万亩,拥有22万亩连片的东西洋田素有"雷州粮仓"之称;水果92万亩,其中芒果6.4万亩,素有"芒果之乡"之称,菠萝12万亩,西瓜10万亩,香蕉、杨桃、石榴等均以万亩计。 2013年雷州市投入600多万元,动工建设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伊齐爽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和"雷城牌"白砂糖、"鹰峰牌"冰糖芦荟等20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雷穗牌"优质大米等4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45亿元,比增7.2%。 建国前,海康工业十分落后,除去百多家手工作坊外,仅有几家设备简陋、操作流程简单的织布厂、印刷厂、皮具加工厂和一个小盐场。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114万元。建国后,工业发展势头迅猛。1952年,工业企业达1599家,比1949年增加512家,产值384万元,同比增长约2.4倍。1958年的"大跃进"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0年间,海康工业处于停滞徘徊、萎靡不振状态,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重新焕发生机。1985年,工业总产值1.83亿元,比1978年的1.02亿元,增长79%。1994年,全县贯彻实施"工业兴市,农业稳市,商业活市,旅游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全县工业企业达5992家,其中个体私营企业4224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形成以糖业为龙头,制糖、制盐、医疗、化工、纺织服装、罐头饮料、木材加工、工艺美术品等行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2013年引进国电电力东里风电场 ( 三期 ) 等16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37.7亿元。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4.32亿元,比增15.7%;完成工业增加值24.38亿元,比增15.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个,比2011年增加了8个。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3.78亿元,比增21.3%;实现增加值14.46亿元,比增19.8%。 2013年雷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55亿元,比增14.6% 。 外贸出口总额8290万美元,比增14.0%。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6.9亿元,比增20.4%;贷款余额65.98亿元,比增17.4%。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13亿元,比增70.8%。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17亿元,比增35.1%。全年接待游客1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17亿元。 1.2总体设计思路 1.2.1总体设计理念 1、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理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延长使用寿命,追求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优。 2、尊重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持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树立“保护自然、与城市相协调”的理念。 3、注重工程实体安全和运行安全的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舒适理念。 4、树立“降低造价、节约型道路”的新理念。通过多方案比选论证,运用国内外近几年的相关科研成果,合理确定工程方案。 5、树立“灵活设计、创作设计”理念。灵活设计、创作设计是达到道路“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资源节约、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重要举措,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和创新,赋予本项目一定的个性与特色。 6、采用“融合”景观设计理念,使道路更美观、舒适,实现变化的风景展现自然魅力,沉淀的文化散发历史韵味,地区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7、树立低碳、环保理念,从工程技术层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能耗。 8、充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设计理念。 1.2.2总体设计目标 严格执行本院质量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勘察设计手段,确保设计力量的投入,注重精细化设计和创新设计,贯彻环保节约的理念,确保本项目的设计质量,使之成为符合雷州市交通特点的精品工程。 1.2.3总体设计原则 1、契合相关规划的原则。 充分研究项目区路网、用地等相关规划,使项目建设契合规划 , 满足城市成长的需要。 2、合理选用技术标准的原则。 通过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合理选择适用、经济的技术标准,灵活设计,不盲目追求高标准,设计方案要符合项目功能、定位,与地区特点相适应。 3、充分体现精细设计、创新设计,融入节约、环保的理念的原则。 沿线各方面控制因素较多,在设计中充分进行方案比选,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全面贯彻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以实现精细化 、 创新性设计。 4、制定科学、严谨的技术路线的原则。 根据对本项目的理解,把握国内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把握区域的发展动向,以先进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制定科学、严谨的技术路线。 1.2.4设计工作内容 本项目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编制及工程施工期间的设计服务、竣工验收服务等。 1.2.5采用的技术标准及参数 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依据相关规划,体现安全适用、服务社会、尊重现实、整体协调、经济美观、自然和谐、生态环保等原则 , 结合本项目特点精心做好总体设计,该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表所示。 主要技术标准一览表 序号 项 目 技 术标准 1 道路等 级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2 设 计车速 20 km / h 、30 km / h 、40 km / h 3 道 路总宽度 7.5 m /8.5 m /9.5 m /1 0 m 4 车道宽度 3 .25 m 、3.5 m 5 桥 梁设计荷载标准 公 路-Ⅱ级 6 路面荷载标 准 BZZ - 100型标准轴载 7 建 筑净空限界 4.5 m 1.2.6设计采用规范 1、道路工程 1 )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 GB厅51244-2017 ) 2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JTGB01-2014 ) 3 )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 JTGD20-2017 ) 4 )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 汀0D40-2011 ) 5 )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 JTGDS0-2017 ) 6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兀GF40-2004 ) 7 )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 JTGD30-2015 ) 8 )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CJTG2111-2019 ) 9 )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 JTGD60-2015 ) 10 )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CJTGD81-2017 ) 11)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_H102009) 12 ) 其他现行的相关规范、技术标准。 1.2.7总体设计方案构思 ( 1 ) 合理布置道路断面 本项目道路平面线位与道路规划相符,由于道路两侧用地已纳入总体规划,道路平面线形无大范围调整的余地,路线总体走向明确。因此,路线方案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合理选择横断面形式是本项目道路工程设计的关键。它涉及道路等级、规划红线、交通功能 、 用地、工程造价等诸多因素。根据沿线不同的用地规划、路网规划及交通需求分析,道路规划横断面应合理优化,满足道路功能定位要求,满足地面、地下排水和各种管线埋设的要求等。 道路的交通功能发展趋势日益呈现逻辑性强、人性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因此道路设计应向提高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服务水平方向强化。 ( 2 ) 交通组织构想 本工程交通组织主要侧重对主线行车道的快行交通组织、慢行交通组织、步行交通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处置。 ( 1 ) 快行交通组织 根据对路网的分析,沿线路网交叉较密集,为保证主干道主线 车流快速通过,减少横向道路交通队主线车流的影响和采用信号灯控对主线车流造成的延误,本次快行交通与支路相交可按照右进右出的方式,与主干路、次干路平面交叉时采用带信号控制的渠化交叉口,通过合理控制交通流,保证道路服务水平。 ( 2 ) 慢行交通组织 慢行交通主要是非机动车辆,根据周边用地地块的实际交通需求,近期均考虑在交叉口处转换。避免交叉口之间的路段与机动车发生交织。 ( 3 ) 步行交通组织 本次人行过街主要设置在交叉路口,同时保证道路沿线人行道宽度满足规范要求。 5.2.3绿色环保节能市政设施 在交叉口及单位出入口路段均设置了无障碍设施。 根据“集中收集,分散排放”的原则,结合道路沿线地形,在地势低处设排水口,项目沿线地区雨水就近经排水口排入规划管渠 、 随着管渠最终流入松山湖水域。同时与设计范围各地块的规划标高以及现有排水管 ( 沟 ) 合理衔接,确保本工程范围内雨、污水能顺 畅接入排水系统。 1.2.8工程方案 1.2.8.1工程范围 本项目起点位于土塘村,终点位于官塘村,全长约16.7公里。采用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8.5m。 本 次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交通工程、照 明工程。 1.2.8.2技术标准 按 照招标文件的要求,依据相关规划,体现安全适用、服务社会、尊重现实、整 体 协调、经济美观、自然和谐、生态环保等原则,结合本项目特点精心做好总体设计, 该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表所示 。 主 要技术标准一览表 序号 项 目 技 术标准 1 道路等 级 三级公路 2 设 计车速 40 km / h 3 道 路总宽度 8.5 m 4 车道宽度 3 .25 m 、3.5 m 5 桥 梁设计荷载标准 公 路-Ⅱ级 6 路面荷载标 准 BZZ - 100型标准轴载 7 建 筑净空限界 4.5 m 1.2.8.3.项目准备工作 1 准备工作 施工准备工作安排1个月时间,其间包括征用土地,拆迁、平整场地及部分临时工程(如 便道、便桥、临时房屋、电力、电讯等)。在此期间,部分路基土的备土工作也应安排进行, 临时设施(如用于桥梁上部架设的临时设施、路面施工设施等)可视工程进展需要确定实施 时间。设置合理、必要的临时工程是确保工程顺利建设的有力保障。 本项目地势较平,准备工作期间应对可利用的乡村道路视需要先进行整修、加宽,修建临时桥涵和加铺路面(泥结碎石路面)。便桥、便道的修建应充分注意当地水网和农田水利设施,不得影响泄洪、排涝和农田灌溉。施工队伍生活基地、施工场地安排除了考虑生 活、生产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考虑环境因素,妥善处理垃圾、污水,作好环境保护,避免 干扰居民。 2 材料开采和运输 材料开采和运输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应妥善安排。 材料运输以陆运为主。各料场进出考虑设置便道相通。 1.2.8.3道路工程设计 1、道路平面设计 1 ) 设计原则 ( 1 ) 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要求对老路线型进行报合,有不满足规范的局部路段,在最大程皮利用老路的原则上宜适当加以改造,使其满足规花要求。 ( 2 ) 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要求, ( 3 ) 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世路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等位置。 ( 4 ) 充分考虑道路空间能形的特点,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 组合应满足规范要求、防洪要求和行车安全要求。 2 ) 控制因素 ( 1 ) 已建道路的平面线形,道路路幅宽度,道路标准。 ( 2 ) 已建道略的平交口设置需满足的平面峨形指标。 ( 3 ) 道略两侧已建及规划建筑物与道路之间的关系。 ( 4 ) 道路等级对道路平面设计要求。 3 ) 平面设计 本项目在最大程度利用老路的原则上,对现状道路进行拟合 , 尽量少或不改移现状线 位,避免拆迁。平面线形根据老路现状、道路红线及规范要求进行布设,道路的平面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2、道路纵断面设计 1 ) 设计原则 ( 1 ) 纵断面设计应根据略面的加铺厚度、加铺方兆,在现状老路的基础上进行报合,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减小以坡长度,降低路面改墙工程数量。 ( 2 ) 老路机断面拟合设计应满足临街建筑物立面布置、相交道路路口的坚向相协调要求。 ( 3 ) 结合地形、地物以及现有桥梁设计,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在现状老路的高程善础上,尽量减少老路加铺的路面工程量 , 节省工程投资,以降低工程造价。 ( 4 ) 综合考虑排水要求等因素,在现状老略纵断面的善础上优化道路纵坡设计,道路标高的取值尽可能在保证道路纵坡清足技术要求的同时,满足排水宴求。 2 ) 控制因素 ( 1 ) 纵断面设计在现状老路的基础上进行拟合,道路满足乡镇 规划控制标高的要求,保证进路两侧地块的顺利衔接 ( 2 ) 考虑在满足路面最小排水以坡 ( 0.3% ) 的前提下,尽可能景少沥青路面的加铺平度,力求经济合理。 ( 3 ) 注意平纵线形的组合设计 3、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杭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道路功的特性、规划红载文度、世路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组成及交遵量的预测等诸多因素,综 合考虑,确定道路最优断面。 1 ) 设计原则 ( 1 ) 满足道路交通功能; ( 2 ) 兼质两侧现有建筑,尽量减少拆迁量; ( 3 ) 满足路面排水要求。 2 ) 横斯面设计 根据道路现状宽度,并信合现状条件,本次道路横断面改造方案如下 : 1道路横听面设计 老路路甚宽4.0m,改造方案无民宅路段单侧拼宽至75m ( 0.5土路肩+6.5m行车道+0.5m土路肩 ) ,经过民宅无加宽条件路段,水泥路面加键沥青。断面布设形式 : 0.5m ( 土路肩 ) +3.25m ( 行车道 ) +3.25m ( 行车道 ) +0.5m ( 土路肩 ) =7.5m。 道路路面采用直线线型路拱,机动车道的横坡为外倾1.5%。土路肩横坡为外倾3.0%。 横断面设计 老路路基宽4.5m,改造方案 : 无民宅路段单侧拼宽至7.5m ( 0.5 土路肩+6.5m行车道+0.5m土路肩 ) ,经过民宅无加宽条件略段,水 泥路面加铺沥青。断面布设形式 : 0.5m ( 土路肩 ) +3.25m ( 行车道 ) +3.25m ( 行车道 ) +0.5m ( 土路肩 ) =7.5m。 道路路面采用直线线型路拱,机动车道的横坡为外倾1.5%。土路肩横坡为外倾3.0%。 ③横断面设计 老路路善宽4.5m,改造方案 : 无民宅路段单侧拼宽至7.5m ( 0.5土路肩+6.5m行车道+0.5m土路肩 ) ,经过民宅无加宽
设计方案80页.docx
下载提示

如果下载遇到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专员!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