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规划投标方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19
第一节 规划背景
20
第二节
规划范围及期限
22
一、规划范围
22
二、规划期限
23
第三节
规划性质
23
第四节
规划目标
24
一、满足全域旅游创建要求,引领旅游突破发展
24
二、研究与推出全域旅游新模式
24
第五节
规划成果
25
第六节
规划依据
26
一、相关法律、法规
26
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6
三、相关规划及资料
27
第七节 规划原则
28
一、全域统筹,集成智慧
28
二、创新引领,整合联动
29
三、旅游引领,多方融合
29
四、绿色低碳,生态为先
29
五、开放合作,共建共享
30
第八节
规划重点
30
第二章
全域旅游相关概述
32
第一节 全域旅游的概念
32
一、何谓“全域旅游”
32
二、“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
32
三、“全域”的范围
33
四、对“全域”的理解
34
第二节 全域旅游理念的核心:“四新”
36
一、全新的资源观
36
二、全新的产品观
37
三、全新的产业观
38
四、全新的市场观
38
第三节 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实:“八全”
39
一、全要素
40
二、全行业
40
三、全过程
41
四、全时空
41
五、全方位
42
六、全社会
43
七、全部门
43
八、全游客
44
第四节
全域旅游的五大战略路径、九大转变
44
一、
五大战略路径
45
二、
九大转变
45
第五节 全域旅游的五个鲜明特征、四项基本标准
47
一、五大鲜明特征
47
二、四项基本标准
51
第六节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51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51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52
三、改革评价体系
53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54
五、创新旅游业态
54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55
第三章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56
第一节 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
56
一、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全域旅游发展契机
56
二、旅游业地位提升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57
三、旅游泛化奠定全域旅游发展基础
58
四、旅游消费需求新常态倒逼旅游全域化发展
59
五、借助全域旅游途径实现产品升级
59
六、国家高位推进全域旅游新格局
60
第二节 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差异剖析
61
一、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61
二、全域旅游较之传统旅游的重大转变
63
第三节 全域旅游示范建设分析
64
一、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
64
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
65
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
66
四、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优势
67
第四章 全域旅游资源分析
67
第一节 总体评价
68
一、吸引力广
68
二、竞争力大
68
三、拓展力强
69
四、引领力宽
69
五、支撑力足
69
六、生命力盛
69
第二节 旅游市场现状
70
一、旅游市场现状
70
二、市场供给情况
71
第三节 全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分析
75
一、资源分布全域化、多样化
75
二、资源游览四季化、全天化
75
三、资源价值层次化、差异化
76
四、资源品质国际化、本土化
77
五、资源利用发展化、创新化
77
六、资源属性生态化、景观化
77
第四节 资源新价值发掘
78
第五章 全域旅游市场分析
80
第一节 旅游总体现状与趋势分析
80
一、五大转变
,
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
80
二、五大作用,反映旅游产业综合贡献
84
三、四个阶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90
四、五大影响,凸显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
94
五、四大战略,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
97
六、五个着力,绘就中国旅游发展蓝图
100
第二节 旅游市场现状与结构分析
104
一、旅游市场总量分析
105
二、旅游人群与消费特征分析
105
三、旅游市场区域分布结构分析
106
第三节 游客满意度分析
107
一、游客满意度调查的目的
107
二、游客满意度研究框架
108
三、游客满意度研究流程
109
四、游客满意度研究内容
110
五、游客满意度研究模型
111
六、游客满意度调查组织实施
117
第四节 旅游关注度与潜在市场分析
118
一、基于大交通格局变化的潜在市场分析
119
二、基于大数据与市场的关注度与潜在市场分析
119
三、基于主题吸引力辐射半径的潜在市场分析
120
第六章 全域旅游发展现状诊断
121
第一节 核心吸引物开发体系诊断
121
一、资源总量丰富,精品供给不足
122
二、产品结构单一,开发深度不足
122
三、线路资源同质,全域特色不足
123
四、节事活动丰富,综合影响不足
123
第二节 旅游要素诊断
124
一、旅游餐饮诊断
124
二、旅游住宿诊断
125
三、旅游交通诊断
125
四、游览观光诊断
125
五、旅游购物诊断
126
六、旅游娱乐诊断
126
七、商务旅游诊断
126
八、养生养老旅游诊断
126
九、研学旅游诊断
127
十、休闲旅游诊断
127
十一、情感旅游诊断
127
十二、探奇旅游诊断
128
第三节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诊断
128
一、基础设施诊断
128
二、公共服务设施诊断
129
第四节 旅游新业态诊断
130
一、“旅游+节庆”
130
二、“旅游+文化”
131
三、“旅游+健康”
131
四、“旅游+会展”
131
五、“旅游+体育”
132
第五节 全域旅游标准对比与主要差距
132
一、全域旅游建设指标
132
二、全域旅游发展评价
137
第六节 全域旅游发展主要问题研判
148
一、一大核心问题:产品滞后
148
二、六大系统差距
149
第七节 全域旅游发展竞合分析
150
第七章 全域旅游发展展望
157
第一节 大众消费升级带来的历史机遇
157
一、旅游市场大众化、常态化、生活化
158
二、旅游市场多样化、客群化、细分化
158
三、旅游市场主题化、体验化、特色化
159
四、旅游客群自助化、散客化、社区化
160
五、旅游竞争国际化、系统化、全面化
160
第二节 大交通网格局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161
一、大交通构建未来的大客源
161
二、交通建设带来全域化的交通格局
162
三、新的交通出现会出现新的业态
162
四、内部交通网络的形成
162
第三节 产业政策全面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163
一、国家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培育
163
二、地方政策引导旅游发展
163
三、旅游产业发展与政策环境全面优化的机遇
164
四、产业融合趋势加快
165
第八章 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16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65
第二节 发展定位
167
一、总体定位
167
二、形象定位
168
三、产业定位
169
四、客源市场定位
170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71
一、翻番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171
二、培育壮大行业规模
172
三、着力推进幸福旅游事业
173
第四节 发展步骤
174
一、近期(2021-2023 年):全力突破与全面创建阶段
174
二、中期(2024-2028 年):系统完善与优化推进阶段
175
三、远期(2029-2035 年):全域发展与全面建成阶段
175
第五节 发展战略
176
一、龙头带动、多级支撑
177
二、城景互动、城乡一体
177
三、整合联动、盘活存量
177
四、创新驱动、突破增量
178
五、融合齐动、共建共享
178
六、统筹推动、两级同创
179
第六节 发展模式
179
一、全系统构筑,重塑全域旅游新格局
179
二、点线面联动,全面规划全域旅游发展架构
180
三、创新模式
181
第七节 全域旅游重点战略
182
第九章 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183
第一节 做大龙头
183
一、区域范围
183
二、发展思路
183
三、发展定位
185
四、空间结构
185
五、项目支撑
186
第二节 突破城市
187
一、区域范围
187
二、发展思路
187
三、发展定位
189
四、空间结构
190
五、项目支撑
190
第三节 三区支撑
192
第四节 两带整合
202
第五节 三网覆盖
205
一、交通服务网
205
二、公共服务网
206
三、智慧旅游网
206
第十章 区域合作与协同规划
207
第一节 旅游区域合作规划
207
第二节 全民协作分工
213
第三节 加强多规合一
214
第四节 跨区域旅游线路
220
第十一章 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体系规划
222
第一节 景区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222
一、发展思路
222
二、发展目标
223
第二节
度假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224
一、发展思路
224
二、发展目标
225
第三节 休闲城镇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226
第四节 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227
第五节 自驾车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228
一、发展思路
228
二、营地规划
229
第十二章 全域旅游基础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231
第一节 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231
一、加快构建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格局
231
二、优化市域交通网络
233
三、特色交通体系建设
233
四、交通服务体系建设
234
第二节 旅游集散体系建设
235
一、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定位
235
二、机构设置与职能
239
三、旅游集散中心业务应用特点
247
四、
旅游集散中心主要业务应用场景
248
五、
经营模式
249
第三节
旅游厕所体系建设
253
一、指导思想
253
二、基本要求
253
三、任务目标
254
四、工作重点
254
第四节 旅游标识体系建设
255
一、空间格局
255
二、解决方案
256
三、标识系统设计设置规范
257
第五节
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建设
269
一、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指标体系
269
二、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建设体系
271
第十三章
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体系规划
275
第一节 旅游住宿体系建设
275
一、发展布局
275
二、发展类型
275
三、发展路径
276
第二节
旅游餐饮体系建设
277
一、发展布局
277
二、发展类型
277
三、发展路径
278
第三节 旅游购物体系建设
280
一、发展布局
280
二、发展类型
280
三、发展路径
281
第四节 旅游娱乐体系建设
283
一、发展布局
283
二、发展类型
283
三、发展路径
284
第五节
旅行服务体系建设
286
一、发展布局
286
二、发展路径
286
第六节 新业态新要素新服务体系建设
288
一、商务会议会奖旅游励服务体系
288
二、研学旅游服务体系
289
三、亲子旅游服务体系
289
四、婚庆旅游服务体系
290
五、体育与户外旅游服务体系
290
六、文化类新业态
290
第十四章 全域旅游城镇乡村体系规划
291
第一节
旅游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291
一、提升沿江旅游城镇发展带
292
二、做强市域核心发展区
292
三、做大三大旅游发展集中片区
293
第二节 旅游城镇等级体系
294
一、构筑国际化旅游中心城
294
二、做优旅游特色目的地城
295
三、培育重点旅游目的地镇
297
第三节 做精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299
一、特色小镇(建制镇)
300
二、特色小镇(非建制镇)
300
第四节 推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
302
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旅游发展引导
303
二、“
省
传统村落名录”村庄旅游发展引导
306
三、“
省
历史文化名村”村庄旅游发展引导
311
四、旅游扶贫
312
第五节 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
314
一、建设要求
314
二、美丽乡村评定标准
317
第十五章 全域旅游市场营销体系规划
322
第一节 构建统一品牌营销体系
323
一、营销思路
323
二、营销定位
323
第二节 构建多样化的市场体系
325
一、基础市场
325
二、二级市场
325
三、海外市场
326
第三节 实施多样化的营销策略
326
一、节庆营销策划
326
二、主题营销策划
327
三、品牌营销策略
328
四、塑造四季旅游目的地形象
330
第四节
形成全域旅游整合的机制平台
330
一、创建目的地营销系统(DMS)
330
二、建设多语言的旅游信息网
331
三、建立重点目标市场直销系统
331
四、建立旅游销售代理网络分销系统
331
五、建立全域化推广销售体系
331
六、设立其他分销系统
332
七、构建020的营销体系
332
第十六章 全域旅游配套提升重点措施
332
第一节 全产业融合
332
一、旅游+文化
333
二、旅游+工业
334
三、旅游+农业
335
四、旅游+生态
338
五、旅游+健康
339
六、旅游+商业
342
七、旅游+教育
343
八、旅游
+地产
345
九、旅游+体育
346
十、旅游+会展
349
第二节 全体系覆盖
350
一、吃的创意
350
二、住的创意
351
三、娱的创意
353
四、购的创意
354
五、游的创意
355
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意
356
七、旅游投诉及服务质量监管
359
第三节 全社会参与
360
一、管理体系
360
二、发展平台: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和大联盟建设
361
三、对接旅游品牌大企业
362
四、资金保障
363
五、深化全民参与
364
第四节 政策支撑体系
365
一、
加强全域旅游组织保障体系
365
二、
推进旅游资金保障措施完善
366
三、
加大全域旅游政策扶持力度
369
四、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绩效考核
370
第十七章 自然文化遗产与环境综合整治
371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72
一、湿地与河湖生态保护规划
372
二、林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372
三、国土资源与水土保持规划
372
四、景观生态建设规划
373
第二节 旅游环境规划
374
一、旅游环境卫生规划
374
二、创新倡导绿色旅游消费
374
三、游憩环境打造
374
四、社会环境(居民素质文化)
375
第三节 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
375
一、古镇古村保护性开发
376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376
三、文物资源保护
377
第四节 乡土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
378
一、构建旅游引导的乡村产业模式
378
二、构建旅游引导的乡村民宿模式
378
三、乡土景观的保护和提升
378
第十八章 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建设
379
第一节 需求分析
379
一、现状描述
379
二、需求内容
380
第二节 智慧旅游建设目标
383
一、总体目标
383
二、建设任务
384
第三节 智慧旅游的总体框架
386
一、智慧旅游总体架构
386
二、智慧旅游整体技术架构
388
三、智慧旅游的“智慧”
389
四、智慧旅游系统的总体构成
392
五、网络拓扑结构
393
第四节 智慧旅游应用平台设计
395
一、景区智慧旅游管理体系
395
二、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
455
三、指挥调度中心
455
第十九章 政策引导与保障体系
459
第一节 全域旅游项目投融资体系
459
一、项目开发结构
459
二、
PPP投融资模式
463
三、旅游投融资平台体系
466
四、旅游投资集团设立方案
466
第二节 全域旅游改革治理体系
467
一、
推进市委市政府统筹及领导小组建设
467
二、
旅游综合执法改革
468
三、
旅游统计改革和评价改革
469
四、
推进旅游景区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472
第三节 全域旅游人才建设体系
472
一、
优化全域旅游人才政策环境
473
二、
加快培养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475
第四节 文明旅游和旅游投诉
478
一、文明旅游
478
二、旅游投诉处理流程
479
第二十章 全域旅游规划实施体系
484
第一节 规划保障引领
484
一、构建规划保障体系
484
二、
“一本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485
三、
“一张蓝图”工作平台
486
第二节
编制规划
486
一、区域总体规划编制
487
二、多部门多领域规划编制
487
三、多规与总规协调融合
487
第三节 规划技术
487
一、统一基础数据
488
二、统一规划期限
488
三、统一用地分类
489
四、统一信息平台
489
五、动态融合平台
489
温馨提示: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建设背景”,可参照第三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可参照第四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发展诊断”,可参照第六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可参照第八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可参照第九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可参照第十一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品牌营销规划”,可参照第十五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可参照第十八章。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XX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域 旅游上升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按照 国家旅游局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标准要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实现旅 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XX
市
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成为世界佛教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遵循旅游业发展内在 规律的客观需要,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旅游空间配置、开辟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XX市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
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XX市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发挥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品牌效应,建设成为世界 佛教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XX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 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充分发挥XX市在示范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作用,围绕实现规 划纲要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战略 定位,做强以九华山为龙头的佛教观光文化、以杏花村为代表的农耕民俗文化、以升金湖和牯牛降 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文化“三大品牌”,构建一体化的空间、特色化的产品、可持续的资源支撑、立 体化的营销、国际化的服务、全域化的基础设施等“六大体系”,全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按照“旅游空间 全区域、旅游产业全领域、旅游受众全民化”的理念,大力推进旅游+行动计划,推动旅游与人居城市、城镇、美丽乡村一体化建设,与文化、生态、体育、会展、农业融合发展,到 2020 年,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
“十二五”时期,XX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迈出了推进“三区一带”发展、建设幸福
XX
的坚实步伐。在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XX市面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纵深推进、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实施、新型城镇化、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等重大发展机遇,XX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攻坚期的新阶段,旅游业由以观光为主的初级阶段旅游向以休闲度假观光复合为主的中高级阶段旅游演化。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全域旅游发挥产业优势,通过对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是XX市旅游改革创新、转型提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全省率先建成旅游强市的有效途径。
第二节
规划范围及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
XX市行政区划范围,覆盖面积XXXX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
21至
203
5
年,主要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 20
21
年至20
23
年,为全域旅游重点建设阶段;
中期: 202
4
年至202
8
年,为全域旅游全面发展
阶段:远期: 202
9
年至203
5
年,为全域旅游远景发展阶段。
第三节
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统筹推动
XX市
全域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围绕建成世界佛教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的
目
标、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的总体蓝图;是明确
XX
市旅游发展新目标与新任务, 突出旅游发展空间打造、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旅游产业要素提升、旅游市场营销创新以及发展保障措施,形成旅游产业引导下的多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互动发展,探索
XX市
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总部署。
本规划是全面体现全域旅游规划的范式性文件,运用全域旅游理念以全新的资源观、市场观、要素观、竞合观、发展观,重新发现
XX市
旅游的新价值;本规划体现旅游引导的多规合一,旅游产业引领的多产业融合、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城乡互动发展;本规划注重改革创新,注重产品体系、要素体系、县域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营销体系的多体系化建设。
第四节
规划目标
一、满足全域旅游创建要求,引领旅游突破发展
本规划围绕XX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与《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的创建,引领
XX市
旅游产业的突破升级,力争
XX市
全域旅游成为
XX
全省先行区、改革创新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引领区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模范区,将旅游业建设成为XX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研究与推出全域旅游
新
模式
以“顶层设计”、“旅游+”、“互联网+”、“投融资平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的新思维重新审视和统筹规划
XX市
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构造立体旅游发展架构,通过XX市全域旅游的创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
XX
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形成引领全市发展的新模式、新动能、新产业,建设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第五节
规划成果
规划形成XX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顶层设计)、XX市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XX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XX市推进全域旅游的指导意见、XX市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五大成果。
本规划是全新的全域旅游规划成果体系,发展规划是对XX市旅游发展全面统筹的系统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对全域旅游规划工作的系统安排和推进;专项规划是对规划的有效落实与衔接;指导意见是对实施政策的保障推进,模式研究是对XX市旅游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总结。
第六节
规划依据
一、相关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
12.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
;
13.
《旅游度假区等级管理办法》
;
14.
《建设项日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1.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
2.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国家全城旅游示范区认定整体要求和验收细则意见的函》
;
3.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4308-2010)
;
4.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26358-2010)
;
5.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
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
7.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775-2003 )
;
8.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
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 年修订)
;
10.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
11.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16)
;
1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
;
13.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GB/T31381-2015)
;
14.
《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LB/T013-2011)
;
15.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034-2014)
;
16.
《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LBT035-2014)
。
三、相关规划及资料
1.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
2.
《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 年)》
;
3.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 2020年)》
;
4.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
;
5.
《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
》;
6.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
7.
《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艾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
;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
9.
《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
;
10.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
11.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
12.
《十三五大别山片区规划》
;
13.
《“五山”联动旅游铁路通道规划》
。
第七节 规划原则
一、
全域统筹,集成智慧
发挥
XX
市委市政府领导作用,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在规划过程中,综合专家意见、倾听百姓意愿、把握企业家意图、针对游客意向,全方位整合大家智慧,编制一个各方参与、相互协调、顶层设计和落地性兼顾的规划。
二、
创新引领,整合联动
在创新的过程中,要保护生态,优美形态、挖掘和激活文态、培育和丰富业态、和谐心态,构建新型的旅游创新城市。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旅游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三、
旅游引领,多方融合
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以旅游+为手段,推动旅游产业与健康、体育、商业、农业、文化、创意、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市的创建要求统筹规划,使城市、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等诸多功能相互融合,打造宜居、乐业、悠游的山水田园城市,提升
XX市
城市品位,形成“景城互动、城乡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
绿色低碳,生态为先
要把旅游放在提高生命质量、营造生活方式的高度,严格按照生态低碳示范城市的要求,守住生态的底线、融合生产的需求、构建生活的方式、创造生意的空间、提升生命的质量,创造一种引领未来的生活
全域旅游规划投标方案(489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