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泵采购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
14
第一节
项目背景
14
一、水泵的概念
14
二、泵行业发展
15
三、泵行业竞争情况
23
第二节
需求分析
28
一、采购技术要求
28
二、采购清单
30
三、设备技术要求
31
四、泵的性能保证
36
五、试验
39
六、资料提供
40
第
三
节
发展规划分析和行业准入分析
41
一、发展规划分析
41
二、行业准入
49
第二章
供货整体方案
52
第一节
供货整体设想
52
一、项目概况
52
二、采购清单
52
三、设备技术要求
53
四、
包装要求
58
五、
运输标记
58
六、
装运条件
59
七、
装运通知
59
八、
质量保证
60
九、
服务承诺
60
十、货物
检验
61
十一、我方
交货延误
63
第
二
节
水泵
供货计划
64
第
三
节
供货能力保障
66
一、组织供应能力
66
二、准时交货能力
68
三、供货能力
70
四、发货通知和验收
71
五、运输服务
73
六、应急服务
82
七、
售后服务
86
第
四
节 供货保障措施
87
一、供货周期控制的方法
87
二、供货周期的保证措施
88
第
五
节 供应链管理原则
92
一、连接原则
92
二、协同原则
92
三、同步原则
93
四、杠杆原则
94
五、可测原则
94
第三章
项目组织机构
96
第
一
节 项目组织机构
96
一、项目组织机构的建立
96
二、项目组织机构图
97
第二节 建立项目组织的步骤
97
一、确定组织目标
97
二、确定项目工作内容
97
三、组织结构设计
98
四、项目管理结构
98
第四章
人员配置及培训
100
第
一
节 项目人员配备
100
一、项目人员配备
100
二、部门职责
103
三、人员职责
111
第
二
节 项目人员管理办法
138
一、目的
138
二、范围
139
三、组织效率与信息反馈
139
四、风险意识
139
五、意见与建议
139
六、工作贡献
139
七、工作记录
139
第三节
水泵生产人员培训内容
140
一、水泵类型
140
二、
用途
147
三、
分类
148
四、
安装方法
150
五、
注意事项
151
六、
主要问题
152
七、
效率下降原因
156
八、
振动原因分析
157
九、
维修方案
162
十、
技术要求
164
第五章
项目管理制度
166
第一节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66
一、总则
166
二、物资管理
166
三、生产过程管理
168
四、产品质量管理
170
五、生产资源管理
172
第二节 设备管理制度
173
一、发、变配电站管理
174
二、仪器仪表管理
175
三、防雷防静电设备管理
176
四、停用生产设备管理
176
五、生产设备报废管理
177
六、备品备件管理
177
七、备品备件库存管理
178
第三节 特种设备管理
178
第四节 设备安装管理
181
一、设备进场前期工作安排
181
二、设备安装过程管理
181
三、设备的调试和验收
184
四、设备安装人员管理
185
五、设备安装质量控制办法
186
六、设备安装施工费用的控制
186
第五节 运输管理制度
187
一、总则
187
二、货物通知、提货和装运
187
三、商品运输、卸货与交接
188
四、商品运输安排与申报
189
五、运单的传递与统计
189
六、运输费用收取
190
七、奖惩管理规定
190
第六章
水泵生产方案
192
第一节
齿轮泵工作原理及工艺特点
192
一、定义
192
二、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192
三、齿轮泵特点
193
四、齿轮泵的用途
193
五、齿轮泵制造齿轮泵壳体
193
六、齿轮泵前、后泵盖
194
七、齿轮
194
第二节
水泵加工工艺流程
196
一、工件的装夹
196
二、加工要求
198
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199
第三节
叶片泵的主要组成部分
202
第四节
叶片泵叶片加工工艺
204
第五节
水泵轴的设计
205
一、零件的选材
205
二、毛坯的确定
206
三、定位基准的选择
207
四、工艺方案拟定
209
五、加工设备选择
211
六、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写
218
第七章
水泵运输方案
221
第一节 整体运输方案
221
一、货物运输安全思路与目标
221
二、运输原则
222
三、运输管理承诺及保证
223
第二节 运输组织机构
225
一、运输组织机构
225
二、运输车辆配备
225
第三节 运输服务计划
229
一、针对本项目的车辆、人员及职责
229
二、货物运输自身服务质量完善方案
230
三、运输风险控制
及
安全保障方案
230
四、车辆在途控制及信息反馈
231
第八章
水泵安装方案
232
第一节
泵组及水泵安装步骤及要求
232
一、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232
二、泵组安装前的检查
234
三、水泵安装要求
235
四、泵组与管道的连接
238
五、泵组的解体检查与组接
239
第二节
设备安装施工技术规范
246
一、设备安装施工技术规范
246
二、安装及验收的基本要求
247
三、主机组的基础和预埋件的安装
249
四、垫铁安装
249
五、主水泵进、出水管道安装及验收
250
六、进、出水金属管道
252
七、薄壁不锈钢管施工工艺
254
八、
供、排水泵
263
九、
设备安装施工其他要求
265
第三节
水泵安装注意事项
268
一、安装注意事项
268
二、槽位安装示意及注意事项
268
三、泵的启动、运行及润滑保护
269
四、
泵机和密封的拆装程序及运行维护
273
五、
泵的装配与拆卸
274
第九章
水泵调试方案
276
第一节
水泵调试方案
276
一、产品安装措施
276
二、施工方法
276
三、水泵调试
279
第二节
水泵调试注意事项
280
第十章
水泵验收方案
282
第一节
水泵验收标准流程
282
第二节
潜污泵维修验收标准
288
一、
外观
288
二、
轴承
288
三、
转子
289
四、
叶轮
289
五、
主轴
289
六、
电机绕组
290
七、
机械密封
290
第十一章
质量保障措施
291
第
一
节 项目质量控制
291
第
二
节 质量控制流程
292
第十二章
售后服务方案
297
第一节
售后服务方案及细则
297
一、
售后服务宗旨
297
二、
售后服务流程
297
三、
售后服务工作说明
298
第
二
节 售后服务承诺书
299
第
三
节 售后服务体系及原则
301
一、售后服务体系
301
二、售后服务原则
301
第
四
节 对采购方培训的主要内容
303
一、水泵的汽蚀现象
303
二、立式多级泵的检修
305
三、给
水泵
设施运行管理
314
四、给
水泵
设施维护保
315
第十三章
应急预案
318
第一节 保证供货应急预案
318
一、准备工作
318
二、组织过程
318
三、异常情况的处理
319
四、监察与处理
320
五、应急供货措施
320
第二节 产品质量问题处理预案
322
一、目的
322
二、工作原则
322
三、适用范围
322
四、处置机构、职责
322
五、质量事件处置工作制度
323
六、现场应急处理
324
七、后期处理
324
八、日常应对措施
325
九、采购单位损失补偿方案
325
第三节 运输过程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326
一、货物运输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326
二、运输中车辆突发或者处理预案
329
三、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334
四
、大件运输的应急
335
五、其他应急事件处理方案及措施
343
第四节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345
一、总则
345
二、应急领导小组
346
三、预防与预警
346
四、应急处置措施
348
五、应急结束
353
六、信息发布
354
七、后期处置
354
八、保障措施
354
九、培训与演练
355
十、应急组织机构的纪律
355
十一、附则
355
第五节 触电应急预案
357
一、
目的
357
二、
适用范围
357
三、
职责
357
四、
应急预案
357
五、
预防措施
363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
背景和
需求分析”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供货
整体
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组织机构”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人员配置及培训
”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管理制度
”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水泵生产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水泵运输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七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水泵安装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八章。
九、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水泵调试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九章。
十、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水泵验收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十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修改)
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水泵的概念
泵是把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流体介质的动能、势能并实现流体介质输送的机械,在家庭供排水、农林灌溉、市政、工业、国防军工等应用领域都有大量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1%的电机、五分之一的能源用于各类泵的驱动,泵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通用机械产品,是各种流体装置中不可替代的设备。泵产品种类繁多,按传输介质分类,可分为水泵、气泵、真空泵等,主要以水泵为主;按驱动形式分类,泵可分为电动机驱动泵、涡轮机驱动泵、内燃机驱动泵、蒸汽驱动泵、气或液驱动泵、手动泵等;按应用领域分类,泵可分为小型家用泵、电力工业用泵、石油化学工业用泵、矿山用泵、城市给排水用泵、农业灌溉和排涝用泵、轻工业用泵、水利建设用泵以及飞机、火箭和船用泵等。
中开泵(双吸泵)又称之为单级双吸式离心泵,其主要特征为输送介质的流量大,扬程中开泵运行的工作原理:叶轮安装在泵壳内,并紧固在泵轴上,泵轴由电机直接带动。泵壳中央有一液体吸入与吸入管连接。液体经底阀和吸入管进入泵内。泵壳上的液体排出口与排出管连接。当泵的转速一定时,其压头、流量与叶轮直径有关。
二、泵行业发展
1.
国内泵行业发展状况
泵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场的全球化,引发了对泵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泵生产国,形成了具备相当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生产体系,是全球泵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在过去的几年内,我国泵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越来越与世界泵业技术发展趋向一致,但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国产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一般通用泵的更新换代,从性能范围、结构形式、使用用途、方便维修和外观质量以及系列化、标准化、通用程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完善。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市场持续的需求增长,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用户日益严格和不断变化的要求和需求都成为推动行业厂技术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产品制造工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近两年一些企业扩建和添置了设备,装备水平、工艺设备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缺少先进的检测和试验手段。产品品种依然比国外先进国家少。可靠性、可维修性、寿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高、精、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领域,泵产品供不应求。各种泵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国内泵行业在某些品种的泵技术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泵行业生产企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两极分化的关键时期。国家重点工程所需要的高技术含量配套用泵的研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配套能力有所提高。其中工业泵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是,东南亚、孟加拉、巴基斯坦、南非等地。
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泵生产企业6000多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我国泵行业资产总计323.90亿元,销售收入303.41亿元,利润总额28.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泵制造企业有699家,泵产量2,829万台,产品销售收入205亿元,利润总额21亿元。2005年,我国泵行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资产总额达到379.61亿元,同比增长17.20%;销售收入390.16亿元,同比增长28.59%;利润总额35.62亿元,同比增长26.31%。
2.
世界泵行业发展状况世界泵行业是个成熟的行业,增长相对稳定。近年来,世界泵业的年增长率平均为4.5%左右。据McIlvaine公司的统计资料,2006年,全球泵行业的市场容量为300亿美元,全球大约有1万家泵制造商,预计未来10年全球泵市场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高于全球GDP4%的增长速度。就世界泵行业而言,泵的品种约有5,000多个,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年来,世界泵行业已向产品多样化、机电一体化、高科技、高可靠性等方面发展,其中,泵的可靠性、寿命及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逐渐成为用户选购时考虑的重点因素。
世界泵行业的集中度很高,前5家制造厂商垄断了世界泵业总产值的22%,前10家制造、八商的产值约占世界泵业总产值的31%。美国ITT流体技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泵制造商,销售网点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总额超过30亿美元。Mcllvaine公司预测,对未被污染的水资源的需求将是泵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未被污染的水资源的需求包括未被污染的地下水、淡化海水等。人口增长迅速的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将是水泵需求增长强劲的地区。中国将会是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印度和阿根廷也将是热点地区之一,而美国、日本、欧洲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3.
行业发展趋势
水泵行业的技术发展将集中体现在设计电子调节系统、改善驱动装置和寻求新的材料等方面。
(
1
)向机、电、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泵产品不论是小型的家用泵、建筑用泵等通用泵,还是大型的石化、电力等工业装置用的流程泵,都在向机、电、仪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使泵产品更加高效、节能,使用维护更加方便,提高可靠性,延长寿命,为用户带来更大的收益。
(
2
)向大型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电站、石化装置和水利工程等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泵作为其配套产品必然朝着大型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
(
3
)向多品种和多用途的方向发展
为满足不同工况和用途的需求,泵产品势必向扩大品种规格、拓展性能范围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泵产品在规格、品种和用途广泛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例如,对于高压小流量用泵、混合酸用泵和腐蚀性极强的化工浆料用泵等,还需要不断开发新品种。
(
4
)理论与设计方法的科学化
加强泵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互渗透。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泵内部流动的测量、数值模拟及性能预测;一元黏性流动的数值计算;多相流动的理论一与应用;泵的优化设计及设计的多样化。
(
5
)CAD、CAM、CIMS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生产和制造的高技术化是产品“价廉物美”的根本保证。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而且缩短了设计周期,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能力,实现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确保了产品的可靠性。同时,计算机制造集成系统(CIMS)和虚拟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缩短了泵产品的生产周期,保证了产品的性能。
(
6
)无密封泵技术
无密封泵主要包括磁力驱动泵和屏蔽泵。近年来,其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由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目前,越来越多的泵制造厂认识到了在其产品系列中需要增添一种无密封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密封泵的需求量将呈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
(
7
)产品模块化和个性化
模块化泵技术是泵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模块化泵系列中,只需要少数几个零件就可以构成整个泵系列,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减少零部件和备件的库存,而个性化的发展则要求产品逐渐趋向于朝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
(
8
)材料技术
近年来,各种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推动泵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泵的零部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是延长了泵在腐蚀性介质中的使用寿命、耐磨性和可靠性,并扩展了泵的使用范围。同时,涂覆技术和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在改善泵的流动特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方面变得日益重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技术发展前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机械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虽然中国水泵行业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了较大的技术跨越,但是就行业
目前现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核心技术尚未掌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研发投入长期不足,技术积累亟待加强。国内企业在产品技术发展理念上与国外一些发达公司有着明显的差距。科技经费、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水泵制造业自主研发的一个主要因素。据行业不完全统计,研发资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收入还不到2%,与国外知名公司相比,全行业的研发资金投入显得微乎其微,严重地制约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水泵行业全年研发费用,还不如国外一家大企业的科研经费多。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缓慢,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制造技术及产品技术,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来源的57%依靠引进。虽然我们水泵行业大多数产品已经基本实现了自主生产制造,但一些重大技术装备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方手中。国内水泵制造企业所承担的大多是产品的低端加工环节,自主化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高。比如,现已经开始国内制造的核电站成套设备中的核级泵产品和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站成套设备中的高压锅炉给水泵芯包产品:大型石化成套技术装备中所需的高压小流量泵、耐腐蚀化工流程泵、煤液化用耐蚀耐磨离心泵、容积泵等的关键的核心技术大部分仍需依靠引进,这也是我们泵行业企业需重点攻关的方向。
第三,基础技术发展滞后,基础配套元器件更是薄弱环节。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基础技术研究的应有重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机械、基础元器件发展滞后,成为制约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重要因素。机械密封、仪器仪表和最小流量装置等基础配套机械产品,中低档产品居多,性能质量不稳定,这也是一些用户采用国外产品的原因之一。
第四,重要技术装备仍依靠进口,国内泵行业重视引进,轻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盲目重复引进的现象严重。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今仍是我们水泵制造业技术开发升级的主要渠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水泵制造业虽然能够提供经济建设所需的一些重大装备和产品,但核心技术仍主要依靠国外引进,行业自身的自主开发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很弱。由于长期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能和规模性,往往造成同一类型、同等规模的项目多次重复引进,其数量之多,国别之广,耗资之巨,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
第五,总体设计,成套能力薄弱。全行业缺乏具有系统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总承包企业。一方面我国水泵制造业在重大成套项目上,总体设计,系统集成能力薄弱,难以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另一方面,水泵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制造企业和应用部门密切配合来协作化大生产。而水泵行业的现状却是: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尚未形成,科研院所、设计机构、制造企业各自独立。有些成套设备制造体系,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被跨国公司碾碎、挤垮,变为跨国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
第六,应用部门缺乏购买国产水泵的自主动性,势必桎梏了水泵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产品的积极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水泵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同国外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价格优势,国产水泵产品理应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一些使用部门盲目追求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根本不考虑性价比,导致国产泵产品在国内采购招标中被国外产品击败的例子屡见不鲜。特别是自主创新,自己研发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泵产品进入市场更费周折。不少国产高端泵产品及具有相当的技术等级,但使用部门仍以没有运行业绩等各种借口拒绝使用,使国产的泵产品想进入国内的一些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总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第七,信息技术在水泵制造业应用率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工业产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不可缺少的手段,包括产品升级换代、重点设备的远程监控、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但就我们水泵行业而言,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几乎是凤毛麟角。对于水泵制造业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推进信息化与水泵制造业融合是促进全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信息技术没有在我们水泵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影响了水泵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制约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更难与国外先进企业(公司)匹敌。
第八,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失、设计、工艺、材料、制造标准规范亟待更新。由于改制一些面向行业服务的研究院所成为各自为战的企业,机构性质与工作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行业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弱化,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速度缓慢,设计、工艺材料及制造等标准很难与国外对接,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现在国内泵企业约1000家,占世界泵企业10000家的1/10;国内泵产值2004年约220亿人民币,约占世界泵产值270亿美元的1/10,世界十大泵企业产值约占世界泵总产值的22%,我国十大泵企业的产值也约占全国泵产值的22%。
国内泵产值年增长率10.5%,约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1.5倍,是世界泵年增长率4.3%的2.5倍。随着建筑、电力、钢铁、石化、环保工业的发展和向第三世界出口泵产品的增加,这种快速增长的形势将保持几年。
“十二五”水泵制造业科技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指导方针和长远目标,结合国家重点工程,从增强创新能力开始,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泵行业竞争情况
1.
国内市场竞争格局
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产业布局以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泵行业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代表性企业在各自的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体包括:以沈阳水泵厂为代表的工业泵生产基地;以大连耐酸泵厂为代表的耐酸泵生产基地:以石家庄工业泵厂为代表的杂质泵生产基地:以江苏靖江为代表的不锈钢泵生产基地;以上海凯泉泵业集团为代表的管道泵生产基地;以江苏亚太泵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潜污泵生产基地;以浙江利欧股份为代表的温岭小型泵生产基地;以上海KSB、上海电力修造厂为代表的电站泵生产基地。在国内泵业市场上,目前有各类从业企业6000多家,总体上:可分为传统国企、新兴民企、外资(合资)企业等几个阵营。虽然制造商数量众多,但85%的制造商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装备水平差,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稳定性低。由于泵行业内部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国内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泵企业约150家,3亿元以上的泵企业约40-50家,5亿元及以上的泵企业仅10家左右。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尽管部分国有泵企业在其优势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总体而言,国有泵企业的市份额在逐渐萎缩。新兴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意识及创新意识强、运营效率高,在国内泵产品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外资企业则借助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抢占国有企业因市场份额萎缩而让出的市场空间,迅速扩大市场份额,逐渐成为高、精、尖产品领域的领导力量。
2.
国际市场竞争格局
世界泵行业有约1万家泵制造厂商,市场竞争激烈,但行业集中度很高。根据Mclvaine公司的《Pump
World
Markets》,2002年,世界泵业总产值约270亿美元,前5家制造厂商的产值(合计56.42亿美元)约占世界泵业总产值的22%,前10家制造厂商的产值(合计83.46亿美元)约占世界泵业总产值的31%。排名前10位的制造厂商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分别为美国福斯(FLOWSERVE)、丹麦格兰富(GRUNDFOS)、日本荏原(EBARA)、德国KSB、瑞士苏尔寿(SULZER)、英国威尔(WEIR)、德国威乐(WILOAG)、美国IDEX、美国滨特尔(PENTAIR)。
世界泵行业的竞争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
第一,竞争日益加剧,一些主要制造厂商的制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和完善的水平,产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第二,行业垄断趋势不断加强,主要制造厂商开始推行集团化的合作发展战略:
第三,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范围和领域,各大泵制造厂商都在努力拓展高速成长的中国市场。
3.
泵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
1
)国内市场需求变动趋势
2005年,我国泵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90.16亿元,利润总额35.62亿元。据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机械分会提供的预测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国泵行业将以25%的平均速度增长,2010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将达到99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将达到1,190亿元。国内农业与水利(含农艺、园艺)、建筑工业、石油工业、电力工业、船舶工业、矿业、冶金工业以及环保等市场的高速增长和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奥运工程)是推动国内泵行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
(
2
)国际市场需求变动趋势
2002年,世界泵业产值约270亿美元,其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国为泵的主要生产国和销售因。据Mclvaine公司提供的预测数据,到2010年,全球泵产品的销售收入将达到36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市场为电站、石油工业、污水处理(即环保)、供水(含城建)、排灌(含园艺)等。推动泵产品需求增加的因素主要为:亚洲饮用水和洪水控制(即排灌)需求;中国和美国电力与石油工业对泵的需求;全球性的水与污水处理需求;欧洲环保与园艺需求等。
(
3
)市场供给
水泵采购投标方案(363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