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服务类投标方案 运营服务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DOCX   373页   下载776   2024-07-12   浏览26   收藏0   点赞0   评分-   151819字   150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2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3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4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5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6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7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8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9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0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1页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2页
剩余358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10 第一节 项目背景 10 一、展览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10 二、展览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2 三、展览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7 第二节 项目概述 28 一、项目基本情况 28 二、项目要求 29 三、服务要求 29 第三节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30 一、布展理念 30 二、布展设计思路 30 三、展览设计流程 31 四、参展安排 32 五、博览会宣传推广 32 六、服务质量标准 33 七、人员配备计划 33 第四节 项目重难点分析及解决办法 34 一、图文展示 34 二、实物陈列 34 三、馆内陈列环境 35 四、灯光布置 35 第二章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岗位职责 38 第一节 公司组织 及职责 38 一、公司简介 38 二、公司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 39 第二节 项目组织结构 49 一、项目组织结构分类 49 二、建立项目组织的步骤 54 三、项目管理结构 55 第三节 项目人员配置及岗位职责 57 一、人员配置 57 二、具体岗位职责 60 第四节 人员管理方案 72 一、人员管理规范 72 二、人员保障措施 81 三、人员管理制度 82 第三章 物资配备计划 98 第一节 物资装备规划 98 一、物资配备目标 98 二、物资装备的原则 98 三、展览设备的组织 98 第二节 项目拟投入的展览装备 99 一、多媒体 99 二、展柜 151 三、灯光 153 四、开幕式 153 五、清洁工具 154 六、其他布展设施 154 第四章 场馆租用和服务方案 156 第一节 场馆标准核查 156 一、事前检查 156 二、事中监督 157 三、事后核查 160 第二节 场馆租赁合同 161 一、场馆基本情况 161 二、场馆租赁用途 162 三、租赁期限及时间段 162 第五章 宣传工作方案 163 第一节 整体宣传方案 163 一、宣传要求 163 二、宣传前期的策划筹备 164 三、宣传推广的具体实施 166 第二节 宣传形式 170 一、新闻宣传 170 二、广告宣传 170 三、社会宣传 171 四、网络宣传 171 第三节 宣传安排 172 一、博览会会前宣传 172 二、博览会中宣传 173 三、博览会会后宣传 173 第六章 会展场馆配套服务及现场管理 174 第一节 展览项目现场管理及流程 174 一、内涵 174 二、目的 174 三、内容 174 四、现场服务的特点 174 五、基本流程 175 六、展览项目现场服务工作规范 176 第二节 布展方案 177 一、参展商布展 177 二、场馆环境装饰和建筑物的装饰 180 三、展览场馆环境与空间布置 184 四、门禁系统 189 五、展馆布置 191 第三节 展品搬运服务 194 第四节 会议项目现场管理及流程 196 一、会议项目现场管理 196 二、会场布置 199 三、座位区的布置 200 四、会场主席台的布置 203 五、 会议场地的其他功能区域 208 六、 会议报到处的要求 209 第五节 博览会的开幕式 209 一、会展现场布置 209 二、媒体接待与管理 210 三、会展开幕 211 四、开闭幕酒会 212 五、娱乐活动 213 第六节 参会人员的登记、进出和各类证件管理 214 一、 现场登记 214 二、参会人员登记 215 三、预先登记 216 四、现场登记 216 五、参会人员的接待与服务 217 第七节 会展场馆广告位的管理 217 一、承接 217 二、布置 218 第七章 安保工作方案 219 第一节 保安配置方案 219 一、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 219 二、人员配备 220 三、岗位职责 220 四、人员素质要求 227 第二节 安全防范管理 228 一、总体工作要求 228 二、保安内部管理 229 三、门卫安保工作管理 234 四、车辆停放管理 246 五、消防安全管理 253 六、巡馆安全管理 260 第八章 保洁服务方案 275 第一节 总体工作流程 275 一、布展期间 275 二、正展期间 276 三、撤展期间 277 第二节 保洁运作模式及工作计划 278 一、保洁方案 278 二、 保洁工作计划 282 三、清洁与保洁管理 283 四、展览馆日常清洁卫生管理 288 第三节 保洁服务标准及注意事项 297 一、日常保洁流程 297 二、验收区域及标准 298 三、注意事项 302 第九章 邀商工作方案 305 第一节 展会邀商的特点 305 一、经济的间接性 305 二、工作的隐形性 305 三、效果的滞后性 305 第二节 具体方案 307 一、工作内容 307 二、邀商预算 309 三、邀商渠道 310 四、邀商进度计划 310 五、邀商宣传推广 311 第十章 防疫工作方案 314 第一节总体服务方案 314 一、防控总方案 314 二、防控总要求 314 三、观展人员管理 315 四、展位管理 316 第二节传染病疫情事件的预防和防控措施 317 一、传染病疫情事件预防 317 二、防控措施 319 三、展馆卫生防疫工作 320 第三节明确防控具体要求 321 一、建立个人健康申报制度 321 二、场所入口应设立体温检测点 321 三、展馆应当加强通风换气 321 四、应确保展馆内洗手设施运行正常 321 五、展馆预防措施 322 六、用餐形式 322 七、日常操作要求 322 第四节疫情防控实操 322 一、清洁消杀要求 322 二、展览场所防控措施 323 三、人员防控措施 324 四、展品展具防控措施 325 五、其他保障措施 325 六、成立现场疫情应急防范小组 326 第五节消毒物品准备 327 一、健之素牌消毒泡腾片 327 二、84消毒液 328 第十一章 应急预案 330 第一节 总体方案 330 一 、 编制目的 330 二 、 编制依据 330 三 、 工作原则 330 四 、 适用范围 330 五、成立应急组织机构 331 六、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程序 333 七、 后期处置 334 八、 应急处置保障 335 九、 责任追究 336 第二节 各项应急预案 337 一、火灾应急预案 337 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344 三、停电应急处理预案 353 四、停水应急预案 354 五、触电应急预案 357 六、停车收费系统故障应急处理预案 361 七、门禁道闸系统使用异常应急处理预案 363 八、中暑应急预案 366 九、电梯困人应急预案 370 第一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第一节 项目背景 展览,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展览会既是信息,通讯和娱乐的综合,也是唯一的在面对面沟通中充分挖掘五官感觉的营销媒介。20世纪尽管出现高速的电子通讯方式,展览会,作为临时的市场,仍然是最专业、有效的销售工具。而博览会是展览会的一种,他们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一、展览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社会分下的发展与展示的出现 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奴隶社会初期,出现过气次社会大分工;先后从农业中分离出畜牧业、手下业,从手下业中分离出商业。此后,进一步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分工。社会分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产品供给量。 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从产业之间发展到产业内部,出现了不少新的行业。产品门类、规格、产量增加;工艺美术品日益精细,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出现了许多大师,其作品深入人心;一些建筑物上也有画作、雕塑的出现或展示;朝廷官员及一些富商、知识分子等,开始收购和储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并相互展示、把玩。收藏的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展示也越来越多。当展示成为艺术交流的重要形式时,艺术展的雏形也就出现了。 分工促进了交换。交换最初在两个原始共同体之间出现,以后扩大到在共同体内部进行。商人出现以后,交换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进行。在商业形式下,劳动产品取得商品形态,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发生分离。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人们在交换中十分关注使用价值的情况,包括商品的规格、型号、颜色、用途、材料质地、使用寿命等。这使展示成为商品交换的重要一环。当这种展示成为交换中主要交流手段时,最初的商业类展览使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展览产生的重要前提。因为没有分工,就没有不同产品,也没有交换的必要;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商业展示的必要;在此情况下,不可能产生商业类展览。分工与交换之所以能催生展览,还有一个重要的机理,就是交换的进行,这意味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如果不是交换,而是由部落(如原始共同体)或政府分配(如计划经济),则无论社会分工如何发达,展览也是难以产生或发挥作用的。这有如20世纪的苏联与中国,虽然社会分工很发达,但因通过计划配置资源,使得展览十分落后。 (二)交通的改善 自然界密布很多高山与河流,道路不畅,阻碍了人员的来往与货物的流动。展览活动涉及展品的运输和人员的流动,它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交通发展上。这不仅需要拓宽或延伸道路、修建析梁、开挖运河,还要打通道路与河道的关卡。关卡林立,雁过拔毛,重复征税,参展者负担过重,展览是无法进行的。在欧洲,为了发展集市,当地官府都曾采取过措施,减少关卡和重旋征税。这说明交通的改善也是展览举办的重要条件。 (三)政府或商会的支持与管理 展览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专业展览组织及行会、协会诞生前,展览主要靠政府组织。在封建社会里,偶尔出现的展览主要依靠皇室举办;在近代社会里,靠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在民间群团组织诞生以后,各类商会、协会在展览的组织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下,展览公司已经发展为展览的主力军。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展览仍离不开政府及商会的支持与管理。 二、展览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展览作为最古老的市场形式,通过“展出”与“观览”达到交换目的的原理千百年来基本未变,但其形式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着。 现代意义上的贸易展览会最早诞生在德国,到15世纪,莱比锡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许多城市都相继成为世界展览名城。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国际贸易活动的频繁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会展活动逐渐扩展到美洲等其他地区。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博览会成为发达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重要场所。1928年11月22日,来自3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会议,并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管理和协调国际性展览会的《1928年国际展览会巴黎公约》,规定了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周期、主办者和参展者的权利与义务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因战争而停办的展览会和博览会重新开张,“米兰博览会”、“巴黎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被誉为连接各国贸易的3大桥梁。 展览业达到国际化的产业规模是在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形成之时。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展览业的发展,大型会展中心接连问世,现代会展产业应运而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会展业已成为全球会展经济中整体实力最强和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展览强国,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高于拉美和非洲,仅次于欧美。新加坡、日本、阿联酋和我国的香港等地的会展经济都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由于政府不重视发展展览业,企业一般也不通过展览会推介产品,而主要采取产品展示会的形式进行宣传,因此其会展业发展远远滞后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 再就中国而言,早期的集市,最多只能算会展活动的萌芽。由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多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会展活动发展缓慢,更未能形成产业。1873年,我国首次参加在奥地利举行的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此后官方或民间又以组团参加、寄物参展、派员参展等形式参加了20多次世界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工商部颁布《出洋赛会同行简章》,对华商出国参展作出了统一规定,鼓励商家踊跃参展;还在前门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示各地工业品。国内的会展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如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于1910年举办,展期3个月,观众达20多万。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派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众多大奖。自192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后,中国没再参加世界博览会,直至1982年重新参加美国举办的诺克斯维尔世界博览会,才又重新参加历届世界博览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等原因,我国很少参加世界性的会展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展经济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除传统的广交会外,比较著名的有昆明商品交易会、华东商品交易会、深圳高新技术商品交易会、杭州西湖博览会等,有些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总体来说,每年所办的展览中,5万平方米以上的不超过10个,2万平方米以上的不超过30个,而以1万平方米左右的专业展为多。除汽车展、房屋展等公众性较强的科普展会外,大多数科普展会的观众都是专业行业的管理、经营和科技人士。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展览会也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中国展览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集市。 中国古代集市起源于宗教性的集会。早在西周(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即有陕西岐山风雏山村的宗庙会,一年一次,会期3天。 元代(1271~1368)时,元大都(今北京)的集市多达30多个,今北京钟鼓楼一带是元大都繁荣的集市所在地。 明代(1368—1644)时,北京集市依然繁荣。城隍庙、隆福寺、护国寺、白云观等地是定时庙会场所。明代还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交易的由国家控制的马市,即茶马市。 清代(1644—1911)时,北京的白塔寺、隆福寺和护国寺是著名的三大庙会所在地。清代在传统集市的基础上,又逐步发展了具全国规模的一些专业集市,如无锡、芜湖的米市,最典型的是河北安国的药市,春秋两次。作为专业的药材集市,安国药会已初步具备近代专业博览会的形式和内容。 清代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早期的博览会出现了。 1905年,清工商部在北京前门设“京师劝工陈列所”,展示各地工业品,同时附设劝业商场销售商品。这是中国博览会的雏形。 1909年,江苏教育总会在沪召开全省学堂成绩展览会,这是我国首次以展览会命名的展览。 1910年,清廷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掀开了中国近代展览史的第一页。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具现代展览概念的第一个商业博览会。大会分设各省、纺织、茶叶、工艺、武备等馆,会期3个月,观众达二十多万。 1912年,北京政府改清廷在前门的劝工陈列所为商品陈列所,以后又改为劝业场,使得这一中国最早的展馆逐步变成商场。 1921年8月,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馆建立,每年6、7月征集展品,每年秋季举办一次展览会。 1922年10月,上海总商会在上海首次举办了中国蚕茧丝绸博览会。 1925年,举办了武汉展览会。 1928年,举办了四川国货展览会。 1929年,举办了西湖博览会。西湖博览会是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展览盛会(2000年起,西湖博览会继续在杭州举办,每年一届)。 1935年,举办了西南各省物品展览会。 1936年,举办了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 1944年,东北伪满洲政府举办了哈尔滨博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展览会主要是由政府承办。80年代后期,中国的展览业逐步发展,特别是经过近20年来的迅猛发展,展览已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新兴产业。 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展览会的组织手段和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近几年网上展览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已经成为实物展览会的有效补充,在2003年SARS期间更是受到了众多参展商和贸易人士的青睐。 三、展览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展览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呈现出创新驱动、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展览经济增长拓展了新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大对外贸易投资合作,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展览活动成为中国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展示先进技术和产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发掘投资贸易机会的重要渠道。 (一)中国展览业现状 从调查数据看,中国展览业现状具有五大特点: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经济效益驱动。 1.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 中国展览业可谓“起步晚,发展快”,这可以从近五年来展览项目数增长情况得到验证。我国1997年的展览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并不断增加,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中国展览业规模继续稳居全球首位。2017,全国展览总数为10358场,展览总面积为14285万平方米,较2016年分别增长4.7%和9.3%。全年净增展览466场、展览总面积1210万平方米。 2018年,中国展览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均实现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在已采集到面积信息的展览中,2018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793个,较2017年增加130个,同比增长3.5%;举办展览总面积为12949万平方米,较2017年增加5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各区域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发展不平衡,华东地区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均领先于其他地区,占比分别为45.0%和41.0%;东北地区办展数量同比增速最快,达37.4%;华南地区办展面积同比增长最快,达17.1%。在省市方面,上海、广东和山东办展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前三强,办展数量占比分别为19.5%、13.3%和9.5%,办展面积占比分比为20.6%,21.1%和7.6%;上海举办展览数量最多,广东省举办展览面积最大。 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所有规模展览中,5万平方米以上中大型规模展览合计占比达51.3%,中国展览行业正逐渐向规模化办展转变。不同行业展览举办数量和规模差异化明显,轻工业展览在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上均位居所有行业之首,占比分别为39.9%和43.7%;服务业展览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实现双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7.2%。 2015-2018年中国展览服务市场收入情况 2.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 近年来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热潮带动下,各地搭建展览场馆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从城市举办各种会展活动的公益角度考虑,把展览场馆作为城市的必要基础设施,纷纷规划建设展览场馆,例如包括西藏拉萨也在积极争取建设一个会展中心。 3.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在我国,展览活动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促进贸易、投资、技术、文化交流等事业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与载体。加上我国经济体制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特征,因此,我国的展览活动大量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这也是有别于全世界其他展览大国的一个显著特色。 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从法律意义上来看,在我国,主办机构是办展的主体和主要民事责任单位,但我国的展览活动大部分另有承办单位。从承办单位来看,企业承办的比重正呈越来越大的趋势。许多大型活动特别是中央和省级以上政府机构或全国性商协会主办的展览,其主办方往往由数个不同机构共同组成,承办者往往是主办单位的下级政府机构。 目前我国对展览主办企业并没有特别规定任何入行“门槛”,近年来各地新注册的与展览相关的企业数以千计、万计,尽管其中大部分都有主办展览的资格,但是,目前真正能独立主办或与其他机构联名主办的民营企业还是凤毛麟角。 4.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目前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展览业。但是,中国的展览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三者可进入世界展览中心城市百强;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五位。这也反映了我国展览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现状特点。 (二)中国展览业发展存在问题 1.市场在展览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强,产权关系不清限制了展览要素的流动 由于对展览会的商业属性没有做出明确界定,同时大众舆论导向又过多地强调展览业对主办城市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从而导致各级政府在中国展览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市场在展览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 2.展览业中存在部分形式主义问题,参展商和买家的自由选择权得不到充分尊重 展览会本来是商业行为,采取与不采取哪种形式主要取决于主办方的市场决策。但是现实中,由于不少展览会是政府直接举办或者是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因而必须在展商数量、观众数量、参会嘉宾影响力、国际化程度、成交效果等方面严格按照政府给定的指标进行运作,并由此滋生了形式主义问题。 3.一些政策偏离中性原则,造成不公平竞争 为了促进会展业发展,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会展业发展指导意见及会展扶持资金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这些鼓励性措施对推动展览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少政策措施为了刺激短期市场、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常按照参展人数、展位数量、展览规模、特装展位比例、国外展商比例等指标,作为选取受益主体的标准,有时甚至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选择扶持对象。这些举措大多以吸引外地项目为主,既没有考虑到本地企业的利益,也没有顾及到整个市场的公平。 4.营商环境存在盲区,参展商和主办方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展览会产业链条较长,需要海关、工商、公安、消防、交通等众多公共服务机构的支持,需要宽松的营商环境。很多城市为了吸引更多的展览会,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推出了很多举措,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不同城市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5.展览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中国展览业做大做强,国际化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国际化是双向的,既要欢迎国际展览企业来华办展,也要鼓励中国展览企业对外投资,赴国外办展;既要鼓励中国企业赴国外的展览会参展,也要吸引国外的企业来中国的展览会参展。但是,从目前中国展览业国际化发展进程看,明显存在着“不对等的国际化”状态。 从绿色环保角度看,展览业是一个高消耗的行业,每次展览会的举办,不仅大多数参展商需要搭建华丽的个性化展台,而且主办方还要将整个展览场馆的内外部公共区域装饰一新。而每个展览会通常只有5-7天的时间,这意味着整个行业每天都处于繁忙的“搭建-拆除”工作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展览垃圾。如果使用的展具不环保、拆除的展台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给环境带来重大危害。 (三)中国展览业未来发展趋势 2019年中国展览业总体运行平稳,在落实国家战略、促进经贸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展望2020年,一方面存在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趋缓、展览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新旧动能转换、科技进步、资本市场介入、跨界融合发展等新机遇。 1.总体发展态势趋缓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全球单边主义抬头,国际合作环境复杂多变,不仅中美经贸关系紧张,日韩关系、印巴关系、英国和欧盟的关系同样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前景不容乐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给全球展览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2)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持续下滑,2019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6.3%,预计下半年将保持在6.1%左右,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直接削弱了展览业的增长动力; (3)经过近2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展览业无论项目数量还是场馆数量均已积累了庞大的存量,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这也是增长率可能趋缓的重要原因。 2.产业化趋于加快 随着中国会展市场的快速扩大和对会展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会展越来越被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看待。为了促进会展业的持续发展,中国从政府、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三个层面进一步推动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服务,进一步确立会展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服务和桥梁作用,大力开发展会产业。 我国将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逐步建立健全展览业的行业管理体制。中国商务部将在内外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展览业的统一管理体制。对展览业的管理将从项目审批转向行业管理和政策调控,加快促进展览业的市场化。在管理方法上,商务部将建立与展览业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与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制定发展政策。正确引导展览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很多地方政府设立会展统一管理机构,根据展览行业发展所需的环境和配套设施要求,对交通、通讯、旅游、商检、海关等展览业务所涉部门进行协调,使展览业与这些部门、行业在互动中协调共进。 3.专业化比重增加 (1)展会主题由综合化趋于专业化。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会展追求的都是综合化,强调小而全,结果造成展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未来的行业性专业展会将会更有生命力。近年来,我国展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专业性展览会数量不断攀升,协会、企业办展以专业展为主,政府主导型展会也向专业化发展。在十五期间新增展览会项目中,专业性展览会占比重逐年走高。 (2)展览分工专业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展览从业人员没有明确分工,多种职能集于一身,同一批人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展览业缺乏科学的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必然效率低下。未来展览业必须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局面,会展配套服务公司的经营范围将进一步专业分工细化
博览会运营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
下载提示

如果下载遇到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专员!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