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服务类投标方案 检测服务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DOCX   398页   下载162   2024-07-12   浏览39   收藏0   点赞0   评分-   169585字   150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2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3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4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5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6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7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8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9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0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1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2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3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4页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5页
剩余383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13 第一节 检测行业的产生背景及行业现状 13 一、检测行业的产生背景 13 二、我国检测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19 三、我国检测行业的竞争情况 24 第二节 防雷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一、防雷检测的重要性 32 二、防雷检测行业现状 34 三、防雷检测行业存在的问题 36 四、防雷检测行业发展趋势 37 第三节 项目需求分析 38 一、检测范围 38 二、检测项目 38 三、服务期 41 四、实施地点 41 五、技术规范 41 第四节 检测重点、难点分析 42 一、检测安全 42 二、天气影响 42 三、检测面积大 42 四、跟踪检测难度大 43 第二章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设施配备 44 第一节 组织及管理目标 44 第二节 项目组织结构设置 46 一、项目组织结构 46 二、设置原则 47 三、组织结构图 47 四、部门职责 48 第三节 人员配备 51 第四节 设备投入 53 一、仪器设备配备 53 二、交通工具配备 57 第五节 人员岗位职责 57 一、技术负责人 57 二、办公室主任 58 三、检测室负责人 58 四、质量监督员 59 五、内部审核员 59 六、样品管理员 59 七、设备管理员 59 八、资料管理员 60 九、检测人员 60 十、校验(复核)人员 61 十一、财务人员 61 十二、授权签字人员 61 第六节 设备管理 62 一、职责 62 二、仪器设备的配置与采购 64 三、仪器操作流程 65 四、日常使用和维护 87 五、仪器设备故障处理 87 六、仪器设备状态标识与档案的管理 88 第七节 人员管理 89 一、概述 89 二、范围 89 三、职责 90 四、要求 90 五、各岗位人员任职条件 91 第八节 人员培训 93 一、概述 93 二、范围 93 三、职责 93 四、控制要求 93 五、培训需求 94 六、培训内容 94 七、人员培训制度 95 八、培训方法 95 九、考核 95 第三章 内部管理制度 97 第一节 行政管理制度 97 一、总则 97 二、员工招用与培训教育 97 三、劳动合同管理 99 四、职工休假制度 102 五、工资福利与劳动保险制度 103 六、办公室管理制度 105 七、考勤、请销假管理制度 106 八、机动车辆管理制度 107 九、三项费用管理的规定 111 十、差旅费报销制度 112 十一、文印管理制度 115 十二、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制度 116 十三、节能降耗管理制度 117 十四、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18 十五、后勤管理制度 119 第二节 内部文件管理制度 121 一、文控中心建档范围 121 二、管理机制、机构职责 122 三、文件资料搜集 123 四、文件资料归档、立卷和管理 124 五、文件资料保管 125 六、文件资料判定和销毁 125 第三节 其他管理制度 126 一、合同管理制度 126 二、异议申诉处理制度 127 三、事故处理制度 130 四、保密制度 132 五、资料交接制度 135 六、检测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136 七、检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136 八、人员档案保管制度 141 九、防雷设备保养规程 144 十、检测环境条件保障制度 145 第四章 项目实施方案 148 第一节 工作方案 148 一、防雷装置检测相关规范 148 二、检测要求及方法 149 三、检测流程 164 四、检测操作规程 169 五、项目实施、现场检测流程图 171 第二节 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 173 一、建筑物的几何尺寸 173 二、接闪器类型 174 三、接闪器有效高度 174 四、接闪器规格 175 五、接闪器网格尺寸 176 六、均压环垂直距离 177 七、引下线 177 八、突出屋面的金属物是否接地 178 九、突出屋面非金属是否受防雷保护 178 十、按地电阻的测量 178 十一、按地体规格测量 180 十二、屋面放散管及室内设计是否接地的检查 181 十三、平行管、线跨接间距 181 十四、架空管、线接地间距测量 181 十五、低压线路埋地长度的测量 182 十六、低压线路埋地长度的测量 182 十七、线路如何端金属管线是否接地的检查 182 十八、电源入户处是否安装避雷器检查 183 十九、避雷器接地电阻的检测 183 二十、避雷器启动电压、漏电流的检测 183 二十一、复核、确认并签字。 183 第三节 分析处理 184 一、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 184 二、数据处理 185 三、出具检测报告 186 四、服务评价和跟踪回访 187 五、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 187 第四节 检测进度控制和保证措施 189 一、计划工期 189 二、确保服务进度的技术组织措施 189 第五章 质量保障方案 193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 193 一、检测质量控制措施 193 二、质量管理体系 194 第二节 质量方针与目标 196 一、质量方针 196 二、质量目标 197 三、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措施 197 第三节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198 一、目的 198 二、范围 198 三、职责 198 四、工作程序 199 第四节 质量监督 203 一、目的 203 二、适用范围 203 三、职责 203 四、程序 203 第五节 其他相关质量保障程序 205 一、客户机密信息保护 205 二、公正、独立、诚实性保证 211 三、文件控制 213 四、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控制 220 五、人员技术档案管理 224 六、服务和供应品采购 225 七、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 230 八、申述和投诉 235 九、纠正预防与改进 238 十、记录管理 243 十一、设施、环境条件与内务控制 250 十二、安全作业与环境保护 253 十三、标准物质的管理 258 十四、量值溯源控制 263 十五、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管理 268 十六、检测方法管理 270 十七、方法确认 275 十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82 十九、偏离事件例外许可审批 284 二十、检测项目的分包 288 二十一、现场检测管理程序 290 二十二、检测工作 292 二十三、检测结果质量控制 297 二十四、数据控制与保护程序 303 二十五、检验过程中的异常处理 310 二十六、检测报告的管理 312 二十七、事故处理程序 320 二十八、应急检测 322 二十九、服务客户 325 第六章 安全保障方案 328 第一节 安全领导机构与安全管理机构 328 第二节 制度保障 329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329 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332 三、安全生产措施 334 四、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335 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336 六、班前安全活动制度 339 七、特种检测人员管理制度 340 八、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341 九、安全资料管理制度 343 十、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347 第三节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操作规程 348 一、三大纪律 348 二、八项注意 348 三、基本要求 349 四、安全操作规程 350 第七章 后续服务方案 357 第一节 服务承诺 357 一、诚信检验承诺 357 二、工期承诺 358 三、质量承诺 358 四、本地化服务承诺 358 第二节 后勤保障措施 359 一、车辆管理 359 二、消防、安全及环境卫生管理 359 三、食堂、宿舍管理 360 四、办公、生活设施管理 360 第三节 成果报告 361 一、概述 361 二、检测报告的形式 361 三、检测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362 第八章 应急预案 364 第一节 事故应急预案 364 一、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64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64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364 四、信息报告程序 365 五、应急启动 366 六、救援行动 366 七、防雷检测信息报告 367 八、扩大应急 367 九、应急恢复 367 十、应急结束 367 十一、处理措施 368 第二节 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368 一、总则 368 二、组织机构及联系方式 369 三、职责与义务 369 四、应急处理和响应工作程序 370 五、应急救援措施 370 六、应急处理支持与反馈 375 七、附则 375 第三节 高空作业应急预案 376 一、编制目的 376 二、编制依据、适用范围 376 三、事故处理组织机构 376 四、高空坠落事故预防措施 378 五、事故报告程序、方式、内容 379 六、事故救援原则 380 七、救援设备、物资 380 八、事故报告及救援通信 380 九、保障措施 380 十、救援队伍 381 十一、事故调查 381 十二、高空坠落事故处理程序 381 第四节 防触电应急预案 382 一、目的 382 二、引用标准 382 三、人体触电方式. 382 四、应急准备 384 五、应急响应程序 385 六、应急预案的关闭 389 七、恢复 390 第五节 实验室应急预案 390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检测行业的产生背景及行业现状 一、检测行业的产生背景 (一)检测行业的产生背景 1.检测行业的产生 检测行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全社会对使用产品的质量、对生活健康水平、对生产生活的安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比如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中的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穿的衣服和室内空气是否含有过量甲醛、工厂排出的废水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或者手机电池是否会爆炸等。各国政府和机构通过不断加强对这些领域的立法、制定各种产品标准以满足社会需求;而检测,即通过对这些领域各种产品的技术验证,告知使用者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或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 可以说,社会的上述需求是检测市场形成并发展的基本动因。检测行业基于全社会对于产品及服务的质量(Q)、健康(H)、安全(S)、环境(E)要求而产生,如下图所示(以制造业为例):从上图可看出,全社会对质量(Q)、健康(H)、安全(S)、环境(E)的要求不断提升是技术检测行业产生的根源,政府等组织关于QHSE立法的不断加强是推动技术检测行业发展的直接原因,产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及供应链的不断延伸推动了技术检测业务的快速发展。随着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产品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供应链不断延长,检测作为鉴定品质的手段,贯穿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检测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2.检测市场的参与者 检测市场按参与者的不同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政府检验检测、企业内部检测及独立第三方检测。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政府检验检测突出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我国政府检验检测机构的业务来源主要在市场准入、监督检验检测、3C认证、生产许可证、定检、评优、免检等方面;企业内部检测则服务于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管控需求;而独立第三方检测主要体现所出具检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在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基于保护自身利益,对检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越来越重视。 (二)检测行业发展特点 1.商品贸易、专业化分工促进技术检测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各种消费品及工业品的生产日益规模化、标准化,检测成为贸易双方鉴定产品品质和相关政府机构评定合格的重要手段,在研发、生产、贸易等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检测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检测从最初的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要求逐渐独立出企业并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行业,以满足区域的、国家的甚至国际的产品或行业标准要求。各国不同的法律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对于要进入该市场的产品和企业有直接的影响。随着贸易非关税壁垒应用越来越广泛和国际贸易持续扩张,检测行业获得快速发展。 2.市场参与各方的共同作用推动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 首先,生产商在商品生产极大丰富、同类商品众多的情况下,为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会公布其产品的性能指标以证明其品质优良,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使其公布的产品性能指标具有客观、公正性,生产商一般会聘请具有市场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其产品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结果。 其次,贸易商及零售商为吸引客户或消费者,满足客户或消费者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会要求供应商提供其产品的性能指标。为使产品性能指标具有客观、公正性,零售商一般只接受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供应商产品出具的检测结果。 再次,各国政府基于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因素,会对某类产品出台涉及质量、安全、环保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供应商产品必须达到该标准方可销售。供应商需取得检测机构出具的达到该标准的检测结果,且该检测机构应为该国政府所接受。最后,消费者选购商品时,会通过比较各商品性能,以及出具该检测结果的检测机构的市场公信力而作出选择。 3.各国检测行业市场准入,业务市场化 随着全球检测行业的发展,各国检测体制总体趋势一致,即政府或行业协会通过考核、认可等市场准入规则对检测机构进行行业管理,将检测、合格评定的业务市场化,提升服务品质,促进行业发展。各独立检测机构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按照自身提供的服务进行市场化运作,服务费用由双方协商确定。政府对于检测行业的发展政策影响检测行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起初对检测行业严格管制,检测机构均由政府控制。随着市场及贸易的发展,政府逐步放松管制,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及扩大,某些运作比较成功的检测公司逐渐规模化,形成强大品牌。目前,几家全球性公司和更多区域性公司在行业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三)独立第三方检测业务特点 1.客户多、频率高、金额小 一般情况下,各级产品生产商均是按照客户或政府要求选择检测机构,对其产品进行检测,因此产品生产商构成检测机构客户的主要部分。由于某个产品或某类产品的生产商众多,因此检测机构的客户群广泛。由于产品每一次改进或每推出一个新产品、每一次批量出货均需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因此客户的检测频率较高。每次检测均为抽样检测,样品价值相对于新产品价值、出货产品价值极小,检测单价相对产品价值较低,客户对检测单价不敏感。 2.设备一次投入、更新快 专业实验室是检测的基础,不会因为检测量的多少而改变,检测设备均需要一次性投入。由于检测技术、检测方法不断创新,检测标准不断提高,为保证检测质量、提高检测水平,检测机构需要不断投入购买最新检测设备。不同产业产品检测技术、检测标准不同,检测机构每进入一个新产业或新领域都需要大量投入资金建立专业实验室。因此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主要在于检测设备投入及更新。 3.依赖于其他行业发展技术 检测服务于其他行业,受到其他行业发展及其相关法规的影响,比如欧盟2002/96/EC指令、2002/95/EC指令、2005/32/EC指令、美国加州能源法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检测业务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发展。单一领域的检测机构易受某一行业波动的影响而出现波动,而跨行业的综合性检测机构受到多行业的共同影响而能够避免大的波动,抗风险能力较强。综合性检测机构对其自身能力要求较高,包括多种类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及管理、各行业专业技术的掌握、各行业客户的合作关系维护等。 4.公信力是检测机构大规模发展的关键 公信力是检测机构发展的生命所在,是经过市场长期考验逐渐建立起来的。各检测机构均自觉维护自身的市场公信力,譬如加强研发能力,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多级复核制度,确保检测质量及检测报告质量等。检测机构均制定了严格的内控机制以杜绝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一旦检测机构被发现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多年培育的市场公信力将完全丧失,失去客户的认同,并可能被取消检测资格。只有拥有较高市场公信力的检测机构才能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实现大规模发展。 (四)独立第三方检测的优势 1.独立第三方检测相对于企业内部检测的优势公信力强 如果客户自行出具检测报告,相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其公信力有很大差距。在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基于保护自身利益和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信任,越来越推崇采用第三方的检测服务。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市场公信力是检测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比如微软、沃尔玛、索尼等,要求供应商向其提供的部件、零件、原材料等必须经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并对外公布其接受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名单。技术成熟产品检测需要各专业综合的技术能力,比如电子制造业拥有大量的电子电器专业人才,而材料、机械、化学等专业的人才会比较缺乏,但产品质量检测本身除了电子技术外,还包含了材料、机械、化学等专业技术,通过借助配备了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有助于企业更关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企业增值的核心环节。 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产品质量技术咨询服务对于企业改善研发生产流程、提高竞争力日益重要。规模效应、成本低技术检测服务,对于单个客户来说其需求是零散和不确定的,相对于检测费用,每个客户自行配置全套检测设备、设立检测实验室,其前期投入和长期维护费用均非常高。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的技术检测机构为客户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检测解决方案,如果检测服务方便快捷,客户自行设置实验室的必要性将越来越低。 2.独立第三方检测相对于政府机构检测的优势 市场化运作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不依附于某一个企业或政府机构的强制性要求,而是依赖于自身服务能力开拓业务。第三方检测机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检测方法研发,提高检测能力,扩大服务范围,主动发掘客户,为客户提供包括技术咨询、一站式检测完整的服务内容。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现代营销服务体系,综合运用网络营销、电话营销等方式,在全国建立服务网络,实现了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增强了整体市场影响力。跨行业、跨区域经营政府检测机构受行政区域建制和行业部委建制的影响,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某一行政区域和某一行业发展,无法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在不同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不同行业的专业实验室,通过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实现大规模快速发展。 二、我国检测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全球检测行业发展概况 根据摩根士丹利2008年5月的研究报告,全球技术检测市场规模约为500亿欧元,约合4,400亿元。随着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和国际分工深化,全球检测行业近年来保持了15%左右的快速增长。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综合性检测机构基本上都来自欧洲。 近年来,大型综合性检测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收购兼并,以便于迅速进入新的市场,并在短时间内获得资质、渠道和人才,提高空白领域的检测能力。如美国大部分较具规模的消费品或工业品检测公司被欧洲大型检测公司收购兼并,成为其美国分公司。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增长迅速,技术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本地综合性检测机构成长较快,初步具备了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检测行业发展进程 我国的独立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是在政府逐步放松管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进程如下:第一阶段:检验检测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实行国家对外贸易的统一管制,不断强化对检验检测市场的管制,建立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对外贸易部下设商品检验总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进出口检验机构和开展检验检测工作。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检验得到了初步发展,奠定了今后市场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负责所有商品检验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条例》,规定国家商检局为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工作的主管机关,各地商检局及其分支机构负责监督管理本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工作;规定所有的业务一律由国家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还特别规定在中国境内不得设立外国检验机构。 第三阶段:开始对民间资本开放商品检验检测市场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颁布,明确了商检工作的目的是保证进出口商品质量,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各地商检机构负责对规定的商品实施强制性检验检测。确定了多种检验主体的合法性,取消了中国境内不允许设立外国检验机构的条款,同时规定,国家商检部门和商检机构根据需要,通过考核,认可符合条件的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承担委托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工作,开始对民间资本开放商品检验检测市场。 第四阶段:界定了行政执法性质的强制性检验检测工作与民事行为的检验检测业务,民营检测机构快速发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修改进一步明确,列入国家规定的进出口商品检验目录的商品,由商检机构实施检验检测;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接受对外贸易关系人或外国检验检测机构的委托,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进一步明确了对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经营活动的民事行为的检验资格,明确界定了行政执法性质的强制性检验检测工作与民事行为的检验检测业务,为检验检测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五阶段:允许外资独资检测机构进入中国2005年12月11日之后,我国政府根据加入WTO承诺,允许外资独资进入中国的服务贸易市场。外资检测机构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丰富的运作经验全面进入中国检测市场,成为中国检测市场的重要部分。外资检测机构与民营检测机构构成独立第三方检测的主体,国有检测机构利用其传统垄断优势占据了政府强制性检测市场。 政府强制性检测市场主要包括各部委的质检、商检、环保、卫生等各种认证要求的强制性认证及各级政府(含省、市、县、镇等)的各种认证要求的强制性认证,目前该部分市场占全部检测市场的55%左右。独立第三方检测是政府强制性检测之外的全部检测内容,占全部检测市场的45%左右。随着检测行业市场化发展和政府监管体制的变革,政府将会逐步放开强制性检测市场,允许合格社会检测机构进入部分强制性检测市场。 (三)我国检测市场规模 2002年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国际贸易额的快速增长,检测行业成为中国发展前景最好、增长速度最快的服务行业之一,其中以民营和外资为主的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国检测市场规模于2008年达到450亿元。在全国检测市场中,国有检测机构利用传统垄断优势占据了55%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检测机构利用其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及在出口贸易检测业务中的天然优势占据了市场30%以上的市场份额;民营检测机构起步晚,资本实力小,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接近10%。 (四)我国检测市场将保持较快增长 未来几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中国检测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根据CCID预测,中国检测市场未来几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全国检测市场规模于2010年将超过700亿元。其中民营检测机构增长速度最快,超过30%;外资检测机构次之,增长速度在20%以上;国有检测机构增长速度较慢,维持在10%左右。 (五)推动我国检测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1.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品及生命科学检测需求上升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越来越多地注重产品的安全、环保、可靠、耐用等方面要求。消费品制造商为满足市场需求,相应地会对自身产品在诸如安全、环保、可靠、耐用等方面的性能检测指标提供给零售商或消费者,并同时对其上游供应商提出更多的各项指标检测方面的要求,推动了消费品检测需求上升。 2.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及产业升级,推动工业品检测需求上升 近年来,全球制造企业向中国转移产能,以及本地制造业快速发展,工业品使用大幅增长。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大量企业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其采购的设备及工业用品提供质量检验和验证服务,导致工业品测试和技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产业升级推动了高品质检测业务的持续上升。 3.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推动贸易保障检测需求上升 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大国,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5,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快速增长的贸易量,促进了对外贸易领域检测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另外,海外市场不断提高对产品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性能指标要求,包括QHSE(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规则和标准的增加和加强;控制和检测活动的私有化;审计和检测活动的外部采购;提高对QHSE风险管理的增长需求;以及市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增长等,使检测需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三、我国检测行业的竞争情况 (一)国内检测行业涉及的具体领域及竞争格局 检测行业涉及领域众多,包括了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比如工业、农业、采矿业、消费品制造业(包括纺织、服装、日用品等)、建筑业、能源和燃料、水电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电子电器行业、汽车业、食品行业、咨询服务业、零售业、医药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卫生管理等行业。 我国目前共有近24,100家国有、民营和外资检测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25个行业,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从事的检验检测项目逐年增多。中国的检测机构主要分布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卫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农业等部门,其中质检部门所属的检测机构数量最多,达到3500多家,占全部检测机构数量的14.5%。 国有事业性检测机构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下属市/县级行政区域均设有检测机构和代表处,由不同职能的政府部门投资建设并主管,为事业单位编制,主要针对内销产品从事政府强制性、垄断性的检测任务,如: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下属的计量检测中心,环保局下属的环境检测监测中心(站),卫生、防疫部门下属的检测中心(站)等。绝大多数检测机构的规模较小、检测项目单一、业务范围限于局部区域及所属行业部委。由于长期的垄断地位造成市场服务意识僵硬、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自主扩张能力较差,盈利能力不足。 民营和外资检测机构主要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这两类企业的经营体制比较灵活,市场化运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扩大自身的检测范围,扩张能力较强。民营检测机构相对外
防雷检测投标方案(398页)(2024年修订版).docx
下载提示

如果下载遇到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专员!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