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服装及工器具采购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18
第一节 行业概述
18
一、行业背景
18
二、行业概况
19
三、消防行业现存问题及对策
27
第二节 项目概况
32
一、项目基本情况
32
二、项目需求
32
三、商务需求
51
第二章 项目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
54
第一节 项目组织机构
54
一、项目管理机构设立
54
二、项目组织机构图
56
三、项目机构人员一览表
56
第二节 人员配备与职责
57
一、项目经理
57
二、项目副经理
58
三、安全负责人
58
四、采购人员
59
五、质检员
59
六、库管员岗位职责
60
七、文员
61
八、驾驶员
61
第三节 人员管理
64
一、总则
64
二、人才引进
64
三、人才的管理
65
四、员工异动管理
66
五、职工工资待遇管理
67
六、社会保险的交纳及管理
68
七、项目部在编人员管理
68
八、项目部管理人员工资组成(征询意见)
70
九、附件《项目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
72
第四节 人员培训
74
一、岗前培训计划
74
二、阶段性培训计划
76
三、考核制度
80
第三章 整体供货方案
85
第一节 服务理念及优势
85
一、服务理念
85
二、服务优势
85
第二节 整体供货概述
86
一、供货措施
86
二、人员配备、供货组织及技术服务计划
87
三、供货保障措施
88
四、供货流程
88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
90
六、供货质量标准
90
第三节 供货工作计划
91
一、组织安排
91
二、工序组织
91
三、质量管理
91
四、效率管理
95
五、服务管理
95
第四节 供货方案
96
一、备货
96
二、供货
96
三、质保
97
四、其他
97
第五节 货物运输方案
97
一、运行安全控制
98
二、运输安全保障控制
99
三、技术安全措施
99
四、应急预案处理措施
100
五、应急预案
101
第六节 供货保障措施
102
一、组织措施
102
二、经济措施
103
三、信息管理措施
103
第七节 与采购人配合、沟通方案
103
一、与采购人配合、沟通保证措施
103
二、合同质量保证措施
104
三、项目法管理保证措施
104
四、运送保障
104
五、劳力安排保证措施
106
第八节 售后服务方案
107
一、售后服务内容承诺
107
二、售后服务方案
108
第九节 应急保障措施
110
一、项目供货
110
二、运输方案
110
三、车辆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110
四、疫情期间防护方案
112
第四章 企业及产品介绍
114
第一节 生产企业介绍
114
一、企业介绍
114
二、企业理念
115
三、工厂剪影
117
四、产品展示
119
第二节 产品介绍
125
一、消防靴
125
二、加强款消防手套
128
三、佩戴式强光照明灯
131
四、消防腰带
133
五、空气呼吸器
134
六、消防水带
139
七、防蜂服(带风扇)
141
八、呼救器
143
九、充气泵
145
十、对讲机
148
第五章 备货方案
151
第一节 总体采购方案
151
一、采购原则
151
二、采购计划
156
三、采购流程
160
第二节 采购管理办法
163
一、采购管理体制
163
二、采购计划及预算
163
三、采购实施流程
164
四、采购成本控制
165
第三节 验收与入库管理
166
一、验收流程
166
二、报验
166
三、入库
167
四、退换货
167
第六章 包装运输方案
168
第一节 产品包装方案
168
一、产品包装标准
168
二、装箱物流标准
168
三、包装的要求
169
四、包装的标记
169
五、包装的责任
170
第二节 货物运输组织机构
170
一、供货组织程序
170
二、运营规划及稳定运价措施
170
三、车辆组织
171
四、发货作业流程
172
第三节 运输服务方案
174
一、总则
174
二、货物运输方案
174
三、运输保障措施
176
四、应急措施
177
五、车辆准备方案
177
六、运输服务标准
178
第四节 车辆管理及人员管理
182
一、运营车辆管理
182
二、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管理
184
三、驾驶员职责
185
四、货物装卸配合及运输业务
186
第五节 运输安全管理
187
一、流程细化、管控到位
187
二、安全管理、防微杜渐
187
三、实时监控、保证安全
187
四、应急处理、规范操作
188
五、车辆风险、严格控制
188
六、安全管理、制度明晰
188
第六节 配送时间保证措施
189
第七章 验收方案
191
第一节 现场验收标准
191
一、验收标准
191
二、交货时提交的技术资料
195
三、验收合格条件
195
四、装备预验收
195
五、装备开箱验收及安装调试验收
196
六、装备试运行验收
197
第二节 装备验收体系
198
一、内容
198
二、验收小组
198
三、质量标准
199
四、装备的开箱验收
199
五、验收方式
200
第三节 消防服装验收方案
201
一、各部位检验要求
201
二、质量检验测量方法
204
三、服装验收标准
206
四、检验标准
207
第四节 验收流程
212
一、初期验货
212
二、中期验货
212
三、尾期验货
213
第八章 售后服务方案
216
第一节 总体服务要求承诺
216
一、总则
216
二、售后服务机构
216
三、售后服务体系
216
四、售后服务保障措施
219
五、质量保证范围
220
六、售后响应时间
221
第二节 售后服务方案
221
一、售后服务目标
221
二、售后服务原则
222
三、售后服务方式
222
四、定期巡检服务
223
五、备品支持服务
224
六、定期维护保养服务
224
七、后期技术培训
225
八、售后服务综合实力说明
226
第三节 售后服务制度
229
一、总则
229
二、服务宗旨
229
三、服务目标
229
四、服务范围、内容
230
五、售后服务部门工作说明
230
第四节 售后服务管理
232
一、售后服务质量目标管理流程
232
二、售后服务组织管理制度
234
第五节 售后服务保障措施
236
第九章 质量保障方案
238
第一节 质量保障体系
238
一、质量管理体系
238
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240
三、加强实施管理
241
四、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242
五、质量问题的处理
243
第二节 进货质量控制
245
一、
采购产品质量控制
245
二、
供方的质量控制
245
三、
与采购有关人员的控制
246
四、
产品质量管理
247
五、
质量保障措施
249
六、
产品的检验(测)试验
251
七、仓储管理
252
第三节 产品检验质量控制
254
一、采购验收方法
254
二、检验方式的选择
255
三、检验的程序
255
四、检验实施要点
256
五、检验结果处理
257
第四节 运输质量控制
258
一、运行安全控制
258
二、运输保障控制
258
三、技术安全措施
259
第五节 质量控制措施
260
一、质量监督管理措施
260
二、采购产品的质量保障措施
261
三、检测设施的保障措施
261
第十章 安全管理方案
263
第一节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263
一、安全保证体系
263
二、设置安全管理机构
264
三、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265
四、各项安全措施
265
五、事故预防措施
266
第二节 安全作业管理方案
267
一、安全制度
267
二、安全预案
267
三、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安全设施配备
268
四、安全检查及记录
268
五、安全事故处理
268
第三节 安全作业管理措施方案
269
一、安全作业技术措施
269
二、制定主要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270
三、
员工安全管理规定
271
四、
车辆安全管理
272
五、
工作服及工号牌管理
273
六、
员工手册安全及消防守则
274
第四节 安全作业培训
276
一、安全培训计划
276
二、安全培训内容
278
三、安全检查制度培训
279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承诺
281
第一节 供货承诺
281
第二节 质量保障承诺
283
一、质量、技术保证
283
二、运输服务保证
283
三、服务承诺
284
第三节 项目进度承诺
286
第四节 售后服务承诺
287
第
五
节
其他承诺
291
一、
技术服务承诺
291
二、售中服务承诺
291
三、运输
服务承诺
291
第十二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294
第一节 采购管理制度
294
一、目的
294
二、原则
294
三
、采购方式
294
四
、请购与采购
296
五
、采购及报账流程图
296
六
、验收与入库
297
七
、付款与核算
297
第二节 检验管理制度
299
一、目的
299
二、适用范围
299
三、定义
299
四、检验要求
299
五、检验依据
300
六、检验管理
300
七、检验时间节点
301
八、不合格产品的处理
302
第三节 车辆运输管理
303
一、安全运输责任制
303
二、安全运输操作规程
303
三、安全运输监督检查制度
304
四、消除安全运输事故隐患制度
305
五、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306
六、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307
七、驾驶员安全管理制度
308
八、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309
九、车辆技术管理制度
310
十、《安全驾驶保证书》
313
第四节 售后管理制度
315
一、售后服务基本原则
315
二、售后基本行为规范
315
三、出差补助及工资
317
四、奖罚制度
317
五、考核制度
318
第五节 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320
一、采购方
沟通
320
二、采购方
投诉处理
320
第六节 质量保障制度
325
一、产品质量保证制度
325
二、产品质量保障承诺
328
三、质量保证措施
329
第十三章 应急预案
332
第一节 应急保障措施
332
一、组织机构
332
二、应急服务标准
335
三、应急服务原则
335
四、应急工作制度
335
第二节 紧急供货方案
338
一、紧急供货应急工作流程
338
二、质量问题应急方案
338
第三节 运输应急处理
340
一、恶劣天气运输应急方案
340
二、突发交通事故及其处理措施
342
三、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342
第四节 保证供货应急处理
343
一、准备工作
343
二、组织过程
344
三、异常情况的处理
345
四、监察与处理
348
第五节 消防安全应急处理
348
一、总则
348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349
三、火灾预防、监测、预报、报告
350
四、火灾扑救
351
五、火灾案件查处
353
六、后期处置
353
第六节 其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353
一、火灾爆炸
354
二、机械事故
354
三、伤亡事故
354
四、食物中毒、大面积中暑
355
五、新冠病毒等传染病
355
六、不可抗力自然灾害
356
七、其它
356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 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整体实施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管理机构与人员配备”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企业介绍”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备货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货物包装运输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验收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七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售后服务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八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质量保障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九章。
九、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安全管理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十章。
十、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应急响应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十三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实施条例》
(三)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一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第一节 行业概述
一、行业背景
消防安全保障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消防器材制造业是消防行业的基础。随着经济增长对消防体系建设的持续投入,消防产品的需求亦不断扩大。
各级政府对消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消防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消防法规的逐步完善、消防标准的不断提高,都为消防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消防器材制造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消防报警行业在2003年以后逐渐取消了行政审批制度,改为产品准入制度,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跨区域销售网络,竞争格局由区域性竞争过渡为全国性竞争。目前具有消防报警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利达华信电子有限公司、北大青鸟环宇消防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松江飞繁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泰和安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行业内的大型企业一般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人力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了规模优势,进而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价能力。为了保障火灾发生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都配备了消防报警设备。此外,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消防报警设备也在向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的进步正推动消防器材制造行业的产业升级。
二、行业概况
(一)行业的发展概况
1.消防行业发展概况
消防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行业的发展水平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消防产品制造业是消防行业的行业基础。根据国家认监委2014年5月30日发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我国消防产品主要可分为灭火设备产品、火灾报警产品、火灾防护产品、消防装备产品等四大类。改革开放前,我国消防行业发展缓慢,全国消防产品生产企业数量不足100家,且大部分是国家出资建设的国营企业。2001-2003年,国家逐步取消了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备案登记制度,逐步建立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消防市场环境发生根本性变革,民营企业开始涉足消防行业,行业发展速度加快。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快递增长,消防产业也逐渐发展成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消防产品生产企业已超过5,000家,消防行业整体规模较大。消防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多,但缺少行业领军企业,各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较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大多数消防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在外观、功能等方面同质化严重,毛利率水平较低;少数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企业产品技术含量高,智能化、自动化功能强,毛利率水平较高,成长相对较快。在全球范围内,中国GDP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随着经济增长对消防体系建设的持续投入,消防产品的需求亦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对消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消防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都为消防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消防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自2001年公安部取消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备案登记制度以来,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完善,国内消防产品制造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升,行业内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目前,行业呈现以下竞争格局:
(1)市场集中度低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消防产品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品牌认知度和技术优势,企业产品销售较为依赖于地区销售网络、消防工程施工企业等渠道,且同类产品的竞争者较多,销售局限于当地市场,难以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从而形成行业总体集中度低的市场格局。
(2)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专业、中高端市场技术领先企业具备竞争优势 我国消防产品制造业产能存在结构性差异。通用领域、低端市场的产品技术门槛较低,生产企业较多,产能相对过剩。专业领域、中高端市场对产品功能、质量稳定性等要求较高,部分领域还要求企业取得相关专业资质,如汽车发动机舱消防设备的生产企业须取得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业领域、中高端市场具备较高的行业门槛,行业内合格企业数量较少,部分具备技术领先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进而形成品牌优势,积累优质用户。
(二)行业技术水平及行业特征
1.行业技术水平
我国消防行业构建了以公安部所属的天津、上海、沈阳、四川四所消防研究所为骨干,涵括大学、企业和产业部门研究机构,形成了相互沟通合作的消防科学研究体系,并将火灾科学、消防技术与消防软科学等领域作为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我国消防产品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行业技术水平与制造能力不断提高,在消防报警、自动灭火、消防抢险救援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自动灭火装置主要向多级启动、智能化、灭火提效、特殊领域应用等方向发展。
2.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消防产品制造业不存在特有的经营模式。但不同的消防产品制造企业根据各自业务类型和下游客户特征,形成不同的采购、生产、销售模式。总体而言,消防产品制造企业通常根据销售预测和生产计划采购所需原材料,生产中采取以销定产、适量备货的生产模式。下游领域客户较为分散的企业通常采用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下游领域客户相对集中的企业通常采用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城镇化水平和交通运输等配套投资不断提高,持续带动消防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消防行业的发展也迎来重要契机。
根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
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带动城市交通运输、城市建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加大投资,拉动消防产品和消防工程投入的稳步增长。
(2)消防安全意识逐步提高,消防逐渐成为主动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器数量增加,火灾发生次数较以前年度大幅增加,给社会造成大量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加速推行,消防宣传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整体消防意识逐步提高。人们对消防安全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消防产品的市场需求正从被动式需求逐渐向主动式需求转变。终端用户愈发关注消防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要求,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口碑的消防产品竞争优势日益明显。
(3)消防市场秩序持续规范,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 自2005年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消防产品专项整治行动以来,消防行业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治理活动的力度,并于2008年起对灭火器等消防产品实行身份证管理,有效加强了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为业内规范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了消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新能源汽车发展,拉动配套消防安全需求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引导鼓励政策持续推出: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2015年3月,交通运输部公布《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服务用车中的比例不低于30%,京津冀地区不低于35%的目标。 2015年11月,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考核办法(试行)》,要求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海南,2015-2019年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应分别达到40%、50%、60%、70%和80%,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2015-2019年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应分别达到25%、35%、45%、55%和65%,其他省(区、市)2015-2019年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应分别达到10%、15%、20%、25%和30%。
2016年2月,国务院宣布中央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消防装备总量的比例,由30%提升到了50%。 2017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指出,到2020年实现省内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00亿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拥有领先地位,国际上拥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龙头企业;支持厦门国安达动力电池安全系统等动力电池及安全系统生产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政策鼓励与环保需求将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在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物流配送、企业与私人出行等方面逐步普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对应交通运输的安全需求,特别是大容量锂电池作为动力系统的安全应急需求,将拉动电池箱专用自动灭火装置的市场需求。
2.不利因素
(1)行业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消防行业内科研机构较少,科研人员较少,科研投入不足,缺乏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性的产品开发工作匮乏,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发展仍不规范 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消防产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我国消防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行业竞争激烈,行业缺乏市场秩序的建立者和领导者。在企业规模偏小,资信等级低,融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的情况下,消防企业无力进行充分的信息搜集和技术开发,难以迅速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四)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及上、下游行业对本行业发展的影响
本行业的上游主要为冷轧钢板等金属类原材料、线束等电子类原材料、各类化学灭火剂原料的生产企业,下游主要是交通运输、电网、风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消防应用行业。行业上下游关系如下:
上游行业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充分,原料供应充足,产品价格平稳,对消防产品行业发展影响较小。下游行业决定了市场容量。随着城镇化水平和交通、能源等配套投资不断提高,将带动相关专业消防需求增长。 特别对于交通运输行业,下游细分应用领域的消防需求正在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1.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国家政策及行业标准,对新能源汽车安装电池箱自动灭火装置的必要性做出明确要求,将带动新能源汽车消防产品需求继续得以持续增长;
2.客车市场的消防需求仍在不断增长
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自2018年1月1日起,要求9座位以上新生产的客车的发动机舱、蓄电池舱等多部位应配置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对应消防需求将大幅增长;
3.自动灭火装置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细分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随着公共安全应急产品的需求提升,轨道交通、船舶等交通运输领域的专业消防需求正在逐步提升。
4.智慧消防推动被动消防向主动消防转变
移动终端和移动APP将在智慧消防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NFC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消防宝智能维保等功能,可以对消防管理涉及的对象、事件等进行快速数据采集和自动过程记录。移动APP的普及应用,将进一步拓展消防监管手段,如消防执法环节轨迹核查、消防巡检过程记录、消防设施维修与排查等,可以有效保证数据质量。移动APP的应用,将使依托智慧消防开展的业务应用更加便捷、高效。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消防,推动消防监督管理向消防安全治理转变,推动被动式消防向主动式消防转变,推动火灾驱动向风险驱动转变;最终实现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的转变。 智慧消防是城市消防建设的必然趋势,智慧消防建设顺应智慧城市的建设潮流,是智慧城市和消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有其发展内涵和要求。
三、消防行业现存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防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产品质量已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消防产品质量高低已成为一个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和火灾抗御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国家近几年来对消防产品管理的加强,作为一个消防监督人员,笔者深感到消防产品质量形势非常不容乐观,部分无证产品、伪劣产品、不合格产品充斥市场,已严重威胁到公共消防安全。究其原因,有法律体系问题、行政监管问题、市场调控问题以及国民素质问题,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安装、使
用单位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问题,就工作中的具体感受,下面谈些粗浅认识供大家探讨。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国家相关政策执行不力。
一是不能严格执行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目前,国家对火灾报警控制器等四大类产品、防火门等九大类产品分别实行强制性认证和型式认可市场准入制度,对防火卷帘等其它消防产品实行强制检验制度。这些产品必须在获得相应的强制性认证、型式认可证书或型式检验报告且在有效期内才能进入市场销售。目前,我们有些企业仍然在无证、证书到期或被撤销、暂停后仍然擅自生产销售,这些均是严重的不符合市场准入制度的行为;二是不能严格执行产品一致性要求。国家规定消防产品的外观标识、结构部件、材料、性能参数等必须与相关证书或检验报告描述相一致。但目前部分企业擅自变更产品结构、外观尺寸或性能参数进行生产销售,有的甚至更换主要零配件或内配器材,产品实物与检验报告严重不一致。
2.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
一些获证企业按认证、认可要求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主要用于应付检查,有关质量管理要求、进货、生产、出厂检验均未能真正落实到位,相关记录也是弄虚作假。部分企业为接到工程项目,一味地压低产品价格、恶性竞争,有的供货价甚至低于生产成本价,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便置产品质量于不顾,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片面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产品经销、使用单位,为降低经营成本或减少消防设施投入,故意购买、使用一些无证产品、不合格产品,完全不顾产品质量。
3.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一是产品使用单位质量要求不高、消防业务知识不强。许多产品使用单位购买安装消防产品,仅仅是为了通过消防审核验收,拿到消防许可文件,对于火灾发生后消防产品是否能正常使用要求不高。同时,使用单位产品采购人员往往
消防服装及工器具采购投标方案(358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