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服务类投标方案 运营服务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DOCX   402页   下载207   2024-09-26   浏览29   收藏86   点赞855   评分-   161861字   103积分
还在等文档吃灰吗!快上传文档躺赚收益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2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3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4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5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6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7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8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9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0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1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2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3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4页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5页
剩余387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的理解及需求分析 11 第一节 项目背景 11 第二节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情况 29 一、服务功能介绍 30 二、中心场馆设置 30 第三节 项目需求分析 34 一、项目概况 34 二、服务需求 35 三、管理要求 41 四、人员配备要求 41 五、考核要求 42 六、其他要求 45 第二章 整体服务方案 47 第一节 管理策略 47 一、管理理念 47 二、管理策划 47 三、管理模式 47 四、管理机制设想 48 第二节 管理目标及原则 50 一、管理目标 50 二、管理原则 50 第三节 管理思路 51 一、制定制度方案,健全组织机构 51 二、完善活动场地,奠定活动基础 51 三、强化功能布局,合理开展活动 52 四、组建艺术团队,定期开展活动 52 五、丰富活动内容,追求服务质量 52 六、加强培训学习,提升文化素质 52 第四节 运行管理办法 53 一、指导思想 53 二 、基本规则 54 三、 运行机制  54 第五节 工作内容 55 一、活动策划工作内容 55 二、日常管理工作内容 56 三、品牌建设工作内容 57 四、宣传推广工作内容 57 第六节 工作程序和步骤 57 一、活动策划程序和步骤 58 二、品牌建设程序和步骤 58 三、宣传活动程序和步骤 59 四、日常管理程序和步骤 60 第七节 项目重难点分析 60 一、项目重难点 61 二、解决对策 64 第三章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67 第一节 项目组织机构 67 第二节 项目人员配置及职责 71 一、人员配置 71 二、人员配备管理 76 三、部门职责 80 四、人员岗位职责 85 五、人员配置的制度化管理 107 第四章 项目管理制度 109 第一节 人员管理制度 109 一、员工考勤管理制度 109 二、员工奖惩管理制度 112 三、员工激励机制 114 四、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117 五、日常考核管理制度 126 六、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129 七、人员工作制度 129 八、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130 第二节 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制度 130 一、图书馆管理制度 131 二、健身娱乐活动室管理制度      136 三、文体娱乐室管理制度 137 四、多功能活动室管理制度  138 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管理制度   139 六、向公众开放服务制度  141 七、中心机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 141 八、中心资产统计报告制度 142 九、中心开展服务情况的年报制度 142 十、志愿者建设制度 143 第三节 安全管理制度 145 一、人员及物品进出管理制度 145 二、监控管理制度 146 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47 第四节 其他管理制度 153 一、卫生保洁制度 153 二、文化活动中心设备管理制度 154 三、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承诺制度  154 四、文体活动组织制度 155 五、文体器材保管制度    155 第五章 项目进度计划 157 第一节 总体计划 157 第二节 具体实施计划 158 一、日常管理计划 158 二、活动策划计划 159 三、品牌建设及宣传计划 159 第三节 项目进度保障措施 160 一、项目进度计划管理 160 二、进度保障技术措施  161 第六章 日常管理方案 164 第一节 安全管理方案 164 一、人员和物品出入管理 164 二、安全监控管理 168 三、消防安全 178 四、车辆停放管理  196 五、活动秩序管理 198 第二节 环境卫生管理方案 199 一、文化活动中心室内外保洁标准 199 二、清洁服务方案 202 三、疫情防控方案 213 四、“除四害”消杀方案 224 第三节 设施设备管理 233 一、文化活动设施管理和使用 233 二、中心内设备管理 239 第四节 水、电使用管理 272 一、目的 272 二、适用范围 272 三、职责 272 四、工作程序 272 第七章 活动策划方案 276 第一节 活动策划的要求 276 第二节 活动策划计划 280 第三节 总体活动策划方案 281 一、指导思想  281 二、活动内容 281 三、活动安排 282 第四节 具体策划方案 283 一、文艺演出策划 283 二、文化展览活动策划 285 三、读书活动策划 287 四、体育比赛活动策划 290 五、其他文体活动策划 292 第八章 品牌建设及宣传推广服务方案 293 第一节 品牌建设方案 293 一、品牌活动和特色活动创建 293 二、图书室图书更新 293 三、队伍组建 294 四、宣传曝光 296 第二节 整体宣传方案 297 一、宣传要求 297 二、宣传前期的策划筹备 298 三、宣传推广的具体实施 300 第三节 宣传方式 302 第四节 宣传品设计及制作方案 306 第九章 服务承诺及服务保障方案 316 第一节 服务承诺 316 第二节 服务工作规范 317 第三节 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318 一、建立服务管理保证体系 318 二、全面实施综合管理体系 319 三、服务效能评价及反馈 319 四、树立服务理念 320 五、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 320 六、建立员工成长机制 320 第四节 服务保障措施 321 一、思想保证措施 321 二、组织保证措施 321 三、人员培训保证措施 321 四、现场督察保证措施 322 五、经济保证措施 322 六、项目激励机制 322 七、质量保证措施 325 第十章 应急预案 327 第一节 总体方案 327 一、编制目的 327 二、工作原则 327 三、适用范围 327 四、成立应急组织机构 327 五、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程序 330 六、后期处置 331 七、应急处置保障 332 八、责任追究 333 第二节 各分项应急预案 334 一、消防应急预案 334 二、停电应急预案 345 三、 防汛工作 应急预案 346 四、 盗窃事件 应急预案 349 五、 地震 应急预案 352 六、停水应急预案 353 七、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355 八、打架、斗殴、寻衅滋扰事件应急预案 360 九、电梯困人应急预案 361 十、触电应急预案 365 十一、文化活动安全保卫应急方案 369 十二、中心内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371 十三、拥挤踩踏事件应急预案 373 十四、网络故障应急预案 374 第十一章 档案管理方案 377 第一节 档案管理人员及职责 377 第二节 档案管理工作流程 380 第三节 档案管理工作规范 382 第四节 档案管理制度 390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 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理解及需求分析”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运营服务、工作程序及步骤、运营思路、”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人员配备”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运营管理规章制度”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进度安排”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日常管理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活动策划”详情可见本文第七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品牌建设、宣传推广方案、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详情可见本文第八章。 九、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服务质量保障方案及措施”详情可见本文第九章。 十、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应急方案”详情可见第 十 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 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 其他法律法规。 四 、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一章 项目的理解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二十世纪末,人类文明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学科各领域之间既多元分化,又交叉渗透,相互融合。高度文明社会的人们在拥有高技术的同时,更渴望拥有高情感 ; 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同时,更渴望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人们各方面的需求都相应提高。目前,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使得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突飞猛进,成就辉煌 ; 然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两个文明建设发展失衡。如今 , 新世纪即将到来,中国如何面对世界 , 走向未来,保持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只有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掀起文化建设的高潮,才能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 “文化活动中心”作为“文化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从目前的现状看 , 无论从社会投人上,还是认识程度上,都未引起社会和广大建筑师们的充分认识和重视。可是“文化活动中心”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却有着不可忽视和无法替代 的重要作用。表现为 : 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从自身的建设到组织管理,从外部的环境到相应的内容,“文化活动中心”涉及到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科技等社会诸多行业,其参与者 ( 主要是使用者 ) 更是遍及社会各个阶层,联系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及习惯爱好等各色人等在此相聚,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 具有文化的大众交流性。作为大众文化交流场所,各种文化活动在人们的广泛参与中相互交流,得以升华,使其真正做到了为人所用,为大众服务 ; 具有“寓教于乐”的娱乐性。“文化活动中心”提供的并非单纯的娱乐和消遣,而且包括良好的空间、环境和氛围,人们在各种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宣传、科普等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教育,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们的素质 ; 具有多重效益的统 一 性。优美宜人的活动环境,多种方式的公众性服务 , 浓厚的文化氛围 , 良好的经济收入,使得社会、文化、环境及经济等多重效益达到统 一 。 在当前条件下,应该从狭隘的“小文化圈”中走出来 , 面向更为广阔的“大文化”,提倡多重效益的统一,更好的为大众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文化娱乐行为产生的因素 文化娱乐活动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的一种不定期的娱乐性文化生活方式,是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在物质满足之后,人们常常寻找精神的放松。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可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增进健康。其基本内容有:文艺、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摄影、游艺、交谊及展览、阅览等各种文娱活动。这就要求文化活动中心所创造的空间环境应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 文化娱乐事业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其行为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娱活动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模式亦随之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精神生活产生相应的需求,人们也有时间和精力去消遣、娱乐。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广大劳动人民几乎被统治阶级和苦难的生活剥夺了应有的权利。即使有,其内容与方式也极其简单。随着人们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认识和要求也不断发展提高。现代社会的人们已不再满足看书、读报、聊天、看电视等被动式的欣赏娱乐,而是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积极参与到歌舞、音乐、文艺等文化活动中去;同时公益性的文娱活动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娱活动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类心理的分析,认为人的需求存在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 现,由生理性向精神性需求发展,低层次需求满足后才可能发展高层次的需求。故而文娱活动作为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是在衣、食、住、行及工作、保健满足之余产生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变化充实,人们求新、求变、求丰富多样的心理决定了现代文娱活动行为越来越追求多样化、个性化和新异化。这都需要在充分研究人们心理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现代生活和文娱方式的文化活动中心,并突破原有的模式,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现状 1.制度保障与物质保障。 (1)制度保障 国家有关文件的出台给相关工作开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与管理办法,但缺乏一整套国家层面的法规政策来指导、规范、保障社区文化建设的推进。 (2)管理机制 从中观层次看,街道与社区间围绕社区文化建设领域的关系较多显现出行政指令与服从执行的特征。街道日常工作事项庞杂,无暇分身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给予社区足够的指导与扶持,往往用指标考核、台账检查等方式对接社区,而这种监督方式又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一旦街道作为管理者重指标考核轻活动保障,社区也就相应地会在某种程度上陷于重上级检查轻群众需求的局面。从微观层次看,社区文化建设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激励机制、工作内容、经费来源、设施场地等方面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会降低社区文化建设主体与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给整个社区文化建设带来消极影响。 (3)资金筹集 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依赖政府财政,大多数社区也因而形成了只会“等、靠、要”却不能“走出去、请进来”的惰性局面。当前,相当部分的街道与社区的工作理念还未能认清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驾马车来共同支撑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兴办社区文化建设的阵地上,基层政府的负责部门需要尽快拓展思路走出去,做好制度设计吸引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社区活动社会办”的态势下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多方获益的良性局面。 (4)基础设施 尽管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相当部分街道都拥有了相较过去要“硬”得多的设施设备,但仍有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思考与探索: 一是社区文化建设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街道责任单位需要考虑文化场馆(活动中心)所在位置与开放时间如何在最大限度上便于居民使用。 二是怎样打破仅依靠各基层政府兴建社区文化场地设施这一条腿走路的怪圈,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2.建设主体与参与主体。 (1)牵头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的经济组织、公益组织、互益组织等在扮演社区文化建设牵头机构的角色上长期处于缺席状态。究其成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政府部门在倡导、支持与回馈各种社会力量牵头做社区文化活动方面缺乏主动性,口号多过行动。 二是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时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健全的工作机制及严格的监督管理,导致这一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新政裹足不前。 三是在社会发育缓慢地区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滞后、企业及其他机构的认识高度不足,从而导致有心无力或无心介入; 四是社区居民在政府长期主导甚至垄断社会生活的认知背景下,对一些社会力量牵头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事项缺乏认同度,甚至会出现质疑、拒斥、报警等情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社会力量主导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 (2)专业队伍 通常担任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协调工作的是街道及社区的干部或一般工作人员,所邀专业人士的背景则涵盖了司法系统、教育系统、文体系统、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等。在锣鼓喧天、掌声不绝的背后,有必要做几点冷思考: 一是承担组织协调工作的街道与社区人员往往身兼多职、身负多责,如何在“周有活动、月有演出、季有汇演”的密集工作表中保持持续的专注度与高效率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 二是专业人士中的精英比例偏低,能经常参与社区各类文化活动的一般是离退人士、大学生志愿者、文体爱好者等,高度的热忱能否保障活动的品质需要进一步评估。 三是专业人士的专业类别不够丰富,这可以从多个社区文化活动呈现自身类别欠丰、相互高度雷同的特征中得到证明。 四是专业队伍的稳定性较差,绝大多数的专业人员都是在志愿或低薪的背景下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由此引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匮乏使得街道与社区难以保障专业队伍的稳定性,这必将影响到社区文化活动的品质以及专业人士与参与群众间的纽带关系。 (3)参与主体。 “参与主体”为在社区内学习、生活、生产的不论户籍是否在此的居民。从名义上看,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可覆盖儿童、青少年、退休人士、老人、文体爱好者、核心家庭等主体,可以说已能满足一部分群众对社区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但若仔细推敲的话,至少有四点问题需要正视: 一是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能容纳的参与者有限,尤其对一些在室内进行的、需要深度互动的小范围活动而言,参与人数更是有限。 二是目前活动主题不够丰富,一些有教育培训类、小众文艺类、再社会化类等需求的社区居民难以参与其间。 三是城市社区居住空间结构与人际交往状态塑造了一个个相对疏离的陌生人群落而非亲密的熟人社会,社区文化活动所需的参与及互动缺乏某种公共文化与心理认同基础。在实践中,以组织化、小群体身份参与的社区居民远多过以散户式、个体式身份参与的社区居民。 四是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对弱势群体是不够友好的,常见的参与主体中难觅信息闭塞者、行动不便者、残疾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流社会的隔离。 3.活动状况与评价系统。 (1)宣传平台 社区文化活动宣传一般有口头通知、纸质告示或通知、电话通知、网站信息发布、手机APP信息发布等方式,基本覆盖了传统与现代的多种信息传播手段,较好地适应了不同类型参与主体的信息寻求习惯。但以高质量的宣传平台建设标准来衡量的话,仍有若干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信息化宣传平台缺乏专业性强的操作及维护人员,软件公司通常负责开发建成网站或手机APP,此后信息平台日常运行交由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负责。但受限于专业背景与时间精力,信息平台的实际操作者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信息发布,难以胜任更为专业的操作与维护。 二是政府几乎是宣传平台建设的唯一单位,由于各类社会力量均未扮演社区文化建设牵头机构的角色,所以也没有介入与宣传平台有关的事务。这就导致了社区居民获取文化活动信息渠道过窄的问题,且当信息传输通道阻塞时难有替代方案。 三是网站与手机APP等信息化宣传平台大多未设置留言板块或屏蔽留言板块,这种仅有信息发布,却缺乏信息管理者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互动的单向信息传递不利于塑造主动、公开、亲民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2)活动内容 社区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文化类(书法、英语角等)、艺术类(绘画、声乐、舞蹈等)、生活类(节日演出、健康教育、烹饪培训等)、体育类(健身操、瑜伽等)、普法类(反邪教、禁毒、反家暴等讲座)、慈善类(孝老、助残、关爱未成年人等活动)等极为多样化的内容,可谓涵盖了主体(从全民参与式到亚群体参与式)、客体(从肢体到精神)、方向(从建设型到控制型)、层次(从生活型到发展型)与空间(从室外到室内)等多个向度上浩繁庞杂的类型,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社区文化活动体系。 但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认清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仍存在某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一是社区文化活动创新力度有待增强,各街道、社区围绕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主题开展了常态化、模式化的社区文化工作,但囿于组织者精力不足、活动创新难度大、预期效果不确定等方面的因素,普遍在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缺乏创新。 二是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滞后,一大批具有鲜明特征的地方文化符号尚待挖掘。 (3)评价体系。 社区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主要是通过上级政府部门奖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街道(社区)、单位(机构)、文艺团体(个人)来实施评价。这一现状凸显了多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评价方式带有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评价权力实际被上级政府部门垄断。 二是评价内容缺乏科学、完整、细致的分类,往往是对某些社区文化活动进行笼统的总体性评价,这对于从细节入手提升社区文化建设质量毫无裨益。 三是评价标准缺乏客观、严谨、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倚赖的是主观、随意、定性化的评价话语。评价活动明明应是技术活,却偏偏变异成了关系学,这种貌似反映评价主体惰性的评价标准设计暗里却恰恰助其享有了具备无限解释权的评价权威。 四是评价结果只赏优不叙过,一般是通过赋予先进称号、冠以荣誉名头等措施来表彰社区、机构、团体与个人。 由于社区文化建设尚不是考核基层政府及社区的核心指标,而社会力量的参与又带有明显的志愿性,所以单向的评价结果也确实有利于保护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热情及来之不易的成果。但从激励理论与活动实践这两方面来看,现有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对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更趋完善的价值是可疑的。 (二)发展趋势 1.大众性仍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核心。 不论何时,社区文化面对的始终是多数人群。抓住多数人共有的兴趣和爱好,也便吸引了多数人的参与意识。符合大众性特点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多数人均可参加的类似全民健身、养生、娱乐等项目,这些活动对参与者的文化背景没有特别要求,而且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多数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比如建立社区活动室,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舞蹈、健美操、歌曲、乐器、书法、太极拳、下棋、厨艺切磋、游泳、谈心、茶艺、种树养花、家庭装饰等活动。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如果有这样一个几分钟就到的方便的修身养性的场所,相信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找到自己兴趣点,并使之成为茶余饭后的常去之地。 因此,社区服务人员,要围绕这些项目,经常为居民做好这方面的服务。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社区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社区热心居民、社区退休人员带头等方式,吸纳更多的人员共同参与这一工作。只要能够让大家确确实实感觉到社区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定会有众多的社区居民伸出热情之手,为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2.特色文化将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契机。 现阶段,人们的知识、教育水平较以前有极大的提高。在满足日常的健身、养生等娱乐项目之外,人们必然会有更专业些的、针对某一领域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因此,特色文化建设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契机。相对于大众文化,特色文化具有更专业的特点。然而,这种专业并不是将某一领域做到多么高深,因为社区文化活动无论从人力,还是从物力总是无法取代社会上的专门教育机构。然而,这些特色文化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初级或中级专业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 当然,这些特色文化也是多方面的,如专门提高自我修养和身心愉悦方面的科学养生、餐饮文化、乐器演奏技巧等学习班和与多数家庭升学就业有关的各类外语培训项目等,都是符合时代特色和要求的很有潜力的特色活动。以建设英语特色的社区文化为例。 社区可以考虑如何指导家长们掌握早期英语教育的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盲目性,这也是推广英语早教的有力途径。对于中学学生的家长,他们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是能够辅导孩子英语学习的家长却少而又少,多数家长连一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都无法完成。因此,针对中学生英语方法辅导的社区课堂以及直接辅导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高质量的辅导班也会大受居民的欢迎。特色活动虽然受到专业人员素质、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但是,社区居民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库。一旦开发好社区居民中的专业人员,充分利用社区的自身资源优势,那么,特色文化必会成为广大社区居民热衷于参加的重要场所。 总之,分析我国社区文化现状,寻找新的社区文化发展点,建立融大众需求与特色文化项目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将会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在人们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未来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 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可通过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来体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教育、科普等多功能服 (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构成要素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面向基层的场所和机构,它服务于街道(乡镇)层面的基层,下面还有村居委。因此它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范围的宽泛性,它能利用的资源不仅包括基于本身的街道(乡镇)层面,还包括下属的村居委及上级的省市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除了建设文化馆、文化站,在街道(乡镇)的层面也陆续建起了图书馆、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科普宣传画廊等等文化设施。在国家提出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后,各地主要是整合和更好地利用了原有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和推广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过程,各地在具体实施中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因地制宜。总体而言, 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行离不开组织、人员、硬件和软件四个部分。 1.组织 组织上离不开“政府主导”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这两个原则。 “政府主导”明确了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上,政府起引导其发展方向的作用,表明政府不仅要制定制度,还要站在一定高度,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长期的发展方向上有明确概念。我国把文化单位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表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益性”特色;二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公益性文化单位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优越性的方式之一;三是表明在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不拒绝非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参与。 2.人员 任何一个组织建设的成效和社会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样与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息息相关。 国家在大力推进文化站建设的时候,对文化站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包括:文化站应当根据服务人口数量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文化站站长应当具有相应的业务专长,新任 站长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应当经过设区的市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共同举办的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其职称评定参照县(市、区)文化馆工作人员执行;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应当专编、专
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投标方案(402页)(2024年修订版).docx
下载提示

1.本文档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

2.支付并下载文件,享受无限制查看;

3.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左侧添加客服微信获取帮助;

5.本文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复制编辑使用。


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