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货物类投标方案 车辆采购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DOCX   359页   下载946   2024-07-12   浏览34   收藏0   点赞0   评分-   142240字   150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2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3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4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5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6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7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8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9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0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1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2页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3页
剩余34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0 第一节 废旧汽车回收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10 一、废旧汽车对社会的影响 10 二、废旧汽车回收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10 三、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四、我国关于废旧车辆回收政策 15 五、废旧汽车回收产业发展效益 15 第二节 我国电动 机动车报废 回收利用 背景 16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和报废回收概况 16 二、新能源 机动车报废 回收管理政策 18 三、新能源 机动车报废 回收行业发展存在问题 20 四、新能源 机动车报废 回收行业发展有关建议 21 第三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2 第 四 节 企业背景 28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28 二、承办单位情况 29 三、 承包主要 条件 29 第二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32 第一节 项目整体设想 32 一、服务目标 32 二、服务管理 33 三、指导思想 34 四 、工作依据 35 五、管理思路 35 第二节 报废机动车拆解服务方案设想 38 一、拆解工艺组织 38 二、报废机动车拆解存放 38 三、 报废汽车整车破碎工艺 39 四、拆解作业实例 41 第 三节 XX 报废机动车拆解有限公司 经营模式 46 一、采购(收车)模式 47 二、生产(拆解)模式 47 三、销售模式 49 四、盈利模式 49 第 四节 XX 报废机动车拆解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 49 一、收车流程 49 二、回收流程 52 三、拆解流程 53 第五节 废旧汽车回收运作流程 54 第三章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56 第一节 项目管理概念 56 一、项目管理原则 56 二、项目管理机制 57 三、项目管理维度 61 四 、项目管理模式 65 第二节 项目组织机构建立 69 一、 建立项目组织机构的步骤 69 二、建立项目组织机构的要求 70 三、建立项目组织机构的重点 72 四、公司组织架构 73 五、各部门主要职责 74 第三节 人员配备管理 82 一、人员配备的含义及配备原则 82 二、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84 三、项目人员配备计划 85 第四节 各岗位职责 88 一、总经理职责 88 二、副总经理职责 89 三、财务职责 90 四、办公室职责 93 五、拆解工作职责 93 六、 回收业务人员职责 94 七、 仓库保管员职责 95 八、 安全管理员职责 95 九、 门卫值班人员 职责 96 第四章 拟投入设备工具实施方案 98 第一节 拆解装备 简介 98 一、拆解场地、装备和工具 98 二、常用拆解设备 99 三、常用拆解工具 101 四 、 其他特殊用途工具 102 第二节 专用拆解工机具和设备 使用说明 104 一、主要拆解设备使用说明 105 二、主要拆解工具使用说明 113 第三节 设备管理制度 123 一、设备使用制度 124 二、设备保养制度 127 三、 设备维修制度 129 第 五 章 报废车辆拆解实施方案 134 第一节 报废车辆拆解业务流程 134 一、检查和登记 134 二、拆解预处理 134 三、报废机动车存储 135 四、拆解 135 五、拆解的一般技术要求 136 六、存储和管理 137 第二节 报废车辆 拆解工艺 137 一、报废车辆拆解主要工艺流程 137 二 、 拆解方式及其选择 138 三 、 流水作业拆解工艺 141 四、 定位式拆解作业 145 第三节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预处理方案 149 一、拆除蓄电池 149 二、抽取车内各种废液 149 三、回收机动车空调制冷剂 149 四、拆除油箱和燃料罐 150 五、拆除机油滤清器 150 六、拆除安全气囊 151 七、拆除催化系统 153 第 四 节 报废机动车 分部 拆解过程 154 一、发动机的拆解 154 二、 底盘系统的拆解 161 三、变速器的拆解 167 四、离合器总成的拆解 169 五、传动轴的拆解 170 六 、驱动桥的拆解 171 七、汽车悬架的拆解 174 八 、汽车制动系统的拆解 177 九 、汽车转向系统的拆解 179 十 、汽 车 身的拆解 180 十 一 、 电气设备 的拆解 184 十 二 、常见联结的拆解 185 第五节 报废机动车拆解车身拆解方案 187 一、小客 车 身拆解 187 二、货 车 身拆解 188 三、驾驶室拆解 188 四、车厢拆解 189 五、车门拆解 189 第六节 报废机动车其他部位拆解方案 189 一、拆除汽车上的玻璃 190 二、拆除转向锁总成 190 三、拆除倒车雷达 191 四、辅助电器拆解 191 五、拆除汽车轮胎 192 六、仪表板拆解 193 七、汽车前后保险杠拆解 194 八、空调系统拆解 194 第六章 报废车辆材料回收实施方案 196 第一节 报废机动车材料回收概况 196 一、报废汽车国内外回收概况 196 二、废旧汽车破碎回收利用流程 197 第二节 报废汽车金属材料回收 实施方案 197 一、 报废汽车金属材料 概述 197 二、黑色金属材料分类和处理 199 三、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处理 204 第三节 非金属材料回收实施方案 212 一、 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处理 212 二、 非金属材料分类加工后处理 214 三、 可利用材料的归类和处理 215 第七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217 第一节 管理制度的建立 217 一、项目管理策划 217 二、项目管理原则 217 三、管理制度优化 220 第二节 员工管理制度 221 一、本制度适用范围 222 二、公司员工守则 222 三、人员的管理机制 223 四、人员管理规定 224 五、员工安全管理制度 239 六、员工设备使用与安全制度 241 第三节 报废机动车拆解回收相关制度 243 一、报废机动车拆解管理规定 243 二、报废机动车 回收管理制度 244 三、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检查和登记 制度 245 四、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销售管理制度 246 五、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拆解规范 248 六、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动力蓄电池拆卸 规范 249 七、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发动机总成拆解 规范 251 八、氧割安全操作规程 252 第四节 报废机动车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办法 253 一、目的 253 二、范围 253 三、定义 253 四、职责 254 五、管理基本要求 254 六、固体废物处置 255 第五节 报废机动车 档案管理制度 258 第八章 报废车辆处理环境保护方案 260 第一节 拆解过程中的废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260 第二节 拆解过程中的固废污染及防治措施 261 第三节 拆解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及防治措施 263 第九章 项目应急预案 265 第一节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265 一、 概述 265 二、 资料收集 265 三、 风险评估 266 四、 应急资源调查 266 五、 应急预案编制 267 第二节 综合应急预案 267 一、 总则 267 二、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70 三、 应急响应 273 四、 后期处置 283 五、 应急保障 284 六、 桌面推演 287 七、 应急预案评审 287 八、 批准实施 288 第 三节 专项应急预案 288 一、特种设备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288 二、火灾、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293 三、起重伤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304 四、叉车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308 第四节 现场处置方案 313 一、 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313 二、 触电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317 三、 机械伤害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321 四、 物体打击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325 第五节 应急 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329 一、 评估目的 329 二、 评估原则 330 三、 评估组织 330 四、 评估过程 331 五、 评估范围 331 六、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331 七、 事故风险分析 332 八、 重大危险源辨识过程 340 九、 事故风险评价 341 十、 事故风险辨识、评估结论 355 十一、 风险管控建议 356 第一章 项目背景 第一节 废旧汽车 回收 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一、废旧汽车对社会的影响 车辆使用达到一定期限,其主要部件由于磨损、老化和使用次数多,维护和修理已不能保障车辆的安全行驶,应及时报废更新。当今我国车辆报废量大,大量车辆由于车主不了解报废程序而闲置路边造成拥堵,废旧车辆的露天丢弃堆放,成为浪费资源材料又占用土地的社会难题。部分废旧车辆通过地下处理公司进行改装处理后非法售卖,废旧车重新回流进入市场。由于报废车已经不具备在道路上行驶的条件,车辆性能大幅降低,安全系数不得保证,安全隐患增加,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此外,废旧车辆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橡胶、有色金属、车内残余机油、蓄电池等若未得到正确处理,将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造成诸多社会危害。 二、废旧汽车 回收 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废旧汽车 回收 产业发展现状 在美国,废旧车辆 回收 行业已经十分成熟,几乎占每辆汽车 75% 的部件都可以被重新利用起来,并可实现年获利数十亿美元;德国在 2000 年就可以达到对汽车 85% 零件的 回收 利用,至 2015 年,每辆汽车中当做垃圾扔掉的部分仅占汽车重量的 5% ;几年前,标致-雪铁龙集团就已经建立了汽车分解实验工厂,雷诺汽车也已经建立废旧车辆 回收 中心;日本于 2004 年开始实施废旧汽车再利用法,每处理一辆废旧车辆需要成本费约一万日元(约为人民币 605 元),且此费用由消费者承担;欧盟要求汽车制造公司为废旧车辆支付 回收 费,平均每辆车 200 欧元(约为人民币 1565 元),废旧车辆的再利用率在 2015 年达到 95% 。 (二)我国废旧汽车 回收 产业发展现状 相比国外的 回收 处理技术,我国报废机动车的 回收 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但汽车数量增速的高峰期(增速 13% 及以上区段)已经过去,按照平均使用 10-15 年的报废年限预计,在 2018-202 2年左右,我国报废车辆高峰即将来临。 三、我国废旧汽车 回收 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拆解能力闲置严重 我国报废机动车 回收 拆解行业发展缓慢。国家 “ 十二五 ” 期间,每年的废旧车辆量约为 30-40 万辆,而能得到 回收 并进行拆解的数量不足一半。并且报废机动车 回收 之后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主要是废旧金属,其他材料的 回收 利用率不高,废旧汽车总体利用率低。 (二) 企业税赋沉重 报废机动车 回收 拆解企业税赋沉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2011年国家开始对废旧物资 回收 经营企业取消增值税减免征收的优惠政策。由于废旧物资 回收 经营企业 回收 废旧物资不能取得进项税发票,因此,企业缴纳增值税按销售额17%征收。目前企业所涉及的税项包括 : 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企业所得税等,合计综合税率占企业销售额的20%以上,负担过重。 报废机动车 回收 拆解企业多数属中小型企业, 生产 规模小,盈利积累少,还贷能力差,因此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融资困难,致使企业技术设备更新、升级改造步履艰难,不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三) 拆解过程容易引起的环境问题 报废机动车 拆解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遥报 废汽车中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主要有残留在燃油供 给系统中的汽油、柴油,各器件中的润滑油(脂)、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防冻剂、蓄电池的电解液,汽车材料中的铅、汞、六价铬、镉等有毒有害金属,以及其他塑料、橡胶件等等。 机动车报废 后,其材料中的铅容易以蒸气或颗粒的形式进入空气,或经过电化学腐蚀后随雨水进入水和土壤中。当人呼吸了被铅污染的空气后,其中50%的铅会残留于人体内,经逐渐积累而致毒,人饮用了含铅的水也会慢性中毒。 报废机动车 中的水银很容易通过蒸发进入空气。水银蒸气具有高的扩散性和强脂溶性。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的水银蒸气可以完全被人体吸收,且水银还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人体吸收水银后会引起中毒现象。 汽车不锈钢零部件中含有12%以上的铬。 报废机动车 中的六价铬已被公认为是导致肺癌的诱因。 车内的装饰材料(如 : 木材、泡沫、塑料等),一般作为垃圾处理,而垃圾处理企业只是将其 同其他 生活垃圾一起堆积或填埋,这些化工产品如果仅靠自然分解,一般需要很长的周期,容易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 目前,我国部分拆解企业的 回收 拆解场地条件已大为改善,有些已具有防渗漏处理的设施、油水分离设备。但对废油的处理只是简易流放和收集。对于车内空调器中氟利昂的处置,有的企业尽管已接受了联合国环发组织和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CFC-12 回收 设备,但大部分企业的 回收 意识不强,有的企业在收车前已将空调器已处理掉;多数 回收 企业在拆解过程中将氟利昂自然放掉,所以废油、废液引起的污染普遍存在。 (四)报废机动车 的资源再利用水平较低 总体而言,我国 报废机动车 的资源再利用水平较低, 回收 拆解企业主要靠出售废钢铁获利。二手零部件 尚未 形成规范化的市场,缺乏流通渠道,很少有大范围内的供求信息。一般金属件的 回收 利用作为炼钢的原材料,缺少有效利用资源的手段,零部件利用率低,即使有,也存在利用方式和渠道不明确等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可以再利用的零部件进行清洗、修复、整理和归类。 其次, 《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 从道路安全角度出发,规定 报废机动车 的五大总成必须交售给钢铁企业,强制回炉。从实施效果来看,此举对非法拼装车起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但 报废机动车 的五大总成质量不一,其中有些可以做回用件再次利用。而这种一刀切的操作方式,妨碍了资源的更高层面的利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国是世界钢铁生产第一大国,也是废钢消耗大国。我国钢铁生产所需废钢铁的主要来源是钢铁企业自产废钢、社会回收废钢和进口废钢,分别占到总量的20%、60%和20%。其中社会废钢里 报废机动车 产生的废钢不足100万吨,仅占全年废钢供应量的2%。在当前废钢铁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应加强对 报废机动车 回收再利用的管理,提高回收利用率,使 报废机动车 回收拆解成为我国废钢供应的重要来源和产业之一,从而缓解废钢紧缺的局面。 (五)废旧车辆 回收 拆解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年 回收 拆解 500 辆汽车以下的企业占 60%-70% ,高效益、低成本的 回收 体系尚未构建,车辆的拆解主要是靠人工完成,企业人力成本高昂。缺乏专业设备,机械化程度不高,拆解效率不高,装备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浪费和拆解场地环境污染,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四、我国关于废旧车辆 回收 政策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除了学习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废旧汽车逆向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中国自己也在不断完善市场体制和法律体系,争取为废旧车辆的 回收 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在结合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融入政府的引导力量,逐渐形成中国所独有的废旧车辆逆向物流发展模式。为了做好车辆报废与 回收 工作,促进报废车辆的 回收 利用,使之走向正规化,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在颁布这些法规的同时,还下发了许多文件,基本解决了因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废旧车辆 回收 行业管理混乱,竞争无序等问题,理顺了管理渠道。 五、废旧汽车 回收 产业发展效益 1 .从社会方面来说,我国废旧车辆基数庞大,在城市乱停乱放的情况严重,严重浪费了城市的空间资源,废旧车辆 回收 有助于有效清理城市废旧车辆,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美化城市形象。 2 .从国家方面来说, “ 可持续发展 ” 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思想,我国废车 回收 和相关产业规范和发达国家仍存差距,推动废旧汽车 回收 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报废机动车对社会和环境的印象,还可以促进中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明确车辆报废流程,简化报废手续。一方面宣传车辆报废理念,提高市民车辆报废率;另一方面与正规拆解企业合作,确保废旧车辆处理的透明化,防止车辆流入黑市,引发安全问题。废车处理市场还未形成明确的秩序,可塑性高。 3 .从个人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废车处理利于激发环境保护意识。废旧车辆报废处理后,人们出行道路更加通畅,减少出行阻碍,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废旧车辆的正规化处理,防止废车流入黑市的非法加工,遏制组装车上市,有助于提高行车安全,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4 .从 回收 再利用方面来说,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零部件 90% 以上可以 回收 利用,可节能 60% 、节材 70% 、节约成本 50% 以上。市场价格基本相同的发动机,通过 回收 再利用的发动机成本只是新发动机的 50% ,玻璃、塑料等 回收 利用率也可达 50% 以上。报废车是一项重要的材料资源,有很高的 “ 剩余价值 ” ,废旧车辆 回收 后,经过合理拆解加工,可以使其材料得到二次利用。例如报废车辆的处理使得可循环利用的钢铁、贵金属、橡胶、塑料等资源得到 回收 处理,避免资源浪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我国电动 机动车报废 回收 利用 背景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和报废 回收 概况 (一)推广使用概况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支持,注册登记、充电、道路行驶管理等使用环境持续优化,企业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升等各方面有利因素协同促进下,新能源汽车使用规模不断增加。 (二)报废 回收 概况 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至今已有10余年,早期进入市场的公交、出租车等运营车辆已达到强制报废年限,私人用户车辆因动力蓄电池性能下降、更换动力蓄电池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也已开始选择整车报废退役。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逐步深入,保有量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步进入批量报废阶段。目前 回收 拆解企业 回收 到的报废新能源汽车主要 来自 法人单位退役车辆。 以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走势为基础,结合新能源汽车退役报废特点,预测我国新能源汽车理论报废量情况。2025年之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进入普及发展阶段,报废 回收 利用水平随之完善,且纯电动汽车二手车残值较低,其报废率逐渐高于传统燃油汽车。 从 回收 利用体系来看,我国 回收 拆解企业数量逐渐增加。 截至目前 ,我国具有资质的报废机动车 回收 拆解企业共732家,主要集中在湖南、福建、四川、河南等机动车保有量大的地区。相比传统燃油机动车退役数量,当前电动汽车退役规模仍然较小,大部分 回收 拆解企业仍以 回收 拆解传统燃油机动车为主,进行相关的技术设备布局积累。总体来看,我国报废新能源汽车的拆解技术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电动汽车拆解技术并未在全行业普及,我国完全具备拆解能力的企业数量非常少。通常情况下,报废新能源汽车 回收 拆解利用产业链从具有资质的 回收 拆解企业开始,到后端综合利用企业结束,与传统燃油机动车 回收 利用最大区别是,如何安全环保和价值最 大化地开展 动力蓄电池的拆卸和综合利用。 二、新能源 机动车报废 回收 管理政策 (一)管理政策概况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 回收 的行业管理是在现行管理体系框架基础下开展的。自2001年开始,我国就制定实施有专门的机动车报废 回收 管理行政法规 ——《 报废机动车 回收 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07号),对行业实行经营许可管理,通过资质认定的企业方可开展报废机动车 回收 拆解活动。为适应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主管部门对307号令进行修订,于2019年5月发布《报废机动车 回收 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715号)。715号令继续作为我国报废机动车 回收 管理制度顶层设计文件,重新确立了资质认定制度,并对其进行完善,简化申请程序 ; 允许废车收购价格由市场自主协商定价 ; 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管理要求等。 为贯彻落实715号令,主管部门对企业建设经营管理所依 据的国家标准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GB22128) 进行修订,标准新增企业建设项目选址及产能要求、设施设备要求、拆解电动汽车相关要求及强化场地建设和设施设备环境保护要求,已在2019年12月批准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同时,制定《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资质认定及管理、回收拆解及利用行为进行全面细化, 《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已在2019年5月对外公开征求意见。 (二)新能源汽车回收管理 方式 首先,在资质认定方面,开展新能源汽车 回收 拆解活动的, 应具备相关的技术设备和人员,满足715号令和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GB22128) 管理要求后,向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获证后可开展相关业务。715号令提出“报废新能源机动车回收的特殊事项,另行制定管理规定”,为后续相关配套文件的制定提供上位法依据。其次,在日常经营中,应满足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GB22128) 、 《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相关要求,包括报废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不齐全时加强车主管理的要求,防止动力蓄电池流向非法回收利用渠道 ; 提出回收拆解企业对动力蓄电池在溯源信息上传、拆卸等行为符合性、交售去向的要求,支持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建设。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GB22128) 作为行业管理唯一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对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也提出相关技术规范内容,包括新增报废电动汽车回收拆解场地、设施设备、技术人员、存储、拆解等技术要求。 三、新能源 机动车报废 回收 行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管理政策方面 现行管理对市场主体的责任要求不清晰,新能源汽车上关键零部件动力蓄电池流失较为普遍。 回收 拆解企业接收到的新能源汽车,大部分的动力蓄电池已被拆卸,存在流向非法渠道 回收 利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出租车、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等公共领域的车辆类型上。同时,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强制报废管理要求缺失。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动力总成和使用方式上存在差异,超期服役存在动力蓄电池热失效等,易引发安全事故,现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未设定新能源汽车的强制报废情形, 亟须进行 适应性修订。 (二) 回收 体系方面 报废新能源汽车仍以具有资质的 回收 拆解企业承接 回收 为主,受限于难以掌握报废车源、动力蓄电池拆卸技术不足、业务转型驱动力不强等,现有 回收 体系还难以满足大规模退役拆解的社会固废消纳需求。同时, 生产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足,我国 生产 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管理法规尚不健全,汽车 生产 企业对外公开电动汽车 回收 拆解技术信息、直接参与 回收 拆解等方面没有强制性的管理法规要求,其所掌握的整车研发 生产 制造技术等优势,难以拓展应用到下游 回收 利用环节,导致电动汽车 回收 利用水平提升缓慢。 (三)技术发展方面 与传统燃油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具有300—900V的高压电,电芯内含有镍钴锰等重金属,系统中还有大量的冷却液等,破损 泄漏 易引发环境污染。新能源汽车整车的拆解关键在于动力蓄电池的安全环保拆卸。目前,大部分 回收 拆解企业不具备拆卸动力蓄电池的专用场地、设备和技术人员,未掌握规范的拆卸技术,行业正处于技术能力提升的初期阶段。 四、新能源 机动车报废 回收 行业发展有关建议 (一)完善新能源 机动车报废 回收 管理政策体系。 一是在《实施细则》中进一步加强对未带电池报废情形管理,防止在整车退役报废环节,促进废旧动力蓄电池流向资质 回收 拆解企业,避免被非法私拆滥用。 二是通过制定专门的技术标准,进一步细化电动汽车拆解技术规范内容,给行业企业提供可操作性强的“作业书”,促使尽快提升动力蓄电池拆卸等关键技术能力。 三是修订《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化学特性,制定符合设计寿命和使用特征的报废指标。 (二)加快落实 生产 者责任延伸制度。 我国尚未真正确立汽车产品的 生产 者责任延伸制度,目前仅在国务院印发的指导性文件中提到开展相关试点示范工作,未将该制度在法律法规等高级别文件中确立,已有的管理要求对相关履责主体约束力较低,推行效果不及预期。基于此,首先需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中确立该项制度,然后以此为依据,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 生产 者责任延伸制度管理体系,明确以 生产 者为主的相关参与主体履责内容,其中包括促进提升电动汽车 拆解 回收 再利用 水平的履责内容,以此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持续提升行业企业电动汽车 回收 拆解能力水平。 技术装备水平是电动汽车 回收 拆解行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建议利用新能源 汽车 生产 企业和先导 回收 拆解企业的技术资源优势,政府或有关机构积极搭建培训平台,理论和现场教学相结合,尽快将现有技术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复制推广。真正能够做到不仅能拆,还要总结出有益经验、形成国际引领。同时,国家和地方在相关科研项目攻关上,给予电动汽车 回收 拆解专用设备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以适当支持,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以适应多样化的新能源汽车类别和电池体系拆卸处理等。 第三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顺应我国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 生产 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 8 年左右的努力,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循环经济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要大力发展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物质流分析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工业 生产 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 回收 利用,餐厨、农林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跨行业跨企业循环利用联合体建设,促进 生产 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大力发
报废车辆处理投标方案(35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下载提示

如果下载遇到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专员!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