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9
第一节 项目背景
9
一、污泥处置简介
9
二、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概述
11
三、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趋势
21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29
一、项目概况
30
二、项目主要内容
30
三、
总体要求
31
四、设备要求
32
五、
产能保障要求
37
六、
人员配置要求
37
七、
设备维护要求
37
八、
配件保障要求
38
九、
运输处置
要求
41
十、
应急预案要求
42
十一
、其他说明
43
第
三节 项目总体
要求
43
一、项目
规模
43
二、污泥处理处置的原则
43
三、
处理处置要求
45
四、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
45
五、
处理处置标准
46
第二章 项目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
48
第一节 项目组织架构
48
一、建立项目组织的步骤
48
二、项目管理模式与目标
49
三、项目组织机构
51
四、部门职责
52
第二节
项目人员配置及职责
58
一、人员配置
58
二、人员配备管理
62
三、人员职责
66
四
、人员配置的制度化管理
85
第三章
项目设备管理方案
87
第一节
项目设备介绍
87
一、污泥浓缩设备
87
二、
污泥脱水设备
91
三、
污泥焚烧设备
98
四、项目设备清单
103
第二节 污泥处理处置设备管理方案
103
一、设备的操作方法
104
二、设备的维护
104
第三节 主要设备管理方案
105
一、操作规范
105
二、设备的维护保养
115
三、配件保障
137
第四章 产能保障要求
140
第一节
工艺系统运行说明
140
一、污泥处理的单元技术
140
二、污泥处置方式及相关技术
188
三、污泥处理处置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法
217
四、本项目工艺路线选择与设计
227
第二节
单位时间内的产能
242
第三节 工作计划
242
一、工作时间
242
二、运行班次
243
三、工作产量计划
244
第五章 污泥运输处置方案
245
第一节 污泥运输方案
245
一、
工作实施方案
245
二、
服务工作管理标准
248
三、
车辆及人员配置方案
251
四、
服务保障承诺
255
五、
针对
运输
的应急预案
258
六、
针对
运输
的管理措施
263
第二节 污泥处置方案
270
一、
运行与操作
270
二、
工艺控制
272
三、环境保护
273
第六章 安全保障措施
275
第一节
安全作业责任制
275
一、项目部经理安全责任制
275
二、项目副经理安全责任制
275
三、
综合管理部
经理安全责任制
276
四、财务人员安全作业职责
277
五、
污泥处置处理负责人
安全责任制
278
六、车辆
驾驶员
安全责任制
279
七、车辆维修工安全责任制
281
第二节 安全操作规程
281
一、总体安全操作规程
281
二、污水处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282
三、
泵房
安全
操作规程
283
四、
破膜装置安全操作规程
284
五、
压滤机
安全
操作规程
287
六、
加药系统
安全
操作规程
288
七、
控制室
安全
操作规程
289
八、其他
注意事项
290
第七章 质量保障方案
291
第一节
服务质量目标
291
一、
总体质量目标
291
二、
具体质量目标
291
三、
服务质量目标
291
第二节 质量保障措施
291
一、
加强综合管理能力,树立“服务”理念
291
二、
重点设备的日常操作、维护与保养
292
三、
日常泥质监测管理
304
第八章 项目验收方案
307
第一节 项目验收人员及方式
307
一、项目验收人员
307
二、验收方式
308
第二节 验收要求
308
一、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
308
二、污泥处理系统的检测
311
第九章 应急预案
319
第一节 总体方案
319
一、编制目的
319
二、工作原则
319
三、适用范围
319
四、成立应急组织机构
319
五、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程序
322
六、后期处置
323
七、应急处置保障
324
八、责任追究
325
第二节
污泥处理应急预案
326
一、突发事件的种类
326
二、
污泥流失应急
预案
327
三、
污泥臭味污染应急
预案
328
四、
消防应急预案
329
五
、停电应急预案
340
六
、触电应急预案
342
七
、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347
第三节 污泥处置应急预案
353
一、目的
353
二、适用范围
354
三、运行机制
354
四
、预案措施
355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 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理解及需求分析”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
”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设备管理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产能保障要求
”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污泥运输处置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安全保障措施
”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质量保障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七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验收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八章。
九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应急预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九
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修改)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污泥处置简介
污泥处理对污泥进行浓缩、调质、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加工过程。
污泥处置是指对处理后污泥的最终消纳过程。一般包括土地利用、填埋和建筑材料利用等。处理后的污泥,弃置于自然环境中(地面、地下、水中)或再利用,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
污泥处置是一种对污泥的最终安排。一般将污泥作农肥、制作建筑材料、填埋、焚烧和投弃等。使处理后的污泥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
处理后的污泥,弃置于自然环境中(地面、地下、水中)或再利用,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
污泥处置
需要
经过减少水分或去除有机杂质并杀灭病原体后的污泥的最终处置。污泥或废渣,除符合卫生条件的可综合利用外,必须作最终处置。主要有深埋等、一般极少进行污泥最终处置,而是在污泥处理包括浓缩、消化、干燥、焚烧等的过程中随时加以利用,如干化后的污泥直接用作农肥或制作建筑材料。
污泥的处置是在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环境等因素,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政策,为城市污泥提供最终的出路。
(一)处理方式
污泥处理污泥经单元工艺组合处理,达到
“
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
”
目的的全过程。
常见的处理方式有:
1
.
机械脱水:一般能处理到含水80%;
2
.
化学调质+板框压滤:包括加药加石灰再板框压滤,一般能处理到含水60%;
3
.
厌氧发酵:在40度左右温度下在厌氧发酵罐中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等可利用资源,但是厌氧后的沼渣仍然需要进行后续的处理,常见的后续处理是好氧发酵,投入大,如运行正常,收入也客观,但是国内案例基本运行不理想;
4
.
好氧发酵:利用好氧发酵原理,可达到污泥含水率40%-45%,杀死大部分的病原菌,后期可用于做农用肥料或者绿化土和填埋场覆土;
5.
热干化:带式干化、转盘和转筒干化、流化床干化,可以将污泥干化至含水60%-90%的区间范围,根据不同的处置需要选择不同的干化设备。
(二)处置方式
污泥处置类型分为土地利用、建材利用、焚烧和填埋等四大类。
在最终处置方面,有效的只有填埋、焚烧、肥料利用、建筑材料原料。
从资源的角度出发,首先考虑的是物料的利用,那么就是堆肥;然后考虑的是能量的利用,那么就是干化+焚烧;无法利用的选择就是填埋,还占用土地资源。
欧洲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堆肥和干化焚烧两种路线。
(三)常用设备
堆肥常用设备:BACKHUS(巴库斯)翻抛机、混料机、布料机、精筛分机。
干化焚烧常用设备:带式干化机、焚烧炉。
二、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概述
(一)污泥来源、特征、数量
1.污泥处理处置概述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分离或截留的固体物质称为污泥。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副产物通常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或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物质,必须妥善处理,否则将出现二次污染。污泥中的固体物质可能是污水中早已存在的,如各种自然沉淀池中截留的悬浮物质;也可能是污水处理过程中转过形成的,如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过程中,由原来的溶解性物质和交替物质转化而来的生物血蹄和悬浮物质;还可能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投加的化学药剂带来的。当所含固体物质以有机物为主时称作污泥;以无机物为主时称之为泥渣。
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污泥处理处置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采用集中方式对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处理后的污泥外运而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这一阶段主要是污泥处理的范畴;第二阶段是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合理的安全处置,使污泥能达到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这阶段主要是污泥处置的范畴。
2.污泥来源
(1)根据污水来源,污泥主要可分为:
1)生活污泥,是指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有机物含量较高,颗粒较细,密度较小,且呈胶体结构。
2)工业污泥,是指工业污水处理厂和以工业污水处理为主的综合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与生活污泥相比,工业污泥的来源更广,成分更复杂,其具体的成分和特性与其来源密切相关。
3)企业预处理污泥,是指工业企业污水预处理过程产生的物化、生化和深度氧化污泥等,常见的企业预处理污泥包括印染污泥、造纸污泥、制革污泥、食品污泥等。
4)其他污泥,还包括给水水源净化以及河道、湖泊、池塘等自然或人工水体疏浚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2)污泥的性质恶化特征主要取决于污泥的来源,同时还与污水处理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按污水处理工艺的不同,污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初沉污泥:来自污水处理的初沉淀;
2)剩余污泥:来自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二沉池或生物反应池;
3)消化污泥:经过厌氧消化或好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
4)化学污泥:用混凝、化学沉淀等化学方法处理污水时产生的污泥。除以上污泥外,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泥总还包括栅渣和沉砂池沉渣。栅渣呈垃圾状,沉砂池沉渣中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含量较高,所以这两者一般都作为垃圾处置。初尘池污泥和二沉池生物污泥,因富含有机物,容易腐化、破坏环境,必须妥善处置。初尘池污泥总还含有病原体和重金属化合物等。二沉池污泥基本上是微生物集体,含水率高,数量多,更需注意。这两者在出之前常需处理,处理的目的在于:
①降低含水率,时期变流态为固态,同时减少数量。
②稳定有机物,使其不容易腐化,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污泥的特性
污泥的特性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污泥中的固体
污泥中的总固体包括溶解性物质和不溶解物质两部分。前者叫溶解固体,后者叫悬浮固体。总固体,溶解固体和悬浮固体,又可依据其中有机物的含量,分为稳定性固体和挥发性固体。挥发性固体是指在600℃下能被氧化,并以气体产物溢出的那部分固体,它通常用来表示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VSS),而稳定性固体则为挥发后的残余物。
(2)污泥固体的组分
污泥固体的组分与污泥的来源密切相关,如来自于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固体组成部分主要为蛋白质、纤维素、油脂、氮、磷等;而来自金属表面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固体组分则主要为各种金属氢氧化物或氧化物;来自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固体则含有大量的油。污泥固体组分不同,污泥的性质也不同,于此对应的处理处置方法也不同。
(3)含水率
污泥中水的质量分数叫含水率。污泥中固体的质量分数叫含固率。很显然,含水率与含固率存在以下关系:含固率+含水率=100%。不同的污泥,其含水率差异很大,对污泥特征有重要影响。
(4)污泥相对密度
污泥相对密度是指污泥的质量与同体积水质量的比值。污泥相对密度主要取决于含水率与污泥中固体组分的比例。固体组分的比例越大,含水率越低,则污泥的相对密度也越大。城镇污水及其类似污水处理系统排出的污泥相对密度一般略大于1。
4.污泥的产生量
污泥的产生量是指各种废水净化处理后所排出的污泥量。由于废水的水质和处理方法不同,即使用相同的方法处理产生的污泥量也不同,加之操作控制不同,污泥的含水率不定,推断污泥的产生量极为困难。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泥产生的主要环节为:格栅、沉砂池、初尘池和二沉池。前三个环节产生的污泥来源于废水原来含有的悬浮固体而成为初沉污泥,二沉池产生的污泥则由废水中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经微生物代谢产生,一般称二沉污泥或生化污泥。污泥的产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废水水质、处理工艺和处理要求等。
(二)污泥处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污水处理能力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污泥也大量产生。
污泥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易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环境压力及经济负担。污泥不仅含水量高、易腐烂、有强烈臭味,还含有病原菌、重金属物质及有害物质,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处置,经过雨水的侵蚀及渗透作用,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甚至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
由此可见,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已经成为污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污水处理设计、运行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如何高效处理处置日益增多的污泥,如何使污泥处理处置做到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已经成为深受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环保事业以及污水处理的发展。
由于国内污泥处理处置的起步较晚,许多城市没有将污泥处置场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造成许多城镇污水处理厂难以找到合适的污泥处置方法和污泥弃置场所;我国污泥利用的基础较薄弱,人们对污泥利用的认识不足,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最终处理问题缺乏关注,致使污泥的处理处置及利用率不是很高,目前仍有一部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只经贮存即由环卫部门外运至市郊直接堆放。
我国大部分污泥采用填埋处置,资源化利用率较低。面对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和处置的现状,随着城市污水污泥产生量及污水处理厂的逐渐增多,同时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已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应在综合考虑污泥特征、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以无害化为目标,以稳定化为首要途径,稳定化的污泥以土地利用为首选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泥处理处置方式,组件一批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和管理的城镇污泥处理处置中心,以适应目前形势的需求。
(三)
污泥处理行业主要特点
1.
行业集中度较低
由于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必然伴生物,污水处理厂的分散使得污泥分布也较为分散。为完成污泥无害化处置要求,各个地区均有一定数量的污泥处理企业,从而导致污泥处理行业内单个企业的业务范围通常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且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
受长期以来“重水轻泥”的影响,我国污泥处理行业起步相对较晚,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多数涉足污泥处理的企业主营污水处理,而污泥处理仅是其为完善污水处理产业链的业务拓展,行业内仅有少数企业专门从事污泥处理。因此,当前我国从事污泥处理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出现行业标杆企业。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污泥处理行业的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
2.
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污泥产生量以及污泥处理技术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通常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污水处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污泥产生量更大,并且通常此类地区污染治理观念较强、对环保要求较高,同时也更有能力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污泥处理处置。因此,现阶段大规模的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多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环境治理观念和治理能力都在逐渐提高,因此未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污泥处理处置市场也将逐步扩大。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污泥产生量较大,且随着污水处理能力、城镇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的污泥处理处置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对污泥处理技术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也仍存在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3.
业主单位对项目运行稳定性要求较高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必然伴生物,污泥能否及时得到处理处置将会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单位能否稳定运行。污水处理单位主要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作为市政公用设施,对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选择污泥处理技术和运营单位时通常较为谨慎。
由于不同技术路线对应需要的主要设备不同,改变技术路线的设备更换成本较高。即使是采用同一技术路线的不同污泥处理运营单位,其技术差异通常也会引致对设备需求的差异,更换污泥处理运营单位通常也需要较大的设备改造投入。
因此,若污泥处理项目能够满足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需求和环保要求,污水处理厂不会轻易更换污泥处理技术路线和污泥处理运营单位。
(四)
污泥处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行业集中度低
污泥处理行业中企业数量众多,其中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市场较为分散。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且市场占有率大的大规模企业,即行业标杆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良性竞争机制仍有待完善。
2.
业务拓展受制于污泥处置路径
从整体来看,污泥处理是过程,污泥处置才是目的,污泥处置是对脱水干泥的最终消纳过程。经处理的脱水干泥必须要满足处置利用技术的要求才能完整解决污泥问题。污泥经热干化、深度脱水或好氧发酵等不同技术路线处理后,都仍可能面临减量化后的干泥后续处置利用路径不畅的情形。
以焚烧处置为例,焚烧厂受运行参数的影响,对脱水干泥的接纳情况仍不稳定。由于脱水干泥的燃烧特性与煤存在较大差异,单独焚烧或掺烧比例较大时需要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或调整相关参数才可使其稳定燃烧。若一个地区支持脱水干泥焚烧的条件较弱或允许掺烧的污泥量较小,便会导致脱水干泥难以及时处置,也即难以在该地区开展规模较大的污泥处理项目。
3.
区域发展不均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在稳步推进,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东西部和城乡差异,而这一差异在环保方面
表现得更为
明显。
由于污水产生量和处理能力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而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产物也会呈现相应的区域性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污泥产生量相对较大。此外,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更容易存在污泥处理处置观念薄弱、技术落后、用于解决污泥问题的财力有限等问题,制约了这些地区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规模和技术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4.
技术路线生搬硬套
污泥处理技术主要有污泥浓缩脱水、好氧消化、厌氧消化、干化、堆肥和焚烧等。污泥处置技术主要有填埋(包括地面、地下和水中)和土地利用。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污泥干化焚烧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污泥处理技术,代表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因而不加分析地加以推广。个别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一味地夸大
其先进性,对很多不了解的人造成了误导。
5.
资源化不是目的,保护生态环境才是目的
误认为污泥就是资源,强调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和经济效益,并以资源化为首要目的。个别企业利用这一误区强调个别单元工艺可以实现能量回收和物质回用,割裂其他处理处置过程需要投入的能量和费用,误导了技术的选取和对污泥资源化的认识。
污泥处理处置应该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为目的,“资源化”并不是的目的,应尽可能利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能量和物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节约能源的效果,实现其资源价值。
(五)污泥处理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1.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管理体制
污水处理厂是政府的实施机构,不能独立承担责任。政府应加大对于污泥处置的资金投入,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实施将污泥处理费纳入污水处理费。
2.企业和政府应该把污泥处置当做是责任
如果污泥处理处置不当,污水处理企业将承担首要责任,当然其前提是污水收费必须包含污泥处理所需的费用。
3.技术路线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产生的污泥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具有明显区别,因此建议在选择工艺路线时应综合考虑污泥泥质特征、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泥处理处置方式。
三、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趋势
(一)
行业发展态势
1.
污泥的资源化、能源化将成为未来趋势
污泥拥有污染物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发达国家已逐渐不再把污泥视为废弃物,如德国的《循环经济法》已经从法律层面上将污泥定义为资源物,通过技术开发和政策扶持来鼓励和强化对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欧盟也越来越重视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发了如污泥与有机物协同消化制生物燃气、污泥热解碳化、污泥热解气化、污泥协同焚烧、污泥磷回收等新技术来提高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率。
我国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面对社会发展对生物质能源以及环境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需要以无害化为目标,以资源化为手段,大力开发高效回收、利用污泥中能源与资源的技术,并在实现污泥中能源资源高效回收的同时,实现污泥中污染物的稳定化或高效去除,提高污泥处理产物后续利用的安全性,解决污泥的最终出路问题。
2.
污泥处理工艺路线选择应考虑环保性和经济性
污泥处理技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具体技术的成熟适用性,还应该要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所采用的技术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能,更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污泥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污泥可能引起的污染问题,若在污泥处理的过程中产生污染或污泥处理的产物仍具有环境危害性,就会与最初的污泥处理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污泥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保证处理过程的环保性和所产生脱水干泥的无害性。
住建部2017年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应对技术方案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比选。技术经济比选应以全局协调、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稳定、环境友好为原则,综合评价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未来污泥处理工艺在围绕着实现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目标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兼顾环保性与经济性。
3.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为解决随之而来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我国自“十一五”以来加大了科技投入。通过“水专项”的技术研发,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研究在污泥干化、炭化、焚烧、超高温堆肥、厌氧消化、生物质协同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包括污泥生物稳定化和资源化成套技术、污泥脱水干化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应用、污泥(协同)热化学处理技术等污泥处理处置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获得长足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初具雏形。
(二)
污泥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1.
适应“碳减排”与“碳中和”需求的低耗高效污泥处理技术将加速推广
2020年9月,我国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
碳减排”与“碳中和”背景下,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碳减排有着很大的必要性。我国污水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1
—
2%,污水甲烷排放量排名第一,虽然碳排放量整体占比不大,但结合行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污水处理需要节能降耗和碳减排。污水资源化,一方面是水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是污染物的综合利用。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副产物,富集了污水中带入和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难降解的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体等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含有N、P、K等营养物质,源头上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因此,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碳减排对污水处理行业的“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碳排放量有望成为未来污泥处理处置工艺路线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低碳工艺和高效节能设备等符合绿色节能导向的技术与装备有望加速推广。
2.
污泥焚烧在国家相关规划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焚烧处置有望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污泥处置主流方式
国内常用的污泥处置手段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土地利用和建材利用。其中,卫生填埋由于没有实现完整处置且浪费土地资源,难以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环保发展要求,且《“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压减污泥填埋规模,积极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因而卫生填埋的处置方式将逐步被淘汰。土地利用能够充分利用污泥中的有机物和氮、磷、钾等营养元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投标方案(357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