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服务类投标方案 环保服务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DOCX   249页   下载900   2024-09-05   浏览23   收藏79   点赞930   评分-   91654字   86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2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3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4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5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6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7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8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9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0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1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2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3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4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第15页
剩余23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技术方案、服务质量、防治原则及质量保证措施 6 第一节 对本项目的理解与熟悉程度 6 第一条 我国病媒生物防治现状 7 第二条 我国病媒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第三条 病媒生物防治综合管理与对策 16 第二节 技术方案 20 第一条 项目概述 20 第二条 病媒生物防治技术实施方案 21 第三条 防治技术实施方案 23 第四条 重点区域使用药品技术参数 25 第五条 注意事项 26 第三节 服务质量 27 第一条 服务质量管理目标 27 第二条 服务质量承诺 29 第四节 防治原则及质量保证措施 31 第一条 防治工作的创新与思索 31 第二条 病媒生物防治计划 37 第三条 质量保证措施 47 第四条 技术服务保障 55 第二章 作业的工作进度计划、质量目标、主要器械设备配置及安排 56 第一节 作业的工作进度计划、质量目标 56 第一条 项目整体工作阶段及任务划分、进度控制计划 56 第二条 质量目标 62 第二节 主要器械设备配置及安排 63 第一条 消杀器械配置清单 63 第二条 车辆、设备清单图片 64 第三条 工具性能产品介绍 67 第三章 使用的管理人员和人员作业计划及安排、日常工作 114 第一节 使用的管理人员和人员作业计划及安排 114 第一条 信息反馈制度 117 第二条 员工激励制度 117 第三条 人性化的人员管理方案 119 第四条 人员服务质量的监控考核 119 第五条 工作人员管理及相应的人员安排 121 第六条 人员配置原则 132 第七条 从业人员培训制度 135 第二节 项目组织机构管理 137 第一条 项目组织结构分类 137 第二条 建立项目组织的步骤 142 第三条 针对本项目的人员安排 143 第四条 项目组织结构管理框架图 147 第五条 项目负责人及各专业人员工作分配 148 第四章 服务保障措施及服务响应时间承诺 159 第一节 达不到防治效果的补救措施、时间安排 159 第一条 时间的补救措施 159 第二条 人员补救措施 159 第三条 资源补救措施 161 第四条 技术补救措施 162 第二节 完善服务保障措施 163 第一条 组织保证措施 163 第二条 思想教育保证措施 164 第三条 技术管理保证措施 164 第四条 项目实施服务保证措施 165 第五条 药物产品质量保证措施 166 第六条 除四害质量保证措施 169 第三节 后续服务计划及措施 183 第一条 服务原则 183 第二条 服务承诺 185 第三条 后期服务机构 187 第四条 后期服务管理方案 187 第五条 后期服务保障 190 第四节 服务响应时间承诺 192 第一条 时间承诺 192 第二条 对招标文件的承诺 193 第五章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置预案 198 第一节 安全事故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198 第一条 目的 198 第二条 安全事故处理组织机构 198 第二节 消杀药物中毒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199 第一条 指导思想 199 第二条 工作原则 200 第三条 预防预警机制 200 第四条 应急响应 201 第五条 药品中毒的处理 202 第六条 人员安全防护 203 第三节 病媒生物引发相关疫情应急处理 203 第一条 应急监测与控制启动、原则与目标 203 第二条 控制储备 204 第三条 应急监测 204 第四条 应急控制 206 第六章 安全保证措施 211 第一节 除“四害”消杀安全守则 211 第二节 消杀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212 第三节 各单位场所病媒生物防治需求分析 219 第一条 农贸市场病媒生物防治达标要求 219 第二条 汽车站病媒生物防治达标要求 221 第三条 外部环境生物防治达标要求 224 第四节 工作人员安全保障措施 226 第五节 其他人员安全保障措施 228 第六节 病媒防治技术手段 229 第一条 滞留喷洒技术手段 229 第二条 空间喷雾技术手段 237 第七节 项目安全巡检方案 240 第一条 日常巡查体系 240 第二条 巡查管理制度 242 第八节 人员安全保证承诺 247 技术方案、服务质量、防治原则及质量保证措施 对本项目的理解与熟悉程度 一、项目背景介绍 我国丰富的气候条件、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孕育了多样性的病原、宿主动物和病媒生物,导致病媒传播疾病广泛分布和频繁发生,对我国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治是病媒传播疾病预防和防治的根本措施。20世纪之前,鉴于人类对病媒生物认识不足,致使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相对迟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治得到重视和加强,但也走过一些弯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加强了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工作。2014年,结合世界卫生日宣传活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爱国卫生月主题确定为“远离病媒侵害,你我同享健康”,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政府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受全球化、城市化、杀虫剂抗性及生态环境变化等自然、社会及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病媒传播疾病呈现出一些新的流行态势,增加了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治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国病媒生物防治现状 (一)我国的病媒生物监测体系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是病媒传播疾病风险评估、预警及科学防控的核心内容。我国已将病媒生物监测列人各级疾病预防防治中心(CDC)的基本职能之一并进行考核。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是为适应不同时期的病媒传播疾病防控需求而产生的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了以“除四害”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1985—1988年,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建立了“四害”密度监测系统,为当时全国病媒传播疾病防控及保护居民健康起到了极大作用。进入21世纪后,为满足新时期疾病防治防控工作的需求,2005年中国CDC启动了全国重点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监测项目,其中重要病媒生物的监测工作涉及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3个地市,进行蚊虫、鼠类、蝇类和蟑螂等4类重要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各监测点每月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监测数据,同时报送纸质文件。有的省份也根据当地情况设置了一些省级监测点。2009年中国CDC传染病预防防治所病媒生物防治室依托传染病重大专项开 展了媒介生物监测网络数据直报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建立了“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系统”网络,并于2014年正式运行。此外,为加强全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满足创建卫生城市工作需求,2009年全国爱卫会又颁布了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在全国进一步推动了爱卫系统的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工作。 当前,病媒生物杀虫剂的抗性问题日益严重,对病媒传播疾病的防控构成极大挑战,为有效应对该挑战,2007年中国CDC传染病预防防治所媒介生物防治室发起了我国病媒生物(蚊、蝇)抗药性监测工作。通过药剂标准化、器材标准化、试虫标准化,并对监测点进行过程质量防治,目前已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为我国杀虫剂抗性治理、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了科学数据。 在中国CDC的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中,也涉及一些重要病媒生物的监测,如疟疾监测中的传疟按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登革热监测中的媒介伊蚊密度监测,鼠疫及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等鼠传疾病监测中的啮齿动物密度监测,黑热病、淋巴丝虫病及钩端螺旋体病相关的媒介监测等工作。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是指在水灾、震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用简便、易行、快速和有效的方法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了解重要病媒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和发生动态,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实施、评价病媒生物防治方案和防治效果。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病媒生物应急监测可显著减少杀虫剂的盲目滥用,提高病媒生物及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的针对性和效果,科学预警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及时调整药械的需求和防治规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病媒生物综合监测解决了针对监测中存在的病媒生物监测与相关疾病监测人为割裂、病媒和病原关联性不足、工作重叠,感觉前面提到的几项工作就存在重复的问题等。病媒生物性疾病监测与病媒生物监测整合的综合监测机制能够实现疫情信息、媒介标本及病原体检测结果的共享,对媒介性疾病暴发流行的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病媒生物防治组织实施及策略现状 一)病媒生物防治组织实施 在我国病媒生物防治的组织实施架构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爱卫会为政府协调机构,CDC为技术支持部门,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病媒生物预防防治服务机构(PCO),社会各界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病媒防治。2010年全国爱卫会、原卫 生部制定并颁布的《病媒生物预防防治管理规定》,对涉及病媒生物防控的各个方面明确了分工。全国爱卫会办公室负责全国的病媒生物防治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各省级爱卫会履行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病媒生物防控的宣传、实施、检查、表彰先进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县级以上爱卫会要组织专业机构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县级爱卫会要对病媒生物防控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疾病防治系统在病媒生物防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级以上疾病防治系统的作用是在同级爱卫会的领导下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和培训,对防控病媒生物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解决防控中的技术问题。城市中易招致或者孳生病媒生物的交通枢纽和医院、宾馆等特殊场所,均要求其指定人员负责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增添防范和消杀设施。农村地区结合改厕、环境改造、垃圾与粪便管理,清除病媒生物的孳生地,开展防控活动。城镇建设规划要包括病媒生物的孳生地预防防治,增添必要的防范入侵的设施。对病媒生物防控所用药械提出了要求,禁止使用违禁药品。 二)病媒生物的可持续防治与综合治理策略 当前,我国病媒生物防治遵循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基础上的可持续防治策略。该策略是基于可持续防治的理念,开展及时、有效的病媒生物监测,对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作出切实的风险评估和防治规划,综合、有序地选择环境防治技术和措施,始终实施监测指导下的病媒生物防治和管理,目标是将病媒生物长期防治在不足为害的水平。该策略的支持系统包括可持续的监控技术、管理措施、人力资源及财政支出4个组成模块,从社会、经济和自然方面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防治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减少媒介对人类的骚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保护环境和媒介的敏感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病媒生物综合治理为可持续防治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媒介生物综合治理以环境治理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因时因地采用相应的治理措施。综合治理强调多种方法的结合,而可持续防治更多的是关注可持续性,关注当前的方法对于今后媒介防治的影响。因此,病媒生物综合治理是落实可持续防治策略的具体体现。“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媒介生物可持续防治策略”正是在防治媒介生物传染病及相关媒介生物治理方面落实“中国梦”的 具体体现。 我国病媒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病媒生物防治工作面临着管理与技术层面的双重挑战,并受自然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以下几个层面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行政管理 一)病媒生物防治法规建设尚不健全,《病媒生物预防防治管理规定》明确的各部门职责尚未很好地落实。 目前,病媒生物防治有关条款在我国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指南及标准中有所体现。当前有关部门对于病媒生物防治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实施中有时依然存在职责分工混乱的现象,导致诸如卫生、环保、城建、农业、水利、林业、财政、公安、民航、工商、交通、教育以及新闻媒体等多部门协调配合较差,也未能全面发动学会、协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办事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公众等社会力量进行病媒生物防治,不能及时有效防控病媒生物。 二)病媒生物防治机构及网络仍不健全 为科学指导病媒生物科学防治,我公司要设立专门的病媒生物防治机构,设立相关的功能实验室、办公室,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设备等。根据2013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防治工作现状调查,参与调查的各级CDC中,西藏自治区CDC还没有专门的病媒生物防治人员和部门,少数省CDC无专职人员从事病媒生物工作,也有少数省CDC没有病媒生物相关实验室;相当一部分地市级CDC没有独立的病媒生物防治部门,30%以上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病媒生物工作,相当一部分地市级CDC没有病媒生物相关实验室;70%以上的区(县)CDC没有独立的病媒生物防治部门,60%以上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病媒生物工作,兼职人员是专职人员的2倍,50%左右没有病媒生物相关实验室。我国县以上CDC应设立病媒生物防治科或配备专职人员。 此外,我国病媒生物防治应该建立病媒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病媒生物防治体系、宣传干预网络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病媒生物监测网点还不能全方位覆盖,对病媒传播疾病风险评估及防治存在影响。 三)病媒生物防治人力资源不足,且培训需求大 虽然当前我国从事病媒生物防治的技术人员数量与业务水平均有提高,但地市级仍有大于10%、区(县)级大于20%的人员未接受过任何病媒生物相关的培训,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培训过的人员经常流失,省CDC病媒工作人员队伍较为稳定;大于10年工龄的工作人员占一半以上,工作年限越长人员比例越低,小于5年工龄的工作人员比例高,造成这种情况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基层人员流动性高,这种人才流动和流失,导致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应该在国家、省、市、县4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防治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内部强化人员队伍建设,组建稳定的媒介生物防治专业技术队伍。加强现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机构人员培训(专项培训、继续教育、学位教育)和有害生物防治机构从业人员培训。 四)病媒生物危害性及防控的宣传教育不足 我国关于病媒生物危害性及防控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危害性,自然、社会和行为危险因素及防控知识宣传针对性不足,部分公众卫生意识和防病意识不到位,爱国卫生除害防病行动的全民参与度不高。 (二)病媒生物防治技术 1.病媒生物抗药性与化学杀虫剂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由于杀虫剂的使用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指导,病媒生物产生抗药性,增加了防治难度,一些原本得到防治的病媒生物,重新出现并威胁居民健康。 2.病媒生物监测、防治技术和策略研究当前,我国病媒生物监测、风险评估、预警、防治技术和策略创新研究不足,对今后病媒生物监测及病媒传播疾病的可持续产生显著的影响。 3.单一技术与综合治理当前,病媒生物防治单一技术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使其大面积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综合防治时也容易出现无条件综合的误区,导致过度复杂化,执行过程中带来极大问题。 (一)自然因素 1.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可造成全球病媒传播疾病分布范围和流行强度发生改变。我国的气候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近60年来,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几乎为全球均值的2倍。气候变化对我国人类健康存在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许多疾病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一些病毒生脑炎的媒介蚊虫分布范围在我国有所扩展,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病频率及强度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目前气候变化对各类虫媒传染病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 2.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变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兴修水利、砍伐森林、生态旅游建设、退耕还林等活动,造成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失衡,打破了原有的病原体一媒介一宿主的生态平衡,病媒生物孳生地及重要的习性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病媒传播疾病风险改变。在我国,由生态环境改变引起疾病传播风险增加的典型案例为垦荒、筑路、水利工程等活动引起多次HFRS的流行。 (三)社会因素 1.全球化及人口流动增加病媒传播疾病流行风险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近年来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加,交通工具更加快捷,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促进了病媒生物和病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传播,病媒传播疾病风险逐年加大。全球化对我国病媒生物防控构成严峻挑战,我国曾多次在交通工具中检出各种病媒生物。 2.城市化为病媒传播疾病流行提供便利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经历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4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达35%。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有些地区配套的卫生条件跟不上,如缺少合理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极易引起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大量孳生,引起相关疾病的流行风险增加。 3.病媒生物仍可能成为生物恐怖载体目前,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不断出现,病媒生物极易成为生物恐怖的载体,预防病媒生物恐怖成为当前我国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 病媒生物防治综合管理与对策 病媒生物仍将与人类长期共存,病媒传播疾病的风险长期存在,针对病媒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必须坚持以环境防治为主,化学防治和其它方法防治为辅的原则,加强讲卫生、除害防病的宣传教育,坚持除害用药规范化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落实密度监测制度,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程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新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中,增加了病媒生物检查的范围,使病媒生物防治更注重难点和长效管理制度的建立。为更好的做好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应重点抓好如下工作。 (一)国家层面 1.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标准体系和控制规划,完善防控工作机制,明确各方工 作责任,强化督导检查尽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明确了病媒生物防治的规范化要求与各部门分工,但是我国当前病媒生物防控相关规章制度、标准体系、控制规划及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各方责任落实及督导考核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2.以媒介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为基础,切实推广及落实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虽然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已提出多时,但实际工作中的媒介生物控制并未过多考虑方法的可持续性及当前方法对今后的影响,需进一步加强策略的推广及执行力度。 3.完善病媒生物防控机构与部门,加强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体系建设我国需进一步在疾病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部门完善病媒生物防控机构及功能部门,配备相应的人、财、物,加强病媒生物网络建设,着力打造病媒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控制体系、宣传干预网络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我国病媒传播疾病监测、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制定、控制技术创新性研究、控制技术指导和推广、控制效果评价能力,并做好重点部委、部门的控制措施实施。 4.强化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人力资源、经费及设备设施投入,加大培训力度和能力建设,并促进国际平台的引领作用针对我国当前病媒生物监测及防控人、财、物匮乏的问题,应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媒介防控队伍建设及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各种专业机构、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我国病媒生物控制的可持续性。 5.组织开展群众性的除害灭病活动,将专业防控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当前,我国应做好关于病媒生物危害及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将专业防控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真正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此外,应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鼓励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发展,规范其服务行为。 6.重视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过程中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趋利避害自然因素方面,我国应加强气候变化对病媒生物及病媒传播疾病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强自然灾害发生时病媒生物防控的能力与水平。 (二)政府层面 一)组织情况1.组成结构。 病媒生物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首先,成立卫生城市复评小组,责任分工。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单位负责”的原则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2.规划时间 (1)孳生地调查整治阶段。各城区政府、各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对本辖区病媒生物孳生地认真排查摸底,并根据摸底情况制定工作方案。 (2)防治设施建设完善阶段。要认真检查本单位、本辖区的防治设施,按《保定市病媒生物防治技术方案》要求进行更换、补充和完善。 (3)药物消杀阶段。由我公司统一组织,统一投放安全有效的药物对鼠、蚊、蝇、蟑螂进行消杀,降低病媒生物的密度。 (4)自评阶段。由我公司组织模拟验收,验收结果在全市进行通报。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不到位的进行查漏补缺。 (5)广泛宣传,充分发动群众。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载体,宣传病媒生物防治知识,使广大群众自觉行动起来,清扫自家房前屋后卫生,清理各种容器内的积水,铲除孳生地,做好灭鼠、防蚊、防蝇工作。 (6)加强督导检查。我公司要对各城区政府、各部门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及时将各阶段工作情况上报市政府。对工作不力、影响病媒生物防治达标工作的单位和责任人,按有关规定处理。 (7)完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相关资料。各单位要将孳生地治理、防治工作方案、技术方案、药物器械购置发票、消杀记录、消杀效果评估、鼠密度监测等相关资料整理成册、建立档案。 二)保障措施 1.细化方案,层层落实。公司各部门要完善机构、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按职能分工和任务分解表要求,分别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既要突出重点、专项整治,又要全面推进、不留死角,集中力量解决社会影响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 2.查缺补漏,狠抓整改。今年复审工作指标细,要求严,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研究考核标准,熟悉考核要求,对照标准和任务分解表,逐项开展自查和复查,发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要落实整改措施,及时补救,确保达到指标要求。 技术方案 项目概述 项目编号:XXX 项目名称:XX县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服务项目服务地点:采购人指定地点 采购范围:拟通过第三方专业公司对XX县城建成区内农贸市场、汽车站、公共卫生间、公园绿地、广场、下水道、线缆井、垃圾收集点、公共绿化带、河道、公路两侧、废置土地、政府大院等公共区域的病媒生物(老鼠、苍蝇、蚊子、蟑螂)孳生地进行集中消杀,并对建成区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培训。 服务期限:1年 质量标准:符合《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国家标准C级标准,通过XX省级病媒生物专业监测机构的监测 病媒生物防治技术实施方案 (一)防治原则 XX县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服务项目操作应依据规程要求,结合环境,突出环境整治,清除鼠类、蝇类、蟑螂、蚊虫栖息孳生场所,改造环境,勾缝堵洞、疏通下水,建立长效的防鼠设施、防蝇设施,辅以少量卫生用杀虫剂、灭鼠剂,用简单、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 (二)危害调查及评估 一)调查方法 1.鼠密度调查方法依据《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中鼠迹法进行,防鼠设施调查依据《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鼠类》中合格防鼠设施的判定标准进行。 2.蝇密度调查方法依据《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中目测法进行。3.蟑螂密度调查方法依据《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蟑螂》中目测法进行。4.蚊虫密度调查方法依据《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中路径法进行。 (二)调查内容 1.调查项目所在区域室内外环境鼠迹阳性处(间),防鼠设施不合格处(间), 同时记录物品垫离和鼠类栖息场所; 2.调查记录项目所在区域室内外环境蝇类阳性孳生处(间),成蝇阳性间数和阳性间只数;防蝇设施不合格数量,同时记录有无足够的封闭式垃圾存放容器和垃圾目产日清制度,是否有散在垃圾; 3.调查记录外孳生蚊幼虫阳性水体或小型积水,同时记录下水管道是否畅通、有无明沟等。 (三)调查统计的相关指标 1.侵害率 检查发现鼠迹、成蝇成若虫、卵鞘、蟑迹—处,记录一处数量,并标明所处位置,按照相关的计算方式计算出侵害率。 2.防鼠设施防蝇设施不合格率 检查重点区域与室外相通的出入门口是否有防鼠门板、下水道口是否有盖、下水沟、室内与外界相通的孔洞是否有防鼠网、物品是否垫离;统计防鼠设施不合格率。 3.蚊蝇幼虫孳生率 在检查发现有活蚊蝇幼虫孳生处(物),并记录。记录项目所在区域内发现的所有蚊蝇孳生的阳性处。统计计算蝇幼虫的孳生率和路径法蚊密度。 依据现场调查结果,统计出病媒生物的侵害率、密度、防鼠防蝇设施合格率以及病媒生物孳生率。与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单位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相比较,评估危害程度。根据市场病媒生物侵害程度和不同专区,划分出重点防治区域和一般防治区域。提出详细的防治方案。 防治技术实施方案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制定技术方案。方案应明确处置的范围、面积,各区域处置的方法,包括环境治理、防护设施、药物的选择、投放部位、药品、器械数量、防治频次。应明确开展防治的时限、计划,预算、人员安排和日程安排,检查评估的方法和预期达到的效果等。 (一)环境清理 1.清除环境乱堆放的物品、垃圾、杂草、小型积水或积水容器等,清除鼠类可栖息的场所。 2.开展环境的清理,清除角落及外乱堆乱放的物品、垃圾和鼠粪,清除蟑迹。 (二)鼠类防治 1.灭鼠应采用非原粮药饵,禁止使用急性杀鼠剂。投药点和毒饵盒应有警示标志,并记录和标识投放位置和数量。 2.采用洞内投药,投药后封盖鼠洞。如被鼠掘开仍要补投放鼠药,直至消灭鼠类为止。如布放毒饵盒,应沿建筑物周边每10m内放置一个毒饵盒并定期更换毒饵
公共区域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服务投标方案249页(2024年修订版).docx
下载提示

如果下载遇到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专员!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