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第三方服务
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14
第一节
项目背景分析
14
一、环境监测相关概念
14
二、环境监测作用分析
17
三、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22
四、环境监测技术问题分析
24
五、环境监测发展趋势分析
26
第二节
重难点分析
29
一、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的重点
29
二、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的难点
31
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优势
33
四、加强环境监测的措施
34
第三节
项目需求分析
36
一
、项目概况
36
二
、服务
内容
36
三、监测要求
40
第二章 整体服务设想与策划
42
第一节
项目管理概述
42
一、管理原则
42
二、管理机制
43
三、管理维度
47
四、管理模式
51
五、管理方法
56
第二节 生态环境
监管
巡查计划
58
一、生态环境监管巡查目标
58
二、生态环境监管巡查原则
58
三、生态环境
监管
巡查对象
59
四、现场环境监管巡查频次
59
五、现场环境监管巡查内容
59
六、现场环境监管巡查形式
60
第三节
生态环境监测计划
61
一、监测目标
61
二、监测项目
61
三、
监测
内容
65
四、监测过程
66
五、监测保障
67
第三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备
69
第一节
组织机构建立计划
69
一、建立要求
69
二、建立步骤
70
第二节
组织结构设置
71
一、组织优势
71
二
、组织架构
73
第三节 各组职责
74
一、环境监管小组
74
二、环境监测小组
75
三、
质量管理
小组
76
第四节
人员配备
77
一、
人员配备原则
77
二、人员管理措施
79
三
、人员配备计划
80
第五节
工作职责
85
一、环境巡查员
85
二、环境
监测员
85
三、
样品管理员
87
四、
报告编写员
87
五、
仪器管理员
87
六、
安全监督员
88
七、
质量监督员
88
八、内部审核
员
89
第四章 监测人员培训方案
91
第一节 总体培训方案
91
一
、
培养目标
91
二
、培训计划
91
三
、培训流程
93
四、
教学方法
97
第二节 培训内容
98
一、
基础课程
98
二、
核心课程
101
三、
拓展课程
106
四、
职场课程
107
五、
实践
课程
110
第三节
培训考核与考勤
112
一、培训考核
112
二、培训考勤
114
第五章 生态环境监管方案
118
第一节
生态环境巡查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118
一、基本原则
118
二、监管责任
118
三、工作机制
120
第二节
秸秆禁烧
巡查方案
121
一、秸秆禁烧指导思想
121
二
、秸秆禁烧巡查目标
121
三、
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122
四
、巡回督查
工作安排
123
五
、巡回督查
工作
内容
125
六
、巡回督查
工作
要求
126
七
、巡回督查工作措施
126
第三节
蓝藻防控
巡查
方案
128
一、主要目标
128
二、工作任务
128
第四节
信访案件的处理方法
133
一
、
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
134
二、信访投诉处理规定
134
三
、
信访案件的办理和反馈
137
第五节 环保专业咨询方案
139
一、环保专业咨询工作
139
二、环保专业咨询评价
140
第六章 工业企业巡查方案
146
第一节 环境巡查总方案
146
一、环境巡查指导思想
146
二、环境巡查工作目标
147
三、环境巡查实施步骤
147
四、环境巡查工作内容
150
五、环境巡查工作重点
151
六、环境巡查工作要求
154
七、环境巡查保障措施
157
第二节 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监管巡查方案
159
一、督查范围
160
二、工作安排
160
三、督查内容
160
四、督查重点
161
五、工作要求
163
第三节 污水处理厂环保专项督查方案
164
一、督查范围
164
二、督查内容
164
三、工作安排
165
四、工作要求
165
第七章 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167
第一节 监测类别
167
一、水质监测
167
二、大气监测
169
三、土壤监测
175
四、噪声监测
180
第二节 水质监测
183
一、生活污水检测
183
二、生活用水检测
196
三、二次供水检测
204
四、渔业水质检测
208
五、工业废水检测
210
六、排水许可证检测
217
七、水质采样作业
218
第三节 大气监测
229
一、工业废气检测
229
二、餐饮业油烟检测
232
三、排污许可检测
233
第四节 土壤监测
235
一、土壤检测要求
235
二、土壤检测项目
236
三、土壤检测流程
236
第五节 噪声监测
239
一、社会生活噪声检测
239
二、施工场界噪声检测
245
三、厂界噪声检测
250
第六节 采样及样品管理办法
252
一、样品采集
252
二、样品接收
254
三、样品流转
255
四、样品运输
255
五、样品交接
255
六、样品的贮存
256
第八章 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257
第一节 环境巡查工作措施
257
一、严格履行监管职责
257
二、加大督查指导力度
257
三、加强信息公开
257
四、加强宣传教育
258
第二节 环境监测质量要求与管理
258
一、环境监测质量要求
258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260
第三节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65
一、大气监测质量保证
265
二、水质监测质量保证
268
三、土壤监测质量保证
273
四、噪声监测质量控制
281
第九章 项目规章制度
287
第一节
管理制度的建立
287
一、项目管理策划
287
二、项目管理原则
287
三、管理制度优化
289
第二节 环境监管工作制度
291
一、监管人员管理制度
291
二、现场环境监管巡查制度
293
三、污染源现场巡视监管制度
293
四、环境监管票据使用制度
294
五、执法文书使用管理制度
295
六、污染事故报告工作制度
295
七、污染事故防范工作制度
295
第三节 环境监管工作程序
296
一、污染源监管工作程序
296
二、污染防治设施监管工作程序
297
三、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巡查工程程序
299
四、限期治理项目监管工作程序
300
五、排污许可证监管工作程序
301
六、现场处罚工作程序
302
七、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调查和处理程序
303
八、环境污染纠纷调查处理程序
304
第四节 环境监测工作制度
305
一、
环境监测工作制度
305
二、监测
安全管理制度
309
三、
仪器使用管理制度
310
四、监测站5S管理制度
311
五、
废液、固体废物管理
制度
311
六、
化学品使用、保管和样品采集管理制度
312
七、
剧毒品、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313
第五节 档案管理制度
314
一、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
314
二、员工档案建立与管理
316
三
、档案保管制度
317
四、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317
五、档案安全保密制度
318
六、档案立卷归档制度
319
七
、档案利用制度
321
八、环境监管档案管理制度
322
第十章 项目档案管理
324
第一节
档案管理工作计划
324
一、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324
二、
健全
档案管理
制度
325
三、
实现管理现代化
325
四、提高档案质量管理
327
五、
档案管理工作意义
327
六、
环境监测档案的作用
329
第
二
节
环境监测
档案管理要点
329
一
、管理方案
329
二
、管理细则
331
三、管理重点
336
第三节 环境监测档案管理流程
337
一、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
337
二、文件材料的归档
338
三
、
文件材料
借阅管理
340
四、文件材料的整理
340
五
、
文件材料的
鉴定销毁
342
六、档案的保管与鉴定
342
七、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343
第十一章 项目应急预案
349
第一节 应急总预案
349
一、总体目标
349
二、工作原则
349
三、应急程序
350
四、应急机构
353
五、应急要求
360
六、保障措施
360
第二节
环境监测应急预案
365
一、监测
适用范围
366
二
、
应急监测
储备
366
三、
应急
技术要求
367
四、
应急监测步骤
368
五
、采取相关措施
370
六
、相关注意事项
370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背景与项目需求”,可参照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整体服务设想与策划”,可参照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组织机构
”
“人员配备”可参照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监测人员培训方案
”
可参照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生态环境监管方案
”
可参照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工业企业巡查方案
”
可参照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
可参照第七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服务质量保障方案”,可参照第八章;
九、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可参照第十章;
十、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应急预案”,可参照第十一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
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
(二)
其他法律法规。
四
、行业规范、标准
。
(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一章
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分析
一、环境监测相关概念
(一)
含义
环境监测是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地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二)
意义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改善业务中比较关键的构成模块,在实际环境监测业务实行进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监测设备和方式来对部分领域环境中存有的标志性污染物实行精准测量,同时对污染浓度、变化趋势及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区域环境污染状况和进展趋向。近些年,人们在生产生活进程中排出大量的废弃物,致使环境承受力超载,环境自洁水平降低,多种环境污染情况时常发生,这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修护的重要性,在目前环境修护任务中,环境监测成为比较关键的一个内容,经过全方位测评环境污染情况,科学区分环境污染等,同时了解环境废弃物的转化规则等,进而为环境修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在目前环境实际监测进程中,经过对大气、土壤和水等实行取样,探析采样的物理以及化学特性,并采用设备来对采样中成分和含量实行检测,检测废弃物的类别和数量,更直接展现出环境污染的现实情况,为环境修护工作的顺利展开树立良好的根基。
(三)
分类
按其监测目的,环境监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监视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是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期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监视性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监测。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最常用的监测方式就是监视性监测,其监测效果也较好。监视性监测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监测范围主要包含区域污染物监测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监测,可以准确记录在监测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区域内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帮助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和解决,保证环境治理工作的效果。
2.
定点性监测
定点性监测又称为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包括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纠纷仲裁监测、环评要求进行的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等。
定点性监测和监视性监测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以后,工作人员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事故区域进行监测,从而确定污染源的位置和污染源的扩散情况,最终在掌握污染源的扩散速度和扩散方向的基础上,加强环境治理,并制定相关措施预防和事故区域相连的地区发生同样的污染问题,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另外,定点性监测也是我国仲裁环境污染事故、预告某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的有效措施。
3.
研究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为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地的监测及研究、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的研制等。
研究性监测主要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科研领域,虽然其本质属于一种环境监测手段,但是也可以为环境科研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进而促进我国环境科研工作的发展。另外,科研研究对研究性监测技术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不断优化,促进环境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环境监测作用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早期,想要谋求经济的迅速提升,牺牲环境成为促进经济成长的代价,这也造成国内环境状况持续变坏。伴随着国民环保思想的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目前生态环境改善业务中,环境监测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这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关键的作用,经过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完善,能够从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的品质,为人们创造一个舒服、健康的生活环境。
开展环境监测能够为生态工作决议提供科学的根据,作出科学的决定。当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修护工作愈发得到关注,这也对环境监测业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在日常环境监测业务开展进程中,必须主动对自身的服务思想和服务理念实行革新,更好地实行详细的监测手法,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关键的参照凭据。
(一)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在环境监测业务展开进程中,运用现代监测手段来实际监测国内生态环境品质,并根据目前环保工作中现有的情况实行精准解析,为环境修护业务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能够确保环保策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环境监控数据也是环保业务中关键的评测数据,为国内生态环境品质的修护起到了特别关键的效用。
在日常环境监测作业中,依据实际情况定制各项环保方法,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范围,并引入具备较高绿色效用的植被,根据该地区规划进程中要遵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二
)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染治理工作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容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
1.
环境监测工作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准确、详细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帮助环境治理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并制定治理措施。例如,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环境保护部门就利用环境监测工作对污染区域进行实时监测,然后利用监测得出的数据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和类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控制污染治理措施。
2.
环境监测工作可以为环境污染治理制定完善的标准,工作人员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明确并制定环境污染治理的标准,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3.
环境监测数据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明确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完善治理细节,不断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质量。
(三)准确反馈环境污染治理成果
1.环境保护部门在制定了环境治理措施以后,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将这些影响都反映在检测数据上,从而帮助环境治理人员明确治理措施的治理效果;
2.环境保护部门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检测数据,科学评价环境治理的结果,然后不断完善治理措施,提高治理效果。还是以治理空气污染为例,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环境监测手段获取监测数据,综合评价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成效,然后在下一阶段的空气污染治理中改善治理方案,提高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保证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扎实环境治理基础工作
1.环境治理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监测的结果开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工作人员通过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完善治理工作的基础工作;
2.环境监测可以帮助环境保护部门及时发现周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从而根据环境污染程度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有利于环保部门及时解决环境问题;
3.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环保部门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准确判断,分析环境中现存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发展趋势,进而不断完善环境治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为后期的环境治理做准备。
(五)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之间可以相互促进
1.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环境问题的污染物的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工作的难度,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利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完善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方法,间接性地也可以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质量;
2.环境监测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为环境治理工作服务的,因此,环境监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适应环境污染的变化,进而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因此,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可以优化环境治理,而环境治理工作发展也可以带动环境监测手段的进步;
3.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在监测过程中,可以有效判断环境治理手段是否有效,有利于促进环境治理措施的改进。而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环境治理的要求和标准,改善环境监测方式,最终实现相互促进。
(六)在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案件中的作用
一些企业在营业进程中,想要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常常对环保各项规章不关注,出现不经许可排污及不设立污染治理设备等情形,对生态环境蓄意损坏。
针对这种情形,经过开展环境监控能够成功获取环境污损违法犯罪的证据,为有关单位知悉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水平提供关键凭据,也可将详细的监测数据资料迅速提交给公安及法律部门作为证据。此外,环境监控证据也是为罪犯量刑的关键凭据。
(七)防控突发性污染事件
部分突然性污损事件,因为其产生具有突发性,污损扩张迅速,影响面积较广,在管控和管制上困难较大。若是控制不迅速,一定会严峻破坏生态环境。经过实行环境监控,运用自动监控体系和预警体系,可以在污损发生的最短时长内开启应急监控,依据污染情形及进展趋势实行随时把握,并为突然发生的污染预防方式的定制供给关键的信息凭据,并且环境监控中根据突发性污损情况监控获得的数值及结果,能够为这种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管控供给重要的凭据。
三、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一)我国环境监测整体现状
1.
拥有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
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噪声、海洋、酸雨、地下水、生态以及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各个监测要素的监测站数量也初具规模,多的已经达到近1100个监测站,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
2.
具备较强的环境自动监测能力
就目前而言,全国已经约有70个城市具配备了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50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部分省市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试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而且在全国31个省和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信系统。
3.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目前已经有400多项,其中大部分的污染因子已经有了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4.
各类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
就目前而言,全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全国共有专业和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其中环保系统监测站约2200个,行业监测站约2600个。共有10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113个酸雨监测站,135个水质监测站被国家控制。并且国家还建立了噪声监测网络,辐射监测网络和区域监测网络等。
5.
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国国民逐渐地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优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但是,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加强环境检测,明确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
二
)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的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框架。但是随着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监测领域的不断拓展、监测形式的不断变化,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各环境因子和监测对象的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特别是有机污染物和生物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构建标准化、中国化的中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
目前,各地环境监测部门已具备多要素、多手段、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技术能力,可覆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常规监测、微量有机物监测、生物群落监测、化学品毒性检测、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机动车排放气污染监测、噪声监测、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等各类环境监测领域,同时也具备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监控及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等对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编辑处理和发布的技术能力,能够科学、全面、及时地反映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部门顺利开展污染源监督管理、排污收费和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四、环境监测技术问题分析
(一)我国环境监测方法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监测参数已基本齐全,但仍然存在一定缺口。随着对污染因子的监测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现有的监测技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环境监测要求。有些标准中的检测参数仍不能涵盖其中,或是参数的检出限不能满足标准要求,需要进行一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发。污染源监测仍然以常规因子为主,基本不涉及特征因子。
2.实验室所检测的目标化合物与市场使用的产品发生脱节现象,需要及时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补充。目前我们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了解不很清楚,监测技术尚不配套和完整,监测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较差、缺乏相应的监测经验。缺少对土壤中的金属、有机物的分析方法。
3.已有的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缺乏系统性,所选检测参数不能全面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与现有的标准存在一些漏洞缺口,使其缺乏一定严肃性,为实施贯彻带来一定的困难。现行的水环境监测指标已无法反映有机污染物的类型、种类和程度。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方法缺乏系统性,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分析方法。一些检测参数在采样和分析监测过程中受干扰因素影响较大。
4.环境空气监测主要监测项目仍为延续多年的常规监测项目,用于霾污染、臭氧光化学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跟踪评估和控制研究等监测项目尚为空白。
5.噪声监测技术和规范尚需不断完善。
6.我国生态监测刚起步,生态监测、生物监测的方法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无实质性突破,没有一套成熟的监测评价体系和技术方法。
7.海水监测项目研究欠缺。
(二)
我国
环境监测存在问题
1.
监测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经费欠缺,不能够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费用,以至于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检测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应对大量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能力,促进设备的健康运行,才有足够的实力去完成减排监测,土壤调查等多方面的环境监测工作。
2.
大型设备闲置
环境监测站中很大一部分大型仪器以及成为标准的配置,各部门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监测部门对设备的使用程度还不够高,基本上只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对设备进行购置,使监测工作也不够完善,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有的设备购置后,并没有经常性使用,造成了设备闲置的状况。
五、环境监测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1.
现场监测自动化。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废水、废气以及噪声进行实时且自动监控,实现对现场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
2.
实验室分析测试自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室逐步引进化学分析仪器,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实验全程自动化,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实验结果的精准度。
3.
应急监测的简易快速。对于现场突发污染事故,我们就需要配备小型的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
4.
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针对日益发展的环境监测事业,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进行环境监控,遥感监测就是指在不直接接触被测物的情况下,对被测目标或者自然现象进行远距离感知探测。
(二)我国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化
1.
建立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网络,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实时性和监控容量,对监测人员获取来源于第一线实时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监测人员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可以及时提出可行有效地治理措施。
2.
通过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监测技术人员也可以实时得到环境污染治理的反馈信息,可以有效及时地调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对环境治理有着比较深远的意义。
3.
通过信息化监测网络,可以大大提高环境监测效果,为环境监测事业提供便利,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三)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1.
提高对环境监测地位、重要性的认识。
2.
资金投入增加,完善监测设备。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配备精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测试手段,这就要求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
3.
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4.
加强制度建设,督促监测部门履行职责。
5.
要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四)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发展对策
1.
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标准分析方法,制定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规范。
2.
进一步研究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体系。
3.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内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强化全程序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并建立起环境网络监测体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参数进行监测,增强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靠性,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
4.
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的研究。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要有点有面,有现状分析、趋势分析、规律分析,分析要有整体性、综合性、预见性,既要有监测数据,又要有分析评价和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第三方服务投标方案(373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