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汇监测服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整体服务方案
13
第一节 服务原则
13
一、
总体
原则
13
二、指导思想
13
三、指导原则
13
第二节 总体服务要求
14
一、
指导思想
14
二、
基本原则
14
三、
总体目标
15
第三节 碳汇
工作重点
15
一、
编制林业碳汇发展规划
15
二、
积极开展碳汇造林
16
三、
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16
四、
抓好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储备
17
五、
加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
17
第四节 森林碳汇监测原则
18
一、
保守性原则
19
二、
透明性原则
19
三、
可比性原则
19
四、
确定性原则
19
五、
经济性原则
19
第五节 森林碳汇监测实施方案
20
一、确定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20
二、提供调查、计量与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20
三、明确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成果
22
第六节 林业绿地调查方法
23
一、
林地调查方法
23
二、
城市绿地调查方法
26
第二章 项目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
28
第一节 组织机构的建立
28
一、
项目组织
建立要求
28
二、项目组织建立步骤
29
三、项目组织优势
30
四
、
项目服务
组织架构
31
第二节 项目人员配备及管理
32
一、人员
配备原则
32
二、人员管理措施
33
三
、人员配备计划
35
四、人员岗位职责
38
第三章 项目物资装备
54
第一节 物资配备原则
54
一、准备原则
54
二、准备计划
54
三、仪器设备的使用
55
第二节
仪器设备配备及管理
56
一、拟投入仪器一览表
56
二、碳汇监测仪器管理办法
59
三、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
61
四、检测室管理规定
64
五、仪器保养记录表
70
第四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72
第
一
节
保密教育与培训
制度
72
一、保密教育培训要求
72
二、
保密培训对象
72
三、
涉密人员保密教育
72
四、
违纪教育
74
五、
涉密人员管理
74
六、
涉密人员离职/离岗管理
77
七、
涉密人员考核与奖惩
78
第
二
节
业务管理制度
79
一、样品接收、检验、留样制度
79
二、检验单的书写规则
82
三、检验记录的书写规则
83
四、样品检验报告书的书写规则
85
五、关于检测室安排检品顺序及时限的规定
86
六、质量保证体系的检查制度
87
七、检验工作质量申述的受理和处理制度
89
八、差错事故的管理制度
90
九、人员培训进修制度
93
第三节 档案管理制度
94
一、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
94
二、员工档案建立与管理
95
三
、档案保管制度
96
四、档案利用制度
97
五、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98
六、档案安全保密制度
99
七、档案立卷归档制度
100
八、监测档案管理制度
101
第四节 人员管理制度
102
一、员工管理制度
102
二、员工聘用制度
115
三、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118
四、员工考勤管理制度
123
五、员工教育培训制度
127
六、人事考核管理制度
135
七、员工奖惩制度
141
八、员工礼仪守则
145
第五章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151
第一节 体系建设原则及内容
151
一、建设原则
151
二、监测范围和监测期
151
三、监测内容
151
四、
地类划分
151
五、其他因子
153
第二节
监测体系建设
154
一、
监测流程
154
二、
监测样地设置
155
三、
数据获取
156
四、
碳库碳储量变化量测算
156
五、监测体系建设成果
160
六、附录
160
第六章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
166
第一节 碳汇计量监测综述
166
一、碳汇监测
意义与必要性
166
二、
目标与原则
166
三、
主要任务
167
第二节
碳汇计量与监测的总体路线
169
一、确定总体,确定计量监测数据及其获取方法
170
二、抽样调查
170
三、碳库的调查与计量监测方法
170
四、碳源汇专项调查
170
五、计量模型的拟合、选择与模型建立
171
六、成果报告与分析评估
172
第三节
碳汇计量与监测的对象及范围
172
一、
碳汇计量与监测对象
172
二、
碳源汇计量与监测范围
175
三、
碳源汇监测
周期
176
第四节
碳源汇计量与监测的调查方法
176
一、
总体的确定与面积调查方法
176
二、
样地抽样和调查
177
第五节
碳源汇计量与监测估算方法
179
一、
国家尺度碳计量
179
二、
区域尺度碳计量
192
第六节
碳汇监测
技术
193
一、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的碳计量和监测
193
二、仍为林地类型的碳监测
194
三、森林自然灾害碳监测
197
第七节
计量与监测相关关系的拟合与选择
198
一、
单木异速生长方程
198
二、
生物量扩展因子模型
200
三、
遥感生物量估算模型
202
第八节
计量与监测成果
206
一、
森林碳储量现状
206
二、
林业碳动态变化
207
三、
森林碳储量及密度空间格局分布图
209
四、
其他专题成果
209
第七章 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实施方案
211
第一节 实施进度计划
211
一、第一阶段
211
二、第二阶段
211
三、第三阶段
211
第二节 计量实施办法
212
一、概述
212
二、
分层
212
三、
林分碳储量变化
213
四、
项目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
215
五、泄漏
217
六、
项目净碳汇量
219
第三节 监测实施办法
220
一、概述
220
二、项目活动及其边界监测
220
三、
分层
221
四、
监测频率
222
五、
项目碳储量变化监测
222
六、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223
七、
项目边界内的排放
225
八、
泄漏
231
九、核查
232
第八章 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265
第
一
节
质量保证体系综述
265
一、质量方针
265
二、质量目标
265
三、思想保证体系
265
四、组织保证体系
265
第
二
节
质量控制组织架构及职责
266
一、质量领导小组
266
二、岗位职责
266
第三节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67
一、可靠的野外测定
267
二、野外调查测定数据的核实
268
三、
数据录入和分析
269
四、
数据归档
269
五、不确定性分析
269
第
四
节
质量保障措施
271
一、设备保障措施
271
二、组织保障
措施
272
三、
技术
保障措施
273
四、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73
第九章 应急预案
275
第一节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
275
一、
总则
275
二、
工作
原则
275
三、
应急
监测
的组织机构与职责
275
四、
应急准备与事故预警
277
五、
应急响应程序
278
六、
应急监测要求
280
七、
应急监测的保障措施
286
八、
培训
与演习
287
九、
附则
287
第
二
节
异常高温及防止人员中暑应急预案
290
一、总则
290
二、概况
290
三、现场测试工作组职责
292
四、危急事件的预防
292
五、应急预案的启动
293
第
三
节
新冠病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295
一、
工作原则
295
二、
成立领导小组
295
三、
应急物资准备
295
四、
应急处理程序制定
296
五、
预防预警行动
296
六、
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响应程序
296
第
四
节
毒蛇毒虫叮咬
应急
预案
297
一、总则
297
二、职责划分
297
三、急预案启动
299
四、急救援措施
299
五、预防措施
301
第
五
节
检测室突发事故
应急
处理预案
302
一、检测室火灾应急处理预案
302
二、检测室爆炸应急处理预案
303
三、检测室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303
四、检测室触电急救处理预案
304
五、检测室化学灼伤应急处理预案
308
温馨提示
: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
,
如需查阅
,
请购买后下载。
说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整体服务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员
配备
”详情可见本文第
二
章。
三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物资装备
”详情可见本文第
三
章。
四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详情可见本文第
四
章。
五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五
章。
六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
”详情可见第
六
章。
七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实施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七
章。
八、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八
章。
九
、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应急预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九
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
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
二)
其他法律法规。
四
、行业规范、标准
(
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一章 项目整体服务方案
第一节 服务原则
一、
总体
原则
统一决策、分层管理、有效控制。
二、指导思想
加强碳汇监测工作的服务,规范本项目森林
碳汇监测服务
程序,
合理地使用
监测
工具,促进监测工作的进行,提升
碳汇监测
的服务水平,达成本项目服务的质量目标。
三、指导原则
(一)
服从原则
下级对上级的命令若有异议,应当提出意见或建议,如不能同意意见,应首先服从,事后申诉,不得拒绝执行或阳奉阴违,消极懈怠。
(二)
一个上级原则
每个下级只有一个上级,
监测
作业人员需要对自己的上级负责,服从上级的安排。
(三)
逐级管理原则
指令的发布按照上级指挥逐级下达,减少越级指挥。
第二节 总体服务要求
林业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充分肯定。林业碳汇已作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
CCER
)
项目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立和交易市场的启动,林业碳汇发展迎来大好机遇。加强林业碳汇计量工作,积极营造碳汇林,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储备,探索建立区域
碳汇交易市场,规范林业碳汇交易管理,鼓励各行各业和公众采取多种方式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既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又是体现绿色低碳社会责任,对促进林业生态产品市场化,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和构建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九大绿化行动、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要求,以增强林业碳汇为核心,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积极发展碳汇林业,推进林业碳汇交易,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X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作出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
.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
2
.
坚持扩大森林面积与提高林分质量相结合的原则
;
3
.
坚持有助于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维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
4
.
坚持林农、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合作共同推进林业碳汇发展的原则。
三、
总体目标
到X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
XX
万亩,封山育林
XX
万亩,中幼龄林抚育
XX
万亩、低效林改造
XX
万亩、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
X
万亩。使林地保有量达到
XXX
万亩,森林蓄积达到
XXX
万立方米。新增可交易碳汇量
XXX
万吨
(
按20年计入期计算
)
。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不断提高、林业碳汇组织管理体系、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基本建成,基础能力和队伍建设有效夯实,林业碳汇项目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林业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局的能力明显增强。
第三节 碳汇
工作重点
一、
编制林业碳汇发展规划
我司
组织专家摸清
XX
市林业碳汇资源本底,掌握森林碳储量与森林碳汇量的现状、变化与潜力情况,编制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进度安排、资金筹措、政策保障等,指导林业碳汇工作顺利开展。
二、
积极开展碳汇造林
我司
全面落实《实施九大行动建设
XX
X绿化方案》,组织开展大规模增彩添绿行动,积极开展碳汇造林,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工程造林,统筹协调交通运输、水务、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教育等部门开展行业绿化造林,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益造林,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碳汇。
三、
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我司
编制县
(
区
)
森林经营方案,大力开展中幼龄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加强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森林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精准提升、固碳能力明显增强。加强自然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制度,遏制湿地流失和破坏,稳定湿地碳库。积极推进木竹工业“节能、降耗、减排”和木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改善和拓展木竹使用性能,提高木竹综合利用率,健全木竹林产品回收利用机制,增强木竹产品的储碳能力。
四、
抓好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储备
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积极策划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根据国家备案公布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从林业经营各方面来充分挖掘林业碳汇的潜力,结合实际筛选适合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的项目,建立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储备库。
五、
加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
我司对本项目
开展林业碳汇调查和连续动态监测,建立森林、湿地、木质林产品各类碳库现状及动态数据库,实现定期更新碳汇监测数据、计量报告结果。抓好温室气体排放林业指标基础统计、森林增长及其增汇能力评估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六、
推进林业碳汇交易
发展改革、林业等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有关政策,瞄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主动同上级主管部门衔接,将林业碳汇按比例纳入X省碳排放权交易之中。促成石化、建材、钢铁、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购买林业碳汇用于抵消企业的减排额度。鼓励一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购买林业碳汇践行绿色发展社会责任,支持节庆节会等重大社会活动购买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购买林业碳汇消除日常工作生活碳足迹。
第四节 森林碳汇监测原则
一、
保守性原则
如果活动水平的确定或参数的选择导致项目净碳汇量最终被低估,例如:(i)基线情景下的碳储量增加量被高估,或(ii)项目情景下的碳储量增加量被低估,或(iii)项目情景下的排放量被高估,则项目净碳汇量计量结果取被低估的值。反之,则是不保守的。
二、
透明性原则
除个别涉及商业机密的数据外,活动水平和碳计量参数的确定方法和数据应公开、透明,并易于为公众所获取。
三、
可比性原则
采用的碳计量参数应具有可比性,如果所选择的当地参数超出IPCC或国家水平参数值的正常范围,应详细说明其理由。
四、
确定性原则
碳计量和监测须尽可能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降低不确定性。监测报告中须包括不确定性分析和评价。
五、
经济性原则
随着碳计量和监测精度和准确性的提高,计量和监测的成本往往呈指数增加。因此在选择碳计量和监测方法时,包括确定参数时,既要考虑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也要考虑成本因素,亦即需要在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与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成本有效的平衡点。
第五节 森林碳汇监测实施方案
一、确定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一)
对象
根据IP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定义,主要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质5个碳库,本指南所指的调查、计量与监测的主要对象是指这5个碳库以及与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有关的温室气体源/汇变化。
(二)
内容
现有林业调查数据的获取、抽样调查、生物量调查因子的测定、相关计量方程的选择与拟合、碳库储量及其变化的估算、不确定性分析、成果提交。
二、提供调查、计量与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一)
数据获取与外业调查技术
获取现有的各种林业调查数据,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清查(一类调查)数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数据、营造林数据、湿地资源调查数据、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生态网络监测数据、遥感数据以及火灾、病虫害等灾害统计数据,以及其他有关调查规划、设计和研究数据等,按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的数据结构要求进行整合与处理。现有数据能满足碳源/汇计量要求情况下,不再进行额外的外业调查和项目测定。
在现有各种林业调查数据不能满足全国碳源/汇计量与监测要求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森林碳汇专项调查,碳源/汇专项调查包括建立碳源/汇计量方程所需的数据调查和碳源/汇计量和监测的原始数据调查。两种调查的目的与要求不同,需要分别确定抽样和调查方法和内容。
对于湿地资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碳计量监测数据,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监测数据成果,二是开展针对湿地、荒漠土地的碳汇专项调查,获取遥感数据,满足对这两种陆地生态系统碳的计量监测数据要求。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根据遥感碳计量监测要求,进行遥感数据获取与标准化处理。
(二)
内业估算方法
依据林业碳源/汇计量和监测的范围和对象,按已获取数据类型和碳汇专项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碳源/汇计量方法,进行碳源/汇的内业估算,包括现存量和碳储量动态监测内业估算。
(三)
计量与监测的主要调查因子
1
.
外业调查因子:生物量测定因子、立地条件因子、地被
植物
调查因子、人类经营活动因子以及气象因子等。生物量测定因子:森林类型、林种、优势树种、胸径、树高、年龄(龄组)、生长等级等。
2
.
立地条件因子:地貌、土壤名称、土壤厚度、地形、枯落物厚度等。
3
.
地被物调查因子:植被类型、优势种名、盖度、高度、频度、分布状况等。
4
.
人类经营活动与气象因子:林分经营措施调查与记载,营造林与采伐方面记载,降水、气温、湿度、日照等气象因子。
三、明确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成果
主要有以下
4
个方面成果:
(一)
森林碳储量现状成果
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的碳储量现状数据及分析报告。
(二)
林业碳动态变化成果
按各种类型、区域、年龄等因子划分的碳储量现状分析报告、碳源/汇动态变化监测与分析报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LULUCF)以及REDD+等方面的碳汇报告等。
(三)
森林碳储量及密度空间分布图类成果
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的碳储量及其变化现状分布图、碳密度空间等级分布图等。
(四)
其他专题成果
国家林业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碳监测等方面的森林各专题碳源/汇计量与监测成果。
第六节 林业绿地调查方法
一、
林地调查方法
(一)
样地抽样与设置
1
.
抽样方法
我司
根据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样地的起源(天然、人工)、森林类型
(
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
)
和林龄(幼、中、近、成、过熟林)及树种等具体情况,采用典型取样法每种类型抽取3个以上的样地。如果现有一类清查样地不能完全满足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要求,可再根据需要增设有典型代表性的样地类型。所有样地布点都需落实到森林资源分布图上。
2
.
样地与样方设置
样地采用
卫星定位系统
定位,定位样点作为样地西南角,统一标记并编号。增设的乔木典型样地为25
.
82m×25
.
82m,
一样的西南
角为起点,罗盘仪测角,皮尺量距离,闭合差小于1/200。
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采用样方调查。灌木层样方规格2m×2m,共设置4个,分别位于样地西南角向西2m处、西北角向北2m处、东北角向东2m处、东南角向南2m处,草本、枯落物层按1m×1m在灌木样方内设置并进行生物量调查。土壤剖面调查设置
这样的东南
角向东2m处。样地及样方设置方式见图。
样地与样方设置图
(二)
乔木层调查
记录乔木样地因子,包括: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起源、下层主要植被类型及盖度、土壤类型、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样木因子,包括:树种、胸径、树高、生长状况等。对所有胸径大于5cm的活立木进行每木检尺。
(三)
灌木层(林)调查
调查样方内灌木种类(包括未达起测直径D<5
.
0cm的幼树)、地径、盖度、株数、平均高等。选择样方中3株平均大小的标准木,采用全株收获法分别测定其地上干、枝、叶和地下根系的鲜重,选取干、枝、叶和根样品(300g)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如为丛生灌木,则在样方内选取1~2丛平均冠幅的灌丛,采用完全收获法测定其鲜重和样品重,带样品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样品统一编号、贴标签,标明样品采集的样地号、样方号、样品种类和采集日期,并填写取样记录表。
(四)
草本层调查
调查样方内草本植物种类、丛数量、高度、盖度,收集样方内全部草本测定鲜重,并对每个样方的混合草本进行样品采集(300g),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样品统一编号、贴标签,标明样品采集的样地号、样方号、样品种类和采集日期,并填写取样记录表。
(五)
枯落物层调查
调查样方内枯落物的厚度,收集全部枯落物称其鲜重,并选取样品(200g)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样品统一编号、贴标签,标明样品采集的样地号、样方号、样品种类和采集日期,并填写取样记录表。
(六)
土壤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每个土壤剖面采样层次按0cm~10cm、10cm~20cm、20cm~40cm、40cm~100cm划分土层,每层用环刀取土样,称鲜重后,将土取出装入小信封,编号、带回室内烘干,测定土壤含水率。另外,用环刀
取名
层土样充分混合,四分法取500g的土样直接装入塑封袋,编号、带回室内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
城市绿地调查方法
(一)
乔木调查
结合园林绿化普查数据开展绿地乔木树种调查,将每种乔木树种按径阶或龄级分别选择3~5株标准木,编号挂牌、标定具体位置,并实测标准木胸径、树高等因子。
(二)
灌木调查
每种灌木类型调查单位面积株数,选取对平均生长状况具代表性的标准株3~5株,调查标准株的地径、树高,采集标准株整个植株,称量鲜重,选取根、茎、叶、枝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绿篱类灌木按同样方法调查。
(三)
草坪及其他类型植物调查
对草坪、地被植物、攀缘植物等类型,选择典型地块,设置1m×1m样方进行调查,记录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株数,采挖样方内所有植株称重、记录生物量鲜重,再选取一定的样本,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
对于宿根花卉、色块、竹子、月季等植物,选择典型类型,调查单位面积的株数,选取3株~5株代表平均生长水平的单株作为标准株,采挖、称重、烘干、测定其标准株的生物量,再推算得到单位面积的总生物量。
第二章 项目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
第一节 组织机构的建立
一、
项目组织
建立要求
(一)明确各部门责权
在项目组织机构中,项目人员与组织多种关系共存,行政隶属关系、业务关系和工作责任被剥离。在这种多维度沟通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当事员工就有了多身份,这使得管理关系的协调变得异常复杂,处理不当将会产生责任推诿或者多头管理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明确各部门职能和各员工的责权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证项目人员能力素质充分发挥
在项目组织机构中,组织架构能否发挥作用,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是关键,所有组织管理模式归根结底是对人的使用,着这种模式下,对项目负责人的要求愈加提高。
项目负责人一方面要协调采购方需求,一方面要保证与公司总部的规范性对接,同时还要负责项目质量。这要求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人际协调能力、领导与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等,完美的人才是不存在的,而本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难以招聘到高素质人才,因此保持对现有人才有效培养和储备,才是项目人才持续有效发挥专业技能的有效方法。
(三)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或延迟。在项目组织机构的架构中,一个任务地完成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信息传递的维度要多于职能式组织架构。在缺乏规范化管理的环境中,信息的传递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建立公司信息管理系统,打破人际关系建立的交流网络,从整体上保证信息传递的速度、全面性和真实性,有助于促进各部门高效沟通和协作,从而保证项目质量。
(四)保证投入资金的监管
此严格控制资金使用,保证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是提高项目利润率的有效方法,管理需要对项目负责人进行一定的放权,公司在下放资金权利的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除了要加强细化常规的财务监管外,还可以通过对实施不定期巡检来核对上报的资金使用情况。
二、项目组织建立步骤
(一)确定组织目标
项目目标是项目组织设立的前提,应根据确定的项目目标,明确划分分解目标,列出所要进行的工作的内容。
(二)确定项目工作内容
1.根据项目目标和规定任务,明确列出项目工作内容并进行分类归并及组合是一项重要组织工作。对各项工作进行归并及组合并考虑项目的规模、性质、项目复杂程度以及单位自身技术业务水平、人员数量、组织管理水平等。
2.如实施阶段全过程项目管理,工作划分可按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分别归并和组合。
(三)组织结构设计
1.合理确定管理层次。
管理组织结构中一般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由项目负责人和其助手组成,要根据项目的活动特点与内容进行科学化、程序化决策。二是中间控制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具体负责规划的落实,目标控制及合同实施管理,属承上启下管理层次。三是作业层(操作层)。由现场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操作工作。
2.配置工作岗位及人员。
3.制定岗位职责标准与考核要求。
4.制定工作流程与考核标准。
三、项目组织优势
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与独特性的特点,在决定一个项目以后,就需要根据这一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项目的管理班子,负责项目的实施、负责项目的费用控制、时间控制和质量控制,按项目的目标去实现项目。项目结束后,项目的管理组织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就不复存在。
按照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模式,项目的组织结构也可分为线性的项目组织结构、职能的项目组织结构和矩阵的项目结构等若干形式。项目管理组织的结构实质上是决定了项目管理班子实施项目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方法与相应的权力,不同的项目组织结构对项目的实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公司
本次项目组织采取矩阵
森林碳汇监测服务投标方案(308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