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采购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及策划
12
第一节 项目背景分析
13
一、增殖放流介绍
13
二、渔业养殖情况介绍
15
三、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
四
、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作用和威胁
28
五
、开展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2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34
一、项目概况
34
二、采购需求
35
三、项目要求
35
第三节 项目设想策划
38
一、鱼苗培育计划
38
二、鱼苗质量验收计划
55
三、鱼苗运输计划
59
四、增殖放流计划
63
第二章 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
66
第一节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66
一、人员配备的原则
66
二、人员配备基本原理
67
三、组织构架图
68
四、人员分配及资料表
68
第二节 人员岗位职责
73
一、项目负责人职责
73
二、鱼苗培育场职责
74
三、鱼苗包装人员职责
75
四、运输人员职责
75
五、售后人员职责
77
六、放流人员职责
77
七、质检人员职责
78
第三章 企业育苗能力展示
80
第一节 企业能力介绍
80
一、企业介绍
80
二、企业文化感召力
81
三、企业理念
82
第二节 育苗能力展示
83
一、环境介绍
83
二、技术介绍
84
三、发展介绍
86
四、鱼苗展示
88
第三节 项目优势
89
一、理念优势
89
二、业绩优势
92
三、项目投入设备介绍
92
第四章
鱼苗培育方案
95
第一节 鱼苗培育总体方案
95
一、鱼苗培育办法介绍
95
二、培育鱼苗的技巧
96
三、鱼苗培育记录表
99
第二节 鱼苗培育操作流程
100
一、鱼苗鱼种食性与规格
100
二、鱼苗培育
104
三、
一
龄鱼种培育
113
第五章 鱼苗包装方案
123
第一节 鱼苗包装方法与标准
123
一、鱼苗包装方法
123
二、鱼苗包装标标准
124
三、装箱物流标准
126
第二节 鱼苗包装具体方案
126
一、鱼苗包装操作流程
127
二、鱼苗包装特质
131
三、包装的标记
131
四、包装的责任
132
第六章 鱼苗运输方案
133
第一节 鱼苗运输组织机构
133
一、人员组织
133
二、车辆组织
133
三、
运输
人员职责
134
四、运输车辆及人员管理
135
第二节 运输作业流程
139
一、运输
计划
139
二、
供应
流程
140
第三节 具体运输方案
143
一、运输前的准备和途中的管理
143
二、运输细节
144
三、鱼苗运输方法
144
四、
鱼苗安全运输要点
148
五、注意事项
151
六、运输原则
155
七、运输服务标准
155
八、应急措施
156
第四节 运输安全管理
156
一、流程细化、管控到位
157
二、安全管理、防微杜渐
157
三、安全管理、制度明晰
157
四、实时监控、保证安全
157
五、应急处理、规范操作
158
六、车辆风险、严格控制
158
第
七
章
鱼苗验收方案
159
第一节
鱼苗质量检验方案
159
一、鱼苗质量检验标准
159
二、鱼苗质量检验步骤
160
三、鱼苗质量检验记录
161
第二节 鱼苗验收方案
162
一、验收人员名单
162
二、鱼苗验收规程
163
三、鱼苗验收流程
164
第八章 放流实施技术方案
167
第一节 鱼苗放流规范
167
一、范围
167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167
三、水域条件
167
四、苗种培育
168
五、病害检疫
169
六、检验检疫方法与规则
169
七、苗种计数
171
八、苗种标志方法
172
九、放流时间、数量及方法
172
十、放流物种质量
173
第二节 放流方案
174
一、放流前的准备
174
二、放流水域选择
175
三、放流品种
175
四、放流规格、时间和方法
176
五、苗种质量要求
177
六、苗种计数
177
七、保护措施
178
第三节 具体活动安排
178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179
二、基本原则
179
三、实施范围与时间
180
四、组织机构
181
五、增殖放流目标
183
六、工作要求
183
第九章 鱼苗售后服务方案
185
第一节 总体服务要求承诺
185
一、总则
185
二、售后服务机构
185
三、售后服务体系
185
四、售后服务保障措施
187
五、质量保证范围
188
六、售后响应时间
189
第二节 售后服务制度
189
一、总则
190
二、服务宗旨
190
三、服务目标
190
四、服务范围、内容
191
五、售后服务部门工作说明
191
六、售后服务组织管理制度
193
第三节 相关技术服务
194
一、技术支持
194
二、技术服务
195
第四节 项目售后服务方案
196
一、服务原则
196
二、服务方式
196
三、服务目标
197
四、定期巡检服务
197
五、综合实力说明
198
六、鱼苗养殖技术培训
200
七、后期技术培训
205
第十章 项目实施承诺及保障措施
207
第一节 项目实施承诺
207
一、鱼苗供货承诺
207
二、质量保障承诺
209
三、项目进度承诺
211
四、售后服务承诺
211
五、其他服务承诺
214
第二节 项目保障措施
216
一、鱼苗培育保障措施
216
二、鱼苗质量保障措施
220
三、运输质量控制措施
233
四、项目服务保障措施
235
第十一章 项目管理制度
248
第一节 育苗场管理制度
248
一、考勤制度
248
二、保管制度
248
三、车间制度
248
四、产品追溯制度
249
五、水产养殖科学用药制度
250
六、水产养殖(育苗)生产水质检测制度
251
七、养殖水产品标签制度
251
八、育苗场消毒制度
252
九、养殖档案管理制度
253
十、无害化处理制度
253
十一、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254
十二、饲料管理制度
254
第二节 鱼苗检验管理制度
255
一、目的
255
二、定义
255
三、适用范围
256
四、鱼苗检验时间节点
256
五、鱼苗检验依据
256
六、鱼苗检验要求
256
七、鱼苗检验管理
257
八、不合格鱼苗的处理
258
第三节 各项档案管理制度
259
一、档案管理内容
259
二、档案的管理部门
261
三、档案记录各项表格
262
第四节 运输车辆及驾驶员管理制度
266
一、运输车辆管理制度
266
二、车辆日常检查制度
272
三、驾驶人员管理制度
279
第十二章 项目应急预案
287
第一节 应急总预案
287
一、应急机构设置
287
二、应急准备
289
三、应急救援基本流程图
297
四、应急预案原则
299
第二节 鱼苗培育场安全应急预案
301
一、目的
301
二、适用范围
301
三、组织措施
301
四、具体救助实施步骤
302
五、信息通报
303
六、后期处置
304
七、保障措施
304
第三节 鱼苗病疫应急预案
304
一、鱼苗发病种类
304
二、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
306
第
四
节
运输
应急预案
309
一、预防措施
310
二、应急措施
314
第五节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318
一、目的和原则
318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319
三、火灾预防、监测、预报、报告
319
四、火灾扑救
320
五、火灾案件查处
323
六、后期处置
323
温馨提示
: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
,
如需查阅
,
请购买后下载。
说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及策划
”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
”详情可见本文第
二
章。
三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企业育苗能力展示
”详情可见本文第
三
章。
四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鱼苗培育
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四
章。
五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鱼苗包装
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五
章。
六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鱼苗运输方案
”详情可见第
六
章。
七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鱼苗验收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七
章。
八、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放流实施技术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八
章。
九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鱼苗售后服务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九
章。
十
、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管理制度
”详情可见本文第
十一
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
(二)
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
(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一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及策划
第一节 项目背景分析
一、增殖放流介绍
(一)定义
人工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广义地讲还包括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向特定水域投放某些装置(如附卵器、人工鱼礁等)以及野生种群的繁殖保护等间接增加水域种群资源量的措施。
(二)性质
是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因捕捞过度或水利工程建设等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有效手段。
针对不同水域特性,以补充、修复原水体的水生生物链中缺失的种类和保护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作用,同时注重自然原始生态的保护和建设。防止发生外来物种侵袭造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三)目标
恢复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效合一。
(四)效果评价
“标记——放流——重捕”。
(五)生态风险
1.对增殖水域野生种群的影响
(1)种群规模。
(2)遗传多样性。
(3)生态适合度。
2.对增殖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
(1)不同营养层次生物类群组成。
(2)食物网结构。
3.对增殖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1)影响能流效率。
(2)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3)影响生态系统的耐受性。
(五)负责任增殖放流
1.核心理念
增殖放流目标定位不能仅局限于提升增殖种类的资源量,还应确保野生资源群体的适应性、遗传资源多样性不会因为投放人工繁育苗种而发生退化和降低。
应充分考虑增殖水域生态系统地承载能力,注重其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和稳定,决不能以破坏增殖水域环境和原生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片面追求增殖放流可能带来的渔业增产收益。
2.如何实现负责任增殖放流
(1)制定规划和目标
A.合理的放流规划。
B.明确的预期目标。
(2)构建渔业增殖放流策略
A.合理选择增殖放流种类。
B.科学制定放流策略。
C.配套制定放流技术规程。
(3)科学评估资源增殖效果
A.合理制定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
B.准确应用标志手段跟踪放流群体。
C.增殖放流生态效果评价。
(4)完善资源增殖管理措施
A.对增殖放流种类实施遗传资源管理。
B.严格实施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
C.有效实施适应性管理。
D.增殖放流应与其他管理举措并举。
二、渔业养殖情况介绍
(一)行业背景
2018年,全国水鱼苗总产量6457.696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4991.06万吨,占比达77.29%。尽管我国水鱼苗产量增速趋缓,但整体而言我国水产养殖总量仍稳居世界首位。
随着全国渔业系统积极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渔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产业更绿、效益向红。2018年,全国渔业产值12815.41亿元,其中,海水养殖产值3572.00亿元,淡水养殖产值5884.27亿元。
很多做水产养殖的都知道,水产养殖行业并不容易,水产养着从业者,做好这个行业,需要时刻关注水产养殖的各种数据,包括:水温、水质、溶解氧、PH等这些要素,稍有不慎就可以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是朝集约化、设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改变我国水产养殖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养殖现状,通过关键技术及其技术集成,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损失和减少用药等,水产养殖行业趋势分析,有效减轻药物残留和富营养化对水环境质量与负载的影响,保护水环境和生态优化。
二是朝生态化和有机化的方向发展。水产养殖行业趋势分析,稻渔综合种养就是在充分利用水生动物生长所需食物链,和稻谷生长营养需求的生态功能优势,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和稻田杂草,增加水体营养盐,提高稻田土壤肥力,还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有利于降低稻田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量,增加稻田的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生产出更多质量安全的稻米和水鱼苗。
水产养殖行业趋势分析,水产养殖系统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很多的大型的水产养殖基地已经开始使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目前水产养殖系统本身的功能都已经非常完善,目前已经可以通过手机端的对接,通过手机端对接后在手机端就能实时看到水产养殖的环境情况,包括水质数据、溶解氧数据、PH数据等这些都能手机端实时的观测到,也可以在手机端控制相应的系统,比如控制供氧机增氧、控制自动换水、控制自动喂食等。
(二)
行业优势
我国渔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科技进步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拓展了水产养殖的生产领域。
科技的进步,提高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从而使许多从前未被利用或利用率很低的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地利用,对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淡水大水面增养技术的开发和普及,使250万h平方米湖泊、水库得到较为充分的养殖利用。滩涂贝类育苗、养殖技术的提高及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成功开发,使我国滩涂养殖利用面积达到了75万h平方米,以贝类、藻类养殖和网箱养鱼等为主体的浅海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国1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得到大面积的利用,并正在向40m等深线发展。低洼盐碱地的渔业利用、稻田养鱼、高密度流水养鱼、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兴起,使水产养殖业具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2.提高了水域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由于各种综合高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水平,使养殖生产的单产水平大幅度上升。2001年,中国的淡水养殖产量达1595万t,面积536万h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1倍和2倍。淡水养殖单产2829kg/h平方米,是1978年的10倍以上。海水养殖产量1132万t,面积129万h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5倍和13倍。海水养殖单产8796kg/h平方米,是1983年的3倍(1978年无海水养殖单产统计)。
3.增强了开发新资源、新品种的能力。
由于技术的突破,带动新产业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格局。继20世纪5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淡水养殖业的巨大发展后,海带、扇贝、中国对虾及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和养殖技术的发展,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通过引进、驯化、人工培育等方式,一大批生长性能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新品种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生产,对优化养殖结构,发展“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过去被列为“海珍品”的扇贝,现在年产量已达近百万吨,成为大众的美味佳肴。
4.促进了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牺牲自然资源和大量的物质消耗为其主要特征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人工控制程度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各种培育养殖方式得到较大发展,持续发展已越来越被重视。
工厂化养鱼、网箱养鱼、流水养鱼等各种高产养殖方式,立体利用水域、水陆复合生产的生态渔业以及能量充分利用等各种高效利用模式得以较为广泛地应用,保持渔业资源和水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技术已越来越被生产者接受和掌握。同时,以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应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渔业高新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有些已在生产中发挥了作用。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日益普及,加快了渔业现代化的步伐。
(三)
行业发展及展望
分析我国的资源现状,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业生产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据统计,全国有适宜养殖的浅海滩涂260万h平方米,目前仅利用约1/3。可养内陆水域670万h平方米,也仅利用2/3。还有未开发的宜渔盐碱低洼荒地230万h平方米。
同时,已利用的养殖水面,提高单产的潜力也很大。因此,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无论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从资源的潜力来讲都具有较好的条件。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目前还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比较严重,病害防治体系尚未健全。水产养殖种苗培育体系不完善,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渔业基础设施薄弱,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产业链结构不够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着我国渔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水产养殖科技工作的努力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1.注重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我国在淡水池塘综合生态养殖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池塘能流、物流、生态关系等方面有一定研究基础。对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增养殖的生态研究已开展了20多年,取得了较好成绩,已具备制定湖泊、水库渔业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规范的基础。但对浅海、滩涂养殖生态系统研究基础薄弱,研究刚刚起步,在短期内尚不可能为增养合理布局提供技术依据。
在病害防治方面,我国对主要水产养殖病害的病原、病理、药物及免疫防治方法的研究有一定基础,但总体研究深度不够。在淡水养殖领域,针对草鱼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淡水鱼类暴发病等进行了病原学及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在海水养殖领域,针对对虾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和对虾白斑病等进行了病原学及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
在渔用疫苗、生态制剂等方面也开展了应用性研究。在渔用药物方面的研究较为落后,目前仅对少数几种药物进行过药代动力学研究。
今后要加强研究不同类型(浅海、滩涂、内陆大水面、低洼盐碱地等)水域的科学养殖方式,确定合理的养殖容量、养殖结构,提出降低养殖生态环境负荷的立体利用水域的养殖技术及养殖水域的环境优化和生物修复技术,为养殖方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以生态调控为主要手段的健康养殖技术和病害的监测、预报技术,加强免疫防治技术、疫病检疫技术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2.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优良品种开发
目前我国已开发成功一大批养殖种类。其中淡水养殖种类有:青鱼(19万t)、草鱼(331万t)、鲢鳙(491万t)、鲤(219万t)、鲫(152万t)、鳊鲂(54万t)、罗非鱼(67万t)、鳜(11.6万t)、鳗(15.6万t)、罗氏沼虾(12.8万t)、中华绒螯蟹(河蟹、28.6万t)、中华鳖(11.4万t)、鳟、鲶、鲟鱼等。
海水养殖种类中鱼类有大黄鱼、美国红鱼(红拟石首鱼)、鱼苗、鲷科鱼类(真鲷、黑鲷、斜带髭鲷、红鳍笛鲷、花尾胡椒鲷、紫红笛鲷、黄鳍鲷等)、石斑鱼、鲻、梭鱼、牙鲆、大菱鲆、军曹鱼、鱼师鱼、卵形鲳鱼参、黑鱼君等。甲壳类有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等)、青蟹、梭子蟹等。贝类有贻贝、扇贝(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等)、蛏、蛤、蚶、牡蛎、鲍等。藻类有海带、紫菜(坛紫菜、条斑紫菜)、裙带菜、江篱等。还有海参、海胆等也成为重要的养殖对象。在海水养殖产量中,鱼类产量49.5万t,甲壳类产量45.7万t(其中对虾30.4万t),贝类产量911万t,藻类产量121.5万t,其他3.6万t。
但我国的水产养殖种类基本上是野生种的直接利用,人工选育出的良种很少,又主要集中在鲤鱼、罗非鱼和藻类等几个种类中,导致良种更新率极低,鲤鱼品种只更换了一代,其他鱼类大部分都是野生种,罗非鱼和藻类新品种由于保种和扩繁等因素,仅得到部分推广。
在养殖苗种人工繁育方面,以“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为代表,我国的苗种繁育技术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多数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基本可以解决,海水鱼类人工繁殖以沿袭淡水鱼繁殖的方法,在许多种类上取得成功。但对一些重要的养殖对象,如鳗鲡和许多海水鱼类、溯(降)河鱼类的苗种人工繁殖技术尚难以解决,有些种类虽可以人工育苗,但产卵亲体还必须依赖捕捞野生亲体。
今后要在加强种质评价和筛选、创新优质选育种材料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优良、抗逆新品种(系)选育研究,以传统选育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雌核发育、多倍体、性别控制、转基因等育种新技术,加快良种选育进程。结合生理生态学手段,找出抑制性腺发育和制约早期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性环境和内在因子,突破海水鱼(虾)和溯(降)河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建立全面系统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
3.加强水生生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普及高效配合饲料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已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与开发,例如鲤鱼、草鱼、罗非鱼、青鱼、团头鲂、鳗鲡、中国对虾、罗氏沼虾、鳖、鲍鱼等等。
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大量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研究和饲料配方的筛选。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商品配方的制定与生产,加上吸收国外研究成果、水产饲料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为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并在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国产鲤鱼、草鱼、罗非鱼、鳗鲡、对虾、罗氏沼虾和鳖的商品饲料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平均水平,铒料系数已低于2.0。
但在总体上看,我国的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开发工作仍相当薄弱,渔用饲料的开发利用技术仍还比较落后,与水产养殖生产的需要差距仍相当大,国际上先进的渔用饲料地饲料报酬可达1:1,而我国大多为1:2以上。由于配合饲料技术不过关,也影响了配合饲料的应用和推广。据测算,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需要2000多万t配合饲料,但实际仅生产700多万t,其余均依靠直接投喂饲用原料或鲜杂鱼,报酬低,浪费极大,且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病害滋生,并危害到人类的食品卫生安全。
今后应重点研究主要水产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研究开发不同养殖条件下的配合饲料及综合养殖条件下的补充饲料,并研究配套的加工工艺,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对水质地污染。
4.积极开发设施养殖技术,发展高效养殖业
我国的工厂化养鱼始于工厂化育苗,大多数海、淡水的鱼、虾、贝、藻的苗种基本上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淡水工厂化养殖成鱼也有一定发展,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一般单产在50kg/平方米以上。海水工厂化养鱼以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兴起的工厂化养殖牙鲆为代表,目前已建起了近30万平方米的养鱼设施。但基本未采用循环水处理设施,水质调控手段差,影响单产的提高和养殖周期,对水资源和升温能源造成浪费,特别是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海水养殖单产仅10kg/平方米,与国际上60kg/平方米的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海水网箱养鱼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但主要是抗风浪能力较差的小型网箱,集中在风浪小、水流缓慢的水域进行养殖,导致养殖密度过高,水质环境恶化,病害频发。
目前我国正在开发深海大型抗风浪网箱的引进和研制开发工作,已取得较好的进展,但距生产普及尚有较大距离。
今后要积极开发可控制程度高的集约化、高密度养鱼技术,重点研究海、淡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解决相关的养殖工艺、水质控制和净化处理、增温、自动控制等工艺及设备。开发10m等深线以外离岸海水养殖技术以及高密度养殖海区环境改造和水质改善技术,开发相关的养殖工程设施和自动控制技术,增加对养殖条件的人工控制能力。
三、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实施负责任捕捞行为
(1)实施捕捞许可管理制度
强化和健全现有捕捞许可管理措施,严格执行《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2022修订),根据捕捞许可制度确定的各项内容,对渔船、渔具、作业方式、作业场所和时限等生产要素和生产环节实行全面管理,强化捕捞从业人员的准入条件,保障渔民渔业权。
(2)推行选择性捕捞管理制度
制订重要渔业品种的最小可捕标准,实行最小网目尺寸管理制度和幼鱼比例检查管理制度。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合理配置各种作业类型比例。进行选择性网具的研制和推广。制定渔具准用目录,取缔禁用渔具,打击非法作业方式。
(3)建立渔船报废制度
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捕捞渔船船检制度,按照各类渔船报废年限和安全要求,对超龄或不适航的捕捞渔船进行强制报废,改善渔船安全性能,保障渔业生产安全。鼓励未达报废年限的渔船自愿报废,以降低捕捞强度。
(4)巩固禁渔区和禁渔期管理制度
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继续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和海洋机轮拖网禁渔区等制度,科学调整禁渔时间和禁渔范围。加强对重要渔业品种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的保护,使渔业资源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5)强化渔政执法管理
加大对各项渔业管理和渔业资源保护制度措施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为。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理顺管理关系,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执法装备,强化执法手段,规范管理行为,为各项捕捞管理和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和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和执法保障。
2.实施减船转产工程
(1)推动捕捞渔民转产转业
结合捕捞许可制度、渔船报废制度、选择性捕捞管理制度等捕捞管理和资源保护制度的实施,削减捕捞渔船规模,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压缩捕捞从业人员数量。强化对捕捞渔民从业资格许可管理,使专业捕捞渔民逐步向渔业其他产业转移、兼业捕捞渔民逐步退出捕捞业。推进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流通业发展,积极引导捕捞渔民从事休闲渔业和海洋牧场建设,为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提供新的空间和途径。
(2)推广积极的转产转业政策
加大对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淘汰渔船补助制度,设立捕捞渔民转产启动资金和转业补助基金,对转产捕捞渔民在用海、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妥善安置转业渔民出路。
(3)建立转产转业渔民服务机制
加强转产渔民的技术培训,传授相关生产技术,提高转产渔民生产技能。扶持针对转产渔民的水产增养殖苗种基地建设,为转产渔民提供增养殖苗种服务。建立转业渔民职业介绍和服务机制,妥善解决转业渔民生产生活问题。
(4)发展和规范远洋渔业
加大对远洋渔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捕捞力量转移,缓解近海渔业资源压力。优化远洋渔业产业结构,开发公海及极地新渔场,增加捕捞对象品种和作业区域,合理开发利用国外和国际渔业资源,实行远洋捕捞许可证审批制度,强化远洋船员国际法规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远洋渔业执法能力建设和执法工作。
3.积极开展耕海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采购投标方案(323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