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服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13
第一节
新型农民培训服务行业概况
13
一、时代背景
13
二、职业特点
14
三、主要类型
15
四、时代特征
16
五、培训制度
17
六、培养新型农民必要性
20
七、社会意义
21
第二节
项目内容分析
22
一、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建设单位
22
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拟建设地点
23
三、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23
第三节
项目目标分析
24
一、总体目标
24
二、项目建设目标
25
第四节
项目需求分析
25
一、培训总体要求
25
二、培训流程要求
27
三、培训师资要求
28
四、培训基地、设备要求
29
五、售后服务要求
29
六、验收条件及要求
30
第二章 项目整体设想及策划
31
第一节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31
一、助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31
二、助力新农村经济发展转型
32
第二节 项目整体规划
34
一、确定培训对象
34
二、明确培训内容
34
三、规范培训方式
35
四、做好考核和认定管理
35
五、工作措施
36
第四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难点分析
39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
39
二、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40
三、培训模式较为单一
42
四、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42
五、培训经费相对有限
43
第三章 项目管理体系
45
第一节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45
一、组织架构
45
二、人员配备
48
三、服务团队的组织及管理
51
四、信息反馈系统
57
五、激励系统
58
第二节 管理机构职能与人员职责
59
一、管理机构职责
59
二、人员岗位职责
67
第三节 人员管理及员工培训
81
一、员工培训计划
81
二、人性化的人员管理方案
95
三、人员服务质量的监控考核
95
四、员工的奖惩条例
97
五、工作人员管理
102
六、人员配置原则
112
第四节 项目拟投入的设施、设备
114
一、项目设施、设备名称、型号明细表
114
二、设施、设备管理及维护
116
三、培训场所
117
第四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118
第一节 行政管理制度
118
一、人事管理
118
二、考核管理
123
三、薪酬管理
129
四、培训管理
130
五、奖惩管理
132
六、安全管理制度
135
七、保密管理
137
八、档案管理制度
138
第二节 教学培训制度
143
一、培训服务规范要求
143
二、培训工作原则
144
三、教师管理制度
145
四、教学管理制度
161
五、培训班管理制度
170
六、内部培训制度
172
七、培训安全管理制度
182
八、后勤管理制度
184
第三节 学员管理制度
185
一、学员守则
185
二、学员考勤制度
186
三、校规
186
四、学员管理制度
187
五、学员道德规范
189
六、课堂守则
189
第四节 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191
一、管理目的
191
二、管理范围
191
三、管理责任
191
四、管理内容
192
五、具体设施设备管理
195
六、创业实训教室管理制度
205
第五节 培训场地安全管理制度
206
一、门卫安全管理制度
207
二、突发灾害安全防护工作制度
208
三、物品放置安全制度
208
第五章 培训服务方案
210
第一节 培训服务总体概况
210
一、地区现状
210
二、问题分析
211
三、服务要求
212
第二节 培训服务目标、原则
215
一、培训目标
215
二、培训宗旨
216
三、培训原则
217
四、指导思想
219
五、培训服务依据
220
第三节 培训实施规划
221
一、培训服务流程总体规划
221
二、培训服务人员安排
223
三、培训形式
224
四
、基本情况
225
五
、预期成效
226
第四节 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227
一、培训任务
227
二、培训对象
227
三、培训内容
228
四、基本学制
230
五、课程设置
230
六、教学形式
233
七、教学管理
235
八、考试考核
236
九、学分制认定办法
237
十、考核管理
240
第五节 本地化服务
240
一、本地化服务承诺
241
二、本地化服务情况一览表
241
三、应急响应
242
第六章
跟踪服务方案
245
第一节 跟踪服务体系
245
一、跟踪服务整体概述
245
二、跟踪服务组织机构
245
第二节 服务原则
246
一、以业务为中心的可行性原则
246
二、重在措施的可靠性原则
247
三、安全性及保密性原则
247
四、适应性原则
248
五、标准性原则
248
第三节 跟踪服务措施
248
一、完善跟踪机制
248
二、搭建服务平台
249
三、强化培训回访
249
四、开展信息技术服务。
249
五、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250
六、开展项目推介服务
250
七、开展政策扶持服务
250
第七章
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251
第一节 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251
一、全面实施综合管理体系
251
二、公司对培训服务的资源支持与保障
252
第二节 服务质量承诺
253
一、服务质量承诺书
253
二、项目进度承诺书
254
三、培训讲师承诺
255
第三节 服务质量保障
256
一、整体保障措施
256
二、人员素质保障
257
三、方案保障
262
四、资料保障
262
第八章
投诉处理方案
264
第一节 投诉产生原因分析
264
一、投诉的定义
264
二、剖析投诉成因
264
三、投诉动机分析
265
第二节 投诉处理原则
266
一、耐心倾听原则
266
二、换位思考原则
267
三、快速反应原则
267
四、及时总结原则
268
第三节 投诉处理技巧
268
第四节 投诉处理规范
271
一、接受投诉阶段
271
二、解释澄清阶段
271
三、提出解决处理阶段
272
四、跟踪总结阶段
273
第五节 投诉处理流程
273
一、记录投诉内容
273
二、判断投诉是否成立
273
三、确定投诉处理责任部门
274
四、责任部门分析投诉原因
274
五、公平提出处理方案
274
六、提交主管领导批示
274
七、实施处理方案
274
八、总结评价
275
第九章
应急预案
276
第一节 应急事件处理整体方案
276
一、应急事件处理的总体要求
276
二、应急事件的管理控制原则
276
三、应急事件处理流程
277
四、应急事件的分类与识别
278
五、应急物资准备方案
280
第二节 应急事件处理制度
281
一、目的
281
二、适用范围
281
三、职责
281
第三节 各类应急事件处理预案
284
一、应急疏散预案
284
二、火警处理应急预案
288
三、突发停电应急处理预案
296
四、停水应急预案
301
五、电梯困人应急预案
306
六、高空坠物应急预案
311
七、地震应急处理预案
316
八、防疫应急处理预案
321
九、发生盗窃、抢劫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328
十、发生打架、斗殴、寻衅滋扰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332
十一、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336
第十章
档案管理
342
第一节 档案管理制度
342
一、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
342
二、
文件归档制度
343
三、
档案收集整理制度
344
四、
档案保管制度
345
五、
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346
六、
档案保密制度
347
七、
档案查、借阅制度
347
八、
档案利用制度
348
九、
档案统计制度
349
十、
档案鉴定销毁制度
350
十一、
归档材料控制措施和验收制度
351
第二节 档案人员岗位职责
352
一、
档案工作领导职责
352
二、
档案员岗位职责
353
三、
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职责
354
第三节 档案安全保密制度
354
第四节 培训学员培训档案管理
356
一、意义
356
二、
培训档案
管理措施
357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
明
一、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整体
设想及策划
”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
三、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管理体系”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管理规章制度”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培训服务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跟踪服务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服务质量保障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七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投诉处理方案”详情可见第八章。
九、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应急预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九章。
十、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档案管理”详情可见本文第十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
(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
(四)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新型农民培训服务行业概况
一、时代背景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然而,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是一种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民一夜之间发现,“农民”一样可以到城市挣钱,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在农村种田已经彻底放弃,虽然在城市扎不下根,但除非老了、干不动了,才会回到农村种田。另外,从农村出去的大中专学生,甚至农业院校毕业的,更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如果不早作准备,及时应对,今后的农村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今后谁来种田”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真正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一方面引导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职业特点
(一)基础特征
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
6.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
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现在,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了,主动选择离开农村的土地。这是大多数“身份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道路选择,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仕政说,“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人口红利萎缩、劳动力资源供给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更是意义重大;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说,它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更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身份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差别还在于,前者最多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有的连这都做不到;后者则可奔小康,还能致富。
(二)基本素质
1.要有新观念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等。
2.要有新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3.要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工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
三、主要类型
新型职业农民具体来说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一)“生产经营型”新型农业农民,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基本单元,充分依靠农村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
(二)“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专业从事某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骨干农业劳动力。主要包括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三)“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经营性服务组织中或个体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包括跨区作业农机手、专业化防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及全科农技员等。
“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是全能型、典型的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中的“白领”,“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中的“蓝领”,他们是“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依靠力量,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骨干农民。
四、时代特征
(一)首先是生活在农村,热爱农民,了解农村现状,具有推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感的农民;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国家涉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新的就业观念;为人正直,积极向上,富有事业心;务实肯干,热心于改变农村的落后而貌。
(二)崇尚学习,追求知识,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水平,掌握先进农业生产、储运保鲜加工、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环保等方而现代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他们所创办的产业(企业)科技含量高,产品新、质量好、销路畅、效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农业科技在应用领域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形成较强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周围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共同富裕。
(三)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市场信号,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能以国际市场为舞台,推广中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实力。了解与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知识等,能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创业。
五、培训制度
(一)制度体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重点是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
1.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的,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2.认定管理。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扶持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明确认定条件。二是制定认定标准。三是实施动态管理。
3.扶持政策。制定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配套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主要包括土地流转、生产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
(二)培训形式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还是一支新生力量,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帮扶、鼓励与培育。
1.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职业农民素质。(重点抓好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学历教育)。
3.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
4.专业合作组织、典型示范引领、创业实践助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三)教育培训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三化”同步发展全局,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做出了重大决策,抓住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根本和命脉。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有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要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引导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在政策上必须要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在制度上必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科学设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
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
二是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六、培养新型农民必要性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培育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然而,我国广大农民的素质状况却很不令人乐观,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遍匮乏。由于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另一方面,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相对较弱,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对依法治国方略所知甚少,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许多农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对农村公共事务关心不够,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农村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提升生活。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七、社会意义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首要的是劳动力统筹,在让一批农村劳动力尽快真正融入城市的同时,必须提高农业、农村吸引力,让一部分高素质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随着传统小农生产加快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业对能够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更加迫切。随着较大规模生产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逐渐增多,农业生产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分工分业成为发展趋势,具有先进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新型经营体系的核心主体。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就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对于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主体性、基础性作用。
同时,从“三农”政策实施来看,要通过政策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上“倾斜”,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三农”政策的实施效率和效果。
第二节
项目内容分析
一、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建设单位
(各单位根据实际采购情况进行描述)
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拟建设地点
(各单位根据实际采购情况进行描述)
三、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各单位根据实际采购情况进行描述)
针对采购单位的需求,我公司始终坚持“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用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服务的需求。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采购单位此次采购,我方在仔细研读招标文件的内容后,组织人员就采购事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分析,就采购单位的采购需求得出几点意见:
(一)采购单位此次采购的主要目的是满足采购单位对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的需求,通过提供新型农民培训服务,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二)采购单位此次采购的要点主要是针对XX地区的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的采购,因此其对于投标人的服务方案和服务水平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第三节
项目目标分析
一、总体目标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基础保障,培育新型农民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农民培训的重要任务,也是摆在我国农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时代要求。新型农民培训的的目标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具有自立意识、合作精神、法制观念和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一)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足够的知识积累,良好的文化基础,较高的科技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和思想意识,讲文明、有礼貌,遵纪守法;
(二)懂技术,要求农民至少要熟练掌握1~2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三)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财、物、时间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二、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主要是针对XX地区的农民进行系统化培训,目标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改善;农业职业培训普遍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基本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一遍。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覆盖本地区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培育制度健全完善,培育机制灵活有效,培育能力适应需要,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全面建立。
第四节
项目需求分析
一、培训总体要求
(一)培训机构协助农业行政部门招生,组织XX年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参加培训。开展需求调研、培训组织、过程管理和延伸服务等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标准规范。
(二)编制培训工作方案,制定课程表、征订教材(人手一套,从农业农村部统一开发的教材中选用),设计课程要以提升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为主线,组织专家团队,配备理论、技术、政策、实践和创业讲师,组织集中培训、实践实训和参观考察。
(三)采集学员信息,建立学员信息库,将培训班及学员信息录入农业农村部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并做好学员满意度调查,完成网上填报工作;
(四)培训机构完成教育培训任务之后,主动对接学员产业经营所在地农业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对培训对象的后续跟踪服务、创业创新指导等。
(五)建立培训及后续跟踪服务工作相关档案(一班一套,含电子版及纸质版材料交采购单位),含学员报到表、学员个人头相、学员身份证相、学员信息表、培训课表、培训课台帐(包括聘请教师发放课酬的凭证)、
新型农民培训服务方案投标方案(362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