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策划服务
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12
第一节 项目背景分析
12
一、乡村旅游概述
12
二、乡村旅游的起源和发展
17
三、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19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24
一、项目概况
24
二、项目内容
24
第二章 整体服务设想
26
第
一
节
服务思路与策略
26
一、服务
目标与
宗旨
26
二、服务理念
26
三、服务原则
27
四
、管理理念
29
五、管理机制设想
30
六、管理承诺
31
第二节
项目指导方针
32
一、
主要指导方针
32
二、
科学组织、精心
施工
32
三、
质量第一、安全至上
32
四、
科技先导、争创一流
33
第三节
项目
管理原则
33
第四节 乡村旅游策划项目管理的三个阶段
35
一、
策划
项目的准备阶段
35
二、项目的运行阶段
37
三、项目的收尾阶段
40
第五节 乡村旅游策划计划
41
一、指导思想
41
二、目的意义
42
三、策划目标
43
四、策划定位
43
五、策划重点
43
六、策划原则
44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47
第一节 组织机构设置
47
一、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47
二、组织架构图
48
三、岗位职责
48
第二节 人员配置
58
一、人员配备原则
58
二
、人员
分配及资料表
60
第
三
节
人员的管理
65
一、员工管理五原则
65
二、提高员工士气的方式
68
三、团队建设管理
70
四、人员缺失后增补措施
72
第四章 乡村旅游整体策划方案
75
第一节 项目乡村旅游现状调查研究
75
一、基本情况
75
二、乡村旅游模式及特色
76
第二节 乡村旅游策划思路
78
一、从村庄角度谋划村庄发展
78
二、探索景村一体化发展路径
79
三、谋划村域产业发展布局
79
四、提升村庄环境风貌
80
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81
六、注重特色文化脉络传承
81
第三节 乡村旅游策划编制计划
82
一、作业流程
82
二、问题导向
82
三、注重产业融合
83
四、乡村经营者参与
83
五、面向实施
84
第四节 项目进度计划
84
一、项目实施流程
84
二、策划周期及计划进度
84
第五节 进度控制措施
85
一、数字化产品
85
二、质量管理
86
第五章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
88
第一节 文旅资源盘点
88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88
二、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94
三、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
102
四、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105
五、项目区文旅资源盘点
115
第二节 项目区产业资源融合
120
一、民宿电商融合
120
二、旅游和健康产业
131
第三节 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模式
141
一、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41
二、乡村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145
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52
四、乡村旅游发展目标
160
五、发展对策和措施
162
第四节 项目区旅游开发空间重构
165
一、总体布局
165
二、乡村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166
三、动感乡村旅游带
167
四、古风民俗体验旅游区
176
五、清雅乡村休闲旅游区
181
六、山野乡村生态疗养度假旅游区
183
七、生态保护与风貌控制
193
第五节 项目区旅游开发模式搭建
199
一、指导思想
199
二、乡村旅游开发思路
202
三、公共服务开发
205
四、优质服务开发
216
五、乡村旅游品牌营销
240
六、乡村旅游发展计划
250
七、配套设施及保障系统
255
第六节 乡村旅游策划编制流程
266
第七节 乡村旅游策划成果提交
269
一、策划文本
269
二、策划图件
270
第六章 售后服务方案
271
第一节
售后服务
方案及承诺
271
一、售后服务方案
271
二、
售后服务承诺书
272
第二节
售后服务体系
273
一、
本地化服务
273
二、
服务保障体系
274
三、售后
响应计划
276
四、服务人员及电话名单
276
第三节 策划服务
有关建议
277
一、
政府组织保证
277
二、
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77
第七章 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278
第一节
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278
一、总则
278
二、服务质量保障原则
278
三、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280
第二节
服务质量保障制度
283
一、员工职业道德准则
283
二、员工培训制度
284
三、文明服务制度
285
第三节
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286
一、监督检查机制
286
二、建立约束机制
288
三、科学的管理机制
289
四、完美的服务流程
290
五、优秀的员工队伍
291
六、尊重采购方
292
七、服务效率意识
292
八、激励运作机制
295
九、利用数据统计工具,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
299
十、其他保障措施
300
第八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301
第一节 策划部门管理制度
301
一、安全、作业管理服务
301
二、服务过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303
三、质量记录制度
303
四、三级检查制度
304
五、采购方服务制度
304
六、项目办公用品、财产管理制度
305
七、请假制度
305
八、作业人员培训、岗位管理制度
306
九
、质量检验人员考核制度
316
十、
乡村旅游策划服务
质量奖惩制度
316
第二节
安全保密制度及措施
318
一、
基本原则
318
二、
计算机、可移动介质等信息处理设备保密管理
319
三、
数据、资料保密管理
320
四、
过程及成果数据、资料保密管理
320
五、
数据的处置
321
第三节 策划成果及档案资料管理
321
一、策划
成果资料归档制度
322
二、
建立法规标准信息收集更新机制
323
三、策划
成果资料档案借阅制度
324
四、
档案室管理制度
326
五、
档案工作人员要求
328
六、
档案鉴定销毁工作规定
329
七、
资料档案复制制度
330
八、
档案统计工作规定
331
九、
档案保密制度
331
十、相关表格
333
第九章 应急预案
338
第一节 应急管理方案
338
一、总则
338
二、
组织机构、职责
338
三、
事件的类别
341
四、
应急处理程序及时限
341
第二节
专项应急预案
344
一、防火消防紧急预案
344
二、食物中毒的急救预案
346
三、触电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
347
四
、伤害事故的应急抢救方法
349
五、
盗窃案件
352
六、其他
意外自然伤害
352
七、策划外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353
第三节 策划项目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357
一、外业安全保障措施
357
二、
安全措施
358
第四节
疫情应急预案
361
一、防控原则
361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361
三、健全制度、防控有力
362
四、传染病预防措施
365
五、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366
六、后勤保障和物资准备
366
七、评估总结
366
八、培训与演练
367
九、落实责任
367
温馨提示:
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说 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详情可见本文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整体服务方案”详情可见本文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详情可见本文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乡村旅游整体策划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售后服务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七
章。
八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详情可见本文第
八
章。
九
、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要求“
项目应急预案
”详情可见本文第
九
章。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
法
实施条例》
(三)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分析
一、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外学者多从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 )、农业旅游(agricultural tourism)、农场旅游(farm tourism)、村落旅游(village tourism)等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这些概念在国外研究文献中具有通用性。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策划指南》中定义乡村旅游为“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这一定义具有指导意义,但将乡村旅游发生地
点设定为“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明显具有时代局限性。著名学者Lane认为乡村旅游应至少具有5个特性:“地处乡村,旅游活动具有乡村性,小规模化,社会文化的传统性,类型多样性。”这一论述对乡村旅游特质的描述较为精确。Nilsson认为农场旅游与乡村旅游相比范围较小,必须依赖农场和农民开展旅游活动,农场旅游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Inskeep认为农业旅游、农庄旅游、乡村旅游三种旅游
形态并无实质区别,而村落旅游特指旅游者到偏远乡村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旅游活动。实际上,学者们提出的乡村旅游概念一般包含了三个关键要素即乡村环境、传统文化和旅游功能,这是对乡村旅游概念解析的基本理论要素,也是乡村旅游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标志。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认识差异较大,主要有“休闲农业” “观览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田园旅游”“旅游农业”“农家乐”和“旅游生态农业”等十多种称谓,典型的乡村旅游定义主要有:
杨旭(1992)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经济资源、乡村社会资源所构成的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杜江、向萍(1999)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肖佑兴等人(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策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刘建平(2008)从城乡关系出发,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城乡互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乡村独特的生态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学习、参与、购物等为旅游功能,以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人群迁徙为表现形式,兼具乡土性、知识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的特色旅游活动。
可以看出,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含义,有的着重于从旅游主体出发界定乡村旅游,有的强调乡村旅游的功能和目的,有的从农业角度来定义乡村旅游,还有的是从城乡关系来阐述乡村旅游。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以乡村为旅游活动的发生地,二是乡村所有物以及农村活动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即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自然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文明、浓郁民俗风情、淳朴乡土文化为载体,以农村的环境资源、农民生活劳动为特色,集餐饮、住宿、游览、参与、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乡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各地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实践,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点。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分支,既有一般旅游活动的特点,还具有自身所独有的特点。
1.自然性
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着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使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的特点。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生产性
文化本身不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且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可拓宽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又可以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文化性
乡村旅游对旅游者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乡村具备特殊的、有异于城市的环境、文化和精神等层面的元素。例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村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等。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和趣闻传说等乡村历史的沉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并突出其在乡村旅游产品中的地位,乡村旅游才不至于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更注重于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更注重于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领略到精深神秘、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村旅游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不仅包括各地分异的农业形态,还有与之相匹配地对自然环境或某种树木、花草、动物、山体和江河等的神秘崇拜及各种宗教传统仪式等。中国几千年的自然文化遗存,从村落建筑到农田果园,从生产方式到生活习俗,从传统意识到行为准则,共同构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本身的文化底蕴较深,转化为旅游产品必然具有其突出的、鲜明的文化特性。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形成于过去,影响到现实生活,其丰富性和鲜活性是乡村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源泉,大众性和传统性是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竞争的动力。
4.体验性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农业和农村延伸的成功尝试,乡村旅游将旅游业项目由陈列观赏式提升到参与体验式的层面,即使旅游者能够充分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为其提供了众多实践与参与的机会,旅游者可以在热汗淋漓的农耕忙碌中体会劳作所带来的全新快乐生活体验,最后还能如愿购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有助于增进游客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认识。
二、乡村旅游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略有异于其他国家。国内乡村旅游的起源我们应该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与四川省成都市农家乐旅游为标志。尤其是1986年浙江省富阳市率先在新沙岛、和尚庄、赤松村等地开发了“农家乐”旅游,吸引了几十个国外旅游团体和上万国内旅游者。1987年5月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旅游协调小组长的谷牧同志专程前往富阳考察并题词:“农家乐,旅游者也乐。”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通过扩大内需、增加法定节假日等促进国内消费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休闲度假旅游逐步兴起,乡村旅游出现了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方式,也促使了“农家旅馆”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形成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浅层次参与性专项旅游为辅,度假旅游为方向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新格局。
从1992年开始,文化和旅游部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了多届主题旅游年活动,其中“95中国民俗风情游”“98华夏城乡游”“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等很多主题旅游线路体现了中国乡村旅游的魅力。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来中国考察,他提出,乡村旅游一定要老百姓参加进去,要当地的农民参加进去,让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富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保护自己的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才有好的发展。2004年1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强调: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农业旅游。2004年10月,贵阳承办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乡村旅游与扶贫论坛”,此次论坛召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和代表交流经验、提出饶有价值的观点,并为乡村旅游提供技术层面上的指导,其主要目标在于讨论乡村旅游如何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政府政策与战略如何在乡村旅游中发挥作用,从而寻求加速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次活动的重要目标是为政府和相关私人机构制定战略及实践工具,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界定地方政府、旅游业收入主管部门以及管理外资部门等相关政府机构在乡村旅游中应当扮演何种角色等。
我国把乡村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是文化和旅游部在2005年1月公布了全国306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有203个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后开始的,在2005年末,又增选了233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农业156个)。在我国,虽然乡村旅游从开发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文化和旅游部把2006年的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正好与国家重视“三农”的连续几个“一号文件”相呼应,有利于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体现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乡村旅游特色。2006年9月5日,“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再次在贵州召开,来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美、德、法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文化和旅游部、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乡村旅游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出,世界旅游组织将倾力帮助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尤其是要尽力消除极端贫困的地区。
时至今日,乡村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旅游方式之一,是使旅游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中,发展势头最好、最多的乡村旅游开发地有两种,分别是景区边缘地区、都市近郊区,而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四川省的龙泉山、贵州省天龙屯堡、江西省的婺源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地也开始小负盛名。总体而言,我国的乡村旅游出现较迟、起步稍晚,目前的发展阶段还在初期,但发展的势头迅猛,且发展的
三、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一)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1.旅游市场需求发生改变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经验和旅游经历都在逐步丰富,旅游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在出游地选择上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近些年国内的旅游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三大变化:一是游客群体的转变。从数据当中可以看到,整个的游客群体构成以80后、90后为主;二是出行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跟团游,逐渐转变为自助游和自驾游;三是出行目的的转变。旅游者的出行目的从过去的以观光为主,逐渐过渡到以休闲体验为主。这三大转变,形成了年轻化、散客化和休闲化的市场整体特征。这些新的特征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乡村旅游产品能够适应这种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需求的改变。随着这三大旅游市场特征发生转变,旅游市场整体呈现出来越依托周边客群的新态势。周边游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乡村旅游在周边游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周边游的延伸范围也在逐渐变大。随着高铁和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游客可承受的周边游半径越来越大,这就给乡村休闲旅游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发展价值。乡村休闲旅游也将以更加多元的姿态,迎接必将到来的产业化时代。
2.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等7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的《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可见,旅游业作为方兴未艾的综合性产业,涉及行业广泛,有较强的带动力。尤其是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乡村”“旅游+农业”的优势,带动和实现乡村的产业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这既符合大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下,顺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促进农村集体用地发挥更大价值。
3.城市建设倒逼乡村旅游的发展
当旅游消费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时,旅游空间往往以城市为依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都是围绕着工业化城市大的生产与居住进行的:考虑的是定居者的需求,而不是旅游者的需要;考虑的是生产与工作的需要,而不是生活与休闲的需要。这使得城市在旅游方面的建设存在着缺陷。再如,城市进程中出现雾霾、房价抬高、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因素,逃离大城市到乡村、小城镇度假,短期居留,长期居住、养老已经成为当前新的潮流。这对乡村旅游发展由单纯的农家乐转向全域化的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1.加强支持与监管,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资源分散,社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内部结构和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统筹安排。首先,政府需要制定统一的乡村旅游策划,和其他策划进行协调和衔接,并监督策划的落实情况。其次,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政策的扶持力度,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和担保支持,盘活乡村土地、宅基地、技术等资源;同时,还要在土地、税收、环保、科技、营销等多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再次,政府要改善当地交通、环境、能源等硬件设施,为目的地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媒体上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激发供给和消费热情,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政府需要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进行协调和监管,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分配环节,需要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利益协商组织和机制,公平合理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乡村旅游发展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进行分配,减少彼此间的冲突,并注重当地普通居民的利益。另外,政府还要对市场进行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以及经营过程中欺诈游客的行为发生,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使乡村旅游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了对游客负责,减少游客的消费顾虑,乡村旅游需要推行一系列标准,保证软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当然,还要对乡村旅游产品和设施进行评价分级,便于游客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
2.旅游产品与服务的转型升级
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形式简单,内容贫乏,特色不足,游客停留时间很短,消费水平很低。目前在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成为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的乡村旅游必须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各地区在目前已有的农家乐、观赏、采摘等初级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客源市场需要开发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其他高端产品,如第二住宅、租赁农园、教育农园、农事活动、乡村美食和游戏、垂钓、滑雪、露营、民俗活动、节庆活动、自行车赛、高尔夫等多种活动,形成乡村旅游产品谱系,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旅游吸引物,并且注重参与性,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增加他们的停留时间。除主要旅游吸引物外,餐饮、住宿、交通、娱乐产品也要生态化、多样化和独具乡村特色。
提升服务档次,保持服务特色。乡村地区整体环境的脏、乱、差以及餐饮、住宿设施的安全卫生状况一直是游客最不满意之处,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转型和升级。服务升级是乡村地区吸引高端游客的先决条件,需要社区、政府和相关科研机构共同解决。在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政府应该拿出部分财政资金整治和改善乡村环境,建设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回收、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同时应该出台相应的农家旅馆接待标准,在消毒、食品安全、游客舒适方便等层面给予保证。另外,还可以将餐饮接待设施分为不同的档次,有经济能力的业户可以接待高端游客,并请专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保持健康、自然的传统特色,如自然通风、采光、遮阳以及窑洞、竹楼、火炕等,在达到相应接待标准的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将游客废弃物纳入当地物质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升经营人员的服务素质,培养接待业户正确的服务意识和理念,重点提高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对当地干部和业主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服务技巧的培训,如互联网、外语以及突发事件处理等,完善投诉监管机制,对业户服务态度和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一、项目概况
本次策划以“旅游+生态”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XX乡村旅游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在充分梳理旅游区发展机理的前提下,系统谋划XX乡村旅游区的发展,避免区域处于缺乏旅游发展策划或者无效旅游发展策划的状态。在充分调查、梳理现状资源及开发建设条件基础上,明确旅游区发展方向和路径、总体定位、开发思路、重点项目、开发时序。
二、项目内容
重点挖掘梳理XX乡村旅游区旅游资源并基于资源禀赋
乡村旅游策划服务投标方案(367页)(2024年修订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