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服务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9
第一节 行业背景分析
9
一、地下水的重要性
9
二、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12
三、地下水污染源成因分析
13
四、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与建议
15
五、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思路
18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19
一、项目背景
19
二
、服务范围
20
三
、服务要求
21
四
、服务时间
21
五
、服务标准
21
六
、人员配备
21
第二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23
第一节 项目服务基本原则
23
一、
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23
二、
统筹部署,综合协调
23
三、
总体谋划,分步实施
23
四、
先行试点,统一规范
24
第二节 工作思路和任务
24
一、
工作思路
24
二、
工作特点
24
三、
工作要求
25
四、
主要任务
26
第三节
技术路线
27
第三章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29
第一节 项目组织机构
29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
29
二
、组织机构设计原则
30
三
、组织机构图
33
第二节 项目人员配备
34
一、人员
配备
原则
34
二、拟投入本项目的人员
36
三、岗位职责
37
第四章 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42
第一节
项目总体管理制度
42
一、项目经理管理制度
42
二、项目过程管理制度
45
三、项目绩效管理制度
46
第二节 人员管理制度
48
一、员工管理制度
48
二、员工聘用制度
61
三、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63
四、员工考勤管理制度
68
五、员工教育培训制度
72
六、人事考核管理制度
80
七、员工奖惩制度
85
八、员工礼仪守则
89
第三节 实验室管理制度
94
一、实验室工作制度
95
二、实验室安全制度
96
三、精密仪器使用管理制度
98
四、标准物质管理制度
99
五、化学试剂、玻璃器皿使用管理制度
99
第五章 调查评估技术方法
101
第一节
技术路线与方法
101
一、
总体技术路线
101
二、
工作阶段划分
103
第二节
重点调查对象的筛选原则
103
一、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
103
二、
地下水污染源
104
第三节
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主要技术方法
109
一、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09
二、
遥感调查
115
三、
野外地面调查
117
四、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118
五、
水文地质钻探及监测井建设技术
121
六、
地下水采样技术
152
七、
地下水示踪技术
167
八、
土壤采样技术
170
第四节
地下水评价
176
一、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76
二、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方法
181
三、
地下水污染综合成因分析技术
194
第五节
地下水环境“四大”评估
198
一、
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
198
二、
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
216
三、
地下水污染修复
(
防控
)
评估
228
四、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评估
257
第六章 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
285
第一节
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85
一、
建立清单
285
二、
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285
三、
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288
四、
采样分析
289
第二节
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304
一、
建立清单
304
二、
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305
三、
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305
四、
采样分析
307
第三节
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12
一、
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
312
二、
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
313
三、
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
317
四、
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
319
第四节
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322
一、
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322
二、
数据库初步建设
322
三、
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3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323
五、
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323
第五节 时间进度安排
324
一、
前期准备阶段
324
二、
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325
三、
培训部署阶段
325
四、
调查评价阶段
326
五、
案例评估阶段
327
六、
总结验收阶段
328
第六节
产出成果
328
一、
实施方案
328
二、
技术指南
329
三、
调查经验总结报告
330
四、
区域调查评估报告
331
五、
典型案例评估报告
331
第七节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331
一、
适用范围
332
二、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2
三、
术语和定义
333
四、
地下水环境监测点布设
334
五、
环境监测井建设与管理
340
六、
监测采样
346
七、
样品保存与运输、交接与贮存
354
八、
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355
九、
监测数据处理
357
十、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61
十一、
资料整编
363
第七章 项目实施承诺及质量控制方案
403
第一节 项目实施承诺
403
一、项目调查服务承诺
403
二、调查单位质量承诺书
404
三、调查人员承诺书
405
四、实验室安全承诺书
406
五、诚信调查承诺书
407
第二节
全程质量控制
408
一、
质控人员架构
408
二、
监测资质管理
409
三、
监测仪器设备管理
410
四、
监测设计要点
412
五、
监测实施要点
412
第八章 应急预案
418
第一节 整体应急预案
418
一、应急原则
418
二、应急组织
419
三、应急保障
420
四、应急响应
421
五、应急演练
423
第二节 实验室突发事故
应急
处理预案
424
一、实验室火灾应急处理预案
424
二、实验室爆炸应急处理预案
425
三、实验室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425
四、实验室触电急救处理预案
426
五、实验室化学灼伤应急处理预案
430
第三节 毒蛇毒虫叮咬应急预案
431
一、总则
431
二、职责划分
431
三、应急预案启动
433
四、应急救援措施
433
五、预防措施
435
第
四
节
异常高温及防止人员中暑应急预案
435
一、总则
435
二、概况
436
三、现场测试工作组职责
437
四、危急事件的预防
438
五、应急预案的启动
438
第
五
节
新冠病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441
一、
工作原则
441
二、
成立领导小组
441
三、
应急物资准备
441
四、
应急处理程序制定
442
五、
预防预警行动
442
六、
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响应程序
442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行业背景分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泛、变化稳定、水质良好、便于应用等优点,是理想的饮用水源,也是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然而,人们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也改变着地下水环境,其中,地下水污染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便难以控制和恢复,且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并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
开展地下水污染
调查
和评价,查明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策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地下水系统保护的需求。
一、地下水的重要性
地球浅表赋存着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自由态H2。分子的形式存在,液态为主、部分为固态和气态,总水量约为1
3
.86
×
1
0
17
m
3
,
其中咸水占9
7
%以上,淡水不到
3
%。淡水中,固态水(冰盖、冰川等)约占
70
%
,
其余
30
%是液态水(图1.1)。液态淡水中
,
地下水约占99%。
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三水”之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驱动下相互转换,进行水文循环。太阳辐射使液态水转化为气态,上升进入大气圈并随气流运移,在一定条件下,气态水凝结,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面,沿地表径流渗入地下,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方式运移。
形成地下径流的水完全充盈于地下含水介质中,称饱水带,在饱水带之上岩土空隙中由水和空气共同充填
,
称为包气带。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
按含水介质又可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潜水是含水层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与大气水及地表水联系紧密,水位、水量和水质季节性变化明显;承压水充满于上下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具有一定的承压性,与大气水和地表水联系较差,水质和水量受地质构造控制,水交替缓慢,补给资源贫乏,再生能力较差。
地下水与地表水比较,具有一系列优点:第一,分布广泛且无储存风险。地表水依靠河湖储存,分布范围有限,而地下水随处可有,不占用土地面积,没有工程故障的风险。第二,变化小且水量稳定。我国河川径流量在季风作用下季节及年际变化明显,而地下水的变化相对较小,水资源量较稳定。第三,具有天然调节性。地表水需要修建水库进行丰枯调节,赋存地下水的含水岩系本身就是天然的地下水库,以丰补欠,便于季节性和年际调节。第四,水质良好不易污染。很多时候,地表的污染物会很快流入湖泊和河流中,但是进入含水层必须经过包气带过滤,过滤的过程减少了进入地下水的污染负荷。第五,易于开发利用。地表水开发利用需要比较复杂的工程措施,花费大,而以凿井的方式开发地下水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因此,地下水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生活、工业和农业的供水水源。
有些地下水还是矿水,富集某些盐类元素的地下水,称为工业矿水,是提炼有工业价值矿产品的液体矿床;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一定医疗保健作用的地下水,称为矿(质)水,如饮用矿水,用矿水沐浴,对治疗关节炎等具有显著效果。
地球内部蕴藏着丰富的地下热能,现如今,开发地下热能用于供暖、发电和洗浴方面的技术已趋于成熟;利用含水介质储能,也是水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即冬季向井中注冷水,夏季抽取用于降温(冬储夏用),夏季注入温水,冬季用于供暖(夏储冬用)。近年来,一种新的地热利用方法——地源热泵,即利用浅部地下水的能量调节空气温度,已作为清洁能源大力推广。
由此可见,地下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虽然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有一系列优点,但也有缺点:地下水储存在含水层中,只有查明分布规律才能利用;虽然不易污染,而一旦污染,不像地表水那样容易治理,而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和耗费昂贵成本才能修复。
二、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地下水污染途径指污染物从污染地进入地下水中所经过的路径。除了少部分气体
,
液体污染物
,
可以直接通过岩石空隙进入地下水外
,
大部分污染物会随补给地下水的水源一道进入地下水中。因此
,
地下水污染途径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
通过包气带渗入
,
由集中通道直接注入
,
由地表水体侧向渗入
,
含水层之间的垂直越流污染。
1.通过包气带渗入。通过包气带渗入又可分为连续渗入和断续渗入。连续渗入是污染液从废水坑等污染源不断通过包气带
向
地下水渗漏
,
其污染程度主要受包气带岩层厚度和岩性控制
;
断续渗入是堆放在地面的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被降雨淋滤而通过包气带下渗污染地下水
,
其污染程度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
,
以及下渗水源的多少
,
包气带岩层的厚度和岩性因素有关。
2.由集中通道直接注入。
这种
途径是利用废井坑道或岩溶通道将废水直接排入地下岩石孔隙、裂隙中
,
直接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3
.由于地表水体侧向渗入
,
被污染的地表水间接污染地下水
,
其污染程度受河流沿岸岩石的地质结构
,
水动力条件以及水源地距岸边的距离等影响。
4.含水层之间的垂直越流污染。这种污染途径主要指污染了的第四系或石炭系等浅层地下水越流入渗污染深层地下水。对于岩溶山区的岩溶地下水是一种潜在的污染源。
三、地下水污染源成因分析
通常按照污染物产生的行业类型
,
可以将地下水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
1.
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主要指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废渣。工业废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会对大气产生严重的一次污染
,
而这些污染物又会随降雨落到地面
,
随地表径流下渗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如电镀工业废水、工业酸洗污水、冶炼工业废水、石油化工有机废水等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流入或渗入地下水中
,
造成地下水污染
;
工业废渣如高炉矿渣、钢渣、粉煤灰、硫铁渣、电石渣、赤泥、洗煤泥、硅铁渣、选矿场尾矿及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等
,
由于露天堆放或地下填埋隔水处理不合格
,
经风吹、雨水淋滤
,
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降水直接渗入地下水
,
或随地表径流往下游迁移过程下渗至地下水中
,
形成地下水污染。
2.
农业污染源
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
70
%以上
,
污染的影响面广泛。一是过量施用农药、化肥
,
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淋滤渗入地下
,
引起地下水污染
;
二是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
,
农业灌溉使用被污染的地表水
,
造成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侵蚀土壤
,
并下渗到地下水中
,
造成污染。
3.
生活污染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
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量激增
,
由于无害化处理率低
,
造成对陆地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每年累计产生垃圾达
7
2
0
亿吨
,
占地约
5
14亿平方米
,
并以每年占地约
3000
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
,
全国已有2
00
多个城市陷入垃圾重围之中。由于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有效分类
,
大量有毒物质及危险废弃物与生活垃圾一起混合填埋
,
以及垃圾填埋处理技术落后、垃圾填埋选址不当等原因
,
垃圾填埋场的渗漏已经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
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同时
,
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
在严重污染地表水的同时
,
通过下渗也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4.
自然污染源
在有些地区
,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质环境
,
地下水天然背景不良
,
有毒有害成分超标。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调查统计
,
我国部分地区分布有高砷水、高氟水、低碘水等。全国约有1亿多人在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
,
使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遭受砷中毒
(
皮肤癌
)
、地甲病、地氟病、克山病等地方病困扰。
四、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与建议
由于为污染物不仅会污染地下水体
,
还会被含水介质
(
砂、黏土
)
吸附,所以地下水一旦污染
,
治理起来
绝非易事
。从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考虑
,
我国当前地下水的污染防止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面对地下水污染的严峻形势
,
以及地下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
应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持。构建完备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框架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通过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
尤其是在各地方政府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中
,
要明确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规划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相应责任
,
并建立起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
,
使地下水的各项保护工作得到具体落实
,
并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协调一致
,
使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得到制度上的根本保证。
2.
将地下水、地表水污染防治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
水污染防治应将地下水与地表水综合考虑
,
纳入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之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
,
保证了自然界水循环的连续性
,
构成了自然界水循环中相互影响与关联的重要部分。地表水的污染源往往也是地下水的直接或间接污染源。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的综合防治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在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
,
应综合考虑流域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与监管责任
,
并与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相协调
,
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
也要满足自然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要。
3.
合理确定地下水资源价格
地下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再生性的资源
,
尤其是深层地下水
,
具有与石油、矿石等资源一样的不可再生性
,
地下水价格必须能够充分体现这一资源的稀缺性。只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
,
不仅监管成本高
,
管理的绩效也难以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应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弥补行政管理的不足
,
提高水环境管理的绩效。应改革原有的地下水资源的定价理念与方法
,
建立地下水包括开采、输送、净化、分配、使用与污水处理等过程的全成本定价方法。
价格中应包括体现地下水资源环境价值的地下水资源费
,
以此来激励人们提高用水效率
,
促进地下水的节约利用
,
从根本上
遏制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4.
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
针对现有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滞后
,
难以满足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需要的现状
,
国家应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的投入
,
建立完备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
统一地下水监测的有关技术规范
,
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对现有多部门建设的监测网络进行有效集成
,
建立国家地下水监测数据公用平台。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重点监测
,
系统掌握地下水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环境变化的动态特征
,
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
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
缺少成熟的技术可供推广。我国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才刚刚起步
,
还十分缺乏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术。因此
,
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
投入
十分必要。一是可以由国家财政直接投资
,
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
,
并将实验成熟的治理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
;
二是可以充分利用信贷、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
,
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地下水环境的保护
,
对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
总之,水环境的保护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事情
,
特别是地下水它具有埋藏性和系统的复杂性
,
一旦污染
,
治理将非常困难
,
付出的超过地表污染几倍乃至几十倍的代价
,
并且使原本就紧缺的水资源
,
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日益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形势
,
地下水污染防治迫在眉睫。所以
,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管理
,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
全社会都应珍惜、爱惜地下水
,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支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起来
,
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思路
若要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地下水污染调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地下水污染调查的目标任务是: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和具有开发利用前景区的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进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防污性能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建立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基础调查、样品采集与检测、综合评价、成果编制。流程如图所示: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流程图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一、项目背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
XX
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
结合《中共
XX
省委
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XX
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省水十条》)、《
XX
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省土十条》)、《
XX
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有关工作部署和相关任务,以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和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的防控为核心,在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及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土水污染协同防治和风险管控,对存在问题的水源保护区提出地下水防治对策,加快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此次
XX
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项目,为
XX
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二
、服务范围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
踏勘
以及必要的补充调查工作(本项目不含建井及检测费用),摸清我市饮用水源及地下水污染源分布情况,确定饮用水源及地下水污染源“双源”清单,摸清“双源”区域及周边现有地下水开采井、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及污染跟踪井、监测井,综合考虑我市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地下水使用功能、污染状况和行政区划等因素,编制我市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实施方案,为调查评估我市地下水环境现状;建立
XX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体系,划定地下水污染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编制完成《
XX
市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等工作打下基础,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工作依据。本次工作主要技术成果为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及相关图集,具体内容如下:
1.XX
市市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及风险排查。相关图集包括:
XX
市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图;饮用水水源地补给区内重点污染源分布图。
2.XX
市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区域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及风险排查。相关图集包括:
XX
市地下水重点污染源清单及分布图。
3.XX
市市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和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区域及周边现有地下水开采井、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及污染跟踪井、监测井调查,相关图集包括:各类井点分布图。
4.XX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区域地下水埋藏情况、赋存情况、利用情况、补给与排泄情况,相关图集包括:区域水文地质图。
三
、服务要求
所有成果编制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现行有关设计导则、规范和技术规定的深度及成果要求。
四
、服务时间
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
0XX
年
XX
月
XX
日。
五
、服务标准
本部门或上级部门验收合格。
六
、人员配备
本项目成员须配备项目负责人
X
名,项目技术负责人
X
名,项目组成员不低于
X
人。工作认真负责,熟练掌握企业用地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相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
投标人一经中标,项目负责人不得更换,如有特殊原因需更换,须经采购人考核认可后,方可更换。
第二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
第一节 项目服务基本原则
一、
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围绕查清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及人为污染成因的目标,重点针对“双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层面;以抽样调查为主,个别类型面上调查为辅;以调查评估为主,分析模拟为辅;以查清敏感点或者潜在污染源情况为主,全面评价反映情况为辅。
二、
统筹部署,综合协调
统筹考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整体部署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环保、国土、水利、发改、财政、建设、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各负其责。充分衔接和利用各部门污染源普查、地质环境调查、水利普查、供水监测、地下水监测网络等资源和成果,共同做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三、
总体谋划,分步实施
集中力量在调查初期制定详尽可行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全面、系统和科学谋划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安排,分步骤、分类型、分区域有序推进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四、
先行试点,统一规范
选择部分地区和类型进行试点,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工作流程和数据采集方法的可行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采用对同一类型地下水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第二节 工作思路和任务
一、
工作思路
在收集整理国内外已有工作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模式和方法。明确
试点地区
污染源和水源地总体样本,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理清污染源、水源地空间对应关系,选取代表性强的重点对象开展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采样分析及水质与污染现状评价工作。针对污染严重的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结合
试点地区
的调查评估经验和教训,谋划20
XX
年工作实施方案。
二、
工作特点
1.
突出“双源”,点面结合
重点针对“双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两者互相衔接、互为支撑。
2.
指标选取,因源而异
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除监测常规必测指标外,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筛选特征指标进行监测。土壤监测指标除了常规的理化指标外,针对地下水污染指标,增设相关的土壤监测指标。
3.
水质评价,深浅分层
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以目标含水层为主,兼顾潜水层,对不同层位地下水水质开展分层评价。
4.
案例评估,注重示范
在查清水质现状和污染成因基础上,选择污染严重、代表性强的典型案例区评估地下水污染趋势和健康生态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典型案例研究制定修复目标和方案。
三、
工作要求
1.
明确职责,部门协作
生态环境部
、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委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负责,落实牵头部门,协调省、市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
2.
技术支持,质量控制
技术组要科学编制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理清技术路线和工作步骤,严格控制调查评估的质量,组织好调查评估的培训工作。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健康生态风险评估,为
XX市
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
精心组织,深入调查
XX市
要制定相应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技术组共性要求,发挥
试点地区
案例地区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案例地区调查评估特点,精心组织实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工作,配合技术组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分析汇总省(市)级调查评估成果。
四、
主要任务
1.
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主要包括调查:
(1)
污染源及地下水
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服务投标方案(443页)(2024年修订版).docx